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运用行动学习“四要素”加强理论武装,从“问题、团队”要素互相作用的过程认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从“学习、行动”要素互相作用的过程认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要求;从“团队、学习”“问题、行动”两组要素互相作用的过程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要求。实践中,要以“问题导向”为突破,解决“不真学”的问题,力促久久为功;以“群策群力”为载体,解决“不真懂不真信”的问题,力促入脑入心;以“知行合一”为目标,解决“不真用”的问题,力促推动工作。
[关键词]行动学习;理论武装;理论联系实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卢威(1986—),江西赣州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公务员二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研究方向:干部教育培训、行动学习。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4.02.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每逢重大历史关头,都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每次党内集中教育也都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贯穿始终,为全党团结统一奠定坚实思想基础。”[1]2当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中,行动学习要以促进技术为支持,推进“问题、团队、学习、行动”要素互相作用、提质增效,实现“问题导向、群策群力、知行合一”的理论武装方法创新。2023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行动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2]。《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也明确要求要“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等方法,推行结构化研讨、行动学习等研究式学习”[3]。探索以行动学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加强理论武装在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也是改进工作的靶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持续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理论武装的任务仍然艰巨”[1]3,在真学真信真用、学懂弄通做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学不进去,学习走形式装样子”[1]3——集中反映了“不真学”的问题,实践中具体表现为“重业务、轻理论”,对理论学习的时间投入、精力投入不足。当出现业务实操与理论学习二者冲突时首先被放下的就是理论学习,学习过程只求简单留痕过关。实际上,这是对理论武装认识不足的问题,“兴趣不浓”是“学不进去、走形式装样子”的重要思想根源,而产生“兴趣不浓”的原因,有的是对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理论是虚的;有的认为“都学了这么多年了,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存在自满心态;有的不与时俱进,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却还停在过去。
“有的学习不系统不深入,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1]3——集中反映了“不真懂不真信”的问题,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学习中重传达、轻理解”,把学习流于上传下达、情况通报的形式,在交流研讨、思想碰撞、总结提升、互相启发方面存在不足。实际上,这是对理论武装的要求把握不到位的问题,“不系统不深入”有学习形式单一、机械的问题,也有学习内容简单求新、从快的问题。学习者内生动力激发不足也会带来学习上的潦草敷衍,这与“兴趣不浓”的根源是一致的。
“有的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不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本领”[1]3——集中反映了“不真用”的问题,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学用“两张皮”、学习转化率低下、工作推动不力、实践中能力不足。实际上,这是“不真学、不真懂”在实践中产生的结果,这里既有“不善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也有“学习成果”本身就不足、不实、不能转化的问题。
理论武装中要求“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学真信真用、学懂弄通做实”,这是有效解决“三个有的”的方法。解决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既要把问题放在党的理论创新武装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去思考,也要放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一贯要求”[1]8中去思考。
二、运用行动学习“四要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的理论思考
行动学习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促进技术为支持,推进“问题、团队、学习、行动”四个要素互相作用、提质增效的过程[4]。
(一)行动学习“四要素”模型的内涵要求
“问题”要素是行动学习中行动、学习的客体,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是行动学习实践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问题意识的科学内涵,多次强调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理论指导行动学习帮助团队找真问题,并且在查摆问题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激发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并且就问题的现状、解决问题的目标、初步推动问题解决的办法等达成一致意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团队”要素是行动学习中行动、学习的主体,依靠人、激发人、服务人、发展人,是行动学习力量来源和重要目的。在“团队”要素中,行动学习帮助学习者实现人与事的匹配,在集体学习、集体研讨、集体行动中,促进“问题拥有者”对问题进行重构,提高思想认识和主观能动性,为解决问题积极出谋划策。
“学习”要素是行动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在“学习”要素中,行动学习帮助团队通过理论学习、补充知识、分享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更高认知水平、能力本领上对原有问题进行再分析、再认识,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这也是行动学习依靠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逻辑。
“行动”要素是行动学习有效性的检验。在“行动”要素中,行动学习帮助团队通过自我组织方式,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实现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这是用“行动”检验“学习”成效的基本要求,也是发现新的问题的实践基础。
在“问题—团队—学习—行动—新的问题”的循环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中得以实现。这个过程与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逻辑要求基本一致。
(二)行动学习“四要素”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1]8,指明了进一步改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向,这也是行动学习对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重要作用点。
1.从“问题、团队”要素互相作用的过程认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是指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之一。行动学习认为,问题客观存在于实践中,抓住问题特别是抓住主要问题,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实践”的“牛鼻子”;“认识”是人的认识,是与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拥有者”团队的认识,“问题拥有者”团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决定了问题解决的程度,影响到实践发展的程度。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在行动学习中体现为,问题决定了“问题拥有者”的边界,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有什么样的人和与之对应的对问题的认识;而“问题拥有者”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其成效体现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由于问题客观存在,在“问题”和“团队”的互动中,更为能动的是“团队”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既不能使认识落后于实践,主要矛盾变化了但仍然固守于原有的判断,也不能出现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却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团队”对“问题”的认识到位了,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就强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就准了。
2.从“学习、行动”要素互相作用的过程认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要求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指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作用,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用理论的一般规律指导实际的具体问题,并且在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理论。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训中运用行动学习,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摆在首位,必然要求坚持“首课机制”,通过理论学习明确工作方向和实践要求。同时,还要针对行动中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行动”要素对学习起到了有的放矢的引导作用,它可以帮助团队解决“为学习而学习”的困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体现行动学习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习不是背教条、背语录,而是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行动”的互动中,变成了具体的、实际的工作要求。需要特别澄清的是,“学习”和“行动”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反复的、互为促进的,更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中,任何自我满足的念头、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三)从“团队、学习”“问题、行动”两组要素互相作用的过程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指的是理论武装的最终目的。在行动学习中,“团队、学习”为改造主观世界提供了集体学习工具、流程、方法,以及团队氛围、组织基础等,同时在学习内容上,形成以理论学习为主、相关经验知识互相印证、实践案例可学可借鉴的内容体系,这些都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体现在主观世界的有效改造上。“问题、行动”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清晰精准的目标、实事求是的现状分析、以迭代为主要特征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大量管理工具等,这些都能够有效提高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上。马克思主义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发展。“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在行动学习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因“四要素”的有机统一和互相促进,而实现了现实的有机统一和互相促进——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是简单包含“团队、学习”两个要素就能实现的。实践不是唯心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要通过“问题、行动”要素的作用,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检验的。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不是“问题、行动”两个要素的作用过程,也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要通过“团队、学习”要素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以行动学习“四要素”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的实践路径
以行动学习“四要素”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既要明确“过河”的任务,还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在实践中,广西各领域、各层级已经有大量运用行动学习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生动实践,而上述理论模型的提出,既是基于理论的阐述,又是基于实践的总结。行动学习“四要素”通过对要素的组合和方法化,提出了“问题导向、群策群力、知行合一”的方法体系,为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提供了新的措施办法。
(一)以“问题导向”为突破,解决“不真学”的问题,力促久久为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个体对事物的认识是什么样,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实践中,事务主义、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认识,都会对人的内生动力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产生理论武装“不真信不真用”的问题。
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不真学”的问题。党的理论武装的历史逻辑要求,理论创新要前进就要紧跟实践;理论逻辑要求,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是无止境的,进而决定了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指导实践的认识需要不断发展;实践逻辑要求,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亟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并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
行动学习以“实际问题”为载体抓手,实现“三个逻辑”从思想到行动的贯通、落地。其一,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其二,实践蕴含矛盾,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是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体现在现实问题中,找真问题的过程就是掌握矛盾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过程。其三,问题特别是与人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带来的“痛感、堵感、不适”,是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因此,通过对“实际问题”认识的强化,深挖真的问题,正视问题,能够有效激发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进而激发通过理论武装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行动学习需要坚持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习者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一是引导学习者从“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的角度重新认识问题。找准“目标”,学习者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从理论中找方向,提取行动的目标;分析“现状”,学习者需要实事求是、直面现实、暴露短板和不足,从而激发改进现状的动力。
二是引导学习者在查摆问题时,把自己“摆进去”,向内归因。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要不断结合工作、结合职责、结合自己进行反思,建立起“我还需要改进”的责任感和“我可以改进的”胜任感,从而提升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通过广泛达成共识,提高问题的真实性和精准度。在充分的民主集中、集体会商中,学习者能够就问题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达成广泛的、牢固的共识。
通过“找准问题、找自己的问题,就问题达成共识”,学习者对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达成牢固的行动共识,而这一行动共识最终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传导形成学习共识,转化成为积极主动和内生动力充沛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统一的理论武装的过程,最终实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实践不止、学习不止。
(二)以“群策群力”为载体,解决“不真懂不真信”的问题,力促入脑入心
行动学习“群策群力”的方法,集中体现在行动学习结构化研讨的过程中,这类互动式、研究式学习的方式,在突出学员主体地位、激发学员内生动力、促进学习转化上有着突出优势。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习者做到学懂弄通。
一是以促进技术催化学习效度。引入促进技术,对提高学习有效性有着明显作用。其一,促进技术倡导“每个人都有因固有心智模式而导致的盲点”,在促进中学习者变得更加谦虚谨慎、好学上进,并敢于在团队中暴露自身问题,以彼此发现、彼此理解、彼此促进。其二,促进技术倡导“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自己领域的问题专家”,在促进中学习者建立起平等的角色定位和共享交流的团队氛围,并打破“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激发“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的主观能动性。其三,促进技术倡导“团队的氛围对个体的心智改善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促进中学习者实现了个体和个体互相看见、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其四,促进技术倡导“促进可以通过流程技术营造团队氛围促进质疑与反思,引发心智改善”,在促进中学习者高度参与、激发内生智慧,在开放探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综合来看,在行动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参与,特别是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呈现在团队里,知识经过了“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对比讲授式等单向传播的学习方式来说,有着明显改进。
二是以调查研究提高学习精度。“团队”要素中“问题拥有者”的概念,实际上可以为理论学习打破级别、身份限制,引入了多元化视角和观点,起到了汇聚信息的调查作用和“真理越辩越明”的研究作用。一方面,“群”即知情者、利益相关者、对解决问题感兴趣者、职责相关者等方面的“问题的拥有者”,能够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带来更为全面的一手信息,有利于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另一方面,“策”即参与式决策,能够更好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
通过“集体学习、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学习者对理论学习目标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更为系统,对理论武装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效更为清晰,真正实现学懂弄通、入脑入心。
(三)以“知行合一”为目标,解决“不真用”的问题,力促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做实。”[5]与“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学真信真用、学懂弄通做实”的逻辑一致,“知行合一”是“问题导向、群策群力”的落脚点,是检验理论武装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
行动学习“知行合一”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工具方法,让道理落实落地。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应坚持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真抓实干。
一是以结构化工具、流程加强过程管理。过程质量形成结果质量,过程管理影响过程质量。大量结构化的工具方法运用是行动学习的鲜明特点和实施载体,包括头脑风暴、世界咖啡等。这些工具流程,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符合一般规律的,在针对特定问题、特定情景下,能够为团队学习、决策、行动等提供指导的方法。用好结构化工具流程等,能够在理论导入、问题澄清、团队研讨、集体决策等关键环节,提高过程规范性和结果有效性。
二是以“自主、胜任、关系”激发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否充沛,是学习者能够主动学习理论、主动运用理论、主动总结理论的重要支撑。行动学习推动学习者不断增强解决问题和学习成长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从而达到优化心智模式、健康成长的目的。这个过程体现了行动学习“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观点,符合“自我决定理论”对学习者内生动力的激发。其一,尊重自主性。保障“问题的拥有者”团队参与决策的权利,自主决策或部分自主决策为了解决“团队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跟谁做”的问题。其二,激发胜任感。引导学习者树立成长型思维,倡导刻意练习和积极投入,始终坚持、发展学习赋能,寻求正向反馈;通过授权模型等,帮助团队科学地设置、调整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关系,匹配资源和责任。其三,维护情感联结。在团队活动过程中,倡导建立舒适、宽松、亲密的环境和社交氛围,让学习者感受到尊重、支持。通过不断强化对目标、团队、规则的认同,帮助学习者找到归属感、价值感,进而激发其自我满足和积极情感,获得充分的内驱力。
三是以“小步快跑、局部试错”的方式渐进式解决问题。“基于实践的试错与优化”,是行动学习迭代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方法。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以试点先行,尊重实践、尊重创造,探索和积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行动学习重视总结反思和实践优化,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改正,以此调整实践方案和学习者对理论的认知。在“设想、验证,反思、优化,固化、推广”的过程中,学习者提出并实施的政策措施不断结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学习者的理论水平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增强,遵循、运用客观规律乃至探索、发现新的客观规律的能力不断提升。
上述三点要求在行动学习中被称为“结构化、自驱动、敏迭代”,是基于“四要素”提出的行动学习特征模型,是行动学习专业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有效促进知行合一的关键。“结构化”是基础,它提供了加强理论武装的具体流程工具方法,以及实现“知与行”有效整合的基础框架。“自驱动”是“知”的关键,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后,心智模型的调整才能有“我想学、我想干”的基础。“敏迭代”是“行”的关键,降低行动难度,强化正向反馈,是破题攻坚的有效方法。
综合行动学习“四要素”“问题导向、群策群力、知行合一”工作方法,以及党的理论武装“一贯要求”,形成了以行动学习加强理论武装的模型(见图1)。
从图1可见,模型内核为行动学习“四要素”与党的理论武装“一贯要求”联系互动,代表着行动学习与理论武装工作的底层逻辑的一致,以及“问题、团队、学习、行动”的专业要求如何有效实现“三个相”的一贯要求。
模型中圈为“问题导向、群策群力、知行合一”的工作方法,这是理论要求实践化的具体工作方法,是有着鲜明行动学习特征的工作方法。“问题导向、群策群力、知行合一”在图1中的位置,大体符合与“四要素”的联系。
模型外圈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需要达到“久久为功、入脑入心、推动工作”的目标。这个目标来源于《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中的工作要求。同时与“问题导向、群策群力、知行合一”对应起来,以体现“理论武装有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行动学习能提供什么方法”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底纹为“促进技术”,表示行动学习促进技术为整个过程提供工具、方法、流程、对话技巧、流程管理等技术支撑,以实现提质增效的作用。
该模型较为清晰地展示了行动学习与理论武装的底层逻辑的一致性,以及工作方法、实践路径和目标成效的统一。同时,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的地方。
第一,模型在实际操作层面的运用仍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而运用者的专业能力对模型产生的实际效果可以起到关键性甚至决定性作用,模型运用的技术门槛偏高,实用性受到限制。
第二,模型从行动学习的视角对理论武装提出了工作建议,其简化的表述方式,未能充分地体现理论武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可能会给学习者带来认识偏差。
第三,行动学习“四要素”模型本身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综上所述,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必须不断在实践中创新路径,立足于“问题、团队、学习、行动”,直面理论武装“三个有的”实践不足,着眼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问题导向、群策群力、知行合一”的工作方法。新时代新征程,以行动学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创新实践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为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提供理论指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N]. 人民日报,2023-10-16(1).
[3] 新华社.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N]. 人民日报,2023-10-17(1).
[4] 卢威.行动学习本土化理论模型建构:基于“问题、团队、学习、行动”四个要素[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3(4):55.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7.
[责任编辑:廖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