数字金融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

2024-10-29 00:00:00任政亮牛倩黄燕辉
中国新通信 2024年18期

摘要:大数据战略和数字金融环境对“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财务管理”为研究对象,从目标、内容、活动以及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金融;大数据国家战略;智能+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引言

自2015年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以来,大数据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并为数字金融发展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财务管理”为代表,结合大数据国家战略和数字金融环境提出“岗课赛”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经验,以期为同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二、数字金融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

“财务管理”是经管法类专业基础课,数字金融背景和大数据环境对财务金融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基于大数据国家战略和数字金融背景下“业财融合”发展趋势,按照新文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以理解系统知识、提升数据思维能力和综合财务素质、增强理想信念与责任感为育人目标。针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紧密等“痛点”问题,进行了“岗课赛”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出发点

“财务管理”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价值创造为岗位实践目标,是经管法类本科专业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经管法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自2015年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以来,数字金融背景和大数据环境对财务金融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管理不再拘泥于财务数据,而需要“跳出财务看财务”,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与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并提出有洞察力的建议,以提升企业价值。2016年以来,基于大数据国家战略和数字金融“业财融合”发展趋势,课程从“立德树人”和新文科建设对学习者提出更高素质和能力要求出发,进行了“岗课赛”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痛点”问题

1.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紧密,课程育人缺乏战略高度

因课程在低年级开设,学生的财务知识匮乏,对财务岗位的认知动力不足;受“就财务看财务”的传统观念影响,课程团队对大数据环境和数字金融背景下财务岗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认识不清,尚未深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强调专业教学目标,主要x+FwCKQsvtC2xrF7XO0SecjOMlNjjQVClRgxL2dCOmE=精力用于传授财务知识和培养初阶能力,课程育人职能不够完善,大数据国家战略和数字金融背景下的育人高度有待提升。

2.缺少真实企业财务情景与项目应用场景,课程育人广度不足

该课程知识点较多,学生既往将精力投入理论学习,缺少理解理论知识的真实企业财务情景,以及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的项目应用场景;主讲教师既往在理论教学时更强调课内示例或传统案例辅助,对学生阅读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真实企业财务案例,以及综合项目的分析要求不高,课程育人缺乏广度。

3.局部知识、能力与整体决策不匹配,课程育人的深度不够

该课程的实践目标为企业价值创造,而企业价值创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财务知识的局部课堂学习远远不够。由于缺乏集成企业决策的大数据智能系统学习平台,既往主要强调培养局部的财务决策能力,忽视了整体企业财务决策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育人的深度有待挖掘。

4.课程考核对学生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课程育人缺乏温度

该课程的财务知识应用较广,在全国高校企业价值创造实战竞赛(简称EVC大赛,下同)等学科专业性大赛中体现明显。既往尚未将修课学生参加上述大赛的表现纳入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课程育人的温度有待提升。

(三)数字金融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

1.建立“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匹配财务岗位对学生的素质需求

课程团队经调研发现,大数据时代和数字金融背景下的财务管理需要新思维,财务岗位的决策数据和知识获取方式、决策参与者、决策组织和决策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帮助学生适应上述变化,课程团队自2017年起,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国家项目,开展与信息技术领先企业厦门网中网的深度合作,建立了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2.开发真实企业财务案例情景教学资源,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以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化成教授组编的立体化数字教材为线下主教材,并结合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生基础,在保留教材整体框架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课程开发蕴含丰富课程思政元素的真实企业财务案例场景,自编适合学生基础的案例版教材作为线上辅教材,并且自建了线上资源,目前已在广州大学SPOC平台实施了4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3.依托大数据EVC智能实战平台项目应用场景,拓展课程教学手段

通过课程团队与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建立的深度合作关系,课程获得大数据企业价值创造实战平台的云端使用授权。企业价值创造实战平台以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为核心,引导学生基于企业价值创造全局视角,采取人人对抗的模式,4名学生作为一个团队模拟组建和运营一家股份公司,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团队合作、数据、交叉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职业素养。

4.优化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参与EVC大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在“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教师团队在优化理论教学同时,自2017年开始积极引导和指导授课学生应用相关知识参加EVC大赛,引导修课学生走出校外参与社会实践调研,参与校际交流与竞争,了解国情,并增强理想信念、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三、“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目标的实践路径

1.智能财务与智能投顾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数字金融时代,智能财务和智能投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财务和智能投顾意识,构建完善的智能财务和智能投顾教育培养体系,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和思政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2.跨学科交叉融合

课程应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将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以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学科领域的知识。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应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财务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财务管理的原理和思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

4.课程思政与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引入案例、知名企业家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思政内容的实践路径

1.智能财务与金融科技前沿

引入智能财务和金融科技的前沿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新兴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智能财务的实际操作和应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财务共享与数字化转型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财务共享已成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课程可以引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和构建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入知名企业的财务共享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

3.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合规

可以结合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合规知识,让学生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同时,也可以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企业面临的合规风险和法律责任,培养其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

4.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引入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要考虑的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同时,可以引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课程思政活动的实践路径

1.举办智能财务与金融科技前沿讲座

邀请业内专家和学者,为学生举办智能财务和金融科技前沿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智能财务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2.开展财务共享与数字化转型实践项目

组织学生开展财务共享与数字化转型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和实施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组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合规研讨会

组织学生召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合规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学生可以分享各自对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合规的理解和经验,通过互相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4.进行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选取部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案例。通过分析企业如何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融入财务管理中,让学生了解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课程思政评价的实践路径

1.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智能技术的运用程度:评价课程中智能技术的运用程度和效果,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评价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和效果,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的融入是否自然、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3)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提升程度,如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如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师德师风。

2.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

为了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具体包括:

(1)考试成绩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

(2)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同度以及对智能技术运用的接受程度。

(3)个案分析:选取典型的学生个案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

(4)教师互评:组织教师进行相互评价,了解其他教师对课程的评价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5)企业反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的财务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

(1)及时总结评价结果:评价结束后,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针对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将评价结果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将评价结果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数字金融背景下“财务管理”一流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金融背景下,“财务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能提升课程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加强建设,一方面能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并培养他们运用智能技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及诚信、责任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任政亮 牛倩 黄燕辉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数字金融背景下财务类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智能+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穗教高教〔2022〕6号)成果;2023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业投融资管理》(穗教高教〔2023〕4号)成果。

任政亮,男,汉族,湖北武汉,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及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谢幼如,邱艺,章锐,等.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路与评价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2,(09):7-15.

[2]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等.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04):76-84.

[3]宰柯楠,吴淑跃.“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9):93-96.

[4]牛翔.智能向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意识培养[J/OL].社会科学家,2024,(04):158-164.

[5]胡春,王颂,李帆,等.人工智能背景下课程思政深度学习效果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