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开国政治:推翻历史三千载

2024-10-27 00:00:00路军
湘潮 2024年9期

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老一辈领导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刊特撷取政治、文化、外交、社会治理四个领域的成就经验,在9月、10月刊载,以激励读者将老一辈领导人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949年3月25日下午,北平西苑机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三个步兵团、一个摩托化团、两个炮兵团、一个坦克营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连以上干部整齐列阵,接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检阅。当时在场的还有沈钧儒、郭沫若、李济深、黄炎培、马叙伦、柳亚子等1000多位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检阅结束后,新华社向全国、全世界发出广播,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和毛泽东等胜利到达北平。

25日晚上,中共中央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举行招待宴会,共商建国大计。宴会结束后,柳亚子激情赋诗,盛赞毛泽东“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表达出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的由衷钦佩。在对改天换地的热烈支持、对新的政治制度的殷殷期盼中,新中国的黎明即将照亮东方。

黎明前的黑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途径对中国进行改革,推动经济建设,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蒋介石在会上宣布四项诺言:保证人民自由,各政党一律平等,实行地方自治和普选,释放政治犯。周恩来代表中共代表团在会上致辞,对四项诺言表示欢迎,并说:“应痛下决心,不仅在今天下令停战,而且要永远使中国不会发生内战。我们中共代表团是带着这种信念和决心来参加会议的。”会议历时22天,在通过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案五项协议之后,于1月31日闭幕。和平建国纲领规定,改组国民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改组后的政府为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到实施宪政的过渡时期的政府,负有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的任务。

但是,黎明前总会经历黑暗。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不要和平民主。他们的目标是“要使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仍然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即继续维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没多久,国民党统治集团撕毁和平协定,一方面发动全面内战,妄图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另一方面对民主党派实行法西斯镇压手段和利诱分化政策,派遣大批特务,对民主同盟、民主促进会、民主建国会、农工民主党等民主党派成员和民主人士进行监视、恐吓、逮捕和绑架。1947年10月7日,民盟西北地区领导人杜斌丞等被胡宗南逮捕杀害。后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6日,民盟被迫宣布解散。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召开所谓“行宪国大”,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充分暴露了蒋介石继续维持其独裁专制统治的企图。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纷纷发动声讨运动,揭露“行宪国大”倒行逆施的反动本质,并表达了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

1948年4月,随着“五一”国际劳动节临近,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正率领新华社驻扎在河北涉县西戌村。按照当时的惯例,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中共中央都会通过新华社对外作出专门决定,发表宣言、口号。廖承志给中央发了一个十分简短的电报,询问“五一”劳动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重要事情发布。毛泽东等领导人看到这封电报时,都认为中共中央目前确实有必要发声来揭露国民党的假民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政治主张。周恩来、刘少奇等随即研究拟订了一个“五一”劳动节口号的初稿,送毛泽东斟酌、修改。

经毛泽东的修改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史称“城南庄会议”)的讨论,4月30日,陕北广播电台向全国语音播发“五一口号”。5月1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率先发表“五一口号”。5月2日,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人民日报》刊登“五一口号”。“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当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5月5日,李济深等12人代表各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出给全国同胞和毛泽东的两个通电,正式公开响应中共“五一口号”。5月7日,台盟在《华商报》上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中共中央发表了这个号召,正切合全国人民目前的要求,也正切合台湾全体人民的意愿。5月23日,民建在上海秘密召开常务理事、监事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议,赞成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筹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6月9日,致公党发表宣言指出,中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代表全国革命阶级和一切爱国民主的阶层,与本党对国是的主张和奋斗目标一致。6月14日,民盟就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发布《致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报馆暨全国同胞书》。6月16日,农工党发表《对时局宣言》,赞成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主张。6月25日,民革发表声明指出,中共“五一”号召“诚为消灭卖国独裁的反动统治和建立独立民主幸福的新中国所应循的途径”。7月7日,中国人民救国会发表宣言提及“五一口号”,认为此口号恰符合本会“建立举国一致民主政府,完成反抗侵略肃清封建任务”的一贯主张。1949年1月26日,九三学社在北平《新民报》公开发表《拥护中共“五一”号召暨毛泽东八项主张的宣言》,赞成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无反动派参加之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广大爱国民主人士关山重重不辞远、恐吓暗杀不回头,从四面八方向解放区集结。他们以实际行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949年1月31日,古都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决定,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地点定为北平。3月25日西苑机场阅兵后,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入驻香山。在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密集会见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擘画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曾深情回忆这段难忘的历史:“毛泽东对这些民主人士很尊敬,十分亲切有礼,一听说哪位老先生到了,马上出门到汽车跟前迎接,亲自搀扶下车、上台阶。一些民主人士见到毛泽东总要先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耀‘毛主席伟大’。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十分不安。一次,毛泽东出门迎接李济深,李老先生一见面就夸毛泽东了不起,毛泽东扶他进门坐下后说:‘李老先生,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互相都了解,不要多夸奖,那样我们就不好相处了。’”正是从与中共领导人的接触中,这些经历各异的民主人士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远见和宽阔胸怀,更加坚定了与共产党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就在这样的氛围下紧锣密鼓地推进。

1949年6月15日晚,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召开,毛泽东在130多位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发表了激情澎湃的讲话:“诸位代表先生:我们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今天开幕了。”“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会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任的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等,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毛泽东在开幕词的开篇即热情洋溢地指出:“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他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的讲话令与会者无比振奋,几乎每句话都博得全场掌声,许多代表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出席会议的台盟代表田富达后来回忆道:“我的手掌都拍红了,回到住处才感觉很痛。”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北京天安门广场,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470a4c25f577eaf394ec326ddca541ddde9c0055cf071ea96e77fd5dcf9f0fa4礼隆重举行,30万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军人参加盛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举行了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频频向游行群众挥手致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1952年9月,此前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已经届满。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同时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和以周恩来为主席的选举法起草委员会。这两个起草委员会由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及其他各方面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经过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选民登记、基层选举、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一系列紧张有序的筹备,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次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在此之前,1953年12月28日,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组成员来到杭州,进行宪法起草工作,于1954年2、3月,先后提交了“二读稿”“三读稿”“四读稿”。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董必武、邓小平和宋庆龄、李济深等出席会议。会议决定对宪法草案的初稿组织讨论修改。经过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1954年6月,宪法草案向全国人民公布。草案的出台历时近三个月,全国1.5亿余人参加,共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和问题,由各地党政领导部门及时上报中央,宪法起草委员会认真讨论后再作修改。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宪法确立了国家体制的格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大会依据宪法的规定,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工作人员。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这是党带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制度保障。

“我们正在前进。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这是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致开幕词中的一段话。“推翻历史三千载”,经过28年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古老中国的政治制度史书写了崭新篇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成立7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正如当年毛泽东所宣告的:“我们正在前进。”“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