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启示(上)

2024-10-27 00:00:00胡振荣
湘潮 2024年9期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毛泽东、邓小平先后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史上构筑了两座高峰:毛泽东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奠基者,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邓小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捍卫者,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确立到重新确立,尽管所处的时代背景、目标任务、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内涵和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认真回顾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史,深情缅怀这两位历史伟人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深刻总结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确立到重新确立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立艰难,坚守和维护更是艰难,这是党的建设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掌握好、运用好,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大问题。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犯的右倾或“左”倾错误,使党的事业受到损失。党之所以会犯错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思想路线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重要意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摒弃“我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的思维定势,坚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针对党和红军在根据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929年,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思想路线”一词,1930年在《调查工作》一文中,他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人“思想路线”问题。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形成的重要标志。但赣南会议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经验论”而受到排挤。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创造了政治条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运用了“实事求是”一词,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用“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了经典表述。经过三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全党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这次整风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实事求是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注重从实际出发,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过分激烈的估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地偏离,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

坚持真理比发现真理更难,要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非易事。这一历史使命落在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肩上。邓小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复出后对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作了一些尝试,但没有成功。“四人帮”被粉碎后,再次复出的邓小平选择以批判“两个凡是”作为突破口,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实践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当时人们的僵化思想。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推动了思想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党的历史表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确立非一日之功,坚守和维护并非一劳永逸。从党成立到党的七大,其形成和确立经历了24年;从党的七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3年间,坚守和维护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1988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当中那些年”,从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长达21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偏离。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启示我们: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是关乎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需要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识到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的深刻道理,高度重视党的思想路线保证作用,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要求,“全党必须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过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用心呵护、倍加珍惜这个被视作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命线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本质是一个哲学命题,确立与重新确立都有赖于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

思想路线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即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解思想路线、端正思想路线和坚持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石。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也是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的过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党内主观主义错误进行哲学批判和斗争中逐渐形成的。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为了从哲学阵线上展开有力斗争,1937年他发表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方面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哲学论证。要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成为全党共识,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前提。毛泽东深感“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党内还没有普及与深入”,始终倡导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1929年11月,他在写给党中央的信中指出:“惟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急进行教育。”延安时期,毛泽东明确向全党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学会灵活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发出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竞赛的号召,从而在全党形成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定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的运动。

邓小平同样高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旗,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命题的大讨论作为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先导。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这场大讨论:“我出来之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此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他率先批驳“两个凡是”:“‘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一九七六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切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邓小平强调,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要提倡学习,主要是学哲学”,“我看应当搞学习运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要引导大家认真读点书”。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要纠正或者避免党的历史上曾经犯过的右和“左”的错误,就必须使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和掌握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程度,就体现了共产党人“看家本领”的高低。在新时代,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如何提高“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坚持学哲学、用哲学,做到常修常炼,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滋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对立面是主观主义,其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观点的教条式理解,容易走向绝对化、神圣化,认识它、纠正它都有一个历史过程

主观主义是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本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的主观主义表现在哲学范围内,而作为思想方法的主观主义则可能表现在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中。我们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显然不是指哲学理论体系上的唯心主义,而是思想方法、思想路线上的主观主义。有许多人坚持了唯物主义,但在处理问题时同样存在未尊重实际,未从实际出发的问题,同样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正因如此,党内存在的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常常披着“合理”的外衣,具有一定的蒙蔽性,在短时期内不容易发现和识别。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内的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观点断章取义,或将共产国际的指示奉为金科玉律。这种主观主义毛病,如果发生在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最高决策层上,识别、纠正的难度就更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在与这种主观主义做长期的、耐心的、反复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大革命时期,党的主要负责人提出“二次革命”理论,把革命的希望不切实际地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毛泽东一开始就提出了国民党是“一架空房子”,要当此房子主人的实事求是主张。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几位主要负责人执行共产国际的“不断革命论”,或机械教条地照搬俄国“一次革命论”,针对这种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盲目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问题,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系列文章,在批判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的同时,系统地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为遵义会议后开始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明确指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部分时间内是坚持的,但到他晚年时“不那么一贯了”。这主要是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提出使毛泽东思想被进一步教条化发展,走向了绝对化、神圣化的境地。

邓小平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着力点放在怎样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上,只有在这个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其他问题才好解决。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宣传毛泽东思想。”他尖锐地批判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重申罗荣桓等提出的“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学精神实质”这一正确意见。随后,又正面强调“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实事求是地对待毛泽东思想,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也要实事求是地正视毛泽东的错误。邓小平确定了“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政治基调,认为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既反对了那种因为毛泽东犯了错误就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作用的右的错误倾向,又反对了那种不愿实事求是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这种错误的“左”的错误倾向。至此,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

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表现上具有蒙蔽性,克服上具有顽固性,这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历史原因。从社会因素看,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认识到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盲从教条、照抄照搬,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历史原因看,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礼仪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整个社会迷信皇权,传统文化中残存着对“权威”的盲从,及“个人崇拜”“唯书唯上”的陋习。这是党内主观主义容易复燃的深层思想根源。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与重新确立的历史启示我们:克服党内的主观主义,既要在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上下功夫,也要在科学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上下功夫,要把科学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作为第一位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对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是克服主观主义即落后或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错误主张的根本依据和条件,也是破除迷信、反对僵化、防止神圣化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动摇,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