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材不断发展完善,教育效能大幅提升。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互动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高等教育教材编写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文章首先分析数智时代背景下学生需求导向理念,通过对学习目标、风格、兴趣和能力的分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确保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原则,包括针对性、实用性、互动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原则,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提出基于学生需求导向的教材编写策略:精准定位学生目标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和突出教材产品特色;整合内容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精选优质内容,整合学科资源,引入前沿知识;注重实践应用,聚焦于教育内容的实践特性以及其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系统设计实践环节,实施项目驱动学习,引入行业案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应用需求;融入数智技术,如数字化教学资源、交互式学习模块和人工智能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教材编写工作的全面革新。
关键词:数智时代;教材编写;高等教育;需求导向;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3;G23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234-05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智技术已经渗透至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给教材编写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1]。人类与数智技术协调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获得更加高效、优质的学习与工作成果[2]。这一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跃升,更是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全面革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数字化、智能化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趋势,而是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教材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融入数字化、智能化元素[3]。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考虑学生的数字化、智能化学习需求尤为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推进教育数字化”。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也提出“鼓励合理应用数字技术,探索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建设”。
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需求是教学活动的核心[4]。教材编写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亟待回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5]。本研究分析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入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对学生需求的深入了解,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的教材编写理念与方法[6],构建包括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结构设计、实践应用、数智互动等在内的多维度教材编写策略。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下文从教学模式的转型、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以及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数智时代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现状。
(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教学模式正逐步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向转变[7]。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数智时代,互动式教学[8]和项目式教学[9]等新型教学模式日益受到重视。
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数智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途径随时随地学习[10]。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智能学习平台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数智时代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11]。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轻松获取世界各地的优质课程、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在线讲座等资源,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12]。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推动了全球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共享发展。
(一)学生需求导向理念
教材编写理念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需求导向理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材编写理念,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学生需求导向理念的核心在于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兴趣、能力和发展目标作为教材编写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求教材定位、内容、形式的设计紧密围绕学生,以确保教材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个性化学习需求也逐渐凸显。这种趋势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教材编写紧跟时代步伐。学生需求导向理念正是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回应。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境。遵循这一理念编写的教材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优化学习效果。因此,学生需求导向理念在数智时代教材编写中具有重要价值。
(二)学生需求分析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确保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分析学生需求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风格、兴趣、能力等方面。
1.学习目标分析。在教材编写之初,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包括知识目标,即期望通过本教材掌握哪些核心知识点;能力目标,即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如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情感目标,即在学习过程中应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这些目标进行深入剖析,能确保教材设计全面覆盖学生需求。
2.学习风格分析。学生对学习环境有一种倾向性,这种特性影响着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13],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14]。不同学生偏好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视觉型学生倾向于通过图表、图像等来理解信息,听觉型学生倾向于通过听觉接收信息,而动觉型学生则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学习兴趣分析。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15]。在教材编写前,应深入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点,并将这些兴趣点巧妙地融入教材。这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
4.学习能力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确保教材内容难易适中的基础。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以便设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设置更多的基础知识讲解和练习模块;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原则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材编写的原则也在持续演变,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1.针对性原则。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原则,强调教材内容需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不仅意味着教材的选题、章节结构以及知识点设计需要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还要确保每一章节、每一知识点都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这一原则,能够保障教材内容的高度聚焦和实效性,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有效培养技术技能。
2.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意味着教材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在数智时代教材编写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效果,教材应设计多样化的互动环节,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这些互动环节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创新性原则。在教材编写中,创新性原则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意味着教材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引入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应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措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其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也不可忽视。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材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群体。这一原则要求教材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具有可调节性和可扩展性,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教材具有灵活性,不仅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能为教师提供更大的教学自由和创新空间。
(一)明确目标定位
在日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教材编写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编写出更加贴近学生需求的高质量教材,需明确教材的目标定位。
1.精准定位学生需求。教材编写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深度的市场调研和学生访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偏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对学生需求的精准把握,确保教bcsbahcsEwBqJS+pSv55BQ==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贴合,从而强化学生学习效果。
2.明确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还要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多个方面,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突出教材产品特色。教材特色决定了教材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优势。为了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应从学校、专业和课程等多个方面出发,深入挖掘和提炼教材的独特性和优势。例如,可以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融入地方文化和行业特色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教材风格。鲜明的教材特色不仅能够提升教材的竞争力,还能为学生带来更加多样的学习体验。
(二)整合内容资源
优质的教材内容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
1.精选优质内容,确保权威准确。在编写教材时,须严格筛选海量信息。教材编写团队需要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深入调研和分析,从各类资源中筛选出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因此,团队不仅需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还需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确保教材内容的质量。
2.整合学科资源,拓宽学生视野。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学科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整合跨学科资源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具有重要意义。打破学科壁垒,有机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资源,可以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
3.引入前沿知识,保证教材时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及时引入前沿知识是保持教材时效性和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教材编写团队需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跟踪和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技术动态,还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其主动学习探索。
(三)注重实践应用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聚焦于教育内容的实践特性以及其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应用需求。
1.系统设计实践环节。在构建教材框架时,实践环节应当贯穿始终,形成系统化设计,以确保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实例,使学生能够在分析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项目实践部分,则应注重团队协作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2.项目驱动全程学习。教材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大型项目组织内容,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过程,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学生能够体验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形成创新思维。
3.引入融合行业案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教材应融入大量真实的行业案例。这些案例应涵盖不同行业领域,以全面展示行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的运作方式、市场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优化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四)融入数智技术
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教材内容形式的革新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应用数智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学习体验。随着信息技术SKo3pgg5XYzB11V7tHWbXQ==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将得到极大丰富。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设计交互式学习模块,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字化教材设计中,交互式学习模块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设置在线测试、互动问答等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优化学习效果。交互式学习模块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3.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进行深入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偏好,进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基于学生的学习历史和成绩数据,智能教学系统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推荐符合其学习水平的课程资源。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的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深入探索明确学生需求对教材编写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一套包括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践应用、数智互动等在内的多维度教材编写策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通过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设计交互式学习模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数字化、智能化与高等教育教材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能为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梅红,任之光,宋晓平.高等教育特区建设与制度创新的实践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4):6.
[2] 曹贤文,陈宏,陈诺,等.“数智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变与不变”大家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4(3):1-19.
[3] 毛芳,李正福.我国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出版参考,2023(5):11-16.
[4] 孙斐.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5):46-49.
[5] 苏林琴,覃微,徐永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困境与路径[J].教学研究,2024,47(3):34-40.
[6] 徐杨凯,李万里. ESP需求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对学生实践型知识构建的研究[J].海外英语,2020(24):185-186.
[7] 黄爱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演进、研究与变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92-96.
[8] 李莹,闫广芬.互动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职教论坛,2023,38(5):50-57.
[9] 刘海涛,唐枋,林智,等.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实验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4,43(4):117-120.
[10] 张天然,李木子.教育概论课程翻转课堂应用的变革路径: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6):101-106,112.
[11] 冯朝睿,张叶菁.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4):125-134.
[12] 明均仁,朱秋雨,李好,等.英国高校图书馆开放教育资源服务现状与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23(12):75-85.
[13] 陈燕,秦爱民,吴静祎.当代教育心理学习风格理论和模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2):38-40.
[14] 鲁明召,李梅.民办高校学生英语学习风格差异分析:非英语专业新生以学习感知模式为基础的英语学习风格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2-43,46.
[15] 孙龙,张宁,楚金华.韩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驱动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5):59-64.
作者简介 李倩,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