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醴陵之子的革命精神

2024-10-27 00:00:00蒋玉军赵芳草
湘潮 2024年9期

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近代以来,湖南醴陵这块山灵水秀的热土,孕育出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与黄埔军校血肉相连的左权、蔡申熙、程潜、陈明仁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1924年建校到1949年,黄埔军校共办了23期。黄埔军校醴陵籍学员有400多名,“醴陵群体”闪耀历史长河。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之际深入探析黄埔英杰革命精神,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心聚力。

革命理想高于天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信念,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醴陵籍黄埔英才受湖湘文化熏陶,立志于救国救民。他们一接触马克思主义,就被深深感染,从此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左权等多名醴陵籍学员在周恩来、蒋先云等引领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军队中的骨干与战场上的先锋。周恩来回忆:“左权同志不仅是革命军人,而且是革命党员,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时代,这成为他以后近二十年政治生活中的准绳。”左权在征战中冲锋陷阵,恪尽职守,不管是完成困难的任务,还是克服艰苦险恶的环境,他从不畏缩;在中央苏区工作时,党派他到军校教学,他认真执教,努力把党的决议贯彻到部队。他能上能下,从未动摇过对党对革命事业的信念。1932年6月,左权率兵攻打福建漳州胜利回师后,被诬陷参加托派组织,受到撤销职务和留党察看的处分,他没有消沉、不满,始终如一地忠诚工作。耿飚在回忆左权的文章中说:“他以襟怀坦白,忠诚老实,崇高的党性,出色的工作,作为对此事的答卷。”

蔡申熙在醴陵县立中学读书时受李立三的启发,决心像安源工人那样,向旧世界宣战,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为天下的穷苦人做一番事业。他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蔡申熙为了找到党中央,只好找到已在国民党内任职的同乡同学邓文仪筹措路费。邓文仪假意同情说:“你呀,就不该当共产党人。共产党破坏了国民革命,闹得自己都无法立脚,你还是趁早回头吧。”蔡申熙感到了极大的侮辱,马上义正词严地驳斥道:“共产党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不谋私,不篡权,当共产党人有什么不对?!是谁破坏了国民革命,自有公议。”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承你顾念旧情,慷慨解囊,但是,大丈夫不受‘嗟来之食’。”说罢,转身就走。凭着对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蔡申熙为人民打仗,为革命牺牲,牺牲时年仅26岁。他是红十五军的创立者之一,1989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军事家之一。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醴陵籍黄埔学员传承湖湘精神的心忧天下和黄埔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将个人抱负融入全民族奋发图强的伟大事业中,同心勠力、御敌保国。

在醴陵县立中学时,左权、蔡申熙等人订阅进步书刊,主办《前进》周刊,宣传新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罪行,开展反帝、反军阀的爱国运动。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左权甘愿牺牲个人一切。他给母亲与妻女写的饱含深情的12封家书中,义愤填膺地写道:“亡国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实在痛心。”“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抒发了左权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立志奉献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

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本色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李立三之弟李隆光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他曾任红七军前委委员、一纵队队长、二十师师长等职。1930年3月,红七军前委在盘阳举行会议,决定一、二纵队转到黔桂边境活动,三纵队留在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李隆光要求部队严守纪律,做到买卖公平,说话和气,不入民宅。他趁赶集人多时召开群众大会,讲解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附近的土地革命很快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红七军在黔桂边境作战时,缺衣少食。为了争取苗族同胞的帮助,李隆光下令不许鸣枪,不许侵扰百姓,派懂苗语的士兵向苗族同胞再三解释,从而消除了误解并得到了苗族同胞的帮助。

因为革命的不确定性,蔡申熙与爱人曾广澜和女儿蔡萍迹多年不通音讯。曾广澜带着女儿装成逃难乞讨者,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蔡申熙。即便这样,蔡申熙也绝不溺爱女儿。因为战斗时有发生,彭杨军政学校经常搬迁,在情况紧急时,曾广澜往往用很大的精力去保护蔡萍迹,蔡申熙对此严肃指出:“在革命斗争危急的时刻,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好他人。”这样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值得传承和弘扬。

湖南和平起义成就千秋大业

一颗丹心向日月,和平义举盖千秋。1949年8月4日,由程潜、陈明仁领衔,37名国民党军政要员(绝大多数是黄埔军校学员)签署的起义通电正式发布。通电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脱离国民党政府,站在人民的立场,加入人民民主政权。同时,程潜等还发表了《告湖南民众书》《告全省将士书》的文告,号召全省军民一致行动驱逐桂系,把湖南和平运动引向西南、西北,以便缩短战争,迅速实现全国解放。毛泽东、朱德复电程潜、陈明仁暨全体起义将士,希望他们“团结部属,与人民解放军亲密合作”“以革命精神教育部队,改变作风,力求进步,为消灭残匪,解放全国人民而奋斗”。湖南和平解放,是顺应人民意愿的历史抉择,给华南、东南、西南、西北的国民党残部又一次树立了典范。国民党集团上层人士效仿程潜、陈明仁的义举,纷纷通电响应,加速了大西南、大西北的解放,加速了蒋家王朝的崩溃,彰显了程潜、陈明仁等奔向光明、愿意站在人民方面的黄埔英才的使命担当。

为祖国统一鼓与呼

黄埔精神的实质是以爱国为核心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和捍卫祖国完整统一的坚强信念。

1949年,醴陵籍黄埔军校学员刘斐与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在香港联合起义,公开声明拥护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刘斐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刘斐通过广播和报纸号召在台人员认清前途,把握命运,并对他们谈形势、讲政策,敦促其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出力。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的《学习孙中山为祖国统一奋斗到底的精神》一文中,刘斐还反复强调:“祖国统一的日子不能再延迟了。”并一再奉劝台湾当局早下决心、改弦易辙。

今天,我们传承弘扬黄埔精神,最主要的就是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并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蒋玉军,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赵芳草,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