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北京市丰台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工程”为契机,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时光学校以“班本教育团队课程一体化研究”为抓手,引入数字技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借鉴“基于班级的校本研究”模式,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本教育团队,形成教育合力;开发班本教育团队课程,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探索德育研修模式,固化成果。通过搭建德育教师研修系统、注重评价标准归纳和生成等举措,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关键词】数字赋能;班本教育团队;育德能力;德育研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028-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在这个数字时代,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时光学校以“班本教育团队课程一体化研究”为抓手,引入数字技术,重构育人模式,助力强基工程,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使命。
数字助力班本教育团队,形成教育合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梁威教授主持的“基于班级的校本研究”是一种新型校本研究模式。该模式以区县教科研部门为组织管理机构,中小学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德育副校长或主任为负责人,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或大队辅导员为召集人,班主任为主持人,由教授同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学校领导、班干部、家长等一起参与,以班级(学生)发展基础、问题、需求和潜能为研究对象,推动班级(学生)成长。该模式为协同研究提供了组织架构与时间支持,改变了班主任在“单打独斗”中所面临的困境,充实和完善了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1]。
学校借鉴该模式,引入数字技术,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本教育团队。通过数字平台,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以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发展需求为研究对象,探索从人的发展角度实施教育。学校以改革谋发展,以科研促发展,形成了“定时间、定内容、定模式、定主题”的团队研讨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全面了解班级和个体需求,制定干预策略。北师大梁威教授、卢立涛博士,丰台教育科学院杨静老师等专家是班本教育团队的重要成员。研究初期,学校选择了一位优秀青年班主任参与试点,班主任邀请任课教师参加学校集体活动,逐渐引导学生把任课教师、家长作为活动资源,接受采访、录制视频。最终的结果是,任课教师能与班主任一起设计活动、分享经验、讨论问题。
如今,教师们经常讨论班级发展计划,主动策划班级活动。如师生中秋节一起设计电子卡片、制作月饼、举办中秋诗会等。至此,班本教育团队形成。任课教师从班级边缘走到中间,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谋划。学生更加崇拜和喜欢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上课更有精神,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为提升班本教育团队协同育人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梳理创新成果,学校启动德育研修班,成立骨干班主任工作室,发挥骨干班主任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聘请德育研究员、紫金杯优秀班主任、学科教研员等专家为班本团队带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建立副班主任制度,保障班本教育团队的梯队良性发展;开展“二中论坛”“德育研讨会”“行后课程展示”等活动,搭建平台,进行智慧碰撞,对重点问题集中讨论,形成共识,总结经验,提升理论。
数字赋能开发课程,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稳步发展、提高品质,需要推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携手,形成发展合力;要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
广义上,育德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立德树人能力[2],包括自身道德修养示范力、发现道德教育契机敏感力和道德教育行动施教力三个维度。班本教育团队通过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够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首先,育德能力具有全员性,班本教育团队以班级为基础,全体班级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通过数字教育平台,可实现全员参与,提高团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其次,道德发生基于人对人的理解,数字技术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如在线交流平台、虚拟课堂等,让师生在安全氛围实现道德教育。最后,育德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班本教育团队设计的活动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指导、社会服务和跨学科非德育课程等。这些活动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更丰富多样的呈现。
学校秉持“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核心理念,以“适合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规律和差异,关爱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价值,激发学生潜能,培养“知书达礼、知行合一”新时代公民。学校开设的德育一体化课程——行知课程,实施主体为班本教育团队成员,开放课程资源,涵盖校内外适合学生成长的内容。利用数字课程平台,教师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性格、兴趣、爱好,挖掘潜在闪光点,建设特色班级文化。
学校开展“砥砺奋进的青春:精彩班级成就展”和“我的核心价值观故事:精彩学生主题宣讲”活动,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和自媒体平台,展示班级成绩和学生故事,激发学生共鸣和学习动力。2020级师生开展以“落叶处理”为主题的综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北京电视台《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的黄金时段报道。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基于特殊需求学生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工作坊中,教师分享了经验。现在,“把学生放在正中间”的理念已经在教师们心中生根发芽。
数字引领探索德育研修模式,固化成果
学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德育研修新模式,整合资源、互动交流,不断固化成果,推动德育工作迈向新高度。
(1)搭建德育教师研修系统。研修系统可以对协同育人资源建设和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进行全过程留痕和数据统计分析。利用数字分析技术,团队成员可反馈德育工作需求和困惑,学校开展学科(班主任)组内和跨学科教学设计研讨和互评活动,增加校内教师互动频率,促进互相学习和共同提升。邀请专家参与研讨,为班会设计和学科教学设计提供建议,促进教师深度反思。形成“目标分解—自主研修—教师互评—专家审核指导—择优遴选—迭代更新”的研究路径,丰富育人资源库,便于班本教育团队持续研究和探讨。教研提升的过程性资源在研修系统中沉淀,利于成果收集整理和后续研究。
(2)注重评价标准归纳和生成。从课程设计全过程入手,设计学科育人课程评价标准,突出课程育人理念和标准。从六个维度规范课程育人重点和要点,以表现性评价思路研制详细具体规则。利用数字评价工具,可以科学评价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品质提升是教育理想与追求的具体行动,要看其是否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的行动,落实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校的发展模式上[3]。在数字时代,学校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阔思路、创新模式、革新手段,构建一体化德育管理新格局。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2年度课题“班本教育团队活动设计与实施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T2022—03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梁威,卢立涛. 基于设计的合作性行动研究的理念与实践:以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实验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30-33.
刘霞. 中小学教师育德能力及其培育[J]. 中国电化教育,2022(7).
王定华. 启动学校品质提升[J]. 人民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