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与内涵,随后探讨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包括落实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提高教学针对性。随后,文章详细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如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定、微课辅助教学、创设多样化学习活动、科学分层评价和练习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71-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起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为关键。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不仅涉及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等。
一、 “教—学—评”一体化的阐述与内涵分析
“教—学—评”一体化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在于将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有机结合,通过这种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与评价常常是分离的,评价往往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然而,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评价不再仅仅是教学的结果,而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旨在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尤为重要。语文学科不仅仅涉及文字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动态、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口头表达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升,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笔试成绩。
内涵上,“教—学—评”一体化强调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既包括形成性评价,也包括终结性评价,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教—学—评”一体化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和评价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
(一)落实课程标准核心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首先体现在对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的落实上。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bf81e77ee02038f691a5f08545700890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文化认知。这要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者。“教—学—评”一体化使得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更加合适的教学活动。例如,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更多文学鉴赏和创造性写作的环节;而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认识。
(二)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语文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还体现在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上。这一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点和困难点,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例如,通过讨论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德育的目的。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从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语文课程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体现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是固定的,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灵活的教学技能和敏锐的观察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方面的表现,调整教学重点,增加相关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三、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应用的具体举措
(一)聚焦核心素养,设定进阶式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定。这意味着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人文情怀等。进阶式教学目标强调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深层次能力的培养的逐步过渡。
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启发。因此,对《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通过《青蛙卖泥塘》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如“美好生活由自己的双手创造”。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泥塘变得更加美好的故事寓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课文中包含“卖”“牌”“播”等需要学生认识并会读的生字和“搬”“泉”等需要学生会写的生字。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识字教学活动,如字卡游戏、造句练习等,帮助学生在理解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交际的能力。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学生可以分角色表演故事,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想法和行为,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通过课文中的插图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的思想美、文化美和逻辑美。在练习选做题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绘制改造后的泥塘场景或编写类似故事,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以“朗读课文”为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还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如青蛙为何改变了卖泥塘的想法,以及这一改变背后的深刻道理。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不仅学会了新词汇,还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培养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也需要跟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评价不仅包括学生识字的准确性和朗读的流畅性,还应涵盖学生对故事深层意义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展现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微课辅助教学,先学后教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微课辅助教学是指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课程作为预学材料,帮助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前就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它还能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学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例如,针对《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微课内容,如动画短片介绍故事情节、语文知识点解析视频等。例如,通过动画短片展现故事情节,使学生对故事有直观的理解;通过知识点解析视频,让学生提前了解故事的寓意和教育意义。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进行预习,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和语文知识点。完成预习后,学生可以填写预学单,如标注生字生词的读音、概括故事内容等。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情,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针对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例如,提问“为什么宋人守株待兔的行为是错误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以上的微课辅助教学方法,学生在《守株待兔》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够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和调整,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调整和优化。
(三)凸显学生主体,创设多样化语文学习活动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背景下,凸显学生主体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体差异,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项目研究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例如,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司马光》这篇课文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和语气。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如司马光、落水的孩子、其他惊慌的孩子等,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先讨论如何用现代汉语生动地复述故事,然后向班级展示自己的复述版本,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寓言故事课文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或者是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通过这种探究和讨论,学生能够对文言文的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词语,创作描述人物机智聪明的短文或成语故事。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科学分层评价,精确性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框架下,科学分层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这种评价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这种方法旨在识别学生的学习强项和提升空间,从而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分层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深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关注他们的思维发展、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通过精确性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例如,以小学语文教材中《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分层任务,如初级任务是针对识别和书写生字,中级任务涉及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高级任务则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现出角色的情感和特点。通过这种分层任务,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挑战自己,实现逐步进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反馈。对初级任务,反馈集中在正确率和字形书写上;对中级任务,重点在于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深度和分析准确性;对高级任务,则侧重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朗读情感投入情况。在分层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给出总体评价,还应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在朗读环节,如果学生未能准确表达角色情感,教师可以指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如调整语速、语调,加强情感投入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学生不仅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还能在深入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五)练习导向明确,纵横交错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练习导向的明确性是关键,这意味着练习不仅仅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而是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练习活动。而纵横交错的练习方式指的是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角度出发,并贯穿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评价等教学过程,设计与课程进展相对应的练习,让学生能在多个维度上发展自己的能力。
例如,以《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景阳冈》的预学单了解学生的学情,例如,通过朗读任务,学生可以提前熟悉故事的基本情节和语言风格。解释词汇的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如“筛”“如何”等,同时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根据预习环节的情况,设置针对性的问题串,推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武松的性格特征和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武松在酒后为何决定单独上冈?”“他与虎斗的过程展现了哪些战斗技巧和心理变化?”等。教师可根据《景阳冈》的教学目标,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和等级,如“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意义的理解”“故事结构的准确划分和概括”“对武松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这些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深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从而促进他们对自己学习状态的认识和调整。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在《景阳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课文内容,而且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的科学评价和反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 结论
文章深入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展现了这一模式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从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深入分析,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探讨,再到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提出,文章全面而细致地呈现了如何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通过本研究,我们看到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秀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23(20):73-76.
[2]周红缨,赵谦.“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源远课堂”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30):46-48.
[3]王丽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23(30):49-51.
[4]方素香.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38):25-30.
作者简介:张杰(1976~),男,汉族,甘肃酒泉人,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洞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