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讨在新课程视域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首先分析跨学科教学在体育与健康领域的理论基础,其次探讨跨学科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体育品德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价值。并展示中学体育跨学科学习的具体路径,如学科内渗透和STEM+体育的融合,旨在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视角,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中学体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20-0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面临重要的转型机遇。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此转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文章旨在探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下的实施策略和效果。通过分析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强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一、 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
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创新,旨在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综合多学科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整合能加深学生理解,并1c61651ab474635b154bb15d30c68876a327ec0774115f381dc547030d762d5c合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跨学科教学正是在模拟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多个领域间建立联系,加深理解和记忆。
其次,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跨学科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和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连接不同学科间的知识点。
最后,布鲁纳的螺旋课程理论提出,学生应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反复学习相同的基本概念,每次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这些概念。跨学科教学通过不断回顾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符合这一理念。
二、 新课程视域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横贯能力
在新课程视域下,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横贯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评估和创造等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学生的重要要求。跨学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超越单一学科的知识边界,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促使他们在体育和健康领域中学会分析复杂问题、评估不同方案的利弊,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此外,横贯能力的培养,如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跨学科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情境,使学生在真实且多变的环境中学习合作、沟通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参与团队体育活动和探讨健康相关议题,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在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如何高效沟通自己的想法,并在面对健康挑战时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发展学生的体育品德与社会情感
在新课程视域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发展学生的体育品德和社会情感具有显著意义。体育品德不仅涉及运动规则的遵守和公平竞赛的精神,还包括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尊重和关怀。在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体育技能,更通过团队合作、比赛等活动,体验尊重、公正和责任感等道德品质的培养。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控制情绪,面对胜利与挫败,展现同理心和团队精神。同时,健康教育中对个人与社会健康议题的探讨,使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提高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程视域下,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显著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自我驱动和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但跨学科学习改变了这一局面,它鼓励学生探索、提问、合作和自主学习。在体育与健康跨学科教学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选择研究的主题、探索方式及展示形式。例如,他们可能被邀请设计一个结合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的项目,这不仅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还要求学生创新思考和策划。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 中学体育跨学科学习的路径探索
(一)学科内渗透
中学体育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学科内渗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在分科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围绕某一特定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教学。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协同解决同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使不同学科的知识产生链接。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渗透生物学的知识,让学生理解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原理如何影响运动表现;或者融入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如何影响体育表现。这种学科内渗透使得体育不仅仅是学习运动技能,而是成为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面向初中学生进行侧向滑步推实心球教学时,教师需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重点放在教授侧向滑步推实心球的技术上,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投掷动作的理解,还可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结合生物学科进行跨学科渗透,教师可从认知目标的角度出发,课程设计包括视频展示和技术讲解,通过展示人体生物结构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侧向滑步推实心球动作中各个部位的生物学原理。教师可以利用解剖图谱或动画,详细解释涉及的主要肌肉群(如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等)以及骨骼(如肩关节、肘关节等)如何协同工作以完成动作。通过对比动作前后的生理变化,如肌肉纤维的收缩,加深学生对人体机能的认知。
在技能层面的渗透中,教师需重点关注力量、速度以及协调性方面,此过程可突出强调生物学知识,并从生物学角度讲解肌肉如何通过重复使用和适应负荷而增强(肌肉适应性原理)。通过短跑和变速跑训练,引入肌肉纤维类型(快缩和慢缩肌纤维)的概念,解释不同类型肌纤维对速度和耐力的影响。模拟投掷动作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动作协调性,也可用来讨论神经肌肉协调和肌肉记忆的形成。从情感目标培养进行分析,教师需创造积极互助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合作和竞争,还可通过小组项目或研究任务,让学生们探索运动对身体的生理影响,如运动如何影响心率、血压和呼吸率。基于跨学科渗透,可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和生物学的兴趣,发现其运动技能。
然而,在进行学科内渗透时,需要避免形而上学的做法,即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遵循学科的本质和教学的目的,避免走马灯式的频繁串课,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跨学科,实际上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跨学科教学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而不是无序地、随意地结合。需注意的是,有效的学科内渗透应该是在保持体育教学主线的同时,恰当地引入其他学科的元素,形成一种互补和增强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从而达到跨学科学习的目的。
(二)STEM+体育
在当代教育中,STEM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STEM教育强调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其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STEM+”理念应运而生,它在STEM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元素,实现跨学科整合。在此背景下,教师需将该教学理念与体育课程相互结合,以达到跨学科设计效果。
以“设计抗阻训练器”为例,此项目可有效落实STEM在体育学科中的实际应用。首先,在该跨学科项目设计中,学生们不仅需要理解和运用科学原理,如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还需要运用技术和工程技能,如设计和构建抗阻训练器。其次,数学技能在测量、计算和评估训练效果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最后,体育知识的融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训练器对运动训练的实际影响和应用,具体为:①学生需要研究抗阻训练的原理和效果,这需要他们理解运动生理学中的概念,如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等。②学生需要设计一个抗阻训练器,这不仅涉及工程设计原理,还要考虑到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③在技术层面,学生uTzWnx5YMugQ/y46115bkZPqLrHSddBrbDXa3otiTGc=需要使用各类软件、工具完成对模拟、原型的设计,在此阶段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设计的尺寸、负荷和效能,且需要应用更复杂的概念,如比例和比率、转换和尺度绘图。在原型制作阶段,数学应用更为具体,在此学生需要使用代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所需材料的数量和成本,以及估算原型的重量和承载能力。此外,对需要电子部件的设计,学生还需要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等。
在此项目的设计中,学生可有效应用、巩固STEM相关的知识,还能够深入理解体育训练的科学原理。此外,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四、 中学体育跨学科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整合课程内容与设计——体育+数学
在中学体育跨学科学习中,将体育与数学的课程内容整合是一项创新举措,其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1. 课程设计应基于两个核心目标
一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际应用数学知识;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体育问题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教师需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适用性,确保数学概念与体育实践紧密结合。
2. 实际应用举例
以篮球投篮为例,教师可设立投篮实验的跨学科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定数量的投篮(例如每人10次),记录每次尝试的成功与否。此外,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投篮条件,如距离篮筐的远近、是否运动中投篮等,以增加实验的复杂度和趣味性。每个小组需要详细记录每次投篮的结果,以及投篮时的具体条件。回到课堂,每组使用所收集的数据制作图表,如条形图或饼图,展示学生的投篮成功率。
3. 课堂活动设计
教师可以安排分组活动,让学生团队分别进行投篮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随后,在课堂上进行数据分析,学生运用图表、百分比等数学工具来呈现和解释他们的发现。此外,可以引入概率论的概念,让学生预测不同条件下的投篮成功率。
(二)促进师生共同协作
在中学体育跨学科学习的实施中,促进师生共同协作是关键的一环。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1. 建立团队合作模式
为了实现跨学科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团队教学模式,例如,体育教师与数学、科学或语文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这种跨学科团队可以共同设计课程、活动和评估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也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应扮演引导而非指导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扩展思维和深化理解。
3. 学生主导的学习活动
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应被鼓励主导学习过程。例如,在设计一个体育科学项目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制订研究计划,并实施实验。教师的角色是作为指导者和协助者,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得以加强,有利于创造一个积极的、互动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术成长,也可增强其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中学体育的跨学科学习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这些方法不仅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还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1.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际项目进行探索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在跨学科的体育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综合科学、数学或艺术的项目。例如,研究运动生理学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数学方法统计和分析运动表现数据,或者创作反映体育精神的艺术作品。这种方法不仅加深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理解,还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2. 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团队内共同探讨和解决跨学科问题,分享知识和经验。例如,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团队挑战,要求学生运用生物学、物理学或社会学等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体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技术和媒体的运用
合理利用技术和媒体工具,如视频分析、在线学习平台和交互式软件,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使用视频回放技术来分析体育动作的物理原理,或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关于运动心理学的知识,在此深化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了解,并落实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针。
(四)创建评估和反馈机制
在中学体育跨学科学习中,创建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的进步至关重要。
1. 多元化评估方法
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可能无法全面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项目评估、口头报告、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观察等。这些评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应用和学习进步。
2. 过程性评估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最终结果。过程性评估包括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团队合作、项目实施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 定期回顾和调整评估标准
各学科与中学体育学科的结合属于可持续性的过程,在后续的评价时,教师需明确定期回顾的基本原则,依据学生的表现以及跨学科结合的效果,合理调整评估标准,进而落实跨学科学习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要求,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跨学科教学不仅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表明,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连接不同学科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未来,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应继续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德云.体育与劳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价值定位与案例设计——以“吹响劳动的号角”主题活动为例[J].体育教学,2022,42(12):24-26.
[2]汤金波,潘书朋.跨界与融合:学科交叉下的主题单元教学实践——以物理、体育与健康跨学科融合创新实验为例[J].教育,2022(39):25-28.
[3]谢先运.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分析[J].越野世界,2022,17(16):262-264.
作者简介:吴龙华(1978~),男,汉族,福建浦城人,浦城县盘亭中学,研究方向:中学体育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