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审视

2024-10-27 00:00:00毛文波黄崧班政
传承 2024年2期

[摘 要]文章从三维视角审视了民族旅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首先,强调了民族旅游在文化渗入、互动交流、生活体验和感情归属方面的功能,对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以广西百色市为例,展示了民族旅游在经济发展、民族和谐、文化互动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凸显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意义和当代价值。文章还分析了民族旅游对增强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价值,指出了民族旅游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关键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完善民族旅游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文化产业模式等策略,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价值;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毛文波(1980—),广西凌云人,百色干部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科研与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基层法治建设;黄崧(1991—),广西田东人,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道桥分公司项目副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道路桥梁施工和技术管理、企业党建等;班政(1990—),广西田东人,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道桥分公司项目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道路桥梁施工和技术管理、企业党建等。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4.02.004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再一次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无论是在政治巡视巡察还是政绩考核,或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百色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上下足了功夫,全方位多角度推进了该项工作。截至2023年,百色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德保县、靖西市、右江区百城街道文明社区、百色民族高级中学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5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索民族旅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当代价值和实践价值,以期为其他地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经验参考。

一、民族旅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8 年“中华民族”一词被载入宪法,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56个民族的共同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百色市紧跟中央步伐,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多管齐下、全面铺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政策、谋划规划、实施计划、稳步推进,交出了让中央、自治区和区内各族群众满意的答卷。百色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是革命老区、多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和脱贫地区,也是西南出海、直通东盟的重要通道。全市辖12个县(市、区)、13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23万,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7个世居民族,辖1个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13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1。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发展民族旅游业,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也有利于促使各民族间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心理等相互嵌入。

(一)民族旅游的溯源

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其目标群体在文化上、社会上或政治上不完全属于他们所居住国的主体民族。他们由于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而被贴上旅游的标志[5]。换言之,民族旅游就是当地居民以自己的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使其成为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并使消费者直接参与的一种旅游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奇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特色。民族旅游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历史文化,是一种跨文化、跨民族的旅游交流形式,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所创造的,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并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产品的各种事与物的总和。

(二)百色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旅游发展优势

民族旅游是人类对地球表面开发,对人类生产、休息休闲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和深化在民族地区的表现。随着社会化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民族旅游发展势在必行。百色市民族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百色市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地域空间广阔,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品位和集中度高,如凌云县的茶山金字塔景区、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景区、泗城州府景区、泗城文庙景区、纳灵河谷景区、水源洞景区、博物馆景区、独秀峰景区、泗水缤纷·红色彩架景区、泗水缤纷·桑梓平怀景区等10个景区都在30公里左右一条线上,形成了点线面成片的民族旅游形势。二是百色市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喀斯特地貌奇观荟萃,生态山水景观壮美,如乐业县罗妹莲花洞景区、布柳河仙人桥景区、大石围天坑群景区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景观令人震撼。三是百色市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如:百色市大王岭景区拥有“穿越原始森林的泉水河漂流”“清心涤肺的原生态漂流”“最防晒的漂流”“广西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等众多美誉,也是广西极具魅力的漂流景区。四是百色市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如靖西市旧州景区将古城景区与文创民族产品绣球融为一体,创造了广西绣球的壮民族优质文化品牌;德保矮马王国景区则将动漫赛事、亲子游乐、互动体验、教育科普、文化演艺等融于一体,展示了百色民族旅游独有的特色。

(三)民族旅游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百色市拥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7家,2023年1—9月,全市接待游客4258.11万人次,同比增长88.51%,实现旅游收入428.64亿元,同比增长60.28%1。民族旅游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质量和品位得到提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推动民族地区的共融程度不断加深。一是民族旅游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民族旅游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拓展就业增收渠道、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维护发展平衡,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支撑。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百色市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103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约90亿元,乡村民族旅游发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也得以夯实2。二是民族旅游促进各民族相互交融。“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有机体。”[6]民族社会关系是各民族在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游客与少数民族群众(或者说少数民族服务者)凭着旅游互动服务交集,相互之间的信任、包容、理解都在这一媒介中得以形成和加深。在旅游过程中,各个民族的单个客体基于各自的需求通过语言、短视频、直播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进行充分的交往融合,从而增进了各民族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关系。如凌云浩坤湖景区的瑶族民宿,让游客体验到从城市走进民族村落并同当地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别样风情,旅游的同时体验“走亲戚”甚至回家的感觉。三是民族旅游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文化交融互鉴。民族旅游使得天南地北的游客与当地的民族群众有了更为亲近的接触,他们在共建共游共学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景,在相互的体验交流中,逐渐情感升温,相互认识到各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同时,民族旅游实际上也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各民族在互动互惠中促进了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大量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民族地区体验民族风情,游览风景,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如靖西市鹅泉旅游景区风光旖旎,泉水清澈见底,游客们在领略自然风光同时还可以参与当地民族的插秧种稻谷、收稻谷、稻田摸鱼等农趣劳动。

二、民族旅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民族旅游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影响力上,无论是从物质文化上衡量还是从精神文化上衡量,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相当高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第一,百色市在政治上把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全市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格局。第二,百色市在思想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第三,在制度建设上,百色市制定印发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及3个配套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健全和完善创建工作机构机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培育好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7]。百色市在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促进区域内各民族相互深度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一,百色市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布洛陀、那坡壮族民歌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积极营造人人认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从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第二,百色市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此外,百色市还建设一批同心文化长廊、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艺术团队,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等阵地,持续深化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维护好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民族旅游在促进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百色市在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实施粤桂协作“百”个基础设施共建、“千”名人才交流互派、“万”人劳务就业服务、“亿”元农副产品促销“四大工程”,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合作构建百色文山桂滇两省(区)五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联合举办50余场次的“民族团结杯—跨省歌王比赛”“千里接边地区无邪教”、党建联创共建等活动;引导百色干部学院、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和深化跨省跨市、跨国跨境交流合作,推动接边地区、边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要的措施有:一是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民族旅游发展工作的全过程,引导民族旅游投资企业、营运企业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总体发展规划,贯穿工作的全过程。二是在策划民族旅游项目中,增添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文体节目,将民族旅游与乡村振兴、民生工程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得旅游项目中既有现代先进元素又有民族特有风格。三是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中小学校则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发挥百色起义纪念园系列红色文化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带动作用,组建红色教育联盟,布局建设民族文化基地、同心文化广场,组建同心文化体育文艺团队,打造百色起义纪念馆、瓦氏夫人为国抗倭、平果生态铝工业、靖西那坡对越自卫反击战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楷模”黄文秀优秀品质等5个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全社会成员细致入微的工作,将民族文化、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的元素融入民族旅游的每个环节、细节和关键节点,使得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区的民族群众,都能够自觉地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

(四)建设好幸福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民族旅游的发展,能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民族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高、收益多、劳动密集型高度综合的特殊经济行业,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平衡区域收支,为建设积累资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大区域资源的开发力度,进而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百色市民族旅游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的重要要求,实施民族旅游产业振兴战略,以民族旅游资源换旅游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旅游模式,创新旅游方式,更新旅游设施,厘清民族旅游发展思路,闯出旅游开发运营新路子。“十三五”期间,百色市经济增长保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1。百色市每年将80%左右财力投入民生领域,筹措财政资金445亿元,组织各民族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同时,百色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提升等“八大提升行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民族地区发展能力,改善发展环境,推动各族群众迈出共同富裕实质性步伐,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人居环境发生历史性改变,幸福家园梦想成真。

三、民族旅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价值

(一)增强民族旅游群众主人翁地位以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旅游业本身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产业,一个社会事件或者一次意外事故都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百色市在发展民族旅游的过程中,始终将维护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作为民族旅游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无论是在打造生态山水景观的凌云浩坤湖,还是在建设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悠远深厚的百色起义纪念园中,都体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鲜明特点。浩坤湖建立了“民族群众参与旅游分红”的体制机制,在该景区范围内的各民族群众按一定的比例,每年分到民族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红利,各族群众不再是旅游的旁观者和看客,而是成为民族旅游的实践者和参与者,是民族旅游的主人。如此一来,群众一边会积极参与到景区的建设营运中来,一边会自觉监督那些破坏旅游的、景区形象的不当行为。此外,各族群众还担当起导游、导购等角色,为景区的优质营运添砖加瓦,贡献着最朴实、最直接的力量。各族群众的热情好客,让游客切实感受到真切的中华民族情结,不仅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还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全方位支持民族旅游发展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旅游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依赖性强的产业,尤其是民族旅游要想得到迅速发展必须协调各方力量,为配置好各种资源给予支持。一是加大财力的投入。民族地区本身财力相对较弱,要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优先安排对民族旅游策划规划、基础设施等投入,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社会各方资金资源,采取灵活的合作经营模式,让投资商对民族旅游项目回报充满信心。二是加大政策的支持。向上要积极在土地利用审批、林地利用、旅游景区评级等方面争取政策偏向民族旅游项目;横向要把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对民族旅游的传承和保护的机制体制,将民族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向下要引导群众积极依靠民族旅游就业创业,鼓励有条件的群众以土地、山林等资源进行入股,其他群众也可在家门口就业,从而使人民群众达到“孝得父母、顾得子女、鼓了衣兜、做得幸福”的满意状态。三是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方面,要培养当地的旅游策划营运人才,外派学习,到发达地区旅游项目地跟班学习,学习那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并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当地特色的民族旅游人才库;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引进高端旅游规划、策划、宣传、营运等方面的人才,要给予引进的人员优厚的物质条件,更要培养他们有一心想为民族旅游事业做奉献的精神,要请得进、稳得住、留得下。有了资金项目、有了政策支持、有了人才队伍,民族旅游的发展更加有吸引力和魅力,更加能吸引各族群众参与其中,更有利于通过民族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团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创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模式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的引领和民众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使得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得到发展,进而得到扩大和创新。在推进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既不能忽视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的基本规律,也不能过于循规蹈矩、思想守旧、不思进取。在开发民族旅游文化产品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合理地分析不同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特点,科学地制定该产品的发展规划。如百色的壮锦、靖西壮族绣球等手工工艺产品就较难用机械化流水线来代替生产,否则将失去这一民族文化产品的本真意义。因此,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积极引导旅游者与当地民族群众深入交流,在民族文化产品如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达到彼此的了解和民族认同,进而推进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完善民族旅游利益共享机制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民族旅游给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涉及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是民族旅游是否能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景区核心区的,离景区核心区较近的,离核心区较远而又影响着景区景色观瞻或者控制着水源等,民族群众的利益与旅游开发者、当地政府之间应如何分配才能达到各方满意,各方和谐共生,这就需要完善民族旅游利益共享机制。从百色民族旅游发展来看,具体方式方法有很多,较为成功经验的就是凌云浩坤湖门票收入分红模式,这一模式详细地规定了远近的差异、核心与非核心的差异,运营商和民族群众的收益分配,各方监督等。这一共享机制制定完善后,浩坤湖营运顺利,对民族建筑的维护、浩坤湖自然风光景色的保存起到了积极作用,各方都积极参与到景区的建设营运中,达到了和谐共生的良好效果。共享机制分配合理,各方就会主动积极参与到民族旅游发展的建设中,有意识地去保护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和传承民族文化,积极地维护民族旅游发展的成果,形成一个和谐团结、交融共享的民族旅游发展局面,在共享民族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 韦鹏雁.手相牵心相连 共建美好家园:百色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侧记[N].广西日报,2023-11-15(7).

[5] 杨慧,陈志明,张展鸿.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9 -3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3.

[7] 沈向兴,周月,李娅婕,等.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建构与解析[J].云南社会科学,2022(1):62-69.

[责任编辑:廖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