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的单元写作,由知识短文和写作实践两部分组成。知识短文部分通过课文例子来讲解写作方法,实践部分由一个片段写作和两个成篇写作构成。片段写作课堂内完成并讲析,成篇写作在作前指导课后完成,还需要有作文评改课来做单元写作训练,促成思维进阶,达成单元写作目标。
笔者执教了一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作文评改课。七年级,学生还只有十三四岁,师生年纪相差四十岁!“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和谐共振。”笔者很多年前听到的这句话,一直喜欢着,一直追求着。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这一追求呢?第一单元的作文,学生已经写过,于是,我要来了学生的作文本,一晚上花好几个小时阅览。“我重视学生的作文,因为那是学生的自我心灵表达。如果他认为语文老师还算个知心人,他就会掏出心来,即使他的表达能力一般甚至笨拙。批改学生作文,有时也许比较累,但毕竟是和学生对话沟通,怎么也不会精神负担。”[1]王栋生老师的这番话,笔者深以为然。虽然只是一堂课的相逢,但翻阅了他们的作文,人虽未见面,心里已经有了沟通,有了沟通,上课效果有了基本保障。选出较好的13篇作文,再从中选出佳段或佳句,这“佳”的标准就是契合或者修改后可以契合“写出人物的精神”,用到了所归纳的四种方法:写人物外在特点,抓住典型细节,对比衬托,精彩的议论抒情。设计“读读同学作文片段,发现优点”的教学主环节,并辅以自己的4篇作文作为补充品读的资料。一堂课上下来,觉得基本达成“师生生命和谐共振”的课堂境界,主要体现在作文思维的“三进阶”上。
一、从自发到自觉的进阶
从小学高段起,学生都已知道学语文要写作文。虽然作文要得高分很难,但有足够的字数,还是能得不少分。考试中,作文题是分值最高的题,满分40分的作文题,评分时的基准分在28到30之间。绝大多数学生能写出中规中矩的作文,得到基准分。这种写作样态是“自发”的,往往缺乏对教材“单元写作”所讲解的写作方法的“自觉”运用,久而久之,会使作文教学陷入疲乏,作文评改课亟需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进阶。
来看学生作文的片段:
A隔天放学,杨校找到了我。“小伙子,你过来一下,是叫陈宇凡吧?”“嗯。”“你是不是把别人车撞了?”“啊?不知道呀!”随后杨校拿出了三张照片,我一眼便看出那人是我。
B那天,父亲带我去吃了大餐,说这也是人生中的一节课,并且表示,以后发生这种事先找他们,只要我没事那就都是小事。哪怕天塌了,他们也为我顶着。
这是同一篇作文中的两处语言描写,A处是原汁原味的实录,B处是概括浓缩后的间接引用。校长和学生的对话,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显然后者会复杂很多,而且父亲由于文化程度、性格等因素,说话可能会琐碎,甚至会词不达意,更因为是边吃大餐边说的,就更加有随意性,这位同学采用概括的写法是可以的,但从读者角度来看(作文是书面交流,读者意识确实需要),是希望读到父亲与儿子对话时“原汁原味”的内容,甚至还希望读到父亲的神态、动作以及作者自己的神态、动作和心理。同学们的点评,符合老师的预设。
怎么改呢?作者是父子对话的亲历者,可以把父亲说的某一句以直接引用的形式写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篇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都有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言为心声,让读者真切感受所写人物的精神,比如“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引作借鉴,我们这位同学可以从B处父亲说的三句话中选一句,把父亲的原话写出来。这样写出来就有“典型细节”,读者会感受真切,而作者也能因为直接写出对这句烙刻着父亲对自己大爱的话而更加深刻地记住那天那时那情景。成长发生在瞬间,从那往后的日子里遇事必“言犹在耳”,父亲为儿子竭力担当的精神是儿子成长的宝贵财富。
学生的作文很大程度上是“自发”写作,作文评改课的功效在于促成从“自发”向“自觉”进阶。这“自觉”,要在读者的参与下掀起“思维的搏斗”。现实中的写作大多数从一开始就要经历无序、混乱,然后在经过一番思维的搏斗才能形成最终的文字作品。这一番思维的搏斗,往往就是世界、作者、读者多方共同加入的过程。[2]上文所举的作文例子中有师生对话、父子对话两个生活情境,作文评改课上同学、老师的读者思维与作者亲历现场的感性思维碰撞交融,为怎样让读者觉得“入味”开出了良方。
二、从知之到乐之的进阶
在“写出人物精神”的写作实践中,“知之”是指在所写的内容中看得出作者知道所写人物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乐之”既指对所写人物的敬佩、敬仰,引以为榜样,又指领悟到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微要义。
知之,在写出来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实现,但亲历事件的过程用语言文字再现出来,就必然有一个怎样表达才能让读者有深刻印象的问题要面对。作文评改课,就要评改“怎样表达”才使“知之”的程度更深一些。
C他却阻止了我,坚定地对我说:“孩子,我没事,如果没有我,这个城市就会变得拥挤,快走吧,小心车!”
这是写一名交警在执勤过程中遇到困难仍坚守岗位的事情,实录的语言,确实是“言为心声”,满满的正能量,很感人。写作方法“抓住典型细节”中的“语言”细节有了,但前面一句显得粗糙:怎样“阻止”?仅仅通过语言吗?“坚定”仅体现在说话的语气中吗?作为读者,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想,是可以补写出交警当时的动作、神态、外貌的,但这是基于对交警工作状况的大致了解写出来的,是脸谱化的,只有作者自己才能在脑海中放电影一般地再现当时的具体情境,把这位交警那时那地那样的“阻止”与“坚定”写得充分。作文评课中,这样的思维点拨与盘通,才算是不仅对交警的可贵精神“知之”,而且对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抓住典型细节”也“知之”。
“知之”,很大程度还是对所亲历、所见闻的事件的实录,这事件中的人物来到作文中,是因为要写作文。作文评改课,要让学生从“知之”向“乐之”进阶。初中三年,作文数量,保守一点计算,70篇有的,在这么多的写作中,怎样形成比较稳定的作文源泉,怎样凝成比较稳定的语言文字运用方式?作文评改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赏读,在赏读中,积淀经验,从而自己的写作能力与生命记忆中有了像蜘蛛织网的那个“点”,这个“点”是有“种子”一般的作用,在他们日后的写作与生活事件的亲历中会“生长”,那便是“乐之”的境界了。
赏读上面所举的C处这句话,重音的落点不同,感动的点会不同。教师备课时,是确定在“没有我”上,体现这名交警的责任感,课堂上同学们的初读,也觉得重音应该在“没有我”上,但是作者站起来读这句话,重音却是在“小心车”上,他说他当时很感动,这位交警叔叔那么尽责那么地关心他。教师肯定他的说法,让他再读一遍,模拟出交警叔叔当时的话。作文评改课,人物语言怎样读得好?作者在场,这优势是要充分利用的。同学、老师的理解和作者不一致的地方,
恰恰是独特感悟的地方,是产生“乐之”体验的地方。刚才这个例子中,作者说重音在“小心车”,事情是发生在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的马路上,课堂上通过这一句话的品读,他的记忆回到了事情现场,那位可敬的交警在他心里立起了光辉形象,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楷模。老师同学品读他写的这句话,是他重要的语文学习经验,是他对语言文字表达“乐之”的珍贵体验。作文评改课上,教师要设计活动,丰富学生这样的体验。
D之前精致的脸颊如今布满皱纹,我提议请个保姆,外婆却说:“我怎么能放心把我的妈妈交给别人呢!”
基于前面品读中强调的“抓住典型细节”这个写作方法,同学们很快提出了对这段话的修改意见:可以加外婆的外貌描写,可以加外婆的神态语气描写,可以把“我的提议”用直接引用展开。这些修改意见很好,是能把典型细节写细来,体现外婆亲力亲为悉心照顾妈妈的精神,这种乌鸦反哺的精神是让人动容的,尤其是在养老院日渐普遍的今天。
还有没有修改意见呢?教师出示《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一句话“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问为什么“山海经”在这句话中写作“三哼经”,学生能想到是不识字、没文化的阿长把“山海经”听作了“三哼经”。教师补充,鲁迅先生故乡绍兴的方言中,“山海经”和“三哼经”确实音相近,用方言实录阿长当时的话,突显阿长买来《山海经》具有“伟大的神力”,数十年后仍清晰如昨。借鉴鲁迅先生的写法,同学写外婆的这句话是否也可以用方言呢?上课的学校是教师家乡的学校,教师对这一带的方言是熟悉的,只是现在很多家庭,长辈和孩子交谈时会情不自禁地顺着孩子讲起了普通话,所以教师问作者当时外婆是讲方言吗,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这位同学也还是会说方言的。好,那就请作者用方言讲外婆的这句话“吾哪哈放心拿吾姆妈交拨别人家呐”,那位高个子女同学讲起来还是比较顺溜的。方言,使真实的生活事件进入作文时更多地保留了“原味”。课堂,有方言的一丝光亮,课堂与生活可以那么近,乐之。
E我的爷爷绝对是我见过最勤劳的人,他这样的勤劳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他明明很辛苦,却为了家人而不说出来,独自承受痛苦,这样的人是最让我感动的人。
从知识短文分析的四种写作方法看,这段文字可算是“精彩的抒情议论”。作者是位个子高大的男生,他在念给大家听的时候,“绝对是”“明明”重音很清楚。确实,这两个修饰词是这段文字的亮点。老师走到他身边,轻声问“爷爷是干什么活的,多大了”,他红着脸轻声回答“扫地的,74了”。生活中有沉重,这些沉重就像建筑中承重的柱子、承重的墙一样支撑起空间。作文中写沉重的内容,是对生活有更深感悟的表现。作文评改课上予以表扬鼓励,能引导学生看向关注较少的“暗处”,乐以去发现、去感悟、去叙写,去体悟如歌词所唱的“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份沉重中的振作。
写作是创造性劳动,是大脑复杂的思考与学习的过程,它不仅将“已有的”“取出”,而且将“未有的”“造出”。[3]作文评改课上从“知之”到“乐之”的进阶,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未有的”“造出”,让学生有现时的语言来表达领悟,还有对日后写作文、经历世事方面的感悟。
由于是借班上课,笔者对学生毫不熟悉,前一天晚上阅览他们的作文,选出较好的片段,第二天课上进行赏读,有好几位同学站起来读的时候有紧张、有激动,很可能进入初中以来,未曾有过文章被当作佳作来欣赏的机会。下课后就是午餐时间,还有3位同学围过来询问怎样修改得更好。“写作讲评课仿佛一个仰慕才华、激励创造的盛典。”[4]作文评改课,教师真的要把学生的作文当“作品”来珍视。让一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告一段落后,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弥散在下一程的写作中。
三、从相授到相携的进阶
知晓多种写作方法,能头头是道地点评学生作文,辅导学生写出好作文,这是绝大多数语文老师能做到的。但语文老师自己写不写作文给学生看呢?“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路子基本有三种。第一种,给个题目,加一篇范文。一看别人把这个题目写得这么好,你们写吧!第二种是创设情景,组织一次玩的比赛让大家活动一番,活动一番之后,现在该有内容写了吧!那么大家开始写吧。第三种是讲一下章法,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几种办法,知道了这些知识,现在你明白了吧,你去写吧!”[5]这是多么熟悉的做法,可是读着专家的叙述,总觉得很不是滋味。看看身边的同事,数学老师会列出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科学老师会当着学生的面做演示实验,体育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时言传身教,音乐老师弹奏着乐器手把手教,跟这些同事相比,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用自己的写作文来带动学生写作文呢?其他学科偏重于客观知识的传授,语文作文却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技能的传授中伴随着情感道理的交流,由术及道,这种以作文为媒介的师生交流相比于其他学科,是对学生影响更为深远的。本堂课上,老师提供了自己的4篇作文,分别是写自己的表哥、自己的一位朋友、自己初中时代的老师、自己高中时代的王店籍同学,数十年后回忆,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依旧清晰,典型细节历历在目,因经历世事渐多,生活阅历日渐丰富,议论抒情有哲思。
一边务农打工挣钱为主业,一边挤出时间拿起画笔开始在纸上下功夫,庄稼汉的粗朴、文人的内秀,竟然悄悄地在表哥身上合二为一了。我斟满两碗米酒,郑重地敬他——30多年来,有这两项坚持,足够骄傲,足够骄傲!
热心于社区工作,真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在我认识的人中,党代表是当之无愧的头一名。
前年麦收时节我路过初中时的学校,停下来看,已经早早地被移作他用了,很难看到当年的遗迹了。东坡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之慨,让我同感一回吧,我初中三年的时光呵!
在1986年到1989年的时候,从王店的乡下赶到新塍上高中,交通是很不便的,称得上是生命的远征。建华、建林、阿凤、菊珍他们比我更早地体会到行走异乡的滋味。王店梅里地,健儿竞风流。同学忆念久,岁月文字留。祝福我的老同学生活安好,幸福久久。
将老师的作文课前发给学生阅览,课中适时提及,课余请同学评改,在赏瑜指瑕中,在初中三年的久久坚持中,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作文方法传授者、评价者,而是运用语言文字梳理生活,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携手并进者。
作文评改课上,教师要有课标意识,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的相关要求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要“创造性地开展文学作品创作、交流、研讨等读写活动,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个性化思考”[6]。这堂课上,七年级学生的写作总体是平实的,也有部分学生有了点文学化的表达,老师自己的作文中,更需要朝“文学作品创作”方面努力,来有效地引领学生达成课标要求。
总之,作文评改课要在掌握学生作文实况的基础上,通过遴选片段进行作品赏读,由作者带读者还原情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知之到乐之、从相授到相携的思维进阶,这是作文评改课的必然追求。
注释:
[1]王栋生:《学生期待什么样的评价》,《语文学习》,2022年第3期,第10页。
[2]林忠港:《情境作文:一种新的写作范式》,《语文月刊》,2022年第7期,第9页。
[3]郑慧:《从“教写作”到“用写作”:认识写作的学习功能》,《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年第12期,第3页。
[4]林忠港:《作品意识:语文教师的专业觉醒》,《语文学习》,2023年第7期,第78页。
[5]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页。
[6]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46页。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共同富裕专项课题“三课四性:松阳·秀洲初中语文单元写作教学协同研究”(编号:2022GF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