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美育观是响应“五育并举”、推动大学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该理念的应用与实施对于提升课程的理论高度、推进课程的人文素养培育以及丰富课程的跨学科内容,都是具有指导意义。从课程体系建构层面来看,当前国内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存在一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课程体系的定位与建构、师资队伍的协同、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保障机制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大美育;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应用型地方高校大美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2023JSJG068)研究成果。
2018年,随着“五育并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被着重提及[1],创新型大美育观念随之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大美育理念的应用与实施对于提升课程的理论高度、推进课程的人文素养培育、拓展课程的跨学科联系以及促进应用型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升级[2]都具有指导意义。从课程体系建构层面来看,当前国内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存在一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的定位与建构、师资队伍的协同、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保障机制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的实施效果。
一、课程体系的定位问题
从高校办学的目标定位来看,当前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存在着不平衡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业界对社会需求、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培养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相应的需求度的分析不够深入,进而造成课程定位偏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贯彻这类高校应用为本的培养目标[3],即应试与应用相悖,技能与素养脱节,精英培养的传统理念仍旧盘踞不去,重视赛事轻普及的功利主义思想仍在沉淀。
二是目前应用型地方高校中的美育类课程仅限于艺术教学以及相关度较高的人文教学,这并不利于美育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而且,在知识的传授和审美能力的培育两个方面并不平衡,相对来说,更重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学生对美学知识点的把握是比较牢固的,但是对审美的价值、意义以及审美对于个体素养的提升却比较陌生。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和普及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美育课程的管理者和授课者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量化的研究,大量的调研能够为美育课程提供非常多的现实经验,也能够为授课者提供第一手的素材,这对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无论对于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对于课程教学大纲的撰写,满足社会的需求都是一个重要前提。特别是在应用型地方高校的美育类课程中,关注社会需求是指引课程走向应用、培育素养的路标。
另一方面,美育课程应遵循大美育观的基本精神,应主动尝试去突破单一的学科限制、走向跨学科教学。多学科知识对于美育本身是一个丰富,而美育又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知识的传授只是大学育人的任务之一,在此基础上,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从业者特别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背后素养的提升。大美育的跨学科思想正好为此提供了借鉴。
总之,应用型地方高校应当在知识、能力以及素养方面谋求美育的平衡,在课程建设方面着力构建良性跨学科知识和素养培育模式,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接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
从课程体系构建角度来看,应用型地方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在系统性方面,多数院校的美育类课程缺少体系建构的理念,各专业开设的美育课程呈现零散(单一)状态,开课教师掌握较大主动权,往往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甚至依据自己的兴趣开设美育类相关课程。这些课程较为松散、相对独立,不能构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在一些高校的不同专业,相关性较强的美育类课程也出现了重复开设的情况,明显缺乏系统性,各专业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而且,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多数以知识介绍为主,层次较浅、理论性不足,普遍缺少进阶型课程,在课程实操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也未采取分级教学模式,这给美育的普及和提升带来很大困难。在实践教学方面,这类问题就更加突出了,美育实践教学不应当是零散[4]的状况。
在创新性和实用性方面,时下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类课程的内容多数比较陈旧,既无法体现学科的前沿发展,也很难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创新性较为欠缺,这也影响了此类课程的实用性。特别是美育课堂相对孤立,仍旧是传统的封闭性教学,即教学的授课仅限于课程,尚未同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授课和学生实践存在脱节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的从业者应当特别注意从系统性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改革。参照大美育理论,从宏观层面握把美育课程的大方向,将不同专业的美育课程统一起来,成立教研组或教师工作室,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各自的分工和讲授重点,探索美育课程同各专业之间的联系性。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考察美育课程同专业知识之间的共通点,密切对接各类专业的需求,特别要关注美育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总之,构造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是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重点,这关乎到美育实施的成败。要将系统性、创新性与实用性作为基本原则,时刻关注课程的应用性,尽可能将知识传播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三、师资队伍的协同能力问题
课程建设是美育教学的基础,它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美育理论修养、能够服务于社会需求且相互协作和互相协同的师资队伍。协同育人也是推动和促进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5]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师资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资队伍不足、协同能力不够。
在师资队伍方面,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数量上,美育类专职教师的数量同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难以满足构建专业基础扎实、稳定性较强的美育师资团队。在质量上,美育类课程对专职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需要掌握美学理论、美育知识、教育学理论等,还要对跨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积累,要能够在美育理论和授课专业理论之间寻找结合点,特别还要关注美育理论知识对该专业的应用价值,以引导和推进专业的实践性。但是,这对于大多数美育课程教师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往往偏重于某个学科,或仅在美育领域有所涉猎,对其他专业领域所知甚少,这也就严重阻滞了美育课程协同创新机制的构筑与跨学科教研的推进。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困难,是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管理者和授课教师需要共同关注和持续思考的问题。培育一支具有专业素养且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的美育师资队伍,这是应用型地方高校普遍面临的困难。引入相关专业带头人,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后备青年教师是主要手段。依据大美育观念,可以成立全校性的美育教研组,在不同专业内发掘骨干教师,引导其在专业研究之外,探寻专业理论和美育教育理论、美育教学实践的关系,主动引领这部分教师从本专业中走出来,迈向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组成一支具有跨学科背景、能够相互协同的美育专门化师资队伍。
总之,组织和建设一支在美育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是解决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师资短缺、协同能力不足的关键。打破专业壁垒,从学校宏观管理层面,协调各学院、各专业,构建专门化的美育教师团队,为美育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性问题
美育并非一门课程或一项专业技术[6],美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规划。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是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的“前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后端”的保障——完整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即评价体系的针对性不强、评价分级制度不完善。
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是面向各类专业及其主干课程的,并没有建立一套专门针对美育课程及其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不仅缺乏关于美育研究和教学的专项自评制度,也没有成立专项的督导检测和监督机制。这在应用型地方高校是比较普遍的。简言之,就是美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检测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以突出专业性和专门性。
从大多数应用型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来看,各类专业的专门化质评政策、方法以及相关流程都是比较全面的,既有全面的文件制度,也有完整的评价办法,评价组织管理和实施流程严格规范,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健全。简言之,问题导向明确,措施办法严谨。但是,针对美育类课程和美育类教师的质量评价检测体系却并不完善,对美育教师的教学指导和课后评价都缺乏专业性。
缺少针对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对美育教学来说是不利的。美育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如果完全按照普通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管理,势必破坏美育教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路径上应当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根据美育的教学目标、跨学科特点,制定一套创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当前应用型地方高校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兼顾到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评价,尽可能建立一种综合的评价体系,这也符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7]。三是美育课程同专业课程的管理进行区分,从授课过程、课后评价以及持续改进等三个方面,建构具有实用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总之,课程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有效运行和持续建设的关键。坚持大美育的理论观念,创新课程评价方法,吸收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确立一种新型的、符合大美育思想的美育类课程专属的课程评价体系。
五、课程保障机制的健全度问题
全面实施美育课程、推进美育课程的机制体制走向成熟,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课程保障机制。从这个方面来看,应用型地方高校的美育课程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建构相对完整的美育课程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和后勤保障等方面。
首先,在组织管理方面,从全校的宏观处着眼,统筹推进美育课程的组织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美育课程教研团队,类似于思政讲师团,建立一直专业化的美育讲师团。在管理、授课、过程评价以及学术不端治理等方面,协调校内资源,使美育课程的组织管理不断优化。
其次,在机构设置方面,教务处、质评处、科技处、社科处、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的美育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要相互协同,应设立专门的美育教研中心,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评价体系以及应用推广等方面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目标计划,组织落实美育课程创新,保障课程的实践应用。
最后,在经费投入和后勤保障方面,加大美育类课程的经费投入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校级教学项目的形式增加美育课程建设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通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校政、校企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合作,适度引入外来经费,增强课程自身的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对接社会服务,提高课程的应用能效。
总之,课程保障机制的健全度直接关系到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败。这是高校管理者、课程承担者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机构、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并提供相应的后勤支持和服务,都是建构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美育课程实施,充分发挥应用型地方高校动能,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库服务[8]的基础。
六、结语
应用型地方高校是一个特殊的高校群落,在当前国内高校的建设体系中,其是培育本科人才的主力军。同重点高校相比,这类高校的着力点在教学层面,其主要目标是培育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而,本科课程建设就成为这些高校的重中之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9],建设新型课程体系,都离不开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解决当前美育课程面临的诸多问题,使之适应社会现实需求,从而更加有利于人才培育。这是高等院校从业者们都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关乎到应用型地方高校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3]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9-153.
[4]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1-4,19.
[5]刘学忠.地方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新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9):67-72..
[6]孙勇,范国睿.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70-75.
[7]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 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8]许悦.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特征及定位[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6):56-5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3-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作者简介:
岳芬,博士,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谢燕红,博士,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