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文本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文本解读
《昆明的雨》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内容丰实有情趣,语言温润、沉静且富有文化味,是篇有独特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内容初看很“散”,但细品下来却是散其形而聚其神。一是通过“雨”串联起当年在昆明的一系列往事,这些景、物、人、事都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二是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是篇典型的“形散神聚”的散文。
同时,又是篇怀旧之文,不只叙旧事,同样抒旧情,蕴含深意。文章通过描绘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等,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寻常生活中的美感与诗意。尤其是反复强调给宁坤的那幅有昆明特点的写实的画,暗示了如仙人掌、菌子(谐音“君子”)的人生态度。通过对《昆明的雨》的教学,有利于正向导引学生的生活感受、生命体悟,使之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让生命拔节生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过写景抒情散文,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都是此类典型的文章,已具备初步感受和赏析写景抒情作品的能力。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在朗读和揣摩、品味文学语言,文体意识不凸显。
与七年级相比,八年级阅读方法开始转向专业;阅读策略指向文体学习,更强调自主与深入。此单元集中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所选篇目依次是写人记事散文、托物言志散文、议论性散文、写景抒情散文,且第二单元也学习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两篇回忆性散文。所以,学生此时对“写景抒情”“形散神聚”方面已有一定的思维审美素养,但在深度思维、审美创造素养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升,特别是对汪曾祺老先生淡而有味的语言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态度的体悟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链接相关资料加以点拨。
三、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并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点。
2.自主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体会形散神聚的特点。
3.自主领会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寻求生活美感与生命诗意,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自主探究并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点。
2.自主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体会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1.自主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
2.自主领会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寻求生活美感与生命诗意,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五、教法学法
自读法,诵读法,情感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资料链接助读法。
六、课时安排
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读写写
1.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来自哪里吗?请欣赏下面短视频,就一目了然了。
附短视频《写婺源》的文字:
如果你要写婺源,就不能只写婺源。要写山水,写春色,写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写朱子落笔惊满座的神采飞扬。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铮铮傲骨报华夏的爱国精神。
如果你要写婺源,就不能只写婺源。要写“婺水之源”的第一缕春意,油菜花筑起的指纹大地,江岭山上的梯田。写鲜花小镇,晒秋人家,篁岭的色彩斑斓。写华东第一赏枫地石城的惊艳。写李坑小桥流水,写烟火江湾,写这座徽州小城的人间烟火,写山水间的梦里老家,写一生痴绝处,遇见婺女洲,写森林水世界,金庸笔下的卧龙峡谷。
如果你要写婺源,就不能只写婺源。要写婺源的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名扬天下。写四大名砚之首——龙尾砚,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写日出朝霞染红天。写水墨江南只此青绿。写停车坐爱枫林晚,写霜叶红于二月花。
如果你要写婺源,就不能只写婺源。要写历史名人文化满天下,写婺源红色印记,洙坑红土的炽热,写婺源革命的星星之火,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曹门。
写不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写不完的婺源风光。这就是我的家乡。也许它不够光芒万丈。但看着它的模样,他依然会让我们,时而黯然神伤,时而欣喜若狂。
如果你问我来自哪里?我将自豪地说:我来自江西婺源!
是的,老师来自“婺源”!“婺源”名称的由来,最通俗的说法是“婺水之源,故县名婺源”,可见婺源是个山清水秀之地,又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欢迎大家抽空前往观光。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正好也与水有关,那就是汪曾祺老先生的经典美文《昆明的雨》。
2.学习文章,首要读准字音,写正字形,明了字义。请同学们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作者“汪曾祺”,并说说其中“曾”的读音,“祺”的含义。
预设:
(1)“曾”读音不读“céng”,应读“zēng”,相当于通假字,通“增”。
(2)“祺”意为幸福,注意不是衣字旁,是示字旁,神社祈福。
(3)“曾祺”从字面解释,有增添幸福之意。真是名如其人,汪老就是这么一位善于自我增添幸福的人。先让我们来简要了解下汪曾祺其人。
3.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饱含热情,将生活过得十分“好玩”,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在他的笔下,你会发现,松弛有度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他告诉我们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4.请同学们课后及时掌握课本90页“读读写写”版块中12个词语的音形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导入,一是通过欣赏短视频《写婺源》,既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为自读虚实相生的写景抒情散文的句式文案作了铺垫。二是强化了“语言文字积累”,夯实字词音形义的学习,同时也借此诠释作者姓名,简介生平与人生态度,为后面的学习渲染了氛围,奠定了基调,更为突破教学难点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浏览提示,明确任务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也是篇自读课文。学习文章前,先借助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等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快速浏览“单元提示”,师生交流讨论,从阅读课型和文体类型方面,明确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应为“自读写景抒情散文”。
【设计意图】每个文本都是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系统。为避免教学的随意无序,统编版教材对各单元均有相对明确的语文要素教学要点指向,单元内的文本也有不同的阅读教学课型设置。为此,我们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等助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明晰学习要点。也让后续环节学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三)结合任务,开展自读活动
同学们对“写景抒情散文”并不陌生,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已学习了《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现在我们通过开展为《昆明的雨》设计课堂板书活动,来完成“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学习任务。
汪曾祺老先生提供给同学们四个类似于《写婺源》视频中句式的自读锦囊:
1.寻雨:你要写昆明的雨,就不能只写昆明的雨,你要写……
2.品雨:你写昆明的……,不能只写昆明的……,而要写出……
3.悟雨:“我”写昆明的雨,不是只写昆明的雨,而是要写……
4.悟人:“我”写昆明的雨,不是只写想念昆明的雨,而是在告诉人们……
请同学们先个人自读文章,圈点批注,自主设计课堂板书。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自读锦囊设计“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堂板书。各小组设计好后,将请代表根据锦囊进行解说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勾连已学的类似文体的篇目,增强学生前勾后连的体系化学习意识。鉴于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我们以“设计‘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堂板书”的真实情境任务驱动语文学习,层递生成多元语文素养。
(四)自读探究,小组成果展示
在自读探究、小组展示及师生互动中,逐步生成“鱼骨式思维导图”的课堂板书。
展示1——寻雨:你要写昆明的雨,就不能只写昆明的雨,你要写……
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展示“寻雨”内容,其他小组相互补充、完善。
预设:你要写昆明的雨,就不能只写昆明的雨,你要写肥大的仙人掌,你要写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你要写火炭般的杨梅,你要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你要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你要写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你要写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你要写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的鸡,你要写密匝匝、淋得湿透的大木香花……
思考探究1:请说说你是怎么快速而又全面地寻找到这些对象的?
预设:本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特别是采用了“段首总括”的写法,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明晰各段所写的主要对象。
思考探究2:本文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主体内容不是写昆明的雨,是否有离题之嫌?
预设: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的鸡,密匝匝、淋得湿透的大木香花……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手法,所有这些对象都是昆明雨季的景、物、事。正是有昆明的雨,草木的枝叶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所以仙人掌是浓绿的;正是有昆明的雨,所以菌子很多,味极鲜腴;正是有昆明的雨,昆明的杨梅又大又好吃;正是有昆明的雨,缅桂花很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正是有昆明的雨,作者和友人在小酒店才一直坐到午后,直至四十年后仍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所以文中处处还都是在写昆明的雨,显然没有离题。并且,这些侧面描写让“昆明的雨”更立体丰满、更有情意韵味、更令人想念,更能发挥读者的想象力,也体现了汪曾祺的散文特点:善于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注意个别词语读音。附《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菌”字的阐释:
①jùn【菌子】jùnzi<方>蕈(xùn)。
②jūn某些低等生物,以寄生或腐生方式摄取营养,如细菌、黏菌、真菌等。
展示2——品雨:你写昆明的……,不能只写昆明的……,而要写出……
好的写景抒情散文,善于围绕对象进行正侧面描写,但又不能仅仅写对象本身,而应突出对象的特征,使之鲜活立体,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下面我们一起自读探究,看看汪老写出了上述对象的哪些特征。
●教师范例(对象:昆明的雨。特征: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你写昆明的雨,不能只写昆明的雨,而要写出她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辨析词义
附《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明亮”“丰满”的阐释:
①明亮:形容词。光线充足:灯光~|打开窗户,屋子就会~些。发亮的:小姑娘有一双~的眼睛。明白;清楚:听了这番解释老张心里~了。
②丰满:形容词。充足:今年好收成,囤里的粮食都很~。(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她比上大学的时候~多了。(鸟类的毛)多而密:羽毛~|羽翼~。
辨析明确:①明亮:发亮的。②丰满:充足
(2)理解特征
请同学们找出具体语句,说说如何突出对象特征?
预设:
★特征:明亮的
①颜色:撷取发亮的颜色,如“浓绿”“金黄色”“浅绿色”“红”“黄”“深褐带绿”“浅黄”“黑红黑红”“绿”“绿釉”等。
②对象:撷取发亮的景、物、事。
★特征:丰满的
①词语:选用表明“充足”的副词,如“浓”“都”“极”“随时”“最”“真”“更加”“很”“一点”;叠词,如“下下停停,停停下下”“黑红黑红”“娇娇的”;形容词,如“饱和”“过分”“夸张”“旺盛”“肥大”“各种”“鲜浓”“香”“满满的”“软软的”“严严的”“密匝匝”“饱涨”“透”。
表现手法:“下下停停,停停下下”,回环往复,又音韵和谐。引用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从草木的旺盛与蓬勃的生命力,侧面突出了昆明的雨“丰满”的特征。
②对象:选用生活中琐细事物,呈现昆明雨的“充足”。
★特征:使人动情的
①前呼后应。首尾的“我想念昆明的雨”,将整篇文章浸润在“想念”的情感中。
②诗情画意。文章从一张描绘昆明雨季的画开篇,以四十年后,因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收尾。由画始,至诗终,全文处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与意境中,令人感受着生活的美感,氤氲着生命的诗意。
(3)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朗读语气、声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回想往事时的感情基调是轻松的、欣喜的,同时又是平淡的,再细究,还是深沉的、多情的,是多种情感混合的。其中深沉、多情的特点宜读得慢些、稳重些,带点感慨味儿,不宜像读朱自清《春》那样轻松而畅快。
比如:
①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②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注意两句中的顿号与逗号的朗读。其中“明亮的、丰满的”可以读得畅快些,而“使人动情的”则要读得深沉些,因为词句中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而读“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时则静心思之,为什么语句中间停顿一下?或许是为了让情感表达慢下来,变得深厚;当然“是浓绿的”中还饱含了赞美之情。
●各小组代表展示
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展示“品雨”内容,其他小组相互补充、完善。
预设:
(1)你写昆明雨季的仙人掌,不能只写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而要写出其风俗美、情趣美。
①对象:仙人掌②特征:风俗美、情趣美。
风俗美。汪老特意写了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一些东西,这些在一些人眼里认为是迷信,其实这些绝不是简单的迷信。这其实是人们的一种镇邪、驱鬼、求吉的朴素心愿,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特别在那个艰辛苦难的岁月里,这种祈愿是人们能够坚强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撑。我们也不难发现,编者在设置插图时,也特别凸显了这种祈愿风俗,如那镜子、仙人掌、瓦猫、门上的门神以及对联(上联:家兴人兴事业兴,下联:福旺财旺运气旺,横批:吉祥如意),都寄寓着当地百姓镇邪、驱鬼、求吉的朴素心愿,这是特有的风俗美。
情趣美。昆明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仙人掌代替篱笆,是因为仙人掌有刺,而猪和羊怕扎。读到此处,让人不禁浮现猪羊被扎后哼叫惊恐的狼狈相,富有乡村野趣,让人忍俊不禁,其画面增添情趣美。同时,我们也看出昆明人家只想着挡住猪羊进园吃菜,根本无意于挡住人。汪老的言下之意透露出昆明人的淳朴善良。
(2)你写昆明雨季的菌子,不能只写昆明雨季的菌子,而要写出其滋味美。
①对象:各种菌子②特征:滋味美
牛肝菌的滋味美。比较原句“滑,嫩,鲜,香,很好吃”与修改句“滑、嫩、鲜、香,很好吃”或“滑嫩鲜香,很好吃”的区别。
原句和修改句虽然都写了牛肝菌的口感、质地、香气,但原句词语之间用逗号停顿,一字一顿,读来音韵悠长,有享受式的赞叹语气,引发读者诸多联想,有渐入佳境的滋味美(入口爽“滑”,咬一口很“嫩”,再味蕾品一品极“鲜”,吃完回味一番,唇齿留香,不禁由衷赞叹“很好吃”)。而修改句用常规的顿号或无标点,读来节奏短促、语气平淡,只是客观描述,不能更好地呈现出品尝牛肝菌时的喜悦、激动、惊喜等丰富情感。
鸡枞的滋味美。首先用“菌中之王”“味道鲜浓”“无可方比”12个字,高度赞美其滋味美。其次用黄焖鸡对比,既从价钱上肯定了鸡枞的滋味美,也可以说认可其营养价值,等同于黄焖鸡。接着用一个笑话,说明鸡枞随处可见。其实,也暗含了昆明的资源丰富,食物易得,有偏居于此的幸运感。同时也从捡鸡枞人的极爱鸡枞、率真性情,折射出当时昆明附近生活节奏慢,富有生命的诗意。
干巴菌的滋味美。一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三句是一抑、二抑、三抑,第四句反转扬起,将干巴菌的中吃不中看写得跌宕起伏、活色生香。二是特殊标点的连用,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这种东西也能吃?!”语气中是怀疑到惊讶的程度,侧重怀疑;“这东西这么好吃?!”语气中是惊讶到怀疑的程度,侧重惊讶。前者可加语气词“咦”,其怀疑、嫌弃之情溢于言表;后者可加语气词“哇”,其惊讶、感叹也是不容质疑。从中也可见汪老的率真、俏皮、幽默、可爱、朴实的顽童好玩心性。
(3)你写昆明雨季的果子,不能只写昆明雨季的果子,而要写出其滋味美,写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传统美。
①对象: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②特征:滋味美、传统美
滋味美。汪老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写昆明雨季的杨梅,如比喻手法,比作烧得炽红的火炭,无形中这雨季有了热情的温度;反复手法,短短的四句话,居然有“大”“黑红”“火炭”“真”“球”“!”等多处反复,让人印象深刻,饶有滋味;对比手法,与苏州洞庭山、井冈山的杨梅对比,极赞了昆明的火炭梅。
传统美。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让人首先感受到的是民族特征(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的服饰美,还有丽而不艳的传统美。她“坐”得很低调,是在人家阶石的“一角”,而非四平八稳、正襟危坐、大马金刀;吆喝也是“不时”,且很低调,有节制,不张扬,不是声震长空、豪气干云,而是“娇娇的”,在羞涩与内敛中让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
(4)你写昆明雨季的花,不能只写昆明雨季的花,而要写出其人情美。
①对象:缅桂花②特征:人情美
人情美。从每天摘花到花市上去卖,可见缅桂花应当是房东家的一笔重要收入。汪老还特别注明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可见其生活的不易。而她却“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这让远离家乡、孤身在外的学子汪曾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尊重、关爱,更是温情,近乎亲情,使我的心软软的。虽说“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其实这是一种更加浓烈的复杂情感,既是怀人,更是思乡,但房东母女带雨的缅桂花,其透出的温馨可人的情味,无形中又冲淡了身处异乡的怀人与思乡,所以才说“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5)你写昆明雨季的人,不能只写昆明雨季的人,而要写出其氛围美。
①对象:友人德熙②特征:氛围美
氛围美。此次雨天出行,结伴而行的好友德熙是江苏苏州人,汪老是江苏高邮人,两人恰好是江苏同乡。出游的去处又恰好选择前往莲花池,在那里看了满池清水,想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了陈圆圆石像,而陈圆圆本是江苏常州人,又恰好是江苏同乡。凡此种种,一点淡淡的“乡愁”已弥漫开来,汪老也驻足良久,直到雨又下起来了,走进池边的小酒店。当时,在“乡愁”的浸润中,小酒店的外面是大雨滂沱,里面是与友人小酌,有反插翅膀呆站的鸡,有密匝匝的淋得湿透的大木香花……营造了一种静谧、温情的氛围美。
展示3——悟雨:“我”写昆明的雨,不是只写昆明的雨,而是要写……
思考探究:写景抒情散文,主要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写景来抒情。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是“我想念昆明的雨”。此句首尾都有呈现,两处都以句号结尾,表明这种“想念”的情感不是一时表面的强烈,而是深入内心的长久想念。虽然两句字面上没有区别,但内在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开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重心落在“昆明的雨”,交代写景对象,语速可稍快些,表明作者急于告诉读者。结尾的“我想念昆明的雨”,则重心落在“我”“想念”上,情感更为浓烈,要读得深沉而又悠长,似乎作者还沉浸在往昔的情境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又一幕幕浮现。所以,汪老说:“我写昆明的雨,不是只写昆明的雨,而是要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
展示4——悟人:我写昆明的雨,不是只写想念昆明的雨,而是在告诉人们……
思考探究1:汪老回忆说,沈从文先生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汪老也特别指出,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请回顾七年级第一单元的几篇写景抒情散文,说说文章在写景抒情之外,各传达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春》在写景抒情中传达了人应富有童趣、诗意,要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据说现实中的济南的冬天,并没有老舍所说那样温晴,其zZBEG1JFljW07Z4T4hgyyg==实这些都是老舍内心温情的映射。《雨的四季》由热爱雨,到热爱自然,到热爱生活,“雨的四季”在于岁月,在于附着在岁月转轮之上的情思、情趣与情怀,其实就是“爱的岁月”。
思考探究2:《昆明的雨》一文如果仅是写“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你认为文章第一段(含题字)是否显得多余?
预设:显然不是多余的,《昆明的雨》之所以成文,一切皆源自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所以解读“给宁坤的画”,才能真正明了汪老的深意,才算真正读懂了《昆明的雨》。
其实,这幅画的份量,汪老是一再强调的。如这幅画是“我想了一些时候”才落笔成画的;还不厌其烦地解说这幅画的内容,以致将“题字”也一字不漏地展示;第6段又强调了一句“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们逐一来解读这几处强调的内容,探究汪老的深意。
1.为什么强调“我想了一些时候”?
据说,这幅画是1984年2月宁坤写信要汪曾祺画一张有昆明特点的画,而汪曾祺到3月20日才完成。从中可以看出,汪老是进行了精心构思的,是极有深意的。
2.为什么汪曾祺选择了“仙人掌”与“菌子”入画?
据说,汪曾祺3月2日曾回信给宁坤说:“画尚未画,因为想不起能表明有昆明特点的花果可画。昆明最多的是报春花,但这花细碎,难为布局。波斯菊也不好画,美人蕉则不成样子也。圆通公园樱花甚好,但画出则成为日本的回忆了。且容思之。”他“思”了两三个星期,画直到3月20日才画成。巫宁坤后来在《花开正满枝——忆汪曾祺》一文中这么评价:“这幅画,从构思到布局和题词,处处可见匠心,淡泊宁静,炉火纯青。”
要真正理解汪老何以这么费尽心思地择取“仙人掌”与“菌子”入画,我们有必要了解汪曾祺和巫宁坤的人生经历。
巫宁坤简历:
1920年生,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
1938年流亡,1939至1941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
1943年赴美担任中国在美受训空军师的翻译。
1948年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博士学位。
1951年上半年,应燕京大学西语系主任,校长等人邀请,在尚未完成博士论文之时毅然归国出任教授。
1957年,巫宁坤于“反右运动”被划为“极右分子”,被开除公职,送北大荒劳改农场劳动。
1961年6月病危“保外就医”。“文化大革命”期间,关“牛棚”。
1970年全家流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9年“错划右派”改正,返回国际关系学院任英文系教授。
1991年退休后定居美国,2019年去世,享年99岁。
从1957年到1979年,怀揣报国梦的巫宁坤,二十多年间顶着右派的帽子,受尽折磨,尝尽艰辛,几经生死。所以可见,汪老为宁坤画的那片仙人掌,倒挂着犹能存活,并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这不正是对宁坤“生命之顽强”的真实写照吗?是以此表明欣赏宁坤、点赞宁坤、宽慰宁坤。
其实,汪曾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历尽坎坷。
汪曾祺的一生屡遭挫折和苦难。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自我调侃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的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文革”开始后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经历起落沉浮,创作《沙家浜》,还被送到“学习班”受尽不公正的待遇……
“仙人掌”表明生命之顽强,题字中已直接说明。那为什么还择取了“菌子”呢?细看文章,其实汪老还是有所暗示的,一是写“菌子”的文字最多,种类也最多。二是用了“格调”一词形容青头菌、牛肝菌。“格调”一般用在指人的风格或品格。所以,汪老眼中的“菌子”其实是代表一类人的,也就是“君子”(“菌子”的谐音)。
汪曾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不是愤世嫉俗,而是如他所说:“我不想对世界进行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严峻的拷问;我也不想对世界发出像卡夫卡那样的阴冷的怀疑。我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比较温暖的。就是应该给人们以希望,而不是绝望。我的作品没有那种崇高的、悲壮的效果。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始终保持着内心世界的纯净与乐观向上,并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情趣与真善美。“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我希望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汪曾祺《晚翠文谈》)
可以说,汪曾祺择取“仙人掌”与“菌子”入画,是在欣赏宁坤、点赞宁坤、宽慰宁坤的同时,更是表明与宁坤共勉坚强、共做君子、共享生活诗意的人生态度。所以,汪老说:“我写昆明的雨,不是只写想念昆明的雨,而是在告诉人们——生活的面貌未必永远是美的,但我们却可以在生活中随时寻找诗意和审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自读赏析的主体环节,通过“寻雨”“品雨”“悟雨”“悟人”几个层递进阶的自读赏析环节,在着力强化语言品析学用的基础上,不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评价上,而是将文本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有效资源,引领学生寻求生活美感与生命诗意,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五)学文识类,写景抒情散文
思考探究:下面,我们回顾下自读赏析的过程,说说这类散文有何特点?
预设:梳理《昆明的雨》的自读赏析主要涵盖三个任务:明确对象,品析特征;品读语言,体会情感;斟酌推敲,品悟哲思。从中可见写景抒情散文的三要素是对象、特征和情思。“对象”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特征”要契合对象,突出鲜明。“情思”包含情感与哲思,两者中情感相对表层显性,哲思更为深沉内隐。简而言之,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是主体,抒情是目的,哲思是核心,关键是要能读出“我”的情感波澜与生命样态。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前几个环节的的一个收束与归结。集中明晰写景抒情散文的要素,达成学文识类的教学目标。
(六)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以上我们通过自读赏析《昆明的雨》,知晓了如何阅读一篇写景抒情散文bSaG+MikLOKijz6SpUEKPJVfe5mMKvdJ7odmaDWDepU=。下面,请同学们填补下面横线处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回顾所学,再次领略汪老美文的经典意境。
(师)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男)我想念那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女)我想念那种类极多,滋味鲜腴的菌子;
(男)我想念那卖“火炭梅”的苗族女孩子和那娇娇的吆喝声;
(女)我想念那带着雨珠的,使人暖暖的缅桂花;
(男)我想念莲花池边一个小酒店里,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的鸡;
密匝匝,淋得湿透的大木香花;与友人德熙小酌的情味……
(女)啊!我们更想念那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
(师)是的,我们更想念那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去随时寻找诗意与审美。
(齐)啊,这淡而有味的文字,有生活的美感,那就是昆明的雨。
(齐)啊,这淡而有味的文字,更是生命的诗意,这就是昆明的雨。
在此,我们借用当下热播电视剧名,祝愿各位同学今后“一路朝阳”,明亮、丰满而又动情地爱着点儿什么,也就会“一路朝阳”,因为人间值得!人不应仅是物质地活着,更应追求诗意地栖居。
同时,也向大家推荐汪老的两本书——《人间至味》和《人间草木》。《昆明的雨》带给我们的正如这两本书中所言“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贾平凹曾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如果同学们还想读出更多的味道,那就一定要读一读这两本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课堂小结既回顾文本内容,又以类似于散文诗的形式凝练情思,在审美意境中进一步领会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感受生活美感与生命诗意,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然后水到渠成推荐汪曾祺的两本书,既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也让寻求生活美感与生命诗意的人生态度得以延续与深化。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充分预设自读从容丰厚“生·成”
统编教材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体系。而课堂教学特别要处理好“教读”和“自读”两种不同课型的教学,以保证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才能实现教材编者意图。
自读课是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而自读学习活动,需要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学习,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形成自主阅读能力。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自主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很多情况下,自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为此我们进行了自读的充分预设,以便从容丰厚“生·成”。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量设计本课例。
(一)自主自由自读,学这篇知此类
本课的课型定位是自读,我们采取任务驱动、活动支撑、成果展示、自读小结等来层递推进。首先通过浏览单元提示,明确了学习任务“自读写景抒情散文”;接着开展围绕“寻雨”“品雨”“悟雨”“悟人”四个自读句式锦囊为《昆明的雨》设计课堂板书活动;然后学生自读探究,小组展示自读成果,这是自读的主体环节,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互动效能;随后,水到渠成归结写景抒情散文的要素:对象、特征和情思,达成学文识类的教学目标。
(二)解读散文特性,此景此情此文皆“我”
王荣生老师说:“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
很多老师对《昆明的雨》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对象与特征上,缺少引导学生感受“我”的感受,体验“我”的体验,直至发现“‘我’刹那心灵颤动的审美价值”,有雷同于说明文教学之嫌。
为此,本课例在感知对象、感受特征的基础上,聚焦汪曾祺给宁坤的那幅画,结合相关背景,从中解读出之所以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始终“想念昆明的雨”,关键是“我”独特的人生态度“生活的面貌未必永远是美的,但我们却可以在生活中随时寻找诗意和审美”使然。可以说,此景此情此文皆“我”而生。
(三)从唤醒成就个体生命,到生生、和美的生命共同体
本课例有机渗透“以核心素养达成为旨归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六位”理念,充分展示“人”“融”“美”三大“生·成”哲学,努力实现个体生命拔节生长与生命共同体的向前向上。
开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文案视频自然切入,既为自读提供了较好的句式文案,又契合散文虚实相生的特点。接着让学生在自读探究、小组展示、师生互动中,扎实进行语言学用,夯实“文成”。并从推敲、诵读文本中唤醒、滋养学生个体生命的拔节生长,成就向美、至善的个体生命(元成)。然后咀嚼、涵咏给宁坤的画,让师生的生命与作者的人生态度产生共鸣,形成生生不息的应然生命共同体(生生),并共筑生命共同体寻求“生活美感”“生命诗意”的和美生态圈(和成)。最后,又以课堂小结回归文本,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服务提升人更好的生活,且又成为后续新一轮“生·成”的起点,形成层递进阶回环教学体系。整个自读课例始终以人为根本,以美为旨归,融合当下、过去与未来等,既掌握了如何阅读写景抒情散文,又进行了生命的洗礼,让学生对当下与未来充满了热爱与期待。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系列重点课题“以核心素养达成为旨归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3JZD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