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促织》,请大家齐读一下教学内容。(展示课件)
以异化之荒诞,显批判之深刻——《促织》
(生读)
师:《聊斋志异》以记录奇异曲折的故事著称,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今天我们就从它内容的“奇异色彩”和现实的批判性入手,走进《促织》的艺术世界。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教学目标。(展示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鉴赏“真实的促织”和“异化的促织”,领悟本文构思的精巧。
2.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体悟“魂化促织”情节的艺术合理性和批判色彩。(生读)
师:《红楼梦》从细微处开始写起,到四大家族,再到世界的虚空,《促织》却从庞大的帝国开始写起,落脚在一只普通的昆虫上。这只昆虫就是促织。
环节一:全文促织知多少
师:本节课有三项活动,请看第一项活动:全文促织知多少。小说具体写了几只促织?找出有关它们的形态描写,用笔画出来。(生找)
生:有七只,第一只是驼背巫指引成名找到的,其形态为“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第二只是成名之子变的,它“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第三只叫“蟹壳青”,长得庞然修伟。第四只是蝴蝶,第五只是螳螂,第六只是油利挞,第七只是青丝额。
师:对于第四只至第七只,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生:用了“异状”一词加以概括。
师:对于这种没有展开具体描写的促织,我们可以放在一边,重点赏析前三只详写的促织。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三只促织的形态描写。(展示课件)
第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第二只: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第三只:庞然修伟。(生读)
师:可以把这三只促织分为几类?
生:威猛的和弱小的。
生:大的和小的。
生:丑的和美的。
师:不错!不过,大家都是按形态特征来划分的,有没有同学发现其他的分类标准?
生:真实的和成名之子变的。
师:也就是说一类是现实的促织,一类是异化的促织。哪只是异化的,哪只是现实的?
生:第一只和第三只是现实的,第二只是异化的。
师:两相比较,异化的促织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弱小,丑。
师:但战斗力如何?
生:很生猛。(生笑)
生:战无不胜。
师:一只如此弱小的促织战斗力却惊人,老师有个疑问:要战斗力强的促织,为什么不干脆变得高大威猛些?
生:形成对比。
师:什么和什么形成对比。
生:促织的弱小和它的战斗力形成对比。
师:为什么要形成对比?
生:看得更过瘾。
师:如此能起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生:形成强大的艺术张力,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师:非常专业!这是对比的艺术张力。还能看出其他对比吗?
生:它身体是弱小的,但是它却需要承担拯救家庭的责任,成名是用它来完成朝廷的征用任务的。
师:身体之小和它所担负的使命之大形成对比,令人可悲可叹,讽刺性极强。还能看出什么对比?
生:促织的小和社会的大。
师:你有一双慧眼,弱小的形象与庞大的帝国形成对比。大家还有什么理解?
生:成名之子只有九岁,他变也只能变成个子小小的促织。
师:非常好,身形小与他的年龄相符。还与什么相符?
生:是他的身份吧?
师:自信点,把那个“吧”字去掉。(生笑)就是他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
生:底层老百姓,没见过世面。
师:是的,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变不出什么高大威猛,华采贵气的促织。这是身份见识的限制。
师:成子魂化成弱小的促织具有情节和事理上的合理性。那么为什么要魂化促织呢?我们来看第二项活动:“魂化促织”为哪般?
环节二:“魂化促织”为哪般?
师:请同学们对比“手稿本”和“青柯亭刻本”(简称“青本”),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展示课件)
A.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青柯亭本
B.(成名)由此以善养虫名,屡得抚军殊宠。——手稿本
生:“青柯亭刻本”讲到促织是成子变的,“手稿本”没有讲是成子变的,成名是凭借养虫而闻名,最后获得恩宠的。
师:表述得很完整。提取一下主要信息,就是“青本”有成子魂化促织的情节,手稿本无魂化情节。在现行的众多教材里,都采用了成子魂化促织的情节。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魂化促织”备受好评?
生:有传奇色彩,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让我们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
师:如果不告诉你这是成子变的促织,你看得出来它是成子所变的吗?
生:好像有点看得出来?(生笑)
师:那“一点”在哪里?(生找)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一生起)
生:这只促织很灵气,通人性。
师:具体说一说。
生:它会讨好人,它“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师:还有不?
生:战斗获胜后,它“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也是讨好的行为。
师:还有吗?
生:我还发现一个地方:第六段“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正常的促织见人就跑,它见人却没有丝毫的惧怕。
师:它不怕的这个人是谁?
生:它的父亲。
师:是父子血亲让这只促织不怕。这个反常让人怀疑,怀疑可能是成子所变。这仅仅是我们的怀疑,有没有更理性一点的分析?
生:成子把他父亲好不容易捉来进贡的促织弄死了,他需要改正错误,将功补过。
师:他除了改正错误,将功补过外,他还承担了什么?
生:家庭的责任。
师:对,拯救家庭的责任。成子“成虫”才能挽救家庭,让家人有活下去的可能。符合苛政猛于虎的现实逻辑。大家找一找成子“成虫”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生:文章是这样写的:“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师:还有吗?
生:“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师:儿子“成虫”是多么悲惨,充满戏剧性,但悲剧的高潮迎来了喜剧的到来,令人可悲可叹,深化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悲剧性。我们回顾一下成名前后的事实,梳理出事件的发生逻辑是这样的:成子成虫,成名才最终“成名”,这是封建社会晋升制度的异化。(板书)
师:请同学们对比第二处不同,说一说哪个版本更合情合理,为什么?(展示课件)
A.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青柯亭本
B.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手稿本
生:手稿本更合情理。“亦不敢复究儿”把成名的心理写得很逼真。成子跳井自杀过一次,“不敢”是怕他再自杀?
师:成子跳井后,成名一家有什么表现?
生:“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悲痛欲绝。
师:那发现成子还有气息之后又是什么表现?
生:“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失而复得了,很高兴。
师:也就是说成名是顾念父子亲情的人,他对儿子“有爱”。老师读书那会儿,教材选用的版本是“亦不复以儿为念”。你们猜猜其中的原因。
生:老师,你们那个时代“无爱”?(笑)
师:不是老师那个时代“无爱”,而是这个版本想让那个社会“无爱”。
生:那个社会就是“无爱”的呀。
师:说得好!所以说,从主题的表达上来看,文章的语言需要“无爱”。小小的促织造成一个家庭“无爱”,让我们再一次关注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给人造成的异化,这是精神的异化,远甚于形体的异化。这与成子成虫后有意亲近成名的态度也形成了对比,令人深思。课本选择了“手本”,这是一种大团圆式的写法,符合大众审美心理,表面是成名给儿子温情,实际上是手稿本为无数封建读书人留下的情面和温暖。(板书如下)
师:不同的版本各有优劣,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知道不同的版本在主题和审美等各个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个单元需要我们学会观察思考,培养分析鉴别、思辨批判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走在路上。
环节三:“促织”为题有深意
师:接下来我们回到课文标题《促织》。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文本以“促织”为标题的深意。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悲剧因促织而起,开头有原因交代,我们先把它找出来。(展示课文开头段)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kgPUDnlIdse3/giK4w2LzIlXdlybEBAJCysLEYLB0Uo=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不过要注意一个字读的音:猾黠的“黠”,念“xiá”。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字在这段话中反复出现?
生:“责”。
师:“责”是什么意思?
生:责令。
师:《说文解字》解释:“责,求也。”有“索取”之意。“责”多次出现,强调什么?
生:朝廷索求无度。(生笑)
师:“责”的原因是什么?找文本内的一个字作答。
生:“尚”。
师:有没有哪句话震撼到了你?
生:“有华阴令欲媚上官”,皇宫想要,天下就有人献媚进贡。
师:华阴在哪?
生:陕西。
师:陕西产促织吗?
生:不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文章交代了“此物故非西产”。
师:“此物故非西产”,不产促织的地方却发生了有关促织的悲剧,多么戏剧化的一笔。
师:大家再注意一下“尚”和“责”字前面的修饰词。
生:“偶尚”,“每责”。
师:“每责”,“每”是什么意思?
生:常常。
师:不错,文言文文辞掌握得不错。“尚”是“偶尚”,“责”是“每责”,“偶尚”便“每责”,让成名一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骨血魂化促织供其玩乐。一“尚”一“责”皆是促织。然而我们看到“此物故非西产”,不产促织的地方却发生了有关促织的悲剧,这是文本悲剧的美学基础。
促织也叫蛐蛐、蟋蟀、蝈蝈,为何文章标题不叫“蛐蛐”“蟋蟀”或“蝈蝈”而选择“促织”?大家看一下这一段补充资料,你还能发现什么?(展示课件)
补充资料:
促织,又名纺织娘。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促织”有催促纺织之人之意。
生:文章中的促织没有起到催促生产的作用,起到的是催命的作用。(生大笑)
师:同学们幽默诙谐,然而一针见血。“促织”之名应农耕文明而生,在农耕社会里,统治者本该劝课农桑,推动农业生产,但他们却因一己私乐而横征暴敛;“促织”本是催促生产之意,这里却变成催促征敛,以“促织”为题,将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这无疑又是辛辣的一笔。
我们总结一下:宫中“偶尚”促织,却令社会乱象横生,上对下愚昧,下对上异化。悲剧的发生荒诞不经却有着深刻的现实逻辑,处处有着深刻的批判性。以“促织”为题,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种种乱象和封建吏治的黑暗,告诫统治者一言一行要以民为本。现代社会也不乏荒诞事件,在重压之下,催生出了不少异化形态。这种异化在下一篇课文卡夫卡的《变形记》里同样上演着,请大家阅读并比较两个文本中人虫“异变”的不同。(展示课件)
作业布置:
比较《促织》和《变形记》人虫“异变”的不同。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