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和实践研究

2024-10-27 00:00:00吴毓青
考试周刊 2024年39期

摘 要:跨学科教学已成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大趋势,它不仅能丰富学科内容,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小学美术教学中也能体现出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就意味着美术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内容、找出学科融合契合点,并以恰当的方式融合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美术核心素养及能力。文章阐述了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原则及意义,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重要意义;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24-04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美育的关键就在于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要想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将美术教育活动和其他学科内容融合起来,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响应新课标中提出的“消除学科隔阂、实现融合发展”理念,主动寻求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入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原则及意义

(一)原则

1. 美术教学为主

跨学科学习理念运用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运用该理念时要把握好“度”,分清主次,始终围绕美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去挖掘其他学科中与之相符的教育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不论是与哪一学科融合,都要服务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运用。

2. 学生全面发展为主

在五育并举战略要求下,教师要始终秉承着“五育同步发展”的理念,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去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目标的落实。而美术学科作为美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要侧重于在发展美育的同时融合其他学科,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意义

1.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跨学科教学的落实为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拓宽了教学渠道、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强学习体验。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最大的优势就是向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多元性和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跨学科教学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2. 有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跨学科教学是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NF/Qiun/3mfaqZxq0wDfT0BExEr1qQ5k8aQcc77pC3Q=良好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其他学科中积累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理解知识并予以创新性的应用,进而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迁移与拓展。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形成了综合性学习思维和习惯,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就能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

二、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语文是基础学科,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浓缩,每一首诗词歌赋、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文字的描述来渲染意境之美、彰显文化的精髓与风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以文解画、以画解文。因此,美术教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必然的。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对美术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有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围绕某个主题或知识点去挖掘、整合相关的教育资源,并予以科学的设计,使重组后的教学内容更适应美术综合实践教学的需要。

例如,在湘美版一年级《撕纸添画》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融入语文学科的知识,从而设计出不一样的美术课,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纸花的作品,或者在多媒体上展示各种纸花作品,通过作品来展示“美”,从而让学生产生制作纸花的兴趣和动手动机。其次,教师通过分步讲解的形式将纸花的制作方法、要领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想象、边动手操作,从而创作出了很多花样的作品。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创造美”的过程。再次,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山村景象、平原景象、草原景象、海边景象的4幅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现对美的欣赏和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回忆语文学科中学习过的那些与图画意境相符的文学作品。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发现4幅图画串联起来正好是《画家乡》这一文本中所描述的内容。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画家乡》的内容进行思考、操作:制作出的这些纸花有小草、大树、青山、小河、太阳、小红花等,要贴在图画的哪个位置上呢?于是,学生就会对照《画家乡》里内容的描述将纸花作品贴在对应的位置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和全面地学习美术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新思维,同时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再如,湘美版三年级下册《风来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了解作者是如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风的,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融合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教师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见过的风以及风来时事物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自然会想到春天的微风、夏天的狂风,并且会手舞足蹈地表示不同的风在刮起时的状态。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新课的讲解做好了准备。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语文学习中有哪些文章或诗句是描写风的,并背诵出来。有的学生会想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有的学生想到了白居易的《观刈麦》“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还有些学生想到了李峤的《风》“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学生们踊跃发言,绞尽脑汁地想与风有关的诗句。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教师对这些诗句的讲解、诗句晕染出的意境以及所学美术知识、自己的想象力画一幅“风”的作品。

(二)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一直被划分到了“文科”领域,基于这种认知,人们很少会将美术与数学联系起来。但是,通过对数学内容的分析,它含有大量的美术知识,像平移、旋转、轴对称以及几何图形,而通过对美术内容的分析也会发现其中包括着数学知识,像小学美术基本是以绘画为主,但绘画要素中的线条、比例、图形等都是数学范畴。并且从美术发展历史来看,数学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数学与美术的内在关联,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挖掘相关的数学知识,只有利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和美术课有机整合,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立体思维,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应用能力。

例如,湘美版一年级《剪对称鱼形》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要明确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安全利用剪刀、运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不同形状的鱼,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讲解中会向学生展示不同鱼形立体特点的绘画作品,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线条,引导学生回忆数学中关于点、线、面等方面的知识,最后通过空间思维,利用彩纸和剪刀等材料剪出好看的鱼形和花纹,从而实现新作品的创作。

再如,在学习湘美版《纸魔方》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围绕美术教材课程内容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包括制作纸魔方所用的材料、工艺方法、流程步骤等。学生由于思维受限,往往不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这时,教师就会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形状的纸魔方,并运用慢放功能将如何运用折、剪、压、贴的方法来制作纸魔方的这一过程逐一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视频的直观展示内化美术知识。通过观察,视频中纸魔方形状各异,有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六边形等。如此直观地展示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和视频内容设计纸魔方,并运用手边的材料进行制作。其间,教师可利用数学知识与美术融合的方式开展讲解,引导学生叙述出这些纸魔方的形状属于哪些几何形状,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思考。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美术知识,从而全面掌握、运用美术知识,提升美术创造能力。

(三)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而社会各领域也都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发展,这就意味着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基于这一背景,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同时教学活动的信息化开展也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中也要融入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知识内容,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美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例如,在湘美版《小记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融合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新闻稿件,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顾新闻稿件编辑所具备的要素,并思考这些稿件是如何将这些要素进行编排的,从而使其更加清晰、合理?从新闻稿件的整体结构分析,每个部分是否都对应了板报主题?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媒体课件的展示下,学生会快速回答:板报的要素有刊头、标题、正文、插画、边框等,整个稿件结构采用了分割法,每个分割的部分都是整个新闻稿件的一部分,对应板报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围绕“我的校园”组织一次采访活动,并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所学的绘画、表格制作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在手机或电脑中的编辑软件上绘制一个采访新闻稿件,并发挥想象力让稿件的版式更加多元、更具层次。最后将作品上传到班级群里,大家一起分享、点评,评选出最优作品,并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能让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也能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来理解知识、发展思维、锻炼实践能力。

(四)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从本质上分析,美术与科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两者具有同源不同形的美学特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也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并运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更加深刻地发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像万物生长、四季循环都是自然的艺术形态。而美术则会从专业层面以绘画的形式将自然之美呈现出来。基于两者的这种内在关联,在开展美术教学中有必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如此既能利用美术中带有的线条和色彩丰富科学世界,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学科,也能通过科学理论引导学生美术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感,促使学生创造出更具美学色彩的作品。

例如,在学习湘美版四年级上册《草丛中》这部分内容时,教材通过插画、文字讲述等方式向学生呈现不同状态的草,包括其叶子的形状、变化和数量以及各种草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长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容编排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花草的形态特征、分析草类植物的结构、外形特征,从而探寻草丛的美感并遵循其生长规律进行绘画创造。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中《植物的叶》的相关知识来辅助美术教学的深入开展。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并从科学学科角度讲解这种形状和颜色的形成原因,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叶子的整个生长过程,引导学生从中观察叶子颜色、形状、粗细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植物习性的了解,并明确季节对叶子的影响,学生在作画中就能准确把握草的叶子的特征。

再如,四年级上册《时间告诉我》这一单元都是围绕“钟表”展开的,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钟表文化的了解进行各种钟表的设计与制作。教师在讲解中可以融入科学学科中《小小钟表设计师》里有关钟表制作的相关科学知识,如钟表的制作材料、工作原理,由此强化学生对“钟表”的认知和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投放的各种材料、结合自己的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你喜欢的钟表。

(五)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学的根本任务,各学科在教学中都要立足于这一点、深挖并利用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思政元素开展教学,构建起“课程思政”格局,从而确保学生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道德素养,进而推动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落地。小学美术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作为美育的具体形式,要想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特征、实现其育人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将德育知识、思政元素融入美术教学内容中,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内在修养。

例如,针对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端午节》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德育中的传统文化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端午节民俗画,向学生讲解民俗画的特点及绘画技巧,而简单的线条、艳丽的色彩不但能降低学习的难度,也能刺激学生的视觉,使学生更容易绘制端午民俗图。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端午节的理解。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屈原这一人物的影视资料以及与屈原有关的文学作品,从画面中、作品中感受屈原的情感思想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当学生对端午节的背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之后,就会产生更多新的想法,用更深刻的情感和尊敬之心去制作纸香包。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制作一个香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制作香囊上的图案。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师对其做出客观的点评。这样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表述中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过着极有深远意义的端午节,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之情,如此就将德育落到了实处。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既是新课标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美术教学深入改革的必然手段。而实施跨学科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立足于美术教学目标及教材内容,找出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元素与契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将学科内容予以有机融合,不仅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内涵,也能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快乐,进而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华雪.基于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和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4):178-180.

[2]徐玉洁.数字资源优化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实践[J].学园,2023(32):83-87.

[3]赵悦.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2(7):62-63,65.

[4]倪成.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实践[J].文科爱好者,2022(36):117-120.

[5]彭玉莹.小学美术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2):46-48.

[6]徐文英.美术跨学科融合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2):64-66.

[7]潘柳川.2022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J].天津教育,2023(1):128-130.

[8]郑筱伟.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学,2023(2):64-65.

作者简介:吴毓青(1982~),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