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人民电影放映事业而言,1949—1966年的“十七年”是电影下乡大发展大普及的黄金时期。在江苏农村的电影放映宣传中,苏北和苏南的情况有所不同:苏北以老解放区为主,两淮地区长期是新四军的革命根据地,苏北农村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乡土社会结构;苏南为新解放区,受上海的辐射和影响,苏南农村的现代化程度较高。扬州地处苏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期作为苏北行署驻地,在地理、人文、社会结构等方面均具有代表性。基于此,文章立足地方,通过对相关史料的钩沉,梳理扬州农村的电影放映活动,探究其放映队的建立与沿革、放映员的选拔与培训、放映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勾勒出“十七年”扬州农村电影放映的大致图景,总结其电影下乡的独特宣教经验及效果。透过电影这一当时最有效的农村宣传动员媒体在苏北农村的放映,探究个体与媒介的互动、组织与社会文化网络的互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互动所呈现的整体性结构和所生成的现代性意义。
关键词:农村电影放映;扬州;放映队;放映员;放映宣传
中图分类号:J943;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271-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共电影的乡村传播及动员研究(1933—194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XWB005
“电影是一种最群众化的、有力量的艺术形式。”[1]“电影事业在整个文化艺术工作中,是第一个重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电影事业受到高度重视。
1949年11月,文化部第一届行政会议提出组建全国放映网的方针任务,“计划在1950年内成立七百个放映队(派到部队去的二百六十个队,派到工厂、机关、团体和各地农村的四百四十个队)”[3]。全国放映网建设由此进入快速推进期:从1950年电影局开办南京电影放映训练班大规模培养放映人才开始,至1957年全国大部分县放映队成立,新中国放映队体系基本建成。1958—1966年发行放映权限下沉,社办队乡办队规模渐增,电影MV0Fs5FyKcrpZdjTz3ctYg==放映事业发展进入空前繁盛期。由两三人组成的放映队,带着几百公斤的机器设备和影片、自制幻灯片走进乡村、工矿,以贴近群众的策略开创了露天电影宣教仪式,在热闹祥和的乡土氛围里放映电影。
新中国电影放映队分为四大系统,即文教、工会、中苏友协、部队。扬州的中苏友协系统电影放映队成立较早,如苏北中苏友协电影放映队、江都县中苏友协电影放映队;文教系统下辖的电影放映队规模最大。从发展历程看,“十七年”扬州农村电影放映,经历了1951—1957年的公办队和1958—1966年的社办队两个阶段。
(一)公办队阶段(1951—1957年)
1950年1月,苏北行署驻地设在扬州。同年6—11月,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在南京开办了全国第一期电影放映培训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教、工会、中苏友协、部队四大系统派出学员2200人参加培训。苏北行署抽调于建民等18人赴南京学习,苏北总工会派陈志祥等6人参加学习。经过6个月的学习,1886名毕业学员组成600多个16毫米电影队奔赴全国各地[4],平均3个多县安排一个电影队,极大地充实了农村电影放映队伍。
赴宁学习的扬州学员学成回扬,于1951年7月正式组建苏北电影队,于建民任队长兼指导员。后电影队分成4个分队,每队4~5人,负责扬州、盐城、南通、淮阴4个专区39个市县的放映任务。
1953年放映队规模扩充,平均每县都有一个放映队。当年撤销苏北行政公署成立江苏省,江苏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在南京成立,扬州专区放映队编为第三中队。三中队共12个分队,加上工会系统的放映队,扬州平均每县有一个放映队。1953年10月,扬州专区放映中队逐步将放映小队固定在县里,如靖江县(今靖江市)、扬中县(今扬中市)、兴化县(今兴化市)等。
1954年下半年,江苏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三中队撤销,同时扬州专署文教科电影组成立。1956年4月,全省统编的电影队交由各县(市)管理。同年6月,扬州专署文教科电影组撤销。
1951—1957年,公办电影放映队的变迁沿革,既体现出快速扩张态势,反映出这一时段全国农村电影放映网的建成效率,也凸显了管辖权从省到地方的逐渐下沉。
(二)社办队阶段(1958—1966年)
1958年,文化部门提出两三年内基本达到社社有电影队的目标。当时,扬州专区有40多个16毫米公办放映队,各县有四五个。在“大发展、大普及”[5]的发展理念的推动下,1958年邗江县运西乡诞生了江苏省第一个民办电影队,宝应县试点在25个公社中发展23个社办电影队。社办队经费主要源自公社自筹和财政补助,放映员从社员中选拔,参加短期培训后上岗。社办队员归口公社管理,在当时被称为“赤脚放映员”[6]。1959年10月,各县收回下放到公社的电影队。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农村电影放映队数量缩减,扬州有些社办队因经费短缺难以为继而停办。直至1964年,全国范围内的社办队数量才有所回升。
1970年代初,8.75毫米放映机投产推广[7],这种成本低廉、携带方便的小型电影机便于在偏僻山乡普及放映。此时,扬州放映队规模开始新一轮的快速扩充,陆续发展了200多个8.75毫米电影队,平均每个公社在两个以上。
1958年之前,农村电影放映队为公办队。公办队放映员系国家干部编制,其遴选和培训相对严格。作为新中国宣传队伍的一员,电影放映员的政治背景和技术水平都必须达到标准。据“南京班”学员回忆,大部分学员是刚出校门的高中毕业生和年轻的解放军战士[8]。全国共2200个名额,各地限额报名,选拔标准比较严格,对个人历史、身体健康程度、学历、年龄等均有一定要求。参加培训班必须出具个人档案和组织介绍信[9]24。
南京培训班在学员培训上强调政治学习和专业技术学习并重。政治学习方面,主要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重视电影对人民的政治宣传教育作用。培训班主任白大方曾在总结中提到,政治课比重占15%[10]。专业课配备的师资力量雄厚,主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影放映、电影扩音机、发动发电机4门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外实习期间学员组成40多个流动放映队,到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进行放映[11]。学员毕业之前进行学业考核,只有1886人拿到了电影放映员证书,另外300多人不合格[9]25。
为快速扩大放映队规模,提高放映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50年代扬州专区电影放映员的培训非常普及。1953—1954年,江苏省文化局在扬州开办第1、2期放映人员训练班,培训放映员百人左右。1954年江苏省文化干校在扬州成立,从1954年到1958年陆续培训电影放映人员约1000人。1958年9月扬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成立,开办扬州专区第1期电影放映员培训班,周期为3个月,培训放映员100多人。
1958年后,农村放映向社社都有电影队的目标发展,各公社开始创办放映队,社办队放映员从社员中选拔。不同于公办队放映员的国家干部身份,社办队放映员为社员身份,人事归属人民公社,业务隶属上级电影部门管理。在社员中选拔放映员要求依然严格,通常是毕业的青年学生、转复军人或民办教师。农村电影放映员不仅要放映好影片,做到爱机护片,不放哑巴电影、白幕电影,还要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映前、映中甚至映后的宣讲。被选出者要参加县文化主管部门的短期培训,或是跟队实习。
1962年根据江苏省文化局部署,扬州专署文化局对所有电影放映场所的放映员进行集中考核、登记、发证。一个多月时间集中考核了200多名放映员,先组织学习,后由江苏省统一出卷考核,合格者颁发电影放映员合格证,同时对各电影院、影剧院进行检查,审查合格后发证。此后,对在岗放映员的定期培训考核成为常态。
当时,农村电影放映使用的器材包括放映机、幻灯机、发电机、白幕、脚架等。农村放映主要使用16毫米放映机,城市放映主要使用35毫米放映机。苏北放映队成立之初,中央电影局分配两台16毫米捷克ALMO放映机,1952年分配一批苏制16毫米KЛ47放映机、KЛ2/3发电机。 1953年起使用东德蔡司16毫米放映机、150型发电机,捷克16毫米OP放映机。1950年我国开始制造放映机,1953年国产仿苏200型16毫米放映机、仿东德的150型发电机陆续在扬州投入使用。供片机构先后有中央电影局华东区公司南京办事处(1949年)、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华东区公司江苏省办事处扬州发行站(1953年)、扬州专区电影器材修理站(1958年)、扬州专区电影公司(1959年)。1961—1965年扬州各县陆续在电影院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影管理站,代理影片发行。农村电影放映的内容和形式,都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展开。
(一)放映内容
放映的影片为国产影片和苏联影片,国产片包括故事片、新闻简报、科教片等。
主要围绕土改、抗美援朝、镇反肃反、治理黄河及重大节庆组织放映内容。解放初期为配合农村土改,电影队下乡放映《白毛女》《太阳照亮了红石沟》等影片,让农民了解土改的意义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抗美援朝时期,反复放映抗美援朝题材的专题片及有关新闻简报。1953年为贯彻宣传婚姻法,组织放映《小二黑结婚》等影片。60年代初城乡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扬州组织7个放映队放映《槐树庄》《李双双》等故事片,以及《收租院》等纪录片。
(二)放映宣传
1950年代公办队下乡放映时,由于对放映地情况不太了解,往往先行与当地政府联系,介绍电影放映配合中心工作进行宣传的作用和意义,由此获得当地对电影放映的重视与协助。与当地政府先行取得联系,既对放映队组织观众大有帮助,更能为放映宣传做好准备工作。实际上这一做法沿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延安电影团放映队的传统。延安电影团放映队到边区各地配合党的政治宣传放映革命电影,“每到一处,总是先找到那里的负责同志或部队首长了解情况,及时研究并拟出一定的宣传内容,写成材料”。电影放映“不是单纯放映电影或简单讲解影片内容”,而是在“放映之前先宣传当前形势和任务、党的方针政策”[12]。电影放映过程中放映员负责同步介绍与解说影片,力求让群众真正看懂电影。
新中国的电影流动放映工作仍非常注重放映过程中的宣传教育。1952年中影公司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经理会议正式提出电影宣传工作方针:宣传要兼具思想性和通俗化,要帮助观众看懂电影。同期军队系统电影放映的映前宣传、映间解说、映后讨论的工作方式也被提炼和推广开来。1954年中影公司集中发布了《宣传工作与宣传品制作程序的规定》等一系列有关电影宣传工作的文件,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影片宣传的必要性与策略。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1960年代中期我国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人口占比约60%[13]。且电影作为当时时新的视听文本,对欠缺视听经验的农村群众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媒介文本。如何让电影文本在农村落地,切实发挥教育动员作用,成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电影放映队员普遍以群众熟悉的曲艺说唱、幻灯、黑板报等手段,结合当时政策、当地实事以及电影内容进行映前介绍、映间插话、映后总结。如河北昌黎县果乡放映员张子诚自编自唱的一段映前介绍 :“电影队,来村庄;放的是《夺印》《李双双》;映前还把快板数,把党的政策、当前生产、好人好事说端详;看的社员干劲起,都把‘双双’做榜样。”[14]这种贴近民间的露天电影“不仅承担着宣传教育的政治使命,而且在族群融合与国家认同等方面被委以重任,其‘询唤’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提升”[15]。
放映队每到一处都会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地百姓主动帮助放映队运送放映器材、架设银幕、清理场地、维持秩序。人们热爱电影,跑十几里路看电影也乐此不疲。不论是放映途中的设备故障,还是恶劣的雨雪天气,都不影响群众的观影热情。“十七年”露天电影堪称中国农村一道繁盛的文化景观。
“十七年”间电影以其视听奇观性、直观性、吸引力,以及突破不同文化壁垒、逾越文字读写技能门槛的优势,成为扬州农村最重要、最有力的宣传媒体。通过聚集民众进行放映宣讲的仪式化的在场传播,成功达成了共意的建构,在乡村动员、乡土整合中发挥了重要效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UprZhKZTUfDNXj4OtqOznPfzQaLZJsIrL0G+ZhXQZ5k=京:学习出版社,1996:7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1982:1.
[3] 新华社.文化部电影局首届行政会议 决定今年影片生产计划 坚定地继续贯彻工农兵方向[N].人民日报,1950-01-17(3).
[4] 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
[5] 程季华.夏衍电影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536.
[6] 李道新.中国电影传播史(1949—197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1:282.
[7] 杨海洲.中国电影物资产业系统历史编年纪(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九四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267-327.
[8] 高金平.忆南京电影放映技术训练班[J].电影普及,1986(1):3-5.
[9] 李义福.影里像外“南京班”[J].春秋,2016(6):24-25.
[10] 白大方.放映训练班已完满结束[J].新电影,1951(2):29-30.
[11] 边静.三秦影事:陕西电影人口述历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85.
[12] 席珍.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与观众[J].电影艺术,1960(1):83-84.
[13] 路遇.新中国人口五十年(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305-314.
[14] 洪江.放映员·解说员·宣传员[J].大众电影,1964(5):31-34.
[15] 李道新.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J].当代电影,2006(3):97-101.
作者简介 倪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影史、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