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是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的一首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五十岁的杜甫在经历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天涯漂泊的生活,定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这段时期杜甫非常闲适温馨,写过《怀锦水居止二首》《卜居》《堂成》《江村》《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描写悠闲惬意生活愿景的诗作,其中“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等句,更是他情不自禁地对安逸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杜甫来到成都以后,可算是安定下来,哪怕再一次遇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各种无奈,杜甫眼前依旧充满着和乐与安宁,他说:“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成都草堂落成不久,他大开蓬门,迎接到访的友人。
一、客至固然喜,隐心还自见
关于此诗,杜甫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好友到来,一种烦恼、万般愁肠全都抛却,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故“蓬门今始为君开”中那种友情所带来的快慰跃然纸上,与崔明府君深厚的交情,使得后面的酣畅淋漓显得十分自然而真切,杜甫随性而行的生活态度,就是放在当下,也足以让我们羡慕。
首联从景色着笔,“舍南舍北”交代了周遭的环境,可谓“绿水缭绕,春回大地,生意盎然”,周围碧水环绕,路边野花竞放,鸥鸟成群。想当年,杜甫曾感慨“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野望》),独鹤与成群的昏鸦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顿时一种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涌上心头。也许是孤独太久,他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造访者,内心的欢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群鸥”再来,才不会感到悲伤。而此时的杜甫已将周身的感觉器官全部打开,并全然忘却了自己颠沛流离的往事。尤其到了成都之后,他在“浣花溪水水西头”选择了一处风水佳地,这里不但有着树林池塘,并且景色幽僻,其《宾至》诗中“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也间接证明所居之地的偏僻荒凉,然而就是这片幽僻才逐渐成为一切幸福快乐的源泉。
彼时的杜甫大概是动了归隐的心思。首先,鸥鸟性情十分温和,常愿与人亲近,“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2eIBbkgSMK/+CXpdFp9lEGGwDz0RRxjAuSPUY80NWZg=柳宗元《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因此古人常将其视为隐士的伴侣,象征与qMBiFdSVrwJ/Mf9E1quo5BNhpfF1KiGBl/RY+NU9fyI=世无争。而“群鸥日日来”,则表明杜甫所居之地异常清幽宁静,且有着远离世俗纷扰的喜悦,这是归隐的环境基础。杜甫在其《卜居》诗中亦云:“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说明在定居浣花溪畔以前就已经表达了“远离尘俗之事”的决心。其次,生活条件艰苦,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算稳定。杜甫在《曲江三章》里提到“杜曲幸有桑麻田”,北魏至唐朝前期,国家授田给农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可以世袭。尽管是很久以前写的诗,足以证明他拥有几亩薄田,可以维持生计。他还说“余田园在东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下自注),足见房产还并不止一处,这是归隐的物质基础。安史之乱前,杜甫参加完两次科举,便“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当时他还很年轻,且没有工作,却有钱到处去旅游,更是侧面证明了家底的雄厚。安史之乱后,他仍然过着“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南邻》)的生活,如此惬意的“组团出游”,只是靠朋友的资助,恐怕无法完成生活上的巨额开支。杜甫曾多次表达隐居的心愿,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如:“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更何况,他受到了儒家独善其身和道家自然无为的双重思想影响,开始转而向往逍遥自由、闲适悠然的生活状态,故鸥鸟逐渐成为了他笔下人生理想的代名词,且不止一次的出现,如:“相亲相爱水中鸥。”(《江村》)“村疏黄叶坠,野静白鸥来。”(《朝二首》)“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二、好友忽来访,具飧何仓促
唐代文人的生活大概由仕和隐两部分构成,既需追求入仕,通过不断努力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同时也热爱隐逸幽居的生活。王维在辋川隐居时,已然达到了与陶渊明“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的情怀。白居易曾依山傍水营建别墅,他说“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中隐》)仕隐兼顾,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杜甫草堂外的落花遍地,不曾打扫,曲径通幽,无不表现出人迹罕至的特点,足见“隐”之深,全然一副避世独居的状态。“不曾”二字更是表现出一个隐士的姿态,不轻易出门迎客。抑或是彼时仍高卧草堂之中,全然不知好友的到来。“蓬门始开”是作者欣喜、自信之态,古人认为“乐与人同也,是乐不孤也”,杜甫新居始成,需要与好友分享此时的快乐,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就是因为相信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自己做伴,所以“蓬门始开”,而非独为崔明府而开,隐者自有其清高的人生志趣,“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这是他们毕生追求的人生目标。杜甫在寂寞之中,好友临门而不出迎,便已显现“忘尘”之志。
颈联“市远”二字更是说明杜甫所居之处地方偏僻。“茶七饭八酒常满”是中国传统的待客方式,“盘飧”并不一定是珍馐美味,能在仓促之中备齐食物款待友人,也称得上盛情了。至于说“无兼味”,并非无钱购买,一则是远人到访得很突然,没有时间作充足的准备;二则是地方偏远,交通不便,食材资源相对匮乏。笔者认为此处的“家贫”只可看做是杜甫自谦之词,好友远来,但有樽酒相陪即可表心意,足见二人友谊之笃厚。而杜甫向来率性纵情、洒脱开怀。有一次好友来访,他留客与坐,不但以“粗粝”招待,还拉着好友去看自己种的药材和花草。李白待客则是“一杯一杯又一杯”,偏把自己灌醉了,然后对好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与之相比,杜甫的待客之道总算得上十分至诚了。
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来看,笔者认为这是杜甫的一种自谦和真诚的表达,而非真的拿不出好的东西款待客人。“盘飧市远无兼味”只是说自己住的较偏僻,往来市镇不便,所以盘中食物并不丰盛,没有多种菜肴。或许是杜甫当时的生活状况并不富裕,但他依然尽力款待客人,展现了他的真诚和热情。“樽酒家贫只旧醅”则是说家境贫寒,家中储藏有陈年的旧酒,“旧醅”并不是指酒的质量差,而是指酒已经存放了一段时间。在古代,陈年的酒往往被认为更有味道,更有价值。因此,杜甫这里用“旧醅”来形容他的酒,实际上也是一种自谦的表达,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之意。
总之,杜甫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表达了对客人的真诚和热情。当客人突然来访时,杜甫亲自打扫了庭院,为客人营造了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在款待客人时,尽管家中并不富裕,杜甫依然尽力准备了酒菜,与客人共享简陋但温馨的宴席。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杜甫热情好客和真诚待客的态度。
三、呼得邻翁来,“敲”篱共举杯
尾联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杜甫与崔明府越喝酒意越浓,兴致越高,气氛在此时应是相当热烈。题目既然是《客至》,除描写的好友到访、酒菜款待等场面外,还出人意料地提到了邀邻助兴的情节,倘是二人的气氛不够活跃,于是呼来邻翁对饮。古人有“茶三酒四”的说法,李白一个人独酌,都喝出了“对影成三人”的感觉,宋代诗人汪元量曾有“一樽酒对三人饮”(《常州》)的句子,喝酒讲究气氛,更讲情调。
笔者认为,“肯与邻翁相对饮”中的“肯”字当作“愿意,心甘情愿”之意解释,意如《诗经·硕鼠》之“莫肯我顾”。那么,“肯与邻翁饮”则显得杜甫热情好客。或许还有另一种解释,“翁”字作为男性的敬称,比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那么“邻翁”便理所应当的代指崔明府,杜甫与之相邻而坐,相谈甚欢,这样解读似乎更切合题旨以及当时的场景。况且“余杯”即残酒,如果真的请邻翁作陪,主人却以残酒招待,并不能体现应有的待客之道。加之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描写的居住环境,“市远”指出的地方偏远,更兼“花径未扫”从侧面表现的杜甫幽居独处的状态,共同证明无人与之往来。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中描绘的一个闲适清寂的隐士居所,“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隐者李凝的居所是一座草木萋萋的荒园,不但人迹罕至,而且没有任何邻居,唯一的道路就是一条长满了青草的石路。杜甫诗中描写的环境与李凝幽居几尽相同,也从侧面说明杜甫并无邻居。
至于“隔篱呼取”一句,目前几乎所有的版本都作“请隔壁的老翁共饮相陪”来解释,由此引申,笔者还有一些微认知,冒+HGgP+fYVC0WEY4VubqxcQ==昧呈现。《汉书·扬雄传下》有“拮隔鸣球,掉八列之舞”句,颜师古注:“拮隔,击考也。”“隔”可以通“击”,作“敲打”解释。因此该句或可理解为:杜甫敲击篱笆,大声呼喊,作劝酒之态。那么,我们在脑海中浮现以下画面:“杜甫与崔明府酒意越浓,兴致高昂,渐入醉态,便双双敲击着身旁的篱笆,打着节拍,大声呼喊,尽情歌唱,殷勤劝酒。”
谭元春《唐诗归》云:“‘肯与’二字形容贵客豪宾,入妙。”而“隔篱”二字应是言“主之贵”,“尽余杯”则是言“客之豪”,这一句形神具备,主客兼得,是本诗最大的妙笔。如此理解既是立足于当时的场面,也更符合杜甫诗本意。
《客至》一诗记录了主客对饮时的欢快心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更有一个诗人对人生至味清欢的追寻。面对生活的种种无奈,我们与其在缤纷尘世逗留,不如返璞归真。大道至简,自然中最寻常的山石草木,落花幽径都是另一种心态的折射。杜甫晚年渴望远离尘嚣,过着寄情山水,自在逍遥的生活,同时约二三好友,敲篱助酒,率性从容。这样的生活状态不止吸引杜甫,对于当代人而言,同样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在古代,邻里之间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温暖。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淳朴的邻里情谊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自己的乐观豁达和热情好客的性格。作为客人的崔明府或许能够感受到这种温馨而亲切的氛围,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员,与主人共同分享这份欢乐和美好。这种跨越了身份和地位的真诚交往,让人深感温暖和感动。
四、待我无牵挂,从此隐天涯
公元760年秋杜甫入川时已经48岁了,携老扶幼,辗转波折,幸有好友严武主政庇佑,还有较为安定、富裕的生活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认为的那个悲天悯人的慈悲老头,在经历了一生的意气风发、追求出仕之后,写下了“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可惜》)的句子。这一方草堂,对于杜甫来说,或许是桃花源之于陶渊明一般,一方净土,水云之间,两位诗人却跨越时空,成为了彼此的知音。
杜甫在草堂定居下来后,写了许多表现新居生活状态的诗,YiSCQNyw74+3T2XdjeZDCA==如这首《宾至》
宾至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首联“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中,“患气”可能指的是身体上的不适或疾病,暗示了杜甫此前身体状况不佳,而“临江卜宅新”则表明他选择了临江的新居作为疗养的场所,也反映了他对新的生活环境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接下来,“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两句,表达了杜甫对新居环境的满意。他远离了喧嚣和世俗的纷扰,享受到了宁静和疏阔的居住环境,这让他感到十分舒适和宜人。颈联“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进一步描绘了杜甫在新居中的生活场景。有客人来访,他呼唤儿子整理葛巾,准备迎接客人。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杜甫的待客之道,也体现了他的家庭生活和日常习惯。尾联“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则表现了杜甫在新居中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他亲自锄地、采摘蔬菜,为亲朋好友准备食物,这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让他感到满足和快乐。
整首诗通过描绘杜甫在成都新居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展现了他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渴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享受宁静而自在的生活。同时,诗中也透露出杜甫对于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关怀,以及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战乱与流离,深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渴望找到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自在的隐居之地,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他赞美隐居的宁静与自由,描绘隐居环境中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他的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山林、田园、茅屋等隐居环境的描绘,如“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秋野五首?其三》)“田园须暂往,戎马惜离群”(《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以及对农耕、垂钓、品茗等隐居生活的叙述。在隐居的生活中,杜甫或许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必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杜甫热爱大自然,赞美生命的美丽和神秘。他在浣花溪畔隐居的生活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接触和观察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动和力量。这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无不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他的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金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