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弘扬策略探究

2024-10-27 00:00:00陈彦羽
考试周刊 2024年39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改革的重点在于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更具高效性、高质量的教育之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等,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并积极思考、探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学习、奋斗的热情。鉴于此,文章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实际意义;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47-04

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国重要领导人也多次就爱国主义教育发表讲话,可见爱国主义精神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至关重要。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化观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开辟出一条适合于我国小学生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道路,并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树立学生伟大理想与信念,塑造出更多有着正确价值观、精神追求和目标的新时代青少年。

一、 爱国主义的概念探讨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忠诚精神,以及为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而付出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文化品质,蕴含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尊重、责任和荣誉感,是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关,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行动和奉献来推进国家的繁荣,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在现代社会,爱国主义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在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

(一)增强小学生归属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小学生的归属感、信念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经典诗文、名人事迹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认同和融入自己的国家和集体生活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奋斗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现实,切实感受到中国社会与经济文化等的伟大变革,进而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不懈探索精神。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学生归属感、信念感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实践。

(二)培养小学生责任感

dc00bd7ba7af0068578b7eba7bec8112079de12f1b1e3d3c8b6bc6b1d11253f0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责任心。爱国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应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积极奋斗,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通过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就了解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努力学习、探索和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革命先烈的事迹、读经典诗文、进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具备爱国之心。这样一来,将来无论在什么领域,学生都将具备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能力,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爱心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树立小学生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所包含的爱国、奋斗等要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相契合,都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记背诗文、校园宣传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人生态度,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价值观念的践行,以此来培养小学生成为有素养、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少年。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领学生未来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深挖语文教材,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渗透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可以在多方面发挥教材的积极引导作用。首先,精选课文时注重选择与爱国主义精神相关的经典名篇,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力量和深刻内涵。其次,在语文阅读、写作、翻译等单项技能训练时,结合爱国主义主题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爱国主义精神核心。最后,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表达环境,促进学生思考探究、互动交流、课后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和实际效率。可见,通过深挖语文教材、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高效高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感悟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例如,在教学《祖先的摇篮》一课中,语文教师可以从文章标题入手,首先带学生分析题目意思、内涵,进而引导至爱国主义培养方面,强化学生的认知观念,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接着,从朗读、阅读、齐读到背诵,真正让学生沉浸在诗歌中感悟,一遍遍强化文本理解和认识,进而有效提高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展开与本节课相关的话题讨论,组织主题讨论、辩论赛、文学鉴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模式下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营造出爱国主义宣传氛围,使得更多人认同并形成爱国、爱家、爱人的思想观念。

(二)利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达欲和好胜心。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作,设置不同的人物角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促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迁移阅读认知,对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有更深的理解,最终有效调动学生的爱国情绪、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例如,在教授《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创建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兴奋和骄傲。本次角色扮演活动比较特别,是让学生扮演自己,只不过会跟随老师回到1949年10月1日,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场景,播放国歌,然后带学生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国旗慢慢升起,内心自然而然地升起一股自豪感。在这次“特殊”的活动中,学生们意识到了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和伟大。五星红旗的升起代表了我们团结的国家从现在开始“站起来”,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激发和增强。

(三)借助写作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要借助写作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首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设置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主题,如“我眼中的祖国”“我为祖国作贡献”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其次,在作文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事例,如学习、生活、环保等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展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写作评价,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认识自己的优劣势,锤炼自己的语文表达技能。针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评价中可以加入相关的指标和要素,如爱国主义的情感、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从而进一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

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部分内容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并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强化价值观念,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邓小平爷爷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没有邓小平爷爷在几十年前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教学故事无疑能够提高学生心中对爱国、爱家、爱人的认同感,从而可以深化小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围绕伟人爱国故事、我身边的爱国故事等进行主题写作,能够真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得相关精神内核与思想品质在小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总之,借助写作教学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为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四)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通过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比如,可以选取《论语》《史记》《诗经》等经典内容,让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感受“爱家、爱国、爱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其次,通过传统文化故事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比如,可以选取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讲解历史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并凝聚爱国情感。最后,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化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比如,可以选取《岳飞传》与类似的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感悟到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讲解《传统节日》这一课时,引导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优良的传统美德,同时贯穿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其成为有爱、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教学中首先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介绍,比如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祭祖、祈福的节日习俗,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并生成爱国主义情怀。接着,引申端午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课后还可以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去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意识。总之,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可行且有效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浏览传统文化故事、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等,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五)继承先辈意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着重讲解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课文,实施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先辈的意志。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今时代的学生对优秀的革命文化和先辈意志知之甚少,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等特殊教学方法丰富教材内容,播放和革命文化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为革命文化教育的开展作一定的铺垫,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对优秀的革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心底激发对爱国情怀的认同。比如,在讲解《冀中的地道战》相关知识点时,由于这篇文章当中描述的情节极其特殊,传达的优秀的革命文化极其强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只关注古地道战选择的策略和描述的情节,忽略课文本应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应当在学生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地道战》电视剧片段,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有了电视剧的铺垫后,学生们对“地道战”不再陌生,会更加理解“地道”产生的背景和缘由,体会地道战所宣扬的革命先烈意志,努力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表达的优秀革命文化,产生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感。

(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共建爱国主义基地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如带领学生参观故宫、长城、黄河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辽阔和历史的厚重。当然,也可以就当地实际情况走访和了解,包括科技馆、美术馆,也都是可以选择的范畴,参观过程中还可以讲述历史故事与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旅游项目,了解革命先烈事迹和英雄精神。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战争时期的纪念馆、纪念碑等地,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最后,通过组织社区义务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当地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贡献一份力量。总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共建爱国主义基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历史名胜、参加红色旅游和社区义务服务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祖国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信念。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身为一线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在阅读、写作等多个层面引入爱国主义精神相关内容,以贴近学生认知、能力的角度实施教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共建爱国主义基地,探索爱国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更多可能性,增强语文教育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幼情.红色文化为语文教学增色——打造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2(6):22-24.

[2]黄璟.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策略探究——以统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2):47-49.

[3]陈荣美.汲传统文化之精髓,成语文教学之甘田——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亚太教育,2021(23):4-5.

[4]杜芳芳,王敏.部编本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中国家认同内容分析——兼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0):21-24.

[5]袁微子.要从小培育儿童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3(6):11-14.

作者简介:陈彦羽(199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