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明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量感,使其在直观体验和实践感受过程中进一步充分明确相关计量单位和数学原理,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实现融会贯通和强化实践应用,提升学习质量。同时也要在量感培养中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融入量感的培养过程中。基于此,文章重点探究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强化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84-04
在学生的量感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使其充分实践操作和有效感受,这样才能促进其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量感培养,在整体操作过程中确保教学实践和量感培养的各项内容能够有机结合,充分融会贯通,从而确保学生对相关数量单位有更深入理解和认知,在把握计量单位含义且充分强化量的方向和应用价值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数学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一、 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切实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实现查漏补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量感进行有效培养,能使其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然后进一步强化自我评估能力,以及有效感知相关单位,且实现内化吸收,从而确保学生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和灵活处理,在强化自身自我评估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切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良好逻辑判断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精神体验和充分感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增强,在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和切实感受的过程中,使其掌握数学学科的内在规律,然后在把握数学思维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实际融会贯通之中得到正确引导,强化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支持。同时在引导学生掌握量感,强化数学学习水平的基础之上,形成数学逻辑联系,从而为其逻辑思维的强化提供必要条件。
二、 注重强化体验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分析
(一)切实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量感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确保学生的量感得到有效培养,教师需要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发现和实践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量感探究意识,培养量感能力,以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结合理论,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量感的有效培养。教师在针对相关计量单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整体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在生活化情境之中丰富体验和实践认知。在针对各类计量单位进行学习和融会贯通中,促进学生感受其内涵,并且在自身的体验和感知过程中对相关计量单位有更深入理解,充分体现出量感的培养效果。教师要着重针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与生活相关联的例子进行深入探究,进而确保学生在生活案例融入过程中可针对计量单位的大小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充分体现出应有的量感培养效果。
例如,在针对面积大小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面积的计量单位进行深入分析,对平方米等相关内涵深入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天安门广场以及青藏高原的面积进行有效估测和充分判断,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具备量感体验和量感认知的基础之上,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理解,到生活中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更真切地感知面积的大小,同时以生活的感知为基准,进一步了解天安门广场和青藏高原的面积。另外,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资源,如操场、校园、图书馆等,让学生对量的内涵有更深刻理解,在面积单位的计算评测和判断等方面进行有效优化,从而充分体现出量感培养效果。
例如,在针对米的单位的知识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参照物让学生对比发现。针对1平方厘米来说,可以通过电脑键盘的一格键进行参照;针对1平方分米来说,教师可以把自身的手掌面当作参照物;在1平方米的参照物选取方面,可以把教室的地砖作为参照物,通过这种现实参照物的有效对比和生活资源的有效挖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之中对面积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形象具体的感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量感素养,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引导效果。
(二)强化学生思考能力和量感认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逻辑思维之中进一步感受相关量的单位,在深入思考和有效探究实践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在针对相关计量单位进行概念传递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更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概括相关概念且实现抽象理解和有效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思考能力和深入探究效果。数学教师要把现实中的相关例子提取出来,进行有效讲解,让学生从具体事物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观察和对比,引导学生构建数据数学逻辑运算系统,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过程中对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有效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量感感知和实践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充分明确抽象数字和具体物质的内在联系,从而确保学生对内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分析和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练习形式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质量单位对生活中的相关事物或者问题进行有效测量和充分解决,在明确其中内在逻辑和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引导和充分融入,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思考具体的场景,以此确保学生对整体内涵有更深入分析,在融会贯通之中为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提供必要支持,也进一步强化量感认识和量感体验,进而为其量感综合判断能力增强提供必要条件。
(三)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多重感官激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确保学生的量感得到切实培养,教师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打造多媒体教学情境,或者有效构建三维立体模型,这样可以在信息化的综合作用之下,让学生对相关数量单位、计量单位有更深入理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培养其量感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打造多媒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和认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针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很难想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具体概念和其中的核心内涵,在此背景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情境创设形式,有效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构建与长方体和立方体相关联的三维立体模型。这样可以在模型的作用之下,让学生有相对应的量感培养依据,然后在多媒体呈现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特点,在展示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想象,充分分析,有效构建立体图形的切割条件,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多媒体情境作用下培养量感素养。然后教师进一步通过网络教学课程的形式,在整合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三维立体模型的演示,深入掌握其内涵,这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有关键作用。同时也促进学生在融会贯通中了解相关数学知识并且强化自我感知和自我想象,构建相对应的量感体系。同时也在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正确引导,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积极学习和强化量感认知提供必要条件。
(四)切实创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量感认知和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学观念的创新和优化。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对量感的重视,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对抽象性、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理解和认知,在强化实践体验和充分认知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量感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量感培养过程中进一步灵活实践和有效探索。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层次、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在更大程度上有效优化量感培养效果,从而在整体层面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引导和充分实践。例如,在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实物演示的形式,在教学之前可以准备相对应的苹果图片,然后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之下,把苹果的图片裁成两半,帮助学生理解怎样才能用分数对一半苹果进行表示,通过这种实物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也积极融入其中,感受分数的内涵。这样可以在数形结合思想的综合作用之下,让学生对数感量感有更深入理解和认知,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操作,更好地掌握分数的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实践内容和相关习题的有效融入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可以把握分数的基本特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使其在教师的指引和自身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融入教学情境中,为学生整体学习取得更好的成效提供必要保障。
(五)切实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增强其实践能力
在强化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应打造相应的实践情境,要引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这样才能在充分的体验和感同身受中深刻理解其内涵,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量感培养效果,为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条件。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验证和体验,然后在量感感知过程中实现切实分析和深层探究,在深层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支持。同时也在实践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有更丰富的量感体验,从而在和教师的积极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在真实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量感得到培养,同时也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针对认识人民币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父母陪同之下到超市进行购物体验,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认识人民币的具体面值和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学习人民币相关知识。从而在强化一元一角和一分累加换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入地掌握和有效认知,确保学生在该类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人民币有相对应的量感体验,这对学生量感的有效培养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增强有着关键作用。
(六)有效强化对比分析,提升学生量的估算能力
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和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对比体验,使其在对比发现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估测能力,从而体现量感的培养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量感进行有效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利用不同测量工具的基础之上,对应该应用哪一种计量单位进行快速精准的判断,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对比体验,能让学生有更丰富、良好的量感体验和估测效果,也能为学生整体学习质量和估算能力增强提供支持。
例如,在针对测量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千米来进行体验和有效判断,可以引导学生到操场上针对千米的计量单位进行体验和认知。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为学生整体学习质量和估算能力增强提供支持。又如,在针对千米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操场上针对千米的计量单位进行有效体验和实践认知,在操场上走1千米,然后在走完这1千米之后,分享自身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讲述自己跑完1千米感觉特别的劳累,还有的学生对走完1千米的用时进行记录。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有效估测自己回家的路程有多少千米,用多少时间。另外,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坐公交车、自己走路回家的具体距离进行有效预测,用千米估测自己所用的时间,通过这种对比体验形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量感认知,在真实的情境中强化自身的量感,以此为学生量感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支持。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确保学生的量感得到切实有效培养,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认知,从具体的测量体验、实践感受以及对比发现等相关方面培养学生的量感。
参考文献:
[1]陈银萍,刘世清,张娟.小学生数学“量感”及其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3):31-34.
[2]刘斯婧.优质体验多元练习——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6):67-68.
[3]徐国明.小学生量感:内涵、价值及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6):49-52.
[4]李星云.论小学生量感的认识及培养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5):147-150.
[5]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9):31-33.
[6]李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思考与实践[J].理科爱好者,2022(5):223-225.
作者简介:梁言(1981~),女,汉族,陕西安康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