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禽鸟意象

2024-10-29 00:00:00侯兴黉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8期

禽鸟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禽鸟意象的运用更是丰富多样,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尤为突出。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禽鸟意象,其中以《蜀道难》为代表。《蜀道难》作为李白诗歌的代表之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蜀道险阻的真实描摹,同时也蕴含了禽鸟意象的多重意义。深入探究李白诗歌中的禽鸟意象,有助于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意义,对于揭示诗词意象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一、李白诗歌中禽鸟元素的现象及其意义

(一)禽鸟元素在李白诗歌中的表现形式

通读《蜀道难》全诗,通过对诗歌的文本分析和意象揭示,不难发现禽鸟在李白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首先,禽鸟象征着自由和追求,比如“子规啼夜月”所代表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少年的李白有着独行天下、浪迹天涯的生活经历,他仗剑行侠,豪情万丈,气如长虹。他对于自由和追求的渴望通过禽鸟形象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在《蜀道难》中,诗人描绘了空旷可怖、艰难险阻、“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其中的禽鸟意象则象征着诗人内心中的自由欲望,它们自由翱翔于天空,不受束缚,如高飞的“黄鹤”,又如“雄飞雌从”的鸟儿们,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

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奇禽千计”或许有些夸张,至少可以看出李白嗜鸟成癖。而禽鸟作为李白诗中的重要意象,使诗歌产生了高度的情感和意境。禽鸟的意象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与美景和自然融为一体,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连绵蜀山中,“黄鹤”“子规”的突然出现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而辽阔,诗人通过描绘禽鸟的飞行姿态0a909790e34ce85002a756fd42fd73a0248b172507fe3cad074f4158ed30e8bb和鸣叫声,与大自然互相交融,让人心旷神怡,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禽鸟的存在使诗歌中的景物更加生动,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禽鸟也象征着李白自身的形象和文学风格,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追求和态度。禽鸟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被描绘成自由奔放、豪情万丈的形象,如“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中的大鹏鸟,与李白自身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相契合。不独大鹏鸟,李白更喜欢以凤鸟自比:“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即使如凤凰般名贵,仍是寂寞清寒,孤高脱俗,借以抒发不愿与群小相争的人生态度。李白追求自由,故其诗歌充满了豪放和激情,以海鸥寄寓放浪江海之志,如《古风》:“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描写海鸥“宿沙月”“戏芳洲”的自由场景,表达洗心忘机之情。又如《空城雀》《双燕离》《鸣雁行》《野田黄子》《白鹭鸶》等篇皆吟咏禽鸟,这也成为了他诗歌表达的一种常见象征手法。

因此,禽鸟在李白的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象征着自由和追求的渴望,还体现出李白自身的形象和文学风格。

(二)禽鸟元素在李白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在《蜀道难》一诗中,禽鸟象征着诗人对自由和追求,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李白生活在大唐盛世,然而他内心却有一种无法被束缚的渴望,他渴望自由,渴望追求更高的境界。禽鸟作为盘旋高飞的生物,能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一如高飞的“黄鹤”,哪怕“尚不得过”,但在自由的追逐中,也体现出李白的独特个性和对幸福的渴望。

在《蜀道难》中,禽鸟的形象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诗中描绘出“雄飞雌从”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广袤和壮丽。禽鸟的存在让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使人产生了一种豪情壮志的情感态度。

李白以其奔放豪迈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充满着奇思妙想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李白以禽鸟的角度对蜀道展开描写,突发奇想,变幻莫测,将险峻崎岖的蜀道与高飞的黄鹤、绕林的悲鸟、啼鸣的子规融入同一画面,显得气势磅礴、骇人心魄。《蜀道难》打破了乐府旧题中以记叙为主而绝少抒情的写法,借助禽鸟来表达自我感受、突出个性色彩,正是李白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追求和完美突破。

自“蚕丛及鱼凫”开国以来,蜀秦两地不曾相通,仅有太白山之鸟道可以通行,恰如李白政治上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道路闭塞,崎岖难行。而黄鹤高飞,悲鸟相从,子规啼号,无不预示着李白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渴望,象征着李白自身的热情豪放、傲岸不羁,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追求和态度。

二、《蜀道难》中禽鸟意象的脉络

(一)《蜀道难》中禽鸟元素的独特之处

一方面来说,禽鸟在《蜀道难》中象征着自由和追求。诗中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艰难,而禽鸟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翱翔。悲鸟不愿羁留于深山之中,才有了“雄飞雌从绕林间”的具体表现,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的渴望。如果说《蜀道难》中“雄飞雌从”的悲鸟代表的是李白放旷的情怀,不羁的个性,高蹈的志趣,具有反主流文化、反人性异化、渴望自由的冲击力量,那么也可以说高飞的黄鹤所暗示的则是李白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一飞冲天,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追求,两个禽鸟意象具有积极用世而又遵循合度的向心力,并庄屈于一心、合儒道而共冶的特点。李白以自由奔放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如“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过崔八丈水亭》)中的“白鸥”以及“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古风·其十五》)中的“黄鹄”,均象征着李白崇高的理想与峻洁的人格。

另一方面,禽鸟作为《蜀道难》的重要意象,赋予了诗歌高度的情感和意境。诗中描绘了蜀道的凄凉和艰苦,但同时也描绘了禽鸟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美丽和自由。通过对禽鸟“雄飞雌从绕林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即使在逆境中依旧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禽鸟的形象使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自称“羲皇人”,意为生活清闲自适,这正是他对自我性格的人生追求的定位。禽鸟的形象体现了李白追求自由和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追求。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调和丰富多样的意象,创作出了许多被后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二)禽鸟意象之于《蜀道难》主题的意义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描绘禽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由追求的渴望。禽鸟在李白诗歌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对于《蜀道难》这一主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蜀道难》中,禽鸟被描绘为翱翔于天空的自由之魂,与困顿在蜀道上的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中描述了行人们在艰苦的蜀道上艰难前行,而禽鸟却能够自由地飞翔。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内心深处产生了对于自由的追逐,他渴望像禽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禽鸟在《蜀道难》中的形象描绘并非细腻生动,但通过对禽鸟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壮美而凄凉的意境。禽鸟的飞翔和啼号引发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于人生苦难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和奔放的气息,他以自由奔放的姿态写诗,与禽鸟的形象相得益彰。禽鸟的自由飞翔和高亢的歌唱与李白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

三、禽鸟意象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地位

(一)禽鸟意象对李白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

禽鸟在李白的诗歌中有着多种象征意义,鸳鸯、鸾、燕等象征爱情与友谊,如《拟古十二首》其二有“愿逢同心JJnEWoQZOj4wJ21G8usnqA==者,飞作紫鸳鸯”;群鸡、燕雀、斥鹦、鹰等隐射黑暗势力,比拟奸佞之徒、庸碌无能之辈,如《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有“鹰鹤雕鸭,贪而好杀”;征鸿、劳燕、哀鸿等比托羁旅行役,离别怅然,如《赠崔郎中宗之》有“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而在《蜀道难》中,禽鸟的形象则是通过描绘山间的悲鸟以及黄鹤的飞翔来正面象征理想人格。禽鸟在李白的诗中常常与山水景色相伴,比如《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一诗中描写杜鹃夜鸣的同时,还以“庭树落红滋”的景色作结,使得诗歌中充满了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自由情感。在《蜀道难》中,无论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道路崎岖,还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高峻险拔,其雄伟壮丽的景观都与空谷传响的杜鹃声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在《蜀道难》中,禽鸟的形象被描绘得极为生动。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通过对“子规啼鸣”的描写,意在规劝好友王炎不要羁留蜀地,并表达出诗人对蜀地百姓极大的同情和关怀。其二,传闻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欲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而李白以杜鹃悲鸣为自我形象的缩影,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君爱国之情。由此可见,禽鸟的存在和活动使得诗歌中的景象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李白以自由奔放的个性和豪放的诗风而闻名,禽鸟在《蜀道难》一诗中成为了他自我形象的一部分,诗人行止于途,所见无非愁景,所触无非愁绪,比如“子规”的形象就与李白的个性相契合。对蜀中名山险道的描写,以及高危景象的渲染,衬入一景语(子规),无其理而有其趣,更使人在情感上受到冲击——“使人听此凋朱颜”,其想象丰富而夸张,恣肆浪漫。通过子规的象征意义,李白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由创作和独特追求的态度。

(二)禽鸟意象对李白诗人身份的启示

禽鸟意象在《蜀道难》这首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其中更是对于李白作为诗人身份的启示。

禽鸟自由翱翔于天空,无拘无束,这与李白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息息相关。而李白诗作中追求天真、朴素、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与庄子率真朴素的美学观点相一致,同样追求自然本性之流露。因此,可以说《蜀道难》中的禽鸟意象是朴素、自然、清淡的庄子美学观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传承的具体体现,暗示了诗人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的豁达和无畏。

禽鸟在《蜀道难》中的形象描绘,使诗歌充满了抒情的力量。禽鸟在飞翔中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也传递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使读者“固可想象其势,仿佛其形”(《大鹏赋》)。比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中“悲鸟”“子规”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既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又切合蜀地风物故实,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审美享受。

李白对于诗歌创作的自信和独特性,不仅仅表现在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更在于诗歌真实感和对情感表达的追求。李白诗中出现的禽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比兴、象征寓意。钱钟书先生说:“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著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管锥编》)李白生长于盛唐这个文化底蕴较为浓厚的时代,所以诗中禽鸟意象亦不能不深受这种重比兴寄托的文化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使得李白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成为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标志。

四、结语

文本以《蜀道难》为例,揭示了禽鸟在李白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通过文本分析和意象揭示,发现禽鸟在李白诗中不仅象征着自由和追求,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作为李白诗中的重要意象,使诗歌产生了高度的情感和意境。同时,禽鸟还体现了李白自身的形象和文学风格,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追求和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文在对禽鸟意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蜀道难》中禽鸟意象的脉络进行了详细剖析,也对禽鸟意象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手头资料的限制,本文未能涵盖李白诗歌中所有的禽鸟意象,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其次,在对禽鸟意象与《蜀道难》主题关系的探讨中,尚有其他可能的角度和解读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深入分析李白其他作品中禽鸟意象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及对不同主题的影响。

鉴于以上的研究不足,笔者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实践建议。首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作品,加深对禽鸟意象的理解和研究,探讨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和作用。其次,可以与其他文学文化相关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比如结合地理区位因素,深入探究禽鸟意象在诗词赏析中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笔者通过对李白诗歌中禽鸟意象的分析,揭示了禽鸟在李白诗中的多重意义,并探讨了禽鸟意象在《蜀道难》中的脉络以及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地位。随着对李白诗歌的深入研究,其所写鸟类,除原有的象征性之外,更兴象玲珑,寄托高远。以《蜀道难》而言,黄鹤之飞,悲鸟相从之象,枯松倒挂,飞湍击石之景,全无斧凿痕,在对禽鸟的刻画中,亦显露出卓然一家的艺术造诣。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金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