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究

2024-10-27 00:00:00张巧灵
考试周刊 2024年39期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形成基础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平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单一的知识传授,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多模态教学理念的兴起,议题式教学逐渐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种创新实践。而多模态教学则进一步丰富了议题式教学的表现形式,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多模态;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15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模态教学作为一种融合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趋势。当前,初中生在信息获取渠道、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模态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参与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相对单一,主要聚焦于基本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知识,缺乏多样性和深度,使得教材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教材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生活情境的引导,导致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面临挑战,有的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和填鸭式教学,课堂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陈旧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甚至引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抗拒心理。部分教师未能与时俱进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也进一步加剧教学过程中的困境。

(二)师资力量与学生参与度问题

在师资力量方面,部分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对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了解不够深入,教学能力有限,使得他们难以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提升机会,导致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在学生参与度方面,由于教材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不仅限制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也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影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课程资源拓展问题

首先,在实践教学方面,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本应注重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然而,当前的教学往往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学生因此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在课程资源拓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内容,缺乏对当今社会发展状况、时事新闻、政策法规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局限性导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多模态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多模态教学通过巧妙地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一个丰富、生动且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同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主动探索、讨论和分析议题的主体。他们有机会深入思考、发表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而多模态的引入,更是为议题讨论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融入,使得议题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二)增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就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多模态下的议题式教学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引入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作为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关注社会,思考生活。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探讨和分析这些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 多模态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策略

(一)精选议题,贴近生活

教师在选择议题时,必须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那些既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又带有一定争议性的议题,确保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相关性,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深入思考。同时,议题的选择应紧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或者关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就能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除此之外,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议题背景,教师可以借助多模态手段,如视频、图片、案例等,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议题。

例如,在学习《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情况。教师可以选择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或决策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党的主张是如何与人民意志相结合的。多模态手段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讨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互动讨论,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选择当前社会热点或时事新闻中与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相关的议题作为讨论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关于党的某项政策如何体现人民意志的新闻报道,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政策背后的理念和人民的支持情况。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议题的核心。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项政策是如何提出的?”“它体现了党的哪些主张?”“人民是如何支持和参与这项政策的实施的?”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议题相关的最新资料和案例。例如,可以搜索关于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的历史事件、数据统计或专家解读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广度,使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议题。

(二)创设情境,多维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在多模态环境中,学生能够获得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议题。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中,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听讲,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与教师和同伴共同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效性,有助于他们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坚持依宪治国》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一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关于宪法重要性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宪法相关的图片和案例,让他们从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感受到宪法的庄严和权威。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依宪治国的讨论中。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互动式的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宪法的实施和依宪治国的实践。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一个依法治理的社区,观察宪法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和体现。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议题式教学的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三)互动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精选的议题展开互动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深入议题的核心。问题不仅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议题的基本知识,还要激发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同时,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发表见解,教师需要组织多样化的讨论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通过合作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议题,还能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合作。

例如,在学习《公民基本权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一段生动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行使基本权利的场景,如选举、言论自由、宗教信仰等,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入议题。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深入议题的核心。例如,可以先问学生:“你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吗?”然后逐渐深入:“这些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该如何维护?”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议题的基本知识,还能激发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发表见解,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讨论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公民权利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向全班进行展示。此外,还可以举行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就某个具体的公民权利问题进行辩论,如:“言论自由是否应该有限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四)资源整合,丰富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影视等多种资源,丰富议题式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广度。同时,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资源意识,时刻关注与议题相关的最新动态,及时收集并整理这些宝贵的资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到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还能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成长、进步。

例如,在学习《公民基本义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基本义务的场景,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参与公益活动等,引导他们进入议题。接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公民基本义务》相关的最新动态和资料。例如,可以搜索关于公民义务的法律条文、专家解读、实际案例等,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或文档,供学生参考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与议题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教会他们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搜索和筛选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和权威性,如何整理和归纳资料等。通过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到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还能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公民基本义务》这一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或者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一个社区环境治理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和理解公民义务的重要性。

(五)评价多元,激励成长

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成长。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议题式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在学生进行议题探讨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

例如,在学习《加强宪法监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一段生动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宪法监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宪法监督机构的工作流程、实际案例等。这样的多模态手段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议题。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围绕“如何加强宪法监督”这一议题展开探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观察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以及情感态度等。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例如,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讨论中的表现,并指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从同伴的角度给出反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除了关注讨论的结果,教师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进行议题探讨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当某个学生提出一个有深度的观点时,教师可以立即给予表扬,并鼓励他继续深入思考。同时,当发现学生存在不足时,教师也应及时指出,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四、 结论

多模态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展现了其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融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这一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议题式教学的引入,进一步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探讨和分析现实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程祥山.“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吉林教育,2024(19):13-15.

[2]李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探索[J].教师,2024(14):63-65.

[3]房涛.初中道德与法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智力,2024(11):52-55.

[4]姚中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24,13(5):100-102,111.

[5]邵莉.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智力,2024(1):179-182.

[6]杨添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路径探讨[J].求知导刊,2023(32):119-121.

作者简介:张巧灵(1992~),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晋江市内坑中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