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小说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4-10-27 00:00:00蓝香勤
考试周刊 2024年39期

摘 要:现代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因其贴近当代语言和当代语境,且小说比其他文体有更丰富的内容包容性,对学生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初中语文现代小说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生读不进和读不全、对小说缺少整体把握、难捕捉核心要义,及教师忽视学生素养发展综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教师采用构建学习任务群、强调情境性学习、掌握全程性驱动、先整体后精读、围绕素养组织研学等现代小说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小说;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55-04

现代小说与其他文体相比,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第一,在语言上与当代语言一致,即使用普通话或白话。这对学生发展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作用比古代文学更好;第二,现代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情景以及思想意识、价值观等,与时代吻合,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认同;第三,小说比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内容包容性大得多。能够综合反映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的复杂性,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呈现语文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综合性全面发展作用突出。基于此,教师应重视现代小说的教学,借力现代小说这个教育载体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教学问题影响现代小说教育作用的发挥。文章将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对现代小说教学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个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建议。

一、 小说阅读教学易出现的问题

(一)读不进和读不全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初中学生更愿意去阅读一些“网络快餐”式的文学,也包括小说,但对现代经典小说的阅读意愿不太强。特别是,小说篇幅较长,即便是短篇小说,其长度也远大于散文、诗歌及一些网络短文。不少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出现半途而废、前精后草的现象。即,在教师安排和推荐下展开了阅读,但读的过程中没有读出趣味,越读越没耐心。或者是干脆弃读,或者是前面读得细致、后面读得潦草。在这种阅读情态下,无法保证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成长收益。

(二)缺乏整体的把握

小说篇幅长而且内容相对复杂,初中学生对文学的整体掌握能力又相对较弱。他们对诗歌、散文或说明文等篇幅短、内容主题单一的文本,已经拥有较好的分析、把握能力,但对小说,思维的整体把握能力略显“力不从心”。他们阅读现代小说,思维通常更关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细节,将整个小说按情节分成块去读、解,而且是经常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像是“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比如读《故乡》,前面读了“回忆闰土”,再读到“与豆腐西施相遇”,后再读“与闰土再见”,最后是“离开故乡”——本来应该通过前后对照去解析社会对闰土人生的影响,但学生通常是读到后面忘了前面。这样,就很难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前后对照的艺术手法。

此外,教材受其容量限制,对长篇、中篇小说多是节选片段。比如《孤独之旅》是从小说《草房子》中节选的,又如《蒲柳人家(节选)》。节选的局部确实是小说中的经典,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品的艺术特质或精神思想,但显然无法反映小说的整体结构、脉络和主题。《孤独之旅》只是截取了“杜雍和杜小康”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远不能呈现油麻地小学这个场景下所辐射出的复杂人性、人生百态。初中学生多还没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能力——教师没有带领他们以课文为基点去进行整本书阅读,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系统地把握小说。

(三)难抓住核心要义

小说虽然复杂,但通常有一个要表达的核心主题要义,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核心要义是“批判虚荣,及利益与亲情的冲突”。但对于初中学生,掌握小说整体有一定难度,同理,由于小说情节多且复杂、人物多且多样等原因,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常被次要因素干扰,提炼不出小说的核心思想、关键内涵。这样,小说的精神思想、社会价值就无法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品质。

(四)忽视素养综合性

现代小说的教学中,由于小说的“大而散”,以及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很容易出现教学目标脱离素养及综合性的问题。教师主要强调学生完成阅读、把握小说整体,或带领学生去解析片段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教学过程往往是以读故事为中心,师生都更关注小说情节发展和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忽视学生在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的综合性建构。或者说,教师认为小说具有综合育人作用,学生只要读、读通,就能有效地综合发展其素养,而不对学生进行专项、有意识的素养教育,这使得小说学习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作用力度不够。

二、 小说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构建学习任务群

小说阅读必须使学生对小说有整体把握。其一,有了整体把握,学生阅读过程中思路清晰、主题明确,阅读中既能整体理解,又能抓住阅读重心和线索。其二,对小说整体有所把握,其实也意味着把握了小说阅读的意义所在。这对学生的阅读情感是有一定驱动性的。比如知道了《我的叔叔于勒》是对虚荣的批判,那么,在阅读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找批判的因子,而且对作者如何用人物去批判存在好奇。

小说阅读解决学生整体把握难的问题,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出了思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将小说复杂的元素整合或者提炼为一个任务群,形成一个学习活动整体。

现代小说的阅读,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即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现代小说时,主要的活动抓手是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性的阅读以及学习小说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理解。但这种概念化的学习任务群比较抽象,初中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因而,在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小说的主题要义提炼出任务群主题。

比如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时,教师创设主题任务,“人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总会存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冲突。比如旧思想与新思想间的冲突、不良理念与善良正义间的冲突、老一辈与新一辈之间的冲突等。人类也正是在不断对旧、老、恶的批判中发展进步的。而且,不同的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也存在差别。本单元我们将从你们同龄人的视角去阅读一组小说。这些小说以少年的眼光对这个世界的人生百态进行批判——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思考和尝试,作者怎样通过人物、事件用小说这种文学手段把批判思想呈现出来?他批判了什么?如果是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人生百态的批判?”这样,明确了小说阅读的任务和主题,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能够把握整体且思路清晰,而且能够系统把握一组小说的要义。

(二)强调情境性学习

情境性学习是指把学生置于一个有情节、情绪、场景的环境中去展开阅读,或者在阅读过程中以情境的方式进行学习、研讨。强调情境性学习,有几个意义:第一,情境使阅读过程变得生动。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长时间阅读中出现的疲劳感、无趣感。而且情境式学习,还具有开放性、活跃性,也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有一定的调动作用。第二,小说本身就具有突出的情境性,就是以场景性、情节性叙事为形式的。但是,初中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相对欠缺,加上其思维习性偏于直观,抽象思维偏弱一些。因而在阅读纯文字的文本时,往往理解效率、质量比较低。而情境性教学,是将小说的情境、场景以及情绪等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文字物化、感官化。这对学生高效且深度理解小说有很好的助力作用。

在现代小说学习中,情境方式有多种,比如播放影视、进行关联生活的假设、进行小说课本剧表演、小说主题的美术活动等,都是常用且有效的情境。

比如组织学生阅读《孔乙己》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找到话剧或电影《孔乙己》,剪辑精彩片段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己观看完整影视。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影视中的孔乙己和小说中的孔乙己有什么区别吗?导演或演员是否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创造性演绎?”观看影视与阅读整合,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辨析,可保持学生阅读的热情,且对其深刻理解小说内涵、人物特质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再如阅读《故乡》时,教师请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我”“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经过课下排练后,在课堂上进行小说剧表演。将闰土由果敢、敏捷、机智和富裕,变成胆小、怯弱、迟钝和窘迫的变化,通过学生稚嫩的表演直接呈现出来。基于这个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评议:“这几位同学演得好不好?是否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质演出来了?”以这种评价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深度解析人物,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与表达的热情。

又如阅读《蒲柳人家(节选)》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寻找小说中形象、生动的画面,然后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把情景画在纸上——给小说插图。比如“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老秀才来到何18LNAkbG+Vq4+Xlo//rL1Q==家,就在葡萄架下开讲”等场景都很生动,又能反映人物性格,都可以入画。学生将这些场景画出来,既可以深化他们对人物形象、情境氛围的把握,又可以调节阅读节奏,保持其阅读热情。

(三)掌握全程性驱动

组织学生阅读现代小说必须重视情感态度的驱动,而且,与散文、诗歌学习的驱动不同,不仅要激发学生阅读和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要注意维持这种积极性贯穿全程——因为小说的阅读时间长,学生容易出现情感波动。特别是阅读一些长篇小说、小说集,需要很长时间,不是一次驱动就可以保证学生全程阅读学习高效的。也就是要有启动性的驱动,也需要有过程性的驱动。

此外,在驱动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注意驱动方式的多样性,要追求变化灵动,不能按照一种方法反复用。比如表演法很有趣,但小说阅读过程中反复表演,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参与热情下降。其实,初中学生的心理比较活跃和单纯,有很多方式可以驱动其充满热情地参与小说阅读和学习。除了上面举例中提到的影视法、表演法、插图绘画法,比赛、讲故事、辩论、沙龙、评议等方法,都对维持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有明显作用。

比如孔乙己提到“茴字有四种写法”,教师针对这句话,问学生,“汉字在演变过程中,虽然一脉相承,但确实有些字出现了异体字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再次整理并简化了文字后,这种现象才基本消失。掌握一些异体字对我们阅读古籍有助力作用。你知道茴字的异体字怎么写吗?你会写几种?你还知道哪些繁体字有异体字,怎么写?”然后让学生课后利用工具书或网络去查、学。回到课堂比一比,谁知道的异体字多。这种比赛方式,可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再如阅读《孔乙己》时,为了使学生对鲁迅小说18LNAkbG+Vq4+Xlo//rL1Q==有整体把握,教师让学生去阅读小说集《呐喊》。这时,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分别阅读小说集中的几篇。然后,回到课堂,让各组派代表把自己读的小说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同学听,并阐述自己对小说风格、人物、内涵的理解。讲故事这种方式,因为是一个展示平台,可以使学生认真投入阅读和思考。

(四)先整体后精读

现代小说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活动,而不是休闲性阅读,因而,要保证阅读有效,不能采用流水线式阅读法,而应分层进行,先整体读、再“反刍”精读。先整体读的作用是使学生对阅读对象有整体把握,在整体、系统思维下展开深入学习。前面探讨的构建学习任务群,只能使学生从大概念层次把握小说整体,主要针对的是核心要义,这并不能使学生对小说结构或特定作者有较系统的把握。因而,除了有任务主题统领,还需要带领学生进一步从整体、系统角度进行初步阅读。

整体性阅读包括三类:一是对教材中完整的短篇小说进行框架性的阅读;二是对教材中节选课文,组织学生去进行整本书阅读;三是从作者角度出发,安排学生去阅读其作者的小说集,进行项目式阅读。比如从《孔乙己》拓展阅读小说集《呐喊》,从《变色龙》拓展阅读《契诃夫小说选》。这种角度旨在使学生对作者的风格、特色、思想有更深入的把握。

整体性阅读(非作者角度)的方法是让学生对小说进行框架性阅读,通过抓关键词、段的方式,给小说分章节、段落,或梳理出小说人物逻辑,并绘制思维导图(小说结构脉络图或人物关系图)。比如阅读《故乡》,学生按事件次序列出结构:回乡→回忆少年闰土→与豆腐西施相遇→与中年闰土相见→离开故乡。而对《蒲柳人家(节选)》,这篇课文不是按时序写,而是以“何满子”为线引出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所以,这个小说(片段)应按人物关系去画中心辐射式结构图。以何满子为中心,辐射出奶奶、父亲、爷爷、老秀才、洋学生周檎等人物。用这个图支撑学生去分项精读,把握不同人物。

(五)围绕素养组织研学

在学生把握整体框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精读,从关键情节、核心人物、精彩段落等角度去深入解读。但需要注意,读懂、读通小说并不是中心任务和最终目标,在素养教育时代,读懂、读通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路径。也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小说的人物、情节、内涵、表达等,不止于使学生把握人物特征、故事情节、精神内涵和表达技巧,应同时着眼于在解读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生成和发展。

在组织学生解读时,教师要注意以素养为教学指向,而不是单纯地以内容为项目,比如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研学活动、旨在培养文化品质的学习活动、旨在促进思维能力的训练活动、旨在培养审美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等。

要通过现代小说阅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核心的逻辑是要遵循建构理论,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途径。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话题研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想象、辩论、批判、质疑、创作等学习活动。如在阅读《故乡》时,教师不直接讲解,而是问学生:“作者离开故乡时,表示‘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为什么?你觉得‘故乡’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吗?作者为什么用‘故乡’作为小说题目?”“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者小说的思想内涵,是如何产生的?通过什么表现了出来?”让学生围绕问题与同学一起进行分析、探讨、表达,从而既能使其准确把握小说要义和表达技法,又能在过程中发展其语言、思维等素养。

(六)目标指向选拔性

现代文阅读中,小说类占重头戏,无论是过程性测试还是选拔性测评,都涉及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要求我们落实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真正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形成能力,才能在“评”的环节中占有优势。

三、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现代小说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具有综合促进作用。针对当前初中现代小说阅读教学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建议教师基于发挥现代小说阅读教学育人作用的思想,重点关注构建学习任务群、强调情境性学习、掌握全程性驱动、先整体后精读、围绕素养组织研学等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是应抓住驱动性、整体性、精深性、层次性、建构性几个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晓丰.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情境创设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23):98-101.

[2]戴佳园.“多元教学”助力初中小说教学——以《孔乙己》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6):146-147.

[3]赵维霞.论初中小说教学的四条路径[J].中学语文,2022(12):24-25.

[4]徐秀.初中语文小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以“变色龙”形象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2):113-116.

[5]张妍.初中语文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策略[J].格言(校园版),2023(21):38-40.

[6]张淇悦.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篇目编排及教学策略研究[J].新传奇,2023(14):29-31.

作者简介:蓝香勤(1980~),女,瑶族,广西河池人,广西南宁市金凯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