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不怕牺牲,屡立战功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于陕西洋县双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和大哥早逝,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张富清十五六岁就当了长工。1948年3月,受够了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张富清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的一名战士,随后参加了壶梯山、东马村、永丰城等战役,由于作战勇猛,当年8月,张富清被连队推荐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
当时,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张富清所在的部队几乎天天在行军打仗,在每次战斗中,个子不高的张富清总是主动要求担任突击队员,去完成最危险的突击任务。突击队员就是“敢死队”,是冲入敌阵、消灭敌军火力点的先头部队,伤亡最大。张富清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为党和国家牺牲是光荣的。”他认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信念,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1948年6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打死敌人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续部队顺利前进,获师一等功。1948年7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带领突击组6人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获团一等功。1948年9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发现敌人后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并迅速消灭了敌人,获师二等功。1948年11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永丰战役中带领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两个,缴获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获军一等功。
张富清记不清打了多少仗,但记忆最深的是打永丰城那一仗。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西北野战军为发动冬季攻势的一次重要战役,部队牺牲很大,战况激烈到“一夜之间换了3个营长,8个连长”。战斗开始后,张富清和另外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冲进敌群展开近身混战,也不知道战友去哪里了。他端着冲锋枪朝敌群猛扫,突然感到头顶仿佛被人重重锤了一下,他缓过神来继续战斗,后来又感觉血流到脸上,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都翻jaujYLBJpnam9PGTfW6pJA==了起来。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冲到一座碉堡下,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迅速跑到一边。手榴弹和炸药包一起炸响,将碉堡炸毁,为大部队攻城扫清障碍。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张富清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而突击组的另两名战友却再也没有见到……因在永丰战役中作战英勇、贡献突出,张富清赢得“战斗英雄”称号。报功书写道:“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到连队视察并接见张富清和其他突击组战士时,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
在战争年代,张富清曾负轻伤两次,负重伤一次,身上留下许多伤疤,右身腋下黑乎乎一大片,是被燃烧弹灼烧的痕迹,头顶上陷下去一道缝,留下了变天就痛的后遗症……
1949年9月,张富清随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军五师十四团转战新疆。进入新疆后,作为战斗骨干的张富清调入第二军教导团。行军到吐鲁番并在那里过冬后,张富清和战友们再次出发,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徒步行军1600多公里,终于在1950年三四月间到达了喀什。在这里,张富清和他的战友们铸剑为犁,一边修筑营房,一边开荒,在屯垦戍边、艰苦创业中挥洒着青春和热血。
深藏功名,艰苦奋斗
1953年初,中央军委从全军部队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连职以上军官到北京集中,准备入朝作战。已是连职军官的张富清又和几十名战斗骨干从新疆出发,日夜兼程,经过一个多月,到达北京。整装待发之际,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军委便决定对这批部队骨干进行文化补习。张富清遂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并于1954年12月毕业。
1955年1月,张富清从部队转业。作为战斗英雄,张富清有多种转业选择,他完全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以选择回到陕西老家工作,给母亲尽孝。但张富清一句“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服从组织安排,带着妻子来到急缺干部的湖北省来凤县工作。
地处鄂西的来凤县,当时是恩施最落后的山区,县城只有三街九巷5000余人,经济凋敝,民生困难,条件艰苦。到来凤县后,张富清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曾担任来凤县城关粮油所主任,县粮食局副局长,县百纺公司经理,三胡区副区长、区长,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县外贸局副局长,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副行长等职务。每一个岗位,他都脚踏实地,竭尽所能,担当奉献。
20世纪60年代,张富清担任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当时的三胡区粮食短缺,干群关系不好。张富清刚开始进驻生产大队开展工作时,群众不买账、不认可,但他没有退缩,为了让群众接受自己,他住进最穷、最困难的村民家,每个月都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多天,白天与村民一起干重体力活儿,晚上开完会后还帮村民挑水扫地,“让村民看看共产党的干部是什么样”。就这样坚持下来,张富清取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干群关系密切了,工作就好开展了”。此后,三胡区顺利完成了为国家供粮、为百姓存粮的任务。在工作中,张富清发现,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小农具严重短缺,需要从临近的湖南省永顺县采购,张富清派人到永顺县请来铁匠,并安排本地几名铁匠跟着一起打制农具,从此,三胡区不仅实现了农具自给,还能外销一部分。1961年至1964年,张富清主导修建了三胡区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老狮子桥水电站,解决了附近的两个生产队的照明问题,让土苗山村进入“电力时代”。
在担任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时,公社领导班子分配工作片区,张富清主动选了不通路、不通电、全公社最偏远的高洞片区。当时,高洞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水,片区群众反映出行难、吃水难后,张富清组织人力四处寻找水源,他不顾自己已50多岁年纪,腰系长绳下到天坑底部找水。此外,他还带领老百姓开山修梯田,以保持水土。高洞在高山悬崖之间,山路崎岖,老百姓生产的粮食运不出去,需要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经过深入调研,张富清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一边领导社员开展生产,一边发动群众修路。约10里长的路,超过一半都要修在悬崖上,需要炸药炸开打通。张富清不仅要筹措资金、协调物资,还要发动群众,组织人手开山放炮、凿壁修路。群众在张富清的带领下,肩挑背扛,用了两年多时间,终于修通了一条能走马车、拖拉机的土路。
1981年,张富清调任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副行长。银行初创,只有几个员工,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职工也没有住处,资金也困难,银行的业务只是发放贷款。张富清到建行后,一方面狠抓学习,提升职工的业务能力,从未接触过金融业务的他带领支行5个人,在一间土瓦房内学打算盘、学金融业务、学财政业务;另一方面,张富清想方设法解决职工的办公和住宿等实际问题,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当地的田坝煤矿是当时建行来凤县支行的最大贷款客户,为保证把放出去的贷款安全收回来,张富清经常去煤矿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到了年底,张富清干脆带着行李住到了厂里,帮助企业抓生产销售。当年他们支行放出去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1985年1月,张富清从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此时来凤县支行已经建起了办公楼、职工宿舍,职工也增加到40多人。
以身作则,甘于奉献
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像一块砖头,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往最贫困的地方跑得最多,为困难群众想得最多。到来凤县工作30年,张富清自己从没提过军功,也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过去的一切,都被他刻意尘封了起来。负责人员精简工作,他就带头动员妻子离职;分管机关,他没有给家里改善过住宿条件;分管财贸,他没有给孩子多搞点营养伙食;分管招工,他封锁消息,不同意儿子报名。张富清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在供销社上班。20世纪60年代,国家正是困难时期,全面精减人员。担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离职。张富清的理由很简单:国家困难,我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占群众、公家的好处,要精减人员,首先从我自己脑壳开刀。他对妻子说:我是党员干部,我不带头,怎么好去做别人的工作?妻子离职后,先是给招待所洗被子,后来去缝纫社帮工,靠做缝纫补贴一家六口的生活。
张富清常跟子女们说,只供他们读书,其他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本事。有人劝张富清“灵活点儿”,他却说:“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如果我给我的家属行方便,这不就是以权谋私吗?这是对党不廉洁,对人民不廉洁,我坚决不做!”1975年,张富清的大儿子遇到一个到恩施县工作的机会,但身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张富清却让儿子放弃机会,并动员他到林场当知青。张富清说:“我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党怎么想?”于是,大儿子响应国家号召,到扎合溪林场插队,住茅棚、开荒种地、植树造林,一干就是好几年。小儿子高考没有考好,张富清给他写了一封信,鼓励他沉下心来学习,后来小儿子自己经过努力考上了师范学院。张富清的几个子女没有一个在张富清曾经任职的单位上班,也没有一个依靠父亲的关系找过工作,除大女儿因长期患病没有工作外,两个儿子从基层教师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国家干部,小女儿成为医院职工,均是通过全国高考、公开招考等方式自己努力得到。
张富清生活简朴,一生节俭。在卯洞公社工作时,张富清一家住在当地的一座庙里,一大一小两间20多平方米,一家人除了几个木头做的盒子和几床棉被外,什么家当也没有。当年的同事说,张富清家的饭桌上常常只有青菜、萝卜、油茶汤,比大多数社员的伙食都差。当时有不少干部会向集体借钱,对困难干部,组织上也会给几十元补贴,但是,张富清直到离开卯洞公社,都没向集体借过一分钱,也没享受过组织对困难干部的补贴。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了县城的建行宿舍,这是张富清在建设银行工作时单位分配的住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家还是老样子,走进客厅,只见一张磨损破皮的沙发,一个缺了角的茶几和几个不成套的柜子拼凑在一起。后来,有人说这里条件不好,张富清回答说,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没得什么要求了。2018年11月,张富清要去武汉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按照有关政策,张富清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也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保证效果。医生给他推荐了7000多到2万多元的晶体。但张富清并没有这样做,他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最便宜的,只有3000元,他也选了一样的。他认为自己“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朴实纯粹,淡泊名利
60多年里,张富清将赫赫战功深埋心底,从不提起。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需要如实上报个人信息,什么时间参的军、有没有立过功、立的什么功,都要讲清楚,张富清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被发现。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立下的战功: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一份由彭德怀、甘泗淇、张德生联名签署的报功书,讲述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章,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
讲起登记的初衷,张富清说:“我起初不想把这些奖章和证书拿出来,但考虑到如果不拿出来,那就是对党不忠诚,是欺骗党的行为……”张富清的事迹传开后,他一次次拒绝媒体采访,更不许儿女对外宣扬。后来,有人说,“您把您的故事说出来,对社会起到的教育作用,比当年炸碉堡的作用还大”,老人才决定接受媒体采访。在采访中,张富清多次强调:“在战场上也好,在和平建设时期也好,我就是完成了党交给我的任务,这都是我应该尽的职责,说不着有什么功。”张富清还说: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很多战友,都为党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为党为人民的功劳都比我高,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书去显摆啊?
将军功勋章藏于箱底的张富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本色。88岁那年,张富清因左膝盖脓肿,多地治疗不见好转,只得截肢。手术醒来后,他只是自嘲了一句:“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他凭着一名老兵的坚毅,术后一周就忍痛下床锻炼。他先用一条独腿做支撑,沿着病床移动,后来慢慢扶着墙壁练习走路。每一趟下来,张富清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有时走不好,还容易受伤。家里墙上,还有他受伤留下的血迹。就这样,张富清在近90岁的年纪时,又一次站了起来。
他十分珍惜军人的荣誉,多年来,不管工作地点变到哪里,他都把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时发的一个搪瓷缸带在身边,视若珍宝,时间久了,搪瓷缸被磨破,张富清拿牙膏皮补好后继续使用,补了又补,直到最后实在没办法再用,他才小心收起来。他告诉妻子说,只有不要命的人才能得到这个缸子……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授予张富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张富清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张富清“共和国勋章”。9月24日,国务院授予张富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9月26日,张富清被评为“最美奋斗者”。战斗英雄的事迹披露后,诸多光环加身,他依然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还是那个坚守初心、保持本色的张富清。2022年12月20日,张富清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张富清的一生,从没有一刻躺在功劳簿上。他心里始终装着党和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立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