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革命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4-10-27 00:00:00刘绍卫
传承 2024年2期

[摘 要]广西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文章分析了广西革命文化的时空分布、内容特点,指出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目标、实践、功能上存在互构性。广西革命文化传承有助于强化广西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广西革命文化传承为基点,可以充实传承教育内容,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优化传承教育机制,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创新传承途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软实力;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四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革命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西革命文化;互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重大课题“红色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0GXMGY0104);广西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西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研究”(20FDJ009)

[作者简介]刘绍卫(1972—),广西兴安人,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征研三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4.02.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10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义[3],其中革命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元素。文章通过探讨广西革命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之间的目标、实践和功能存在互构性,进而阐发广西革命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之间的内在意蕴和实现路径。

一、广西革命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性

广西革命文化的内涵,可从时间、空间、内容等维度来理解。从时间来看,广西革命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种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5]。从时间轨迹看,中共广西组织成立以后领导并参与了东兰农民运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从空间看,广西革命文化深受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如在空间分布上以左右江地区和桂北地区为核心,形成以百色(百色)、崇左(龙州)、河池(东兰)、桂林(桂林市、兴安、全州)等基地,辐射云贵、湘赣等地富集区;另外,以梧州、南宁为中心,辐射西江、北部湾地区(钦廉四属)等地。从广西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来说,根据主要历史革命、历史文化的旧址分布统计,百色284处,占15.06%;河池267处,占14.16%;玉林230处,占12.2%;桂林180处,占9.65%;来宾152处,占8.06%;南宁140处,占7.42%;贵港134处,占7.1%;柳州120处,占6.36%;崇左120处,占6.36%;钦州66处,占3.5%;防城港63处,占3.34%;梧州53处,占2.81%;贺州50处,占2.65%;北海25处,占1.33%[6]。从内容看,广西革命文化主要包括近代以来在广西境内发生的与救亡图存相关的起义、战役、事件和人物等。2022年7月28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指出,广西红色资源主要包括:“(一)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二)重要档案、文献、手稿、视听资料和实物;(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四)具有代表性的其他资源。”[5]这些都明确界定了广西革命文化的内涵、物质实体和精神实质。广西革命文化不仅具有政治价值,还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价值,它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双轨并进、双向奔赴,促进了彼此的互动演进。

(一)目标互构

广西革命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地方实践的文化表征。回顾广西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广西革命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目标互构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不仅重塑了中国,而且深远地影响着全球格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人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篇章,逐渐凝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首位广西籍的共产党员黄日葵提出了“建大功,成大业”;韦拔群打出了“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的口号[7]。抗日战争时期,广西人民面对国家危亡、民族衰败的险境投入抗战洪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各种抗日地方武装,如桂东北抗日游击队、柳北抗日游击队、桂东南抗日武装、桂中南抗日自卫队、钦廉四属抗日解放军、左右江抗日武装等打击日本侵略者。据不完全统计,在日军两次入侵广西期间,中共在广西各地先后组建的组织以及受其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多达35支,约7000人[8]。同时,广西是金田起义、镇南关大捷、昆仑关战役、桂林保卫战等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和发生地[9]215。在抗美援朝等历次保家卫国的行动中广西人民踊跃参战,许多烈士为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保卫边疆安宁而壮烈牺牲。广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勇于开拓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洪流当中[9]215,把救亡图存与爱国主义精神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互构。这些都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四个与共”的外在体现[10]。

(二)实践互构

一是革命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的互构。中共广西地方组织从建立起,就肩负起领导广西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历史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锡昂、谭寿林、俞作豫、苏蔓等广西籍共产党人在一系列革命斗争中把坚定理想信念与始终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相互融合,培植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二是革命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与强化中华民族责任意识的互构。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屡遭破坏,但依然百折不挠、红旗不倒,直至胜利。广西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无数革命先辈把理想信念变为自身内在的驱动力量,把奋斗目标化为全力前行的精神动力。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忠诚于党,信仰坚定,有的为保守党的秘密而牺牲;有的为恢复党的组织,跋山涉水,出生入死;有的含辛茹苦抚养烈士遗孤;有的牢记为民情怀,与人民子弟兵建立了鱼水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

(三) 功能互补

一是特征互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里既需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因素进行综合地考虑,从理论特征角度体现其理论性、集中性和广泛性三个维度。广西革命文化由于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区域性,而广西革命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具有革命文化的普遍性和教育性,其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等内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意蕴具有互补性。二是导向互补。相对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顺应全球环境变化、国内自身发展的智慧结晶,是关乎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民族关系的重要条件。广西革命文化是受到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结构影响的结果,它反映了广西人民不懈斗争的精神风貌及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

二、传承广西革命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10。2023年,国家文物局、国家民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传承广西革命文化,对于增强“五个认同”具有多维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强化广西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共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生活的全部群体所遵循和坚守共同的规则、制度和信念,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对党而言,最大的政治是凝聚人心,而凝聚政治共识是最大的任务。政治共识作为政治共同体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在巩固政权存在的合法性,落实统治集团的国家治理政策、建构合理有序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意蕴显著[11]。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至关重要。广西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八桂儿女始终团结一心,共同保卫国家、建设家园。广西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生动缩影,独具特色,内容丰富,感染力强。不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还是红色事迹、电影、歌曲等,它们都见证了广西与祖国紧密相连的历史事实,都是鲜活的教科书,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教育资源。在红色旅游和教育活动中,用好这些资源,有利于激发他们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有助于强化广西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广西革命文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地方生动实践,诞生于革命烽火岁月,蕴含着革命、勇气、激情,是共同性文化、人民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先进性和感染力。依托广西革命文化,不断增进共同性,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核,有利于广西人民“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2]。因此,通过传承广西革命文化,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进而捍卫祖国统一,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这一过程中,广西人民将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联系,进而不断强化“四个与共”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助于强化广西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传承与共同体建设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共识进行凝聚,在当前背景下,仍然需要以革命文化加以引导和强化。革命文化具有教育、传承、激励、导向等作用,在文化建设、政党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共同体建设。革命文化可以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提供“营养剂”。广西革命文化资源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广西革命历史既是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也是抨击历史虚无主义最好的武器。明确吸收借鉴革命文化的精神养分,为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提供支撑,凝聚、滋养文化共识,能有效抨击历史虚无主义。同时,革命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广西革命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凝聚了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国价值的认同,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蕴。因此,运用广西革命文化,可以激发广西人民的文化自觉,把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内心,在文化的浸润中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最深沉、最持久的向心力,凝聚国家力量、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广西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此外,广西革命文化传承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之举。它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域文化符号贯通时代场域,灌注精神力量,提供方向航标,在感悟革命文化、在缅怀革命先辈英雄事迹中锤炼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团结拼搏、敢于斗争的品质,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

(四)有助于强化广西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革命文化所蕴含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历史逻辑。它凝聚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心理共识。广西党组织善于结合广西实际,正确指导广西革命斗争并取得胜利,打牢了民众政治认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同时,革命文化凝聚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广西党组织大多数领导人和党员以坚韧不拔、奉献至上的精神,历经重重考验,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广西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他们成功引导群众自觉践行党的价值目标,增强了对党的政治认同。回顾党在广西的艰苦奋斗历史,再看当今的壮美广西建设,这一步步艰辛的路程不断坚定着“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党”的信念,巩固党的社会基础。

(五)有助于强化广西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革命文化作为近代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并强化了广西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知。广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通过传承教育革命文化,看到历史的必然性,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道路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文化基础。同时,革命文化也强化了广西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引导。“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革命文化从萌生之时起,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革命文化中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根本价值立场,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人这种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必将永葆勃勃生机,这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此外,革命文化还强化了广西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见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源泉。广西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传承广西革命文化,能够有力增强广西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三、传承广西革命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有市场因素的影响,也有多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还面临内部差异性力量的挑战、错误思想思潮的影响等[14],这也对革命文化传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传承广西革命文化,需要以创新为指引,深入研究和生动展示革命文化资源,实现其价值运用的最大化,进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是传承广西革命文化的重要目的,还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攻克的重要课题。

(一)充实传承教育内容,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15]只有充实传承教育内容,聚焦传承教育内容,在革命文化价值引导下推动个人与国家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群己和谐”1,不断筑牢思想基础。对此,一要加大对广西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立革命文化保护体系。加大资金投入,要不断加强建设广西各类革命文化展馆,保护修缮革命历史文物。系统推进文物保护项目,包括旧址修缮、本体修复,以及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以此丰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资源。二要深化革命文化研究,筑牢向心力的根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超越消弭“多元文化主义”“族际政治民主论”[16],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话语权。加大对其研究的支持力度,重视建设研究队伍、搭建研究平台,培育一支专门研究广西革命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队伍。深入解析广西革命文化内涵及特征,深挖独特精神内涵,产出学术精品,创作文艺作品,开发文化产品,挖掘好、阐发好革命文化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要以革命文化唤醒守望相助的共同记忆,培育公民的国家观念和政治认同。通过深挖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持续巩固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以革命文化传承教育人、感召人、激励人、引领人,运用革命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强大正能量“争取人心”[17],增强国家认同,涵化公平正义的共同情感。运用革命文化资源守住共同的记忆,凝聚团结奋进共识,以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忠诚感和归属感,筑牢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思想屏障,筑起祖国南疆安宁的铜墙铁壁[18],凝聚“五个认同”的政治共识,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优化传承教育机制,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

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基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共识的凝聚,要扩大革命文化传承教育阵地,强化“实践思维”和“问题意识”,“破除那些人为设置的各民族的藩篱,融化界限的兼并”[19],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涵,增强传承教育功能。对此,一要建立健全协同传承教育机制。与革命文化相关部门要以革命文化传承教育为依托,着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享、联动上下功夫。要统筹协同,加强指导,强化政策供给,集聚合力。明确职责,明确定位,推动形成党政主导,学校、单位、社会和家庭协同推进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宣传覆盖面,迅速推动革命文化传承教育形成以上带下、上下联动的良好态势。二要建立健全实践参与教育机制。建立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到革命老区、边远地区等地挂职锻炼、交流任职机制,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开展革命文化传承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教育实践活动,构建感知革命文化叙事场域,还原“历史味、真实味”,推动由革命记忆激发的爱国情感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要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坚持规范化管理,不断深化工作机制探索。将革命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导向关、质量关,确保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创新传承途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软实力

随着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崛起,革命文化传承发展既遇到挑战又面临机遇。传承广西革命文化,要结合主题教育实践,“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一要积极利用新平台、新载体、新手段,推动广西革命文化的融合传播,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用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强化党史学习教育,讲好革命文化故事,培育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用独特精神标识引发家国情怀共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优化革命叙事形式和手段,注重个性化体验,强化革命精神继承和传递,强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构建广西红色线上线下同心圆,创新广西革命文化的传播方式。如红色旅游景区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一些博物馆、纪念馆可大力推广凭借融媒体传播优势,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赋能拓宽传播渠道,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感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在革命文化的体验中涵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要加强红色精品课程建设。以传播广西革命文化为抓手,结合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秉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丰富“红色教育+”,开设红色革命网络课程,制作一些优质的红色影视作品、红色专访、纪实;拍摄纪录片,建立数字化广西革命文化传播平台,生动形象地展现广西革命文化,持续优化传承广西革命文化信息共享制度,推动文化传播的现代化。这些传播方式既可以展现广西革命文化之生动,又可以促进其在社会生活中融合实践,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软实力”[20],增强各族群众的身份归属的融入感、价值凝聚的认同感、利益共享的获得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深化研究,将广西革命文化巧妙地融入思政课,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形成与发展,在心中镌刻红色印记,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构建起大中小学一体化传承教育机制。要根据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不同群体的智力开发、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应设计弘扬革命文化的内容,开设特色课程,增强课程吸引力。将革命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体系,革新教育方法,推动传承教育形成一体化,阻断国家认同感不足代际传递;提升教师素养,提升传承教育实效。三是机制化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推动个人能力建设与个人全面发展,强化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发挥主体自觉性,在各校园开展革命文化传承教学和实践活动。搭建学校交往平台,促进价值共识。以年度展览、社团活动月、校园广播、跨年晚会、专题演出等各类校园活动为契机,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赋予时代精神,使革命文化精神融入学生心灵深处,让家国情怀深植青年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 宫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1-15.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5] 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EB/OL].(2023-05-18)[2023-12-18].http://jyt.gxzf.gov.cn/zfxxgk/zc/dffg/t16599262.shtml.

[6]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遗址通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3.

[7]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第3卷·英烈篇、模范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

[8] 庾新顺.八桂抗战砥柱中流:中共广西党组织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J].传承,2015(8):4-7.

[9] 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国防教育知识读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10] 尹弘.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民族,2022(5):16-18.

[11] 石海泉,霍雪辉.从思想引领到现实关照:社会变迁中青年政治共识重构的聚焦[J].未来与发展,2021(11):79-84.

[12]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

[14] 吴玉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构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5.

[15] 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N].人民日报,2015-03-01(1).

[16] 张会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67,171.

[17] 兰红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18] 刘绍卫,徐家贵.中国共产党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经验”[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1):58-69.

[19]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42.

[20] 马戎. 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5.

[责任编辑:廖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