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其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并在发展组织体系、推进革命事业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了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原则与方针,即党的组织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领导中共湖南支部及湘区执行委员会,率先创建党的地方组织、最早创办干部培训学校、精进培养革命力量、探索建立党员监督管理制度,对发展形成党的组织路线具有开创性贡献;清水塘作为湖南支部和湘区委的办公驻地以及开展革命活动的策划策动场所,对探索形成党的组织路线也具有策源性意义。
建组织——率先建立省级支部及基层组织
中共一大召开后,建立党的地方组织是中共中央局通告的首要任务。从上海参加一大回来,毛泽东就紧张投入中共湖南支部的筹建,积极稳妥地发展党的基层组织。1921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在清水塘附近的协操坪成立,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党支部之一。支部成员有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陈子博等人,毛泽东任支部书记。
这一时期,毛泽东领导湖南省级党组织(支部及区委),注重把党的组织设置在社会最基层、覆盖到社会行业多层面,初步形成了包括党的省级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实现党的领导、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可靠保证。到1922年5月,湖南党组织已成立中共湖南支部、安源支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支部等3个支部,设立了2个党小组,领导5个共青团的地方执行委员会,联系着近10个产业工会及行会。此时,湖南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延伸到了学校、铁路、工矿、手工业等多行业领域,其中1922年2月成立的安源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
1922年4月下旬,毛泽东、夏曦、彭平之等人由长沙到常宁水口山,了解铅锌矿工人情况。5月上旬,毛泽东在清水塘会见衡阳三师教师屈子健,托其带介绍信给时任中央局书记陈独秀,请求派一人来湘工作。经中共中央批准,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区委机关仍在清水塘,毛泽东任书记,委员有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郭亮。这也是全国最早由省级支部转为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党组织。
毛泽东在创建湖南党组织中的出色能力获得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并得到中央领导人陈独秀的特别赏识。1923年1月,陈独秀开始筹备中共三大,决定调毛泽东到中央工作,派李维汉回湖南接替毛泽东的职务。从1923年4月离开湖南到中央工作后,毛泽东仍以多种身份、形式关心指导湘区委工作,从1923年中共水口山支部成立,1924年6月中共金家堤支部成立,到1925年6月中共韶山支部成立,这些党组织都是在他的关心指导下建立起来的。1926年9月的中央局报告赞评:“湘区党的组织为各地之冠,在这样大的环境变动中,能把一切民众运动均集中在我党指导之下,能使党的组织在突飞的发展中不落于空浮,对付各种问题的策略,亦稳当周到。”
找同志——积极稳妥发展党员及革命骨干
把符合条件的先进分子最大限度地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党成立初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建党前后,党内把发展党员及革命组织成员习惯叫作“找同志”。从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开始,毛泽东就高度重视组织队伍建设,并注重党团组织的纯洁性,1920年11、12月,他几次叮嘱第一师范学生张文亮等注意“代觅同志”“注重找真同志”。
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毛泽东着手下力在工人和学生中发展党员。为了接近工人,他脱下长衫,换上粗布短褂,穿上草鞋,到工厂同工人谈心里话、做朋友,先后在第一纱厂、电灯公司、造币厂、黑冶炼厂,以及泥木、缝纫、印刷等行业中吸收部分先进分子加入共产党。他还两次到安源了解情况,并在1922年2月成立了中共安源支部,由李立三任书记。到1922年5月,湘区共产党员发展到30多人(当时全国党员192名,湖南约占六分之一);到1925年10月,中共湘区所辖党员已达702名。
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湖南支部及湘区委,注意把发展党员骨干与团结各界积极分子结合起来,经常在文化书社、清水塘、船山学社等地交流思想学术、策划革命活动、商讨斗争策略,并采用“三步走”方式发展新党员:第一步组建联系学社及研究会等进步团体;第二步将其中的积极分子吸收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第三步将表现积极的青年团员吸收入党。湘区共产党组织发展迅速,党员发展迅速且先锋作用发挥明显,到1923年湘区有确切姓名的党员达286位,其中许多成为革命先驱及革命先烈,如夏曦、郭亮、陈昌、夏明翰、蒋先云、毛泽民、黄静源、杨开慧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对毛泽东个人而言,经过建党初期的淬炼锻造,年轻的他已经开始成长为一位老道的革命者,兼具“老同志”的稳健与“新青年”的活力,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他紧紧依靠组织和深入群众,培养骨干、孕发策略、争取民心,以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革命,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与组织工作经验。
育人才——最早创办干部培训学校
干部人才是党的事业的力量支撑,也是党的组织路线中最活跃的因素。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贺民范等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明确其教学宗旨是“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学友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所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毛泽东起草了《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和《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夏明翰、罗学瓒、毛泽民、杨开慧、陈昌、陈章甫、彭平之、郭亮、夏曦等30余人,均为自修大学学员。自修大学还于1922年9月附设了补习学校,陈赓、高文华、毛泽覃、何葆珍等都在此学习。
湖南自修大学采取“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的学习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斗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了党的干部教育及人才培训之先河,它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时间,却培育出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和人才,孕育了中共党校创办的雏形,在党的干部及组织建设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当年,有学者撰文称它“为将来中国自动教育之急先锋,为人格教育之好模范”。这一时期,湖南自修大学广泛组织学友参加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深得工人及市民的拥护,被誉为“革命策源地”。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阐述:“1924年5月,党的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认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根据这个决议,我们党成立了两所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北京党校。”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安源党校就是在中共湘区委指导下,刘少奇创办的安源党校。
播火种——猛烈掀起工人运动高潮
党成立初期,特别是中共二大通过《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决议案》后,领导工人运动、开展武装斗争成为党的中心工作。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国各地相继爆发工人罢工百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人以上,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了第一个高潮。在全国工运浪潮中,毛泽东与湘区委根据湖南地方、产业及行会实际,制定不同斗争策略,特别注重在工人运动中发展党组织、形成领导核心,推动湘区工人运动迅猛发展、高潮迭起。其中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壮举。在这次罢工斗争准备中,毛泽东与李立三、刘少奇、何叔衡、郭亮等在清水塘碰头策划,制定“哀兵必胜”“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系列罢工策略,拟定“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毛泽东先后多次到安源路矿调查,考察罢工条件;派李立三到安源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组织工会,成立罢工指挥部,并加派刘少奇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加强对罢工斗争的领导。
1922年11月,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成立,毛泽东任总干事,郭亮任副总干事。到这一年底,在湘区委的领导及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的指导下,湖南区先后建立了24个工人俱乐部和工会,发展会员4万余人。这些工会组织大多由工人身份的共产党员或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担任工人俱乐部主任或会长,由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派出共产党员担任秘书。1922年9月9日,在秘书郭亮的具体领导下,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联合发布罢工宣言,高呼“为生存而奋斗”“为人格而奋斗”,举行了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并取得首战胜利。10月初,毛泽东在清水塘同长沙泥木工会负责人任树德、张汉藩等研究罢工斗争问题,认为罢工时机成熟、可以开始行动。10月6日,毛泽东组织长沙泥木工人打着“硬要三角四分,不达目的不出衙门”横幅,举行罢工游行。随后他担任首席谈判代表与省政府政务厅厅长面对面理论,最终使罢工斗争取得增加工人工资和营业自由的胜利成果。
在中共湘区委的策动指挥下,1922年12月5日,蒋先云、谢怀德等组织水口山工人开展大罢工,随后取得罢工胜利。此后一直到1923年11月,长沙织造、印刷、笔业、缝纫、理发等各行业工人相继举行罢工,衡阳岳北农工会还开展了阻谷平粜及减租减息斗争,湘区工人运动形成了工会组织与工人同盟的统一,实现了与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农民运动的结合,中共三大报告对此给予“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的高度评价。
湘区工人运动之所以能够蓬勃兴起,并在全国工运转入低潮后仍然向前发展、独树一帜,除有深孚众望的领导核心、坚强牢固的组织堡垒、正确灵活的斗争策略等因素外,还离不开毛泽东及湘区委施行运用了正确的“干部路线”,特别是知人善任,培养出李立三、刘少奇、郭亮、夏曦、蒋先云、刘东轩等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及组织负责人。
管干部——探索建立党员干部管理制度
中共湖南支部及湘区委成立后,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管理,在执行中央统一的制度规范及纪律要求基础上,在管党员思想、管干部作风、管工作纪律等方面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与机制,一些做法在党内具有首创意义。
实行党员登记及思想报告制度。1923年11月的《中共三届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各委员报告》中,“湖南区”的报告“党务”一项记载:“四个月中,同志增加者,长沙十四人,安源二十余人,水口山十余人。教育进行,长沙较好,同志颇喜于政治及问题讨论,安源次之,水口山又次之,常德数人太幼稚……”,显示了当年湘区委建立的党员登记管理制度,跟踪记载党员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及工作情况。1924年5月向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提交的《湘区报告》提到,“本区党员人数,安源增多,长沙略增……安源现有党员六十人,内有候补党员六人;长沙现有党员八十九人,内候补党员七人,在狱者一人,留党察看者一人,不明行止(水口山失败后之一部分)及与党无甚关系者约二十人”,详细记录了各区党员人数、构成及其工作情况。
建立党组织生活及党员教育机制。《湘区报告》的“教育宣传进行计划”条目明确记载:“地方执行委员会,每月须召集党员大会一次,讲演时事或主义及本党政策诸问题”,实行规范的“党员大会”制度,这也是建党初期党内党课教育的最早探索。
创立党内办事规则及经济审查机构。中共湘区委成立后,督促安源路矿俱乐部相继制定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办事细则》《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办事公约》,对俱乐部和消费合作社运行管理及工作职权职能、方式要求、经费收支等作出明确规定。1923年7月,俱乐部针对内部和合作社账目清理中发现的问题,设立经济委员会这一专职审查机构,明确其职权为保管及审查俱乐部之经济,规定对消费合作社的教育股、会计股、庶务股之股项,每月均审查一次,这也是我党领导设立的最早审计机关。
倡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长沙早期党组织创建之初,毛泽东就主张同志之间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21年1月6日、28日,就易礼容与彭璜之间因工作争执而产生的“芥蒂”,毛泽东分别两次致信劝勉,信中指出:“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着重阐明共产党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道义情理。1923年,湘区委针对安源工会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作风,指示俱乐部开展批评教育整顿,明确要求对团体和个人批评后,作一结论,留存有关机关。这一时期,毛泽东等倡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张和做法,后来发展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党的组织路线随着党的诞生而发端,并在探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领导的中共湖南支部及湘区委,在创建地方党组织及开展党的早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率先探索及创造运用了关于组织建设、党员发展、人才培养、干部管理、组织纪律等范畴的一系列原则方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观点主张,对发展形成党的组织路线具有开创性贡献及策源性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