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对于此间的行动计划,六七月间数星期内,曾三变其主张。第一次袁德生来,赞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计划。第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只留二百枝枪会同赤卫队保卫边界,并说这是‘绝对正确’的方针。第三次袁德生又来,相隔不过十天,这次信上除骂了我们一大篇外,却主张红军向湘东去,又说是‘绝对正确’的方针,而且又要我们‘毫不犹豫’。我们接受了这样硬性的指示,不从则迹近违抗,从则明知失败,真是不好处。当第二次信到时,军委、特委、永新县委举行联席会议,认为往湘南危险,决定不执行省委的意见。数天之后,却由杜修经杨开明坚持省委意见,利用第二十九团的乡土观念,把红军拉去攻郴州,致边界和红军一齐失败。红军数量上约损失一半;边界则被焚之屋、被杀之人不可胜数,各县相继失陷,至今未能完全恢复。至于往湘东,在湘鄂赣三省豪绅政权尚未分裂之前,亦决不宜用红军的主力去。设七月无去湘南一举,则不但可免边界的八月失败,且可乘国民党第六军和王均战于江西樟树之际,击破永新敌军,席卷吉安、安福,前锋可达萍乡,而与北段之红第五军取得联络。即在这种时候,也应以宁冈为大本营,去湘东的只能是游击部队。因豪绅间战争未起,湘边酃县、茶陵、攸县尚有大敌,主力北向,必为所乘。中央要我们考虑往湘东或往湘南,实行起来都很危险,湘东之议虽未实现,湘南则已有证验。这种痛苦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时时记着的。”在阅读毛泽东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过程中,我心中涌动着一种强烈感觉,本文像一封陈情书,而不仅仅是一份给党中央的工作报告。文章清楚地让我们知道,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开展武装割据的工作路线是对的,他在阐明自己做法的同时,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说教的口吻,反而给人感觉他对中央是无比尊敬、无比信任的。
今天的我们自然知道毛泽东的伟大,其实毛泽东的伟大很早就开始了。在撰写文章时,毛泽东业已是初步掌握中国革命真理的我党元老级人物。尽管如此,面对全国革命情势的急转直下,面对红军的失败和牺牲,毛泽东在向党中央报告时直指问题中心、点明前进方向,却不掺杂任何私人感情。可以说,《井冈山的斗争88nKty7WaxkA31cojLfNqpnDeNW96bqmAzv2FX42qqg=》这篇文章充分彰显了毛泽东讲党性的政治品格。
在文章中,毛泽东讲党性的政治品格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在与党内同志相处时讲求就事论事,在工作上不以个人喜好评价或攻击同志。在开展湘赣边界武装割据的革命工作中,毛泽东指出当时在湖南省委工作的袁德生、杜修经、杨开明等同志只知道形式化地执行湖南省委向湘南或湘东去的命令,造成了“八月失败”,却没有对这些同志进行主观评价或攻击。以其在我党历史上之地位及其当时对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把握,毛泽东完全可以对袁德生等在工作上的不足发表一些“意气之辞”。但毛泽东作为一名讲党性的党员,深知一味地批评不会给革命工作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有损革命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客观公正地对同志开展批评,更评价“虽然犯了一次错误,红军已卷土重来此地利人和之边界,前途希望还是不恶”,给革命事业鼓足信心。
第二,在对待中央或上级命令指示的问题上,以贯彻执行为原则,但也依据实际情况机动调整。面对中央或湖南省委向湘南或湘东发展的指示,毛泽东首先不是问难不难,而是问对不对,他主张以民主集中制方式讨论是否执行上级指令:“当第二次信到时,军委、特委、永新县委举行联席会议,认为往湘南危险,决定不执行省委的意见。”但当上级强行要求执行其指示时,毛泽东也不会赌气或撒手不管,而是预判或将到来的危险,做好紧急预案。《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到,武装割据在往湘南发展时受到了挫折,毛泽东快速反应:“大队已不在,我一团兵复疲惫不堪,乃决留一部分会同袁、王两部守井冈山,而由我率兵一部往桂东方向迎还大队。”
第三,在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损失时,仍坚守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并对组织忠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胜败乃兵家常事。尤其是在白色恐怖下,小地主、富农等中间阶级时常有“反水”的情况。但湘赣边界各县党组织被机会主义操纵,以致“反革命到来时,很少坚决的斗争”,这深深刺痛了毛泽东的心。尽管如此,毛泽东从未对中国革命事业失去信心。一方面,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之上。毛泽东相信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是因为共产主义信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毛泽东信奉马克思主义。在此情况下,毛泽东才有可能在文章中说:“我们完全同意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另一方面,是建立在对革命规律的把握上。毛泽东不只是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者,更是脚踏中华大地及其五千年历史的现实理想主义者。在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征程上,有的人眼里只看得到一时挫折,而毛泽东则能洞见挫折中所蕴藏的胜利曙光。比如毛泽东在文章中不时地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毛泽东也不是坐而论道者。毛泽东的这种信心,不但需要具备宽阔的思想眼界,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精准把握,更需要现实载体,即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对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要性。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的根基,只有团结党内同志,只有把党本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他的共产主义信仰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通读《井冈山的斗争》等毛泽东的早期文章,不难发现,毛泽东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信赖组织、团结同志,同时依靠坚强组织、全力建设组织。毛泽东讲党性的政治品格堪称典范。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