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4-10-27 00:00:00施明
考试周刊 2024年39期

摘 要: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幼儿教育阶段,班本课程作为一种基于班级具体情况和幼儿实际需求设计的课程形式,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发现教师专业素质不足、课程资源匮乏、家园合作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此,文章提出一系列提升班本课程实施质量的策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154-05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之一,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效果。班本课程旨在通过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等多种形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有的幼儿园在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班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应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班本课程,以提升班本课程的实施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一、 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意义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班本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设计并实施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班本课程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探索、合作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体验。例如,通过艺术活动、体育游戏、科学探究等,幼儿可以发展动手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班本课程的个性化设计有助于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供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打造特色班级

特色班级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班级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班本课程通过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教育活动和课程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班级的整体教育水平。在班本课程的设计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环境以及家长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班级特色的教育活动。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班级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班级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会得到增强。此外,特色班级的打造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班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班本课程的质量和效果。通过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首先,班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班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教师在与家长、幼儿以及其他LM7QhofgODp49GuR2ZwXyuaNKsKslIM7HQ71U2U/02I=教师的合作中,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最后,班本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反思机会,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总结经验,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班本课程的实施,教师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能够增强自己的教育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 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生成课程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深入探讨和改进。

第一,生成课程的理念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生成课程强调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的行为,生成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内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幼儿园教师缺乏对生成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往往难以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课程内容的生成更多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和既定教学计划,未能充分体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第二,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生成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能力,能够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课程内容。然而,有些幼儿园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生成课程。此外,教师在实施生成课程过程中,往往面临工作负担重、时间紧张等问题,难以进行充分的观察和记录,从而影响生成课程的质量。

第三,家长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不足。生成课程强调家园共育,要求家长积极参与课程的生成和实施,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家长对生成课程的理念和价值认识不足,参与度和支持度不高,导致生成课程的实施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生成课程的实施效果。

第四,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生成课程的实施效果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然而,当前幼儿园在生成课程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评价标准不明确,难以对生成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另一方面,评价手段单一,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评价,缺乏科学的量化分析工具,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生成课程的实施效果。此外,家长和幼儿的反馈也未能有效纳入评价机制中,导致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第五,生成课程的资源保障不足。生成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持,包括图书、教具、活动材料等。然而,有些幼儿园在资源保障方面存在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难以满足生成课程的实施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在实施生成课程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此外,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也存在问题,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影响生成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 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转变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通常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幼儿则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模式,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转变师生角色,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幼儿则从被动的受教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转变师生角色能够增强师幼关系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伙伴。这样,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此外,转变师生角色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合作能力。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幼儿学会了倾听、表达和合作,这对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并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植物的生长”这一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讲故事或播放视频,引发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种子是怎样变成植物的吗?”接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如种植种子、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验证猜想。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制作观察记录表,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并与同伴分享和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幼儿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支持,并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探究式学习法,幼儿在实uaKt6sIkRE1Vw0Q7EVZSEHgfBknzFNt5inmvOCYLowU=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幼儿在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发展了社会性和合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转变师生角色的重要意义。

(二)建设良好师资队伍

幼儿教育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具备高水平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均衡发展。此外,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认可,从而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合作精神,进一步提升整个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首先,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进修,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通过培训,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班本课程的实施需求。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教学研讨、观摩交流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分享,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其次,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幼儿园应根据教师的教学表现和工作业绩,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评优树模、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教师不断追求卓越,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幼儿园还应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目标。最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工作环境。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充足的教学资源,保障教师在良好的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应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减轻工作压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

(三)调整课程模式

传统的课程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过程僵化,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调整课程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幼儿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育和探究式学习。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同时,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学习风格,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幼儿参与到真实的、复杂的项目中,帮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具体如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项目任务进行分解,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项目的不同环节中。例如,在“种植蔬菜”项目中,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种植、观察、记录、汇报等任务。通过这种分工合作,幼儿不仅能够学会团队协作,还能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和技能。项目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成果展示,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体会。这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能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此外,教师还应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幼儿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进步,也要关注他们在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变化。因此,调整课程模式是提升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通过以幼儿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育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层次化教学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为年龄和生理发展的不同,还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他们的发展目标和学习任务,从而避免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来实施层次化教学。以“分组阅读绘本”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选择难度较高、内容丰富的绘本,并鼓励他们进行自主阅读和故事复述;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选择内容简单、图文并茂的绘本,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内容,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获得发展和进步。此外,教师还应定期对层次化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和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层次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实现层次化教学的最佳效果,也才能真正提升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五)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实践,帮助他们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加深记忆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样,幼儿不仅在课堂上学会知识,更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和情境,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为了让幼儿学习并掌握有关货币和购物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室被布置成一个小型超市,摆放各种“商品”,包括玩具、食品、日用品等。由幼儿扮演顾客或店员的角色。教师首先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顾客,另一组扮演店员。顾客手持“购物清单”和“钞票”,准备在超市购物。店员则负责接待顾客、介绍商品、结账等工作。顾客按照购物清单上的内容进行选购,并在购物过程中与店员进行交流,询问商品信息、价格等。店员则需要向顾客介绍商品,回答他们的问题,并帮助顾客完成购买。顾客选购完商品后,带着选购的商品到收银台结账。店员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结算,顾客用“钞票”支付,并检查找零是否正确。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和分享。顾客分享他们的购物体验,谈谈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店员则分享他们的工作体验,讲述如何与顾客沟通、如何进行结算等。通过这一角色扮演活动,幼儿在模拟的购物情境中,亲身体验了购物的全过程,学习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等知识。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角色扮演作为一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情境模拟,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体验,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更多类似的角色扮演活动,以进一步提高班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六)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通过整合传统文化,幼儿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文化内容,理解和传承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这与幼儿的认知特点高度契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游戏和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学习。

以“传统节日”为例,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主题活动引入传统节日的背景知识。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之前,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解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相关的故事。例如,在春节前夕,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和视频向幼儿介绍春节的由来、年兽的传说以及各地的庆祝习俗。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对传统节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节日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各种节日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幼儿一起写春联、贴窗花、做灯笼,并进行舞龙舞狮表演。在端午节,可以教幼儿包粽子、编五彩绳,并讲述屈原的故事。在中秋节,可以带领幼儿制作月饼、赏月、猜灯谜,并朗诵有关中秋的古诗。通过这些亲身体验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还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应注重家园合作,共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整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和微信等途径,向家长介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开展传统节日的活动。例如,在春节期间,家长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拜年、放鞭炮、吃团圆饭,并讲述家族的传统和故事。在端午节,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制作和品尝传统美食,传承家族的饮食文化。通过家园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整合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班本课程中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提升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质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基础,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键,家长的积极参与是保障,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支持。通过系统分析当前班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实施质量的策略,旨在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班本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胥兴春.走向班本: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2(11):5.

[2]许婉琴.课程背景下幼儿教师班本课程意识的转变[J].家教世界,2022(33):25-27.

[3]刘明娟.探究班本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28-30.

[4]赵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实施策略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8):105-108.

[5]洪慧.构建适宜性的幼儿园班本课程[J].好家长,2022(34):11.

[6]黄春霞.新形势下山区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2):4.

[7]徐运荣.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教师生成课程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施明(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市第二保育院,研究方向:园本课程研究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