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湖南女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参军入伍、屯垦戍边、建设新疆过程中,在与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生死相依过程中,凝结而成了“八千湘女”的精神内涵。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值得在新时代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以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
“八千湘女”精神内涵的孕育形成
“八千湘女”的精神内涵孕育于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史之中。半个多世纪里,援疆湘女驻守边陲、开垦荒地,表现出无畏、坚韧和奉献的精神品格,为新疆的稳定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是美丽富饶新疆的开拓者、建设者,也是新疆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融合的参与者、推动者。
“八千湘女”精神缘起于党和国家支援新疆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据统计,新疆解放之初,驻疆部队一年所需粮食至少十万吨。而当时的新疆发展落后、经济凋敝,农业经营粗放,粮棉产量很低,人民衣食困难,百废待兴。为了恢复和发展新疆经济,减轻党和国家负担,保障军粮供给,党和国家在新疆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一方面,坚决执行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在保卫祖国边防、肃清土匪特务的同时从事生产建设,克服经济困难。另一方面,鼓励全国各地的青年共同支持、支援新疆建设。“八千湘女”作为首批成规模进疆的女兵,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据3xVtoAL5pixCpHPjCLEymfP4CsxWYXbpX3l78YWpVdA=资料统计,从1950年到1952年间,湖南共计有8000余名女青年分批应征入伍,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第一批以参军名义进疆,人数最多的年轻女性群体,史无前例。这些湘妹子离乡别亲、扎根新疆,为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千湘女”精神形成于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伟大实践。“八千湘女”是新疆戍边屯垦大军中特殊的一部分。在天山脚下、西部边陲,她们与男兵并肩作战,一手拿枪守卫祖国的边疆,一手拿镐开荒种田,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合力建设了一大批团场、企业和新城镇。据不完全统计,1954年至1966年,兵团的耕地面积由115万亩增加到1212万亩。1981年8月,邓小平由王震陪同在新疆考察。邓小平深入垦区看望了这些为戍边屯垦奉献了一辈子的老战士,他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讲:“军垦将士他们在新疆的业绩,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也不会忘记!”
“八千湘女”是女性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典范。“八千湘女”毅然挺身而出奔赴边疆,艰苦奋斗,是木兰从军故事在新中国的生动演绎。面对恶劣的自然气候,她们毫不退缩,秉承“任务不仅要完成,还要往好了干,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信念,“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用特有的“辣劲”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力量,有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八千湘女”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于女性作为男性附属旧有形象的认知,彰显了女性群体自立自强的形象。她们和男同胞共同奋斗,在岗位上既独立自主又出色地完成了组织赋予的重任,赋予了新中国女性全新的形象和气质,塑造了新的女性群像。
“八千湘女”的精神内涵
“八千湘女”精神内涵丰富,其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绝对忠诚以身许党、巾帼从军无怨无悔、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守望相助命运与共。
绝对忠诚以身许党的家国情怀。“八千湘女”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青年女性献身屯垦戍边的缩影。在爱党之心、报国之志的激励下,湖南女青年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报名参军前往边疆。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这群远赴新疆的女青年有的在还未到达终点的路上就已牺牲,年轻生命定格在听党号召的永恒时刻,留下了还没来得及建设新疆就离开人世的遗憾。那些到达新疆的湘女,在王震“把骨头埋在天山脚下”的号召下,自觉肩负起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艰巨使命,用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汗水表达对党的赤诚之心。受到教育部表彰的新疆乡村教育工作者、第一代援疆湘女黄厚瑜怀揣着一颗红心,进疆后不愿意成家,一心扑在新疆乡村教育事业上,一生无儿无女,忠诚于党的教育工作。湘女秉持“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理念,不讲条件,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她们听党的话、跟着党走的信念从未动摇。
巾帼从军无怨无悔的无畏气概。“八千湘女”从军展现了湖湘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无畏气概。近代以来素有“无湘不成军”之说,在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等杰出湖湘女性的激励下,1950年新疆军区在湖南招收女兵的消息一经公布,年轻的湘女就争先踊跃报名参军。尽管她们知道新疆路途极其遥远、条件无比艰苦,但仍毫不畏惧,毅然从军。她们当中,有的带着姐妹一起,有的与同学结伴而行,有的甚至瞒着父母“离家出走”。她们从城市、乡村甚至是大山深处赶来报名,身高不够就把鞋跟垫高,体重不够就在口袋里装石头、秤砣,只因怀揣着“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崇高理想,立志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为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从三湘四水到天山南北,从青丝少女到满头华发,她们将美好年华和青春汗水奉献给戈壁荒原,从不后悔自己当年报名参军的初衷和选择。
扎根边疆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八千湘女”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抱着必胜的信念,攻坚克难、不屈不挠,在屯垦戍边过程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她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无论酷暑严寒,都坚持开荒、耕地、捡羊粪、建营房、挖水渠……与男兵们一道参加各种劳作。长时间高强度的垦荒让很多女兵的双腿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裂口,手掌也满是裂纹,指甲比瓶盖还厚。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多女兵患上了肺结核、风湿等疾病。即便如此,她们也从不打退堂鼓,在艰苦奋斗中,许多人成了建设新中国的佼佼者,她们创造了新疆乃至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第一,如张迪源成为第一个出现在新中国邮票上的女拖拉机手,戴庆媛成为维吾尔语汉语第一代女翻译,黄厚瑜等同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八千湘女”不仅是艰苦创业的戍边战士,还是沙漠荒原上的第一代戈壁母亲,她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培养和教育了兵团的第二代、第三代,改写了历代屯垦事业“一代而终”的历史。
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民族亲情。“八千湘女”怀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坚守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仅开内地对口支援边疆之先河,而且书写了一部各民族之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动人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八千湘女”与各族人民在共同建设新疆的过程中,在持续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友谊不断加深直至转化为亲情:李宪文自掏腰包为条件困难的维吾尔族病人子女交学费;粟翼农一生救治过无数少数民族同胞孩子,却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一双儿女,只能交由少数民族同胞带大;入疆年纪最小的湘女陶敦曾在危急关头勇救难产的哈萨克族产妇与婴儿,被年轻的哈萨克族病人亲切地称为“妈妈”。天山雪松根连根,湘疆人民心连心。如今,湖南援疆工作队接过“八千湘女”的接力棒,持续传承“八千湘女”精神,在建设新疆的过程中挥洒汗水、贡献智慧。20多年来,湖南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先后选派10批干部人才入疆,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开拓创新、赓续奋斗,共同谱写新疆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壮美篇章。
“八千湘女”精神内涵的时代价值
“八千湘女”的精神内涵不仅是新中国边疆建设史上的丰碑,还是内地与边疆各族群众血肉相连、亲如一家的表率,更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八千湘女”精神内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深7b3ab18bb0a9b92e1c044c935ce8409a576d3567561a0fffbcbbee3a81f54e96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新疆解放之初,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赴湖南招收女兵。“八千湘女”响应号召最积极、成批进疆时间最早、进疆后劳动最能吃苦。她们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响应号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筑起了荒原中的一座座新城、沙漠中的一片片绿洲,彰显了忠诚核心、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政治品格。“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当前,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传承“八千湘女”精神,就是要弘扬“八千湘女”的优良传统,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汇聚更为磅礴的巾帼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加强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的妇女工作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之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边疆尤其需要发展和稳定,需要能够扎下根来的建设者。在那样一段艰苦的岁月里,“八千湘女”义无反顾地扎根荒无人烟的大漠边关,成为“第一代戈壁母亲”,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精神品格。新时代传承“八千湘女”精神,就是要引导广大妇女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与党同心同行,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优良传统,以“半边天”的伟力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八千湘女”的事迹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从祖国各地来到新疆、建设新疆,继承和履行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才有了新疆的稳定、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疆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要持续弘扬“八千湘女”精神,汇聚热爱新疆的各类优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更加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进一步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八千湘女上天山”奋力书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戍边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湘女在生产生活中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手拉手、结对子,不图名、不图利,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将对共和国的热爱忠诚和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植根于灵魂深处。新时代,传承“八千湘女”精神就是要讲好“八千湘女”在屯垦戍边过程中发生的民族团结、守望相助、踔厉奋发的故事,讲好湘疆两地守望相助、增进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执着和感动,引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手足情越来越浓、凝聚力越来越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