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的内涵、类型及使用策略

2024-10-29 00:00:00郭培庚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8期

2019年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辽宁、海南等6个省市开始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较大,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新教材没有设置课后习题,而是每一课安排有简短的“学习提示”。“学习提示”是备课的一个重要依托,可以帮助教师设定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示学习要点和方法。[1]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使用“学习提示”时,还存在“认识不够深入、迁移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学习提示”的内涵、类型作出梳理与阐释,并提出有效的使用策略,助力教师加深对“学习提示”使用价值的认识。

一、“学习提示”的内涵

就“学习提示”的内涵而言,目前学界对其内涵的阐释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提示”是属于“助学系统”还是“练习系统”。例如,唐垚认为“学习提示”与每单元后的“单元学习任务”共同组成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是“练习系统”的一种类型。[2]但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者王本华教授曾明确表示,“学习提示”并不是以往教材中练习的替代品,而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所依凭,教师切不可将其转化一道道练习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3]也就是说,不能将“学习提示”简单理解为一种“练习题”。

因此,在界定“学习提示”的内涵之前,有必要厘清“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二者内涵的差异。刘淼教授在《当代语文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练习系统”是“为了使学生的‘练’有目的、有指导,语文教材编写者便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系列的‘练’的内容和题目”;而“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读解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dd1c81f67494d93067855df6aec410cd103f8ee39fd3d1db65b096c5854d8910编者设计“学习提示”的目的与“助读系统”的内涵与功能是相吻合的。

综上,“学习提示”并不属于“练习系统”,而是“助学系统”的一部分。结合前人对“学习提示”的界定,笔者认为,“学习提示”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阅读课文,为教学指引方向的助读内容。它能以简洁精炼的文字为学生提供课文知识,为教学提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等信息。

二、“学习提示”的类型

“学习提示”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对课文背景的介绍,如《长征胜利万岁》《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的“学习提示”;还有对文章的主旨或思想情感的揭示,如《短歌行》《长征胜利万岁》《荷花淀》的“学习提示”,以及对学生阅读指导的提示,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与地坛(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学习提示”。为了更好地利用“学习提示”进行教学,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笔者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划分为“结论型、思考型、指导型”三种类型。

1.结论型

“结论型学习提示”是指“学习提示”直接将文章的重要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沿着结论思考问题。例如,《百合花》的“学习提示”指出小说“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短歌行》的“学习提示”指出“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长征胜利万岁》的“学习提示”指出该文“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对于这种类型的“学习提示”,教师可以利用其制定教学目标,甚至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问题,供学生思考。

2.思考型

“思考型学习提示”是指“学习提示”直接提供学生思考的内容。例如,“思考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大战中的插曲》);“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故都的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学习提示”,或者将这种类型“学习提示”改编为思考题供学生自由讨论。例如,在教授《李凭箜篌引》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提示”中的“想一想它为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让学生深入思考诗中对音乐的描写。

3.指导型

“指导型学习提示”是指这种“学习提示”有较为明显的阅读动作指令,在学生的阅读方面有明确要求。“指导型”主要包括“方法指导”和“阅读指导”。“学习方法”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的,如《鸿门宴》的“学习提示”指出,“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荷塘月色》的“学习提示”指出,“阅读《荷塘月色》,应该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阅读指导”是针对学生拓展阅读而言的,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与地坛(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活(节选)》《人应当坚持正义》等课文的“学习提示”都要求学生拓展阅读整本书或阅读同类型的书籍。这种类型的“学习提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

“学习提示”是围绕师生的教学展开的,其作用就是为了辅助教学。王本华教授表示,“学习提示”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所依凭。[5]将“学习提示”分为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要将每一则“学习提示”按照这种方式严格分类,而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利用“学习提示”进行教学。

三、“学习提示”的使用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学习提示”是一种重要的备课资源,有效认识“学习提示”是深入理解教材的关键,有效使用“学习提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如何利用“学习提示”合理进行教学,就成为语文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的使用策略。

1.设置真实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所谓“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授《祝福》时,笔者就直接利用“学习提示”中的“看到《祝福》这个标题,你首先想到什么”设置真实学习情境,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此问题一抛出,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生1:看到《祝福》这个标题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种非常喜庆的场面。

生2:初次看到《祝福》时,我也是想到了热闹的场景。但是,当我看到作者是鲁迅时,我又觉得这个标题并不简单,似乎“内藏乾坤”,具体有哪些“乾坤”却不得而知。

此时,笔者“趁热打铁”,利用“学习提示”的第二句话,“阅读作品,看看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是否符合你的想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后,学生否定了“非常喜庆的场面”的观点。

教师利用“学习提示”设置真实学习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教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教师就可以以“学习提示”中的“什么是工匠精神?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进行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温儒敏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真实情境,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习“活动”尽可能有“情境”。[8]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将“学习提示”中可“情境化”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补充跨学科资源,多角度解读文本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9]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其他学科如思想政治、历史等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但是,有些选文由于作者的写作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有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一些内容时会出现偏差,甚至误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及时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授《包身工》时,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处”,适时补充相关背景材料——

“包身工”是20世纪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劳动结合的产物,其悲惨命运正是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特殊时期,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导致其在解读文本时出现偏差,认为“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及时补充完相关背景资料后,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了“包身工”制度。这样的教学,也对接了“学习提示”中“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

3.利用开放性问题,深入探讨文本内涵

在“学习提示”中,有不少“学习提示”为“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这一类型的“学习提示”设计教学问题,或者进行改编,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内涵。如此一来,“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就可以作为解密的关键,教师与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实现对课文内涵的深度解读。[10]

例如,在教授《五石之瓠》时,笔者利用“学习提示”中的“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自由讨论: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选择理由。

生1:惠子重功用,庄子重价值。但是,惠子的见解并不浅陋,因为他的思考是从常理出发。常理为常人所用,常人并没有庄子“逍遥派”的哲思。常人忙于因循守旧地利用常理,使它服务于生产生活。当时的文人学士已经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因此庄子更有对精神高度的追求。这与追求物质生活的“白屋寒门”的普通大众是不同的。此外,“逍遥”也是相对而言的。即便是庄子所谓的“逍遥”,也需要借助“外力”。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载“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使是体长千里的鹏,也不得不借助六月的风浪飞往南冥。因此,惠子的重功用更令我折服。

生2:人生于天地间,为天地灵长万物之首,当不为世俗拘束,浮游于天地间。我们要透过眼见利益,看到事情的本质,不能被它所迷惑。有的事物虽然看起来并没有价值,如文中的“五石之瓠”,但“存在即合理”,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无论是什么东西,并不是它没有价值,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它价值的眼睛。这也是我更喜欢“逍遥派”的庄子的原因。

对于这种开放性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的答案也许并不符合教师的“预设”,但教师不必拘泥于“正确答案”。学生的答案无论偏离了“预设”多少,都是他们深入思考后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联系生活实际,获取学习启示

新课标指出,要“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1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提示”中有关“学习启示”的内容,帮助学生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例如,在教授《劝学》《师说》时,笔者将“学习提示”中的“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作为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进行书面作答。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学生读懂了《劝学》《师说》两篇文章,并且知晓其真谛。

生1: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要善于从不同的人那里汲取“营养”,即便对方暂时不如自己,我们也不能看不起别人,而应相互学习。当然,我们也要做到敢于质疑“权威”,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生2:这两篇文章可谓字字珠玑,蕴含深刻的哲理。就学习方面而言,荀子的“学不可以已”和韩愈的“学无常师”等都对现在的中学生乃至大学生都大有裨益。只有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和“向不同的人学习”,方可达到更高的境界。

再如,在教授《石钟山记》时,笔者利用“学习提示”中的“全文将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请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谈谈你从《石钟山记》中获得的学习启示。

生1:学习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主观臆断,要敢于刨根问底,并且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求得更加全面的认识。

生2: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切莫人云亦云,更不能过于迷信“权威”,要敢于挑战“真理”。

生3:在人生道路上,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始终坚持自己攀登石钟山的信念,并且付诸实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实际上,在使用“学习提示”中的“启示性”内容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教学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荀子和韩愈“学习观”中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结语

简而言之,“学习提示”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抓手”,对“学习提示”的科学理解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它也能给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的指导,明确阅读的方向,避免学生自主阅读的盲目和低效。[12]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学习提示”,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助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注释:

[1]温儒敏:《守正创新用好普通cb1eee911d467c6e84922d5114497ba277e4ac0d4e054c35f77a301ef1bad9d8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第54页。

[2]唐垚:《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研究》,2020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文娟,第9页。

[3][5]王本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人民教育》,2019年第20期,第55页,第56页。

[4]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8页。

[6]《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19年第1期,第5页。

[7][9][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2页,第1页,第2页。

[8]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0期,第8页。

[10]薛天娇:《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研究》,2022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徐萍、李宏波,第40页。

[12]刘大鹏:《统编教材“学习提示”教学价值探微》,《中学语文》,2022年第1期,第57页。

本文系江西省吉安市教学研究室2023年度课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教学转化策略研究”(编号:202305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