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学习肩负着教育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师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已成趋势。本文在分析人工智能对语文学习影响的基础上,从选择适宜数据模型,优化学习效果;过滤无关内容,营造安全学习环境;巧用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路径;创新AI教学教法,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智能化素养四个角度,阐释了人工智能助力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与应对策略,希望能对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语文学习;思维培养;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018-03
问题的提出
1.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师面临的常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智能化升级,其核心过程即教育数字化转型。新一代数字化背景下的幼儿和儿童已成为“屏幕儿童”,从出生就伴随着图像、视频,在娱乐、学习中又“浸润”在屏幕生活之中,可见数字化学习和阅读已成为学习习惯,而数字化学习及阅读也意味着教育数字化要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常态。
2.语文学习对信息技术的呼唤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小学语文学习也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AI等人工智能软件的出现与使用,给学生的习作学习带来了便捷与更多可能的空间。今天,教师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冲击,更应该在接受人工智能的同时,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带给教育教学、学生乃至自身的冲击。
本文的思考来源于一次真实的教学实践。一位学生家长向我校语文教师推荐了使用AI批阅学生习作。我最先疑惑的是AI写习作的质量:AI真的能写出一篇五年级的习作吗?AI写出的习作能符合某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吗?AI写出的习作也能使用上单元内四篇课文的好词好句吗?此外,AI写完一篇习作需要用多长时间?学生运用81GHeJvZzlJY82GLryMtTblOyLHe2ZTP3xjaz0nrqUk=AI写作文除了时间大大缩减,还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呢?
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五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一谈人工智能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影响与笔者的教学思考,希望能对当下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与学生借助AI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文习作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
为了解学生用AI写作文的前后想法,笔者转换身份,尝试使用AI“写作文”,以此深入走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带给习作学习的影响。利用AI“写”了两篇作文后,笔者也确实发现了人工智能“完成习作”、利用AI写作文的优势与不足。
1.利用AI写作文的优势
(1)提供更多借鉴。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一直以来视习作为“老大难”的学生仿佛见到了春天,其“写习作”的高效,更加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只需更改若干个关键词,就可以借鉴更多习作例文。生成的大量习作不仅增加了学生阅读量,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为写出一篇作文提供了选材与组材上的借鉴,也落实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语文学习空间的要求,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缩减习作完成时间。人工智能对完成一篇习作在时间上的缩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可谓雪中送炭。从一次完整的习作教学历程来看,教师通常要经过“预作课→评改课→赏评课”至少三课时的内容,而学生在这三个课时中,理想的状态是结合某一写法或者从结构上进行修改的次数为两次,这会让抵触写作文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多种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的出现,让10秒钟完成一篇高年级500字的习作成为可能。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心爱之物》为例,笔者尝试运用AI写习作:运用“文心一言”从输入关键词,到完成一篇习作用时9秒;运用“讯飞星火”,从输入关键词,到完成一篇习作用时12秒。
(3)提高习作批改效率。AI可以根据单元作文基本要求,全面评价学生习作情况,清晰呈现其优缺点,帮助学生进一步修改习作,提高写作积极性。学生需要认真研读习作报告,并对照习作批阅报告批改情况,用红笔在作文本上做批注和评改,抄写一两条修改建议,并认真领会。学生还要仿照批阅报告完成对习作的增、删、补、调、换,学习用规范的批改符号,揣摩每一处修改的理由,领会智能批阅提出的修改建议,以此反思自己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确认自己努力所得到的肯定,加深对单元作文目标的理解,强化对所学作文技法的运用,从而不断增强习作信心。
2.利用AI写作文的不足
(1)学生易养成思维惰性。正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助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习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习作用时,但长此以往的“懒得思考”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甚至不能将所学单元中精读课文学习到的“写法”运用到习作当中,长期利用AI完成作业的学生对“读写思维”的关联会逐渐减弱,最终会导致“无AI不成书”。
(2)作文与“符合题意”有较大差距。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缩写故事”的要求为例,习作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缩写故事的四种方法:①摘录,②删减,③概括,④改写。在要求下面,统编版教科书以《猎人海力布》的第1~4自然段为例,运用四种缩写方法提供了缩写后的例文,便于学生与原文对照。经比对,例文中分别运用了概括、摘录、人物语言转述等多种方法进行缩写,最后呈现出第1~4自然段的缩写。
使用AI完成《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的缩写题目,仅需3秒。但生成的“习作”并不符合统编版教材在“缩写故事”这一知识序列的要求。在这一方面,可以得出结论,人工智能只是完成任务的机器,并不能按照教材的要求“写作业”,背后成体系的习作知识并没有被输入AI大数据模型中,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能力,乃至读写思维能力的形成。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9秒速成的习作可以让学生喜悦无比,优美的词句、多样的修辞、升华的情感,这些都让学生误认为这样的习作算是完成了。但其存在问题有二:其一,AI写出的习作并没有在一件事例中表现出“这”是我的心爱之物,而是通过文字叙述,即呈现出“记流水账”的行文方式;其二,本单元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借用郭沫若先生在《白鹭》一文中引用《登徒子好色赋》的选段,来对“心爱之物”的样子进行描写,也可以迁移运用许地山写《落花生》一文中,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等水果进行对比的写法来描写“心爱之物”。但从生成的习作上看,没有写法,也就意味着这种AI程序仅能依靠大数据生成习作,但行文中无逻辑、写法可言。
从上述两个单元的例文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是一种文案生成的工具,但这种生成的“文案”都欠缺一定的学法和逻辑性,所以学生和教师在运用人工智能教学和学习时,务必谨慎。
人工智能助力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针对人工智能对习作学习的隐忧与挑战,笔者在了解和深入分析AI对习作学习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AI助力学习的四点应对策略。
1.选择适宜数据模型,优化学习效果
教育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需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数据模型终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早已开始接触大数据,这个趋势不可阻挡,小学生可以在家长、教师的引导下,选择适宜的数据模型帮助自己学习,或不断创新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借助人工智能在注册年龄限制、屏幕学习时长控制、学习内容筛选与预警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人工智能在学生学习领域可控、可测、可改,通过增加大数据模型的教育适宜性,以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2.过滤无关内容,营造安全学习环境
安全的学习环境要求开发平台对学生的注册和大数据抓取到的浏览信息做相关过滤设置。以笔者注册、登录过的两个人工智能平台为例,其注册颇为简单,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均为同一种交互界面。高年级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除了借助人工智能完成作文作业,还会去尝试更多的“文案”获得渠道与结果。一段时间后,学生是否会依赖这种不用思考、只需动动手指就获得所需的既简单又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面向学生使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笔者还希望有关部门过滤掉无关内容,保障小学生学习的安全、可靠。
3.巧用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路径
随着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普及,微资源涵盖更多更广泛的领域,二维码链接微资源是近些年笔者在一些学习参考书上看到的一种资源形式,用微信识别二维码后,会进入到对应的学习资源界面。教师和学生巧用这类非开放性的微资源,不但契合学习内容的单元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果和在数据模型平台上学习的安全性。
4.创新AI教法,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智能化素养
“创新AI教法”源于笔者一次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在该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借助AI工具的运用来提高,譬如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学生课前运用AI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跨学科学习本是学生通过驱动性问题,在逐步探索中寻找问题的真相,通过AI,学生可以经历“我要用AI做什么、怎么用” 这一思路转变的过程,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多学科整合问题的提问技巧,更实现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进一步培养。所以,教师以AI辅助,创新教法,为学生提供在AI环境下的多种学法,不但对利用大数据模型辅助的学习行为进行纠偏,同时提升了学生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智能化素养。
建议及设想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意识与习惯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未来才有可能成为拔尖人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中“学以思为贵”,思考可以使大脑变得更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培养学生勤思、善思、敢思的习惯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对某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模仿、迁移后的创新思考等。人工智能对社会,特别是对教育环境带来了新的冲击,教师要善于捕捉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规律中培养思考的意识与习惯。
2.养成利用高阶思维思考的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谈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时强调:“我常常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与我‘唱反调’,因为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学生找到最佳的研究方法。”
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条件,是培养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基于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高阶的问题驱动下带动连贯的思考。
结束语
概而言之,AI大模型在各垂直领域的应用日趋深入,已经悄然地改变着教育方式与方法,并逐渐将教师从部分重复性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自控力和自制力还有待加强,善于思考的意识与方法也尚未掌握,教师更要善于思考,多问“我用AI能做些什么;有了AI,我能怎样设计好一堂课,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等问题。会思考、能思考、善思考,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体现,无论教育数字化发展到何种程度,最终都是促进教师实践更加生动、鲜活、具身,教师首先要明晰此要义,才会保持在教育领域中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