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曾担任过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务,还负责主编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报。
初到瑞金纠肃反
红军自1929年初下井冈山,在瑞金大柏地取得了下山以来第一个大胜仗后,就一直转战在瑞金周围的赣南闽西地区。
1931年8月,邓小平由中共中央派往中央苏区工作,他沿着秘密交通线,从上海来到瑞金。此时,瑞金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
原来,当时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县肃反委员会主任的李添富,大搞肃清所谓“社会民主党”运动,他将一些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人或对他的做法表示不满的党员、干部、群众,通通指为“社会民主党”分子甚至滥杀无辜。
瑞金苏区干部群众的斗争情绪跌落到谷底,有些区委、区苏维埃政府竟已瘫痪,无人负责。
邓小平到达瑞金后,立即与刚进驻在这里的中共赣东特委接上关系。他与金维映、余泽鸿等一起深入瑞金城乡,组织调查组调查了解情况。随后,邓小平召开全县党员活动分子会议和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鼓励大家就瑞金的肃反工作发表意见,提高党员干部对肃清所谓“社会民主党”运动的认识。经过一个多月的摸排,终于查清了李添富乱肃“社会民主党”的所作所为。
9月下旬,邓小平以中共瑞金县委书记身份主持召开瑞金县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会上,邓小平以赣东特委的名义,宣布拘捕李添富,撤销其县委书记、县肃反委员会主任职务;拘捕在肃清所谓“社会民主党”运动中犯有严重错误的谢在权,撤销其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职务。接着,邓小平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了李添富等;宣布释放所有被怀疑为“社会民主党分子”而遭关押的无辜干部群众。这一系列行动,驱散了笼罩在瑞金上空的阴霾,瑞金县群众干革命的热情重新被点燃。
筹办盛典有条理
瑞金全县很快出现了政局稳定、生产发展、革命形势越来越好的局面。1931年9月2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抵达瑞金叶坪村时,邓小平详细汇报了瑞金县的有关情况。毛泽东赞扬邓小平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就稳定了全县局势。原本,毛泽东、朱德等是到福建筹粮筹款、休整补充队伍,到瑞金后他们作出了调整,决定选取叶坪村为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部驻地,并在此筹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10月3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瑞金致电中共临时中央,告知红一方面军目前急需休息,创造根据地。又因当年11月7日要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苏区中央局不能远离,遂将红军主力分布于石城、长汀、于都、会昌四县,方面军总部及中央局在瑞金居中指挥。
根据毛泽东要选择一个便于隐蔽、便于疏散的会场,以防敌机空袭骚扰的指示,邓小平带着县里几个领导人在叶坪村一带转了半天,最后看中了谢氏大祠堂,决定将其用作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活动场所,同时紧锣密鼓地着手一系列准备工作。为防敌机轰炸,邓小平找到王稼祥,建议在福建长汀县布置一个假的会场。与此同时,邓小平部署各区乡紧急行动起来,动员人民努力增产,保障大会供给,掀起一个向大会献礼的竞赛热潮。
1931年11月7日,为庆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红军阅兵典礼在新开辟的万人广场隆重举行。号角声、锣鼓声、鞭炮声震天齐响。朱德在检阅中带领大家高呼口号。8时许,典礼圆满结束。邓小平按预定方案,指挥大家向四处疏散。当几架国民党轰炸机朝瑞金城低空飞来,盘旋一周未发现目标后,扔下数枚炸弹就飞向长汀了。下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隆重开幕。610名来自各根据地、红军部队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邓小平为了安排好代表们的食宿,一直忙个不停。大会在11月20日闭幕前,先后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文件,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确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瑞金更名为“瑞京”,直属中央领导。从此,瑞金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成为党政军群的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瑞金成了红色中国的第一个首都,时任县委书记的邓小平也是红都瑞金的首任书记。
斗贪治腐作表率
身为瑞金书记,邓小平清正廉洁,处处作出表率,使清廉之风传遍红都。
当时,中央苏区经过几次反“围剿”,粮食极为紧缺。邓小平一面号召全县干部节省口粮,支援前方,一面带头节衣缩食,每月至少节省8斤口粮,有时多达15斤。他与群众同甘共苦,从不摆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下乡吃饭跟大家一样,一人一菜。他吃红薯不剥皮,风趣地说:“红薯皮营养高,吃了不怕风吹雨打,丢了太可惜。”
邓小平对贪污盗窃、铺张浪费、违法乱纪、欺压人民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据调查,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还利用工作之便偷盖公章,伪造通行证,偷将物资运到白区销售获利,生活上腐化堕落。但谢步升的入党介绍人却认为谢并无大错。邓小平得知上述情况后,厉声说:“我们苏维埃政权建立才几个月,有的干部就腐化堕落,贪赃枉法,这叫人民怎样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政府?”他责成县苏维埃裁判部迅速报告中央。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核准,谢步升被公审处决。
邓小平采取种种措施打击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一天,他收到一封检举上任不久的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正的群众来信。信中告发黄正以权谋私、非法向工人摊派生活费、搜刮钱财等行为。邓小平看完信后,立即派人查实上报。没多久,一份调查材料送到了他那儿。邓小平仔细阅读完材料后作了明确批示:“必须严肃处理,清除干部队伍里的腐败分子。”通过处理这几个典型案例,各级组织受到极大震撼,瑞金的反腐倡廉工作得以良好开展。
尽管邓小平主政瑞金的时间不长,但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努力,苏维埃红色首都的面貌大为改观,成为中央苏区一面耀眼的旗帜。
发展生产搞经济
邓小平初到瑞金时,正值苏区开展第二次分田运动,他便带领工作组下乡蹲点,挨家挨户走访,逐块田地察看,重新丈量土地,把没收地主的田按肥瘦和水源好坏分为甲、乙、丙三类,以原耕地为基础,按人口和劳动力标准重新划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并留出部分好田作为红军公田,收益归公,用于优待红军家属及救济灾荒。
当时的苏区存在“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甚至有人觉得小孩子不能分田。邓小平说:“三岁小子,吃死老子!小孩子吃得也不少呀,因此也应该分地。”对于豪绅地主的方法是:先没收豪绅地主和祠堂庙宇的土地,然后成立分田委员会,再进行土地分配。分配土地时还留1%至2%的好田作为红军公田,以作公益事业或调剂之用。分田后,由乡苏维埃政府发给土地证。同时特别强调不能侵犯中农的利益,也不能过分打击富农。通过复查分田,许多农民激动万分,纷纷说:“这回我们才算真正翻了身。”
扫清了“左”倾错误的障碍后,邓小平又开始推动各项工作恢复运转。由于“肃反”扩大化的影响,瑞金干部奇缺。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主持举办了多期干部培训班并自己讲课,用党的政策和毛泽东的教导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很快培训出一大批优秀干部。县域社会秩序稳定后,邓小平开始着力于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恢复和整顿,他带领大家选举出新的苏维埃政府领导机构,并对建立健全司法、裁判机构,对拘捕、审讯、审判等权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为提高基层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决定取消村一级政府,只在村一级设苏维埃代表,并重新划分各区、乡管辖区域。
邓小平还把瑞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各项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劳动互助队、积肥突击队、妇女耕田队,克服耕牛、农具、种子不足的困难,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栽种果树;二是恢复和发展造纸、烟叶、药材、钨矿、石灰、夏布、硝盐等生产,相继开办了纸槽社、纸烟厂、被服厂等;三是建立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供应军民油盐布匹等日常用品,利用土特产开展对外贸易,从而繁荣了苏区经济,保证了革命战争和中央机关、人民生活的需要。
在商业贸易方面,邓小平提出保护商人的正当利益,鼓励商人开办店铺和作坊,组织人民开展地下贸易活动,越过敌人设置的经济封锁线,保证苏区和白区间的商贸交易。
为充分发动干部群众,巩固发展瑞金苏区,邓小平还十分注意加强党的文化宣传工作。1931年10月,他领导创办了中共瑞金县委机关报《瑞金红旗》。该报内容相当丰富,邓小平还经常撰写文章在该报发表,指导全县工作。11月27日,红三军团攻下会昌县城后,他就撰写了一篇题为《惊人的好消息——红军三军团攻下会昌城》的文章,在该报第七期发表,把这一胜利喜讯告诉全县人民,鼓舞他们的革命热情。
实事求是重调查
1932年5月,邓小平离开瑞金,调任中共会昌临时县委书记。邓小平坚毅果敢、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使得他迅速稳定了县域的社会局面。
在会昌刚刚上任的几天之内,他就果断处理了国民党地方靖卫团经常向城内放冷枪,并四处骚扰群众的事情。为此,他主持召开了会昌各区委书记参加的县委工作会议,决定加强巡逻和搜索,并派出赤卫队继续清剿靖卫团残余。之后,他又对以残余地主、富农、流氓组织秘密民团造谣捣鬼的反革命活动“给予不断的破坏与严重的镇压”。在此基础上,会昌县委领导破获了西岗、板坑、乌鸦泊三处秘密民团的组织。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保障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县委书记时,正是“左”倾思想占据中央领导地位之时。无论是土地分配问题还是革命战略问题,邓小平都与“左”的思想有着分歧。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不切实际、不合理的政策。他从苏区实际出发,提出根据地的边缘区和中心区应有所区别,地方红军不宜全部编入正规红军,更不赞成不切实际的口号。在推销公债、征集粮食问题上,鉴于苏区群众负担太重的实际情形,邓小平认为不宜提出过高指标,红军应到白区打土豪筹款。他坚持注重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1933年春,邓小平在会昌基层察访时,被告知担任区苏维埃主席的朱秀歧暗中通敌。保卫局也前来报告,说朱秀歧带枪逃跑,保卫局已派人把他抓了回来。随行的人认为是明摆着的事实,但邓小平仍坚持先调查再作处理。为此,他专门审问朱秀歧,又找到了真正通敌之人,识破了这个诬陷的阴谋。
在会昌任职期间,针对一些苏维埃干部存在的工作方法粗暴、消极怠工、贪污腐化、官僚主义等现象,邓小平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践行群众路线,对贪污腐化和消极怠工分子要给予严厉打击。他对干部群众的生活极为关心,经常抽空到群众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帮助干部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邓小平在会昌时还推行“共产主义礼拜六”制度。每逢周末他就带领干部到乡村帮助红军家属进行耕田、插秧、收割等劳动。在劳动时,他们通常将写有“共产主义礼拜六”“实行优待红军条例”的旗子插在田埂上,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共产儿童团,实行礼拜六,帮助烈军属,多做半天工。”“共产主义礼拜六”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解决了红军家属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遭受排挤不气馁
1931年11月初,中央苏区党组织在瑞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史称“赣南会议”)。会上毛泽东坚持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和方针是正确的,符合根据地实际情况。但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对此予以否定。
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举出大量事实来支持毛泽东,公开同中央代表团争论,不同意会议对毛泽东的批评,由此被认为是反对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
赣南会议之后,特别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邓小平及时组织撤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却被“左”倾错误领导人指责为“可耻的右倾逃跑主义”。
1933年4月16日至22日,按照中共临时中央的决定,江西省委召开工作总结会议。会上,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被指责为“反党的派别和小组织的领袖”,被公开批判斗争。但邓小平等人在原则问题面前并没有退让,他们在这次总结会议上和所写的申明书中坚持了自己的正确观点。
邓小平等人被责成再次交出一份“像样”的申明书。在第二次申明书中,邓小平承认自己有错误,但没有搞小组织行为。
5月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批准了以江西省委名义作出的《江西省委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四同志二次申明书的决议》,决议指责邓小平企图掩盖和逃避自己的错误,责成四人必须向党作第三次申明。邓小平被撤销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他先是被派到乐安县所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没多久又被调回宁都,在七里村参加劳动,后又被解送到瑞金隔离审查,被关在一间阴暗潮湿又低矮的房子里。
虽然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摧残,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但邓小平没有畏缩、气馁,反而使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强,更加坚信毛泽东革命路线的正确。
主编军委《红星》报
1933年下半年,在王稼祥、贺昌等人提议下,邓小平被调到中央军委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邓小平要求另调工作,想多做一些实际的事。于是总政治部调他去下属的宣传部当干事,除宣传工作外,邓小平还负责主编《红星》报。
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邓小平就有参与编辑刊物的经验。在瑞金任县委书记时,他又领导创办过《瑞金红旗》报。长期的党务工作、地方工作和军队政治工作实践,培养了邓小平敏锐的观察思维能力,使他形成了生动朴实的文风。
《红星》报是中央苏区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之一。邓小平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将《红星》报恢复成原来的4开铅印报纸形式,并重编期号,加大信息量,充实军事内容,使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专业性和战斗性。
他采用社论、署名文章及开辟《党的生活》《支部通讯》《革命战争》等专栏,以及专题报道的形式,将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作出的关于军事斗争和红军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在《红星》报上及时宣传。同时,他还从各个侧面反映红军中党的建设、教育训练和政治思想、青年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又通过《捷报》《前线通讯》等信息专栏,迅速及时地报道红军的战斗情况和胜利消息。
为了使《红星》报成为“一面大镜子”,并发挥“一个裁判员”的特殊作用,邓小平在报上开辟了《铁锤》《自我批评》等专栏,有力地揭露了红军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消极怠工、贪污浪费、贪生怕死等现象。
《红星》报从选稿、编辑、印刷到一些新闻及其他文章的撰写,邓小平都亲力亲为。他建立了一支数百人的通讯员队伍,大大充实了报纸的采写力量,加强了报纸和读者的联系。1934年10月,邓小平随红军长征。在艰难长征路上,他克服种种困难边行军边办报,亲自撰文、亲手刻蜡板油印,还坚持出版了28期《红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