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民族文学》2023年第5期发表的《一脉江流下洞庭》这篇散文中,多少了解了湖南苗族作家张雪云擅于抒情的文笔和创作风貌,但读到她气象开阔、文质兼美的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我还是有一种惊喜之感。一是因为她有勇气挑战创作颇有难度的科技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二是因为她成功克服了这部报告文学可以想象的一些写作难度,显示出了对宏大题材的驾驭能力。
在作品的尾声中,作者吐露心声,也谈到了这一点:“当我接到书写中国‘海牛’号与这一群‘深海勇士’的写作任务时,既欣喜又担心,欣喜的是我能有幸见证、呈现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探索与创新,担心的是写作领域的巨大跨越,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海洋强国,深海装备,这一系列庞大的课题,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科技术语,都需要我认真学习,好好消化,写作这本书的难度不言自明。”然而,作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扎实采写创作,深入生活,深入现场,融入身心,捧出了自己的成果,这是一部完成度颇高的报告文学佳作。
《“海牛”号》是关于海洋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建设海洋强国,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大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发展和创新海洋科技对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在这一意义上,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是一部关注“国之大者”、书写“国之重器”的及时之作、呐喊之作和励志之作。
顾名思义,《“海牛”号》是记述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研发问世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海牛Ⅱ号”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成为人类迄今为止在海底钻进的最深深度,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深度”。作品首先具有一种关于海洋和海底钻探的科普性,作者将自己关于海洋和海底钻探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不厌其烦、不惮其劳地娓娓道来,表现了一种跨领域写作的出色能力,使读者从中获得一种视野扩展和知识增长的愉悦。其次是作品对刷新了世界海底钻探深度纪录的“海牛”号研发的前世今生故事有较完整的把握,书写中国科学家敢于挑战,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在黑暗幽深的海底,从零开始,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一“钻”到底的中国气派与中国精神。这唤起和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鼓舞和增强了读者的民族自信心。
国之重器是人制造的,文学是人学。在报告文学中,对事象、事件的书写虽然具有比其他文体更重要的位置,但人物同样是最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海牛”号》以获得“时代楷模”“国家卓越工程师”等称号的“海牛”号首席科学家万步炎为主人公,同时勾勒了“海牛”号团队的群像,包括博士全伟才、金永平、王佳亮、朱伟亚、许靖伟等等,以及工人师傅王案生、田勇、罗济绪、左喜林等等,给人一种立体感。
作者撷取的第一个视角,是人物的报国情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有强烈爱国心和报国情怀的科学家,才可能发明创造出“国之重器”。《“海牛”号》注重抒写万步炎及其团队的爱国精神和报国之志。万步炎和他的团队的精神坐标是“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万步炎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脊梁一样的人物,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真正干实事、挑大梁的人。他和团队的这些故事,以及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也是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吁的一种精神。万步炎到日本当客座研究员,“看到国外的先进技术,他心里不服气,那些日子,他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万步炎面对海底钻探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出大愿,“别人做到了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别人还没有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先他们一步做到”;万步炎牢记身负的重托,“我们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交个差就完了,要实实在在地解决国家的问题”。或许是受到人物报国情怀的感染,作者在书中也多有直接的抒情:“中国海底钻机也一步一步开启深海钻探的新纪元,让世界见证中国深度,演绎出新时代的中国传奇故事。”“这些年来,万步炎和团队成员已在太平洋、印度洋洋底,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钻进2000多个‘中国孔’,完成了多座国际海底矿山的普查勘探,结束了我国依靠租用国外钻探船开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历史,开创了我国利用海底钻机开展海底工程地质勘察的先河。”“平凡的他们,青春向上的他们,胸怀祖国的他们,每天都在思考和探索与大海有关的一切。他们和大海相处久了,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无疑都是一片大海。”人物话语和作者直抒胸臆的交错,使人物的爱国情、报国志得到更为精彩的呈现,产生更为动人的文学感染力。
《“海牛”号》的另一个视角,是人物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家最主要的特质,是科学家安身立命的灵魂。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何为科学精神?194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著名的构成“科学精神”的四大规则,即普遍性、共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则认为,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一是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二是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他还认为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同时科学精神也就是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文明进步的精神。他指出科学精神首先是指一种科学的观念,就是我们不仅有这个观念,而且我们有敢于坚持这种观念的一种勇气,所以它透着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和气质。《“海牛”号》以诸多的情节和细节表现了万步炎及其团队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坚守——万步炎和他的团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工作,用绣花一样的功夫锻造国之重器。在车间,万步炎甚至会教工人一些看起来很基础的东西,比如拧螺丝的顺序。他说“一定要注意细节方面的东西,细节就是生命”,“做事宁可慢一点,也一定要做到可靠”。他要求团队成员做工人型的学者,无论硕士还是博士,到了海上,进了实验室,都得跟着他拿起锤子、扳手、焊枪,像工人师傅一样干活。万步炎总是处在一种解决问题、永不言弃的状态之中,他说:“当你真正这一辈子都在解决问题,就没有什么事能把你难倒了。”他从来不会这么想:算了,问题解决不了,放弃算了。他从不言放弃,因为放弃意味着损失大,国家投了那么多科研经费,不能浪费掉。2021年3月,“海牛Ⅱ号”遭遇一场生死时速的抉择,在进行深海试验完成作业任务准备回收时,进口的配套绞车系统发生严重故障,48小时之内必须修好,否则在台风席卷下,价值几千万元的钻机将永沉海底。在厂家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万步炎没有放弃,带领团队展开了与时间赛跑的惊心动魄的维修抢救,最终成功将钻机救上了科考船。此时距离台风来临只差两小时。万步炎追求实效,强调做的事情一定要有用,他说“我们的设备要能够真正地投入到使用当中,……你要用起来,用起来你才有成就感。”他时常对学生说:“不要把利益看得太重,如果急功近利,就脱离了科研人的本质。”“比钻机更有价值的是,我的学生们成为一个个‘金刚钻’。”这是他引以为骄傲的事业,科研和育人他都做得出色,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科研人员,他总想的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科学精神并不抽象,作品记叙的万步炎及其团队日常工作和言行,正是科学精神的形象而又个性鲜明的体现和践行。与作品中人物的报国情怀一样,人物的科学精神也是我们这个国家需要大力倡导、国民需要深入学习的。这也是《“海牛”号》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万步炎及其科研团队从事的事业是和大海紧紧相连在一起的。海上工作和生活艰苦枯燥且具有高风险,但蔚蓝辽阔的大海也能大开视野、荡涤胸襟,使人感受到一种大自然的无边诗意。作品处处闪耀着深海之光、精神之光,以及难能可贵的探索之光。《“海牛”号》这部报告文学的写作策略选择的是诗性的叙述基调,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抒情,是这部作品的整体调性,其间运用的散文化的描述、诗歌的意象等写作手法,使硬质的科技书写有了柔软的着陆,使作品在真实叙述的基础上,平添了真情流露的意味,充满朴素真切的美感,与作品所书写的内容甚相谐和。
(作者系《民族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