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良心——罗曼·罗兰

2024-10-29 00:00:00康玉琨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8期

2024年4月23日,在这个世界读书日里,我读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到了罗曼·罗兰。

托尔斯泰曾经被称为“世界的良心”,而罗曼·罗兰则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许多人了解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1866—1944)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他创作的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等可谓久负盛名,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是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一。他获颁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孩童时代的罗曼·罗兰是个金发、小巧、个子不高的人,就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奥利维一样。罗曼·罗兰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音乐,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也爱莎士比亚的戏剧。

二十多岁的罗兰,刚从巴黎师范学院毕业。他在学校念的是史地系,但个人的强烈愿望是成为一个作家或音乐家。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照例是要去当教师的。怎么抉择呢?正在这时,他看到了托尔斯泰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一书。可是没想到的是,托尔斯泰在这本书里却否定了自己过去的文学活动。

迷惘中的罗曼·罗兰决定给托尔斯泰写信,向他请教。但又心怀忐忑,对收到回信不抱奢望,因为托尔斯泰毕竟是他当时最崇拜的伟大人物。

然而,几个星期后,罗曼·罗兰意外收到了托尔斯泰用法文写的长达三十八页的回信。信中写道:“只有使人类结合起来的艺术,才是唯一有价值的艺术。有价值的艺术家,是为他的信念作出牺牲的艺术家。一切真正的职业的先决条件,不是对艺术的爱,而是对人类的爱。也许只有充满了这样的爱的人,才适合作为艺术家而做出什么有价值的事来。”

罗曼·罗兰从意大利留学回来,先后当过母校和索蓬大学的音乐史教NbaBqo9OCEUx9pnStUMPcy9iyb7HKZyoeoSsFEDPQT0=师,同时创办鼓吹理想主义的文艺刊物。后来为了更好地实现艺术应该为真理、为人民做贡献的目标,他干脆辞去教职,躲在靠近卢森堡公园后街的一座房子里,在书籍和稿子堆中埋头写作。十年后的1912年,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终于完成。他时年四十六。

1913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了法兰西学院奖,在全世界的艺术文化界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曼·罗兰成了大师。这荣誉来得正当其时,斯蒂芬·茨威格说:“他要凭自己的声望、荣誉和艺术家的力量,凭这一切挺身而出,反对祖国和别国的一切不义。”

《约翰·克里斯朵夫》通过对音乐家克里斯朵夫一生经历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精神力量的艺术家的英雄形象,并以此抗议当时欧洲物质文明的卑俗、颓废和虚伪。用罗曼·罗兰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以《约翰·克里斯朵夫》承担了这样的义务,那就是要在法国道德的以及社会的崩溃时期,唤醒在死灰下沉睡的灵魂的火种”。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