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和平解放的历史中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

2024-10-27 00:00:00曾向阳
湘潮 2024年9期

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长沙和平解放75周年。75年来,长沙始终与祖国同心同向,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实现了从最初达到全国省会城市的中上水平,到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再到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如今又踏上创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历史征程,在伟大时代里书写了城市崛起的华美乐章。

在历史拐点上走向光明

作为地名,“长沙”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三千年来,这里未改其址、未易其名。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使这座古城免于刀兵战火,也使它迎来了走向光明的历史拐点。

从1840年开始,中国社会动乱,战争频发。三湘大地上的人民更是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中饱受战火摧残,一直祈盼河清海晏的安宁生活。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湖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热切期盼实现国内和平与国家重建,而国民党政府却不顾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把人民群众推向苦难深渊。为了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从1946年起,湖南人民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城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风起云涌;在农村,抗租、抗税、抗征兵的斗争轰轰烈烈。特别是进入1949年后,三大战役摧枯拉朽,百万雄师横渡大江,命运博弈已见分晓,人民解放事业的洪流不可逆转。面对日益明朗的内外形势,上至国民党高层、达官显贵,下至商贾小贩、城市平民,无不人心思安、民心思定。摆脱内战、谋求和平已经成为长沙各个阶层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的共同选择。

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长沙和平解放中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946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专门会见程潜,交换时局看法,并支持程潜参加“行宪国大”竞选,竞选副总统,如果成功了,好主持国共和谈,如果不成功,就只要个湖南。这些行为对促成程潜后来发动和平起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8年7月,程潜主政湖南。中共湖南省工委根据中央“应注意团结一切中间分子,孤立反动派”的指示精神,对程潜进行了历史的全面的分析,认为有争取程潜转变立场,站到人民方面来的可能性。l948年8月,湖南省工委建立了统战小组,积极开展对程潜、陈明仁等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统战工作。后来,地下党长沙市工委也成立了策反工作组,以长沙市政府的常备自卫总队和保安警察队两支部队为主要对象,开展策反工作。中共华中局领导下的长沙特别支部,也做了大量相关工作。

解放湖北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湖南进军。同时,党中央、毛泽东顺应人民意愿,果断作出“用和平办法解决湖南问题”的英明决策。针对程潜、陈明仁的顾虑,毛泽东指示,对过去参与内战之事既往不咎,只要投向人民必当受到礼遇。毛泽东还曾对章士钊表示,四平街之事决不追究,当时陈明仁是坐在他们的船上,各划各的船,谁都想划赢,这自在情理当中。我们会谅解的,只要站过来就行了,我们还要重用他。在党的统战政策感召下,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攻势推动下,程潜于1949年6月以备忘录的形式公开表示了和平解放湖南的愿望。

1949年7月4日,通过设立在望城桥驿的地下党秘密电台,程潜收到了毛泽东的复信:“先生决心采取反蒋反桂及和平解决湖南问题之方针,极为佩慰。”并表示“只要先生决心站在人民方面,反美反蒋反桂,先生权宜处置,敝方均能谅解”。程潜、陈明仁由此坚定了发动和平起义的决心。8月4日,程潜、陈明仁率部7万多人正式通电起义。

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进入长沙城,长沙城内出现了万人空巷庆解放的动人景象。数十万市民“在灯光灿烂中,向缓缓行进的人民解放军发出狂热的欢呼,许多人大声高喊‘太阳出来了’”。当日的长沙古城,到处是歌声、锣鼓声、鞭炮声,红旗招展,麓山、湘水一片欢腾。“箪食争迎空井巷,秧歌高唱动楼台”,这就是民心所向,这就是大势所趋。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时刻显得格外重要,它们不仅决定了城市的命运,更彰显了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担当。1949年8月,古城长沙面临“战与和”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从党中央到湖南省工委、长沙市工委和长沙特支,众多党员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推动实现了长沙和平解放,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树立起一座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永恒丰碑。

长沙和平解放,创造了和平解放的“长沙模式”。作为继北平之后全国第一个省级政权的和平更替,长沙和平解放,为全国和平建设新政权、迅速稳定军政形势、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此以后,更多国民党军政人员与民主人士选择信任中国共产党,更多学者名家知识分子选择留下为新中国建设建言献策。

1949年8月25日,新华社刊发了毛泽东修改的时评《湖南起义的意义》,对湖南和平解放给予高度的评价。时评指出,湖南的和平解放,严重地震撼了华南、东南、西南、西北的国民党军残部。湖南的起义告诉他们,对于人民解放军的抵抗是没有前途的,唯一的光明前途,就是脱离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集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无论什么人,只要真正做到这一步,就有得到人民谅解的希望。

这次起义和湖南和平解放,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残余势力,进一步瓦解了国民党阵营,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对祖国统一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75年岁月中成就辉煌

和平解放以来,星城人民在历史成就上继往开来,在国家战略中勇担使命,75年星城的发展巨变,生动地浓缩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主题脉络。

不断攀登的发展之城。新中国成立时,长沙城区面积仅6.7平方公里。到2023年,长沙建成区面积超700平方公里。1952年,全市GDP仅为2.87亿元,到2023年,攀升到14331.98亿元,实现了从百亿、千亿到万亿的历史性飞跃。从一业凋敝,到如今拥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长沙产业已构建起“4433”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左右不断提升,以全省5.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GDP和财政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领头羊。

敢为人先的创新之城。1959年,面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浏阳率先尝试包产到户。1961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回到家乡,在长沙县的天华山脚下蹲点调查。这场调查,为解决农村公共食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依据,并由此酝酿产生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构想。刘少奇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向人民负责的严肃态度,至今传为佳话。改革开放后,浏阳敲响了国有土地有偿出让“三湘第一锣”;全国第一个“吃螃蟹”探索农房抵押融资;核发全省第一本林地经营权流转证……75年来,长沙创造的“第一”不胜枚举。

青春洋溢的幸福之城。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则因青年而兴。满满“青和力”,是今日长沙最鲜明的标签之一。2022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联合发布《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长沙名列“热门宜居城市TOP20”第一名。在长沙常住人口中,14至35岁的青年占比超30%,是不折不扣的青春之城。

从46年前五一路全线贯通,35年前黄花机场正式通航,15年前长沙迈入高铁时代,10年前长沙进入地铁时代……长沙一直坚持重统筹、提品质,城乡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感不断得到全面提升。

长沙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23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之城。

在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

历史昭示未来,今日的长沙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需要从历史中收获智慧和力量,阔步向前,奔向未来。

忠心向党,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平解放75年,星城大地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繁荣振兴、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历史一再证明,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实现不了的目标。

75年砥砺奋斗,特别是新时期长沙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掌舵领航、运筹帷幄的卓越政治智慧与高超领导能力,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科学性、实践性。因此,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全心向民,始终把牢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长沙的和平解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时代的城市发展一如此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XIW8ZaqJJAlD5CXxkpgGSKqH7AdwxqvS0Ol7g58ak48=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党过去依靠人民创造了长沙发展的巨大成就,未来同样需要依靠人民不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把星城大地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幸福。

长沙向新,坚持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不忘来时路,方知路向何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过去最好的致敬,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伟业。75年前长沙和平解放的胜利,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时”与“势”,辩证判断“危”与“机”,精准把握“战”与“和”取得的成果。在新时代的奋斗道路上,要创造更大的成绩,同样需要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长沙视察指导工作,为长沙的发展标注了时代方位、提供了根本遵循。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长沙落地生根、贯彻落实,紧紧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定不移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进位争先,让古城长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行稳致远,一路向新,步履不停。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