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辨”关涉语符、语词和意义的关系。对此,庄周有言:“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1]意谓:“言论”,可明言内之意;“意致”,可达言外之意;两者皆不可致者,实为意外之意,三者逐层递进,深入文意。“言”“意”是抵达文言文本深层蕴意的必经路径,只有熟知其运行之道,方能由言入文,由文及意,由意而悟文外之旨,进而透视文本精义。有因如此,我们从赏析语言肇始,由浅入深,逻辑递进,探究《庖丁解牛》的四层美学隐喻,并且藉此为例,探究文言文教学深度推进的一般性策略。
文本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文明之光”,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儒道经典,沐浴儒家胸怀天下、经世济民的人文之光,强化时代使命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生命厚度;遵循道家的自然规律,探求物我和融的生命存在方式,提升生命的境界。
一、言意共生:由言得意,悟庄周之道
言语是思想之门,欲得庄周之意,首先要体悟其言语之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及庄周的语言个性:“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庖丁解牛》亦如此。故此,文本探析之前,我们可以设计角色体验式美读,引导学生注意从言语方式、言说语气、语音语调、文言句式、艺术修辞等角度探析其美学思想。
在大单元语境下,结合单元其他文本,进行互文对比朗读。学生体验诸子的言语之美,由此打开“大门”,逐层进入文本的美学境域。
任务之一,赏析庄子寓言的语言特点。
活动之一,沉浸式朗读:“自省悟读”,入乎其内,深入其中一个角色(庄周或文惠君)进行美读。并且与此单元其他两篇诸子散文进行比较美读,如下表:
如表所列,诸贤通过不同言说方式、言说语调和情感态度,表达自我的理想追求。如,他们分别采用“语录体”“论辩体”“寓言体”的叙述方式,阐释观点,隐喻心志。在“语录体”和“论辩体”中,言说双方对答立论,互辩明JPlSH+PZ7mQ+MFmUXBiYvsn6w3KKNlEhqgTL2XgJLRA=理,据此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两两对读文本,辩白其理;“寓言体”蕴藉含蓄,需要引导学生悟读明意,因声求气。就《庖丁解牛》而言,学生需要反复品读玩味,寻其语势,深入其境。最终弃筌蹄,得鱼兔,悟庄周真意。
(一)因声求气:明语势,观匠术之巧
音韵抑扬顿挫,尽显言者情感态度;句式长短参差,蕴含思者逻辑节奏。如“吾与点也!”夫子用感叹语气,表达赞同,声明立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用倒装的句式,发表观点,强调自己的仁政思想。诸如此类,亦多见于《庖丁解牛》。如对庖丁的高超技艺,文惠君赞曰:“技盖至此乎!”很显然,梁惠王盛赞其解牛之术。对此,庖丁并不完全认可,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用判断语式评价自我,肯定强化“道”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文惠君发出感慨:“善哉!……吾得养生焉”,他用评论的语气阐述观点,足见其对自然生命状态的自足和理想人格的自信。
故此,学生要体验庄周汪洋恣肆的言语之美,务须赏读特殊句读、辨析变态句式和掌控声音的强弱、高低、快慢等综合变化态势。顺着语势,反复诵读,由言及文,赏读文本,探究解牛之术,领略寓言的第一层美学隐喻:技进乎道的匠术之美。又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赏读:“进乎技矣”,其中的“矣”可解为:(1)跟“了”同义,表示完成;(2)确实,表示坚决、肯定;(3)表示感叹。无论取哪种义项,我们都需要掌握语势,强化语气,方能明白庖丁并不满足于“术”的赞誉,认为其解牛之“术”已然臻于化境,上升为“道”的层面。进乎道的“匠术”之美,如何感知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如下活动。
任务之二,领略匠术之美。
活动之二,(1)想象式叙述:从庖丁的角度,解说解牛的场面;(2)个性评说:学生自选角度,评价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3)欣赏比对:观看欣赏相关视频,比对想象画面。
“美读——解说——评说——对赏”,变换言语方式,切换解牛画面,从言而入,不断唤醒学生审美感知。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庖丁进乎道的“匠术之美”,言意共生,进而推究其中原因,由此,逻辑探寻寓言更高层面的美学隐喻。
(二)观物取象:析隐喻,观大道之美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尤其是“寓言体”,作者一般取譬引喻进行言说。那么“观物取象”,挖掘其中隐喻,方可得其真意。由庖丁的自评:“臣之所好者道也”,引导学生探究庖丁解牛臻于化境的深层原因,挖掘《庖丁解牛》的第二层美学隐喻。设计如下任务和活动进行探析。
任务之三,探究庖丁解牛臻入化境的至美原因。
活动之三,观察“道”字的字源流变,小组分享道的内涵及其他隐喻意。
何为道?学生仔细观察如下“道”的字源流变,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阐述道的内涵。
如上表,甲骨文,“道”为象形会意字:由四通的大路和人(行者)构建而成,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说文》曰:“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2]由“道”的本义,引申隐喻为方法、规律、道义等意义。学生“观物取象”,从美读文本、欣赏字体之美入境,逐渐领悟到庖丁解牛之“道”——“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进而欣赏“道”的内涵之美:依道而行,行稳致远!正如庖丁的成长历程:目有全牛(不懂规律)——目无全牛(认识规律)——游刃有余(运用规律)。“道的境界”就是依天理而行,臻于化境的美学隐喻,这也是庖丁解牛臻于化境的根本原因。纵观全文,庄子建构了诸多隐喻,可设计如下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挖掘内涵,领悟“象”内之旨。
学生通过“取象——观象——会意”,实现言意共生,逐渐领悟“道”的内涵,进而解开一系列关于生命运行的美学隐喻:如“技经肯綮之未尝”——规避矛盾,生命畅行;“神遇而不以目视”,注重精神养心……由此,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司马子长有言:故其(庄周)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3]庄子寓言善于阐述事理,譬喻情状。故此,学习庄子寓言,需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度隐喻,方能领悟庄周之道,理解其真实的理想人格和至美宏愿,从而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二、得意忘言:出言入文,观生命之美
庖丁释道之后,文惠君感慨曰:得养生焉。意谓其习得养生之道,但是他在此戛然而止,没有进一步解释“道”的具体内涵,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或许庄周也觉得没有揭示深意的必要,正如他在《外物篇》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4]故此,我们不能拘泥于筌蹄,而应该得意忘言,发掘言外之意。顺此,出言入文,引导学生探寻生命之道,进入第三层美学境域。这里的“文”,所指的是文意和文化。
(一)观全篇,晓文意,得“自然”之意
“养生之道”所折射的生命自然观,是隐含在“言”“象”之外的。既然如此,为了弥补言不尽意的遗憾,需要引导学生拓展全篇阅读《养生主》(可以提供详注)。
任务之四,拓展阅读《养生主》,探析“养生之道”的内涵。
活动之四,小组讨论,班级分享。
围绕“养生之道”,师生讨论归纳《养生主》全篇三层意思,首层,指出生命有限,知识无限的境况下,应该“缘督以为经”,意即顺应自然之理,并以此为全篇总纲,阐释“养生之道”;第二层,庄周借“庖丁解牛”的故事,表达“因其固然”的自处之道,也就是文惠君体悟到的生命运行之道——依乎天理;第三层,“右师之介”“泽雉不入樊”“秦失吊老聃”三个典故,分别隐喻了天赐之貌、自在逍遥和安时处顺的自然生命状态。纵观全篇,忘其言得“自然”之意:三层隐喻都指向生命的自在之美——顺其自然,自然绽放。
(二)知人世,析文化,悟“生命”之道b83602a1aabb379662cd0f9da34a925cfdc178e0f5a691fa9b58278ac925c642
庄子《人间世》有言: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5]。“乘物游心”与本文所叙“游刃有余”有异曲同工之妙,意谓:生命只有尽可能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自由和解放,生命在自然之“道”中方能“游刃有余”。但是摆在庄周面前的时代命题是: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如何“游刃有余”,绽放生命的美丽?这就需要学生深入那个时代,了解文化背景,方能理解“乘物游心”的精义。
任务之五,知人论世:分组查找背景资料,探究“自然生命观”的社会历史背景,查阅内容可以参考如下表提示的学习支架。
活动之五,讨论交流:庄子“依乎天理”,在战乱年代尽量回避矛盾,他是在逃避社会责任还是遵循天道自然。面对复杂的社会,你悟出了什么生命之道?
言意相离尽管阻抑了读者“一览无余”,但是留下诸多象外之旨,拓宽了言说空间。分享交流背景资料之后,引导学生在“言”“意”之间的“空间”游弋,探讨庄子自然生命观。逃避责任还是顺时处世,自然处之?在熟悉文化背景,了解庄子为人处世态度后,我们知道,在水深火热的乱世,庄子认为当人们无力用肉身反抗乱世的时候,应该搭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生命回归自己的精神世界。庄子为乱世中的生民筑牢精神堡垒,防御流离失所引发的精神崩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反抗,何来逃遁!
顺势归纳得出《庖丁解牛》的生命美学隐喻:遵循生命运行的自然规律,重新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释放真性情,从而绽放生命之美。
可见,得意忘言,不落言筌,方得真意,这也不失为文言文教学深度推进的策略。
三、至言去言:大美不言,方得存在之美
庄子有言:“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诸如此类言论折射出“言”“意”的最深层矛盾——欲得大美,务须去言!既然“言”“意”不可察致,那么生命之大美,如何悟通?由此引导学生探析文本第四层隐喻——生命的存在之美。
(一)以心体物,终得“意外之意”
“言意”是我们抵达文意深处的津梁,但也是横亘在两者之间的“厚障壁”。故此,“言”“意”不可致的“意外之意”,便只能去言而心得之!基于此,我们可设计情景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因为人境相融既可以消除语符与人的隔离性,又能够弥补意所不能传的遗憾。如为了推动学生探究《庖丁解牛》的深度指向,结合智能化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可设计如下情境活动,引导学生“以心观物”:
任务之六,冥想体验:乘物游心,畅游逍遥之境。如冥想体验技术文明带给我们的身体自由和思想束缚,并谈谈感受。
活动之六,讨论分享:智能化时代,我们应该以什么存在方式(姿态)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存。换言之,我们怎么化解世界、自我和智能产物的冲突,从而和谐相融。
针对智能化带来的不可知性,学生在生命体验中,用心感知,逐渐明白:基于社会共同体,我们不能向智能产物、自然、社会过度索取而失去自我,而应该以平衡相融的姿态存在,否则悖逆其道,必然遭到超智能物、自然和社会的反击离弃。这也是智能化时代,我们应该反思和遵循的“天理”。
(二)以物观物,方可游刃有余
生命运行的自然规律要遵循社会运行的大道,那么人应该以什么存在方式去循社会之道,方能成就生命大美?在《庖丁解牛》中,庄子并未直接言明,只是淡然叙述。如上所叙,“观物取象”,我们明白庄周用牛的复杂结构来隐喻社会;用刀的运行来隐喻个体生命在社会中的运行,其旨意在于:个体生命只有尽力规避物累,才能不凝滞于物,生命方可“游刃有余”,尽显其美。但这并非庄周的深层用意和创作价值指向。“以物观物”,出乎其外,或许能够抵达文意深处。
问题是,“物”没有意识,“以物观物”如何进行?一者,群文互涉,以文观文。在大单元框架下,进行群文比对,离析出诸子倡导的理想社会愿景。文本互观,学生逐渐体悟到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孔子的“天下大同”还是孟子的“保民而王”,终极指向为“人”,正所谓“仁者爱人”。而“人”追求的最高层次是达到身心自由,逍遥放达之境界,也即庄周所谓的“乘物游心”。社会的和谐运作,要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在此,儒道思想交叉合流,流向自由之“人”。二者,“丧我”入境,以道观文。道家强调“坐忘”“心斋”以至“丧我”。读者如能进入“无我之境”“零度情感”介入,以道观物,便可从“道”的视角透视庄周“游刃有余”的深层隐喻:取消物我对立,在物我融通中,弥合冲突,与物合一。“天人合一”是“以物观物”的精髓要义,也是《庖丁解牛》的终极价值指向,为我们建构和谐融通的人类共同体提供了哲理依据。
四、结论
概而言之,“析言——忘言——去言”,抽丝剥茧,逐步揭示文本的四层美学隐喻;“言观——意观——物观”,学生逐渐明白庄子的旨意。诸贤的“文明之光”亦逐渐投射到学生的处世哲学中去,烛照其寻觅、融入社会的生命路径。当然,这也是一般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路径,更是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良策。正如庄子在《养生主》总结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7]薪尽火传的隐喻在于尽管物理生命结束了,但是精神生命仍然可以永恒延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传承,我们需要学会不落言筌,传承思想精神,得其精髓。
注释:
[1][4][5][6][7]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016年,第430页,第726页,第131页,第367页,第110页。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第42页。
[3](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4440页。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锦绣江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