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框架下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4-10-27 00:00:00龙帅李玮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7期

摘要:融媒体时代,传媒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文章旨在探讨融媒体时代湖湘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明确其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的潜力。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首先阐述湖湘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随后结合案例分析法,考察融媒体环境下湖湘红色文化的变化与传播现状,以及这些变化给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怎样的机遇。研究发现,湖湘红色文化在融媒体环境下具有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通过多个平台、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在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局限,如湖湘红色文化整合难度大、融合程度低等问题。文章提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策略,并评估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也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融媒体;大思政课;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200-0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01000149;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衡阳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B097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湖湘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也是当今湖南各大中小学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已进入了多种传播媒介相互交叉、深度交融的融媒体时代,如何在融媒时代有效运用湖湘红色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二、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湖湘红色文化的起源

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红色摇篮,孕育了一大批革命伟人、开国将帅、英雄人物,留下了众多感人肺腑、激荡人心的红色故事。

湖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湖南人民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善思笃行的创新精神。

(二)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

湖湘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湖湘历史底蕴,由湖南省众多革命英辈铸就而成,主要体现为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情怀以及踔厉奋发、勇承使命的献身精神。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湖南共产主义者就展现出了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情怀。蔡和森明确了我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1920年,毛泽东、何叔衡等人组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并于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之后于10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这些历史事件充分展现了湖湘儿女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勇于开拓的爱国情怀。

论牺牲之众,在革命战争年代,湖南人舍身殉国,前仆后继,作出了巨大牺牲,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人民战争的坚固城墙,三湘大地这片热土上浸润着以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vkeWSuWp/Gg94+PwzCoGw==史荣光。据统计,1927-1949年,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有370多万人。其中,湖南牺牲的革命烈士有20多万人,有名可查的有15万多人。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志愿军197653人,其中有11541名湖南儿女。湖南儿女舍家纾难,前赴后继,献身革命,毛泽东一家有6人为革命献出生命;何长工家族中包括妻儿在内的30多名亲属惨遭杀害;贺龙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050位。最为悲壮的是,平江县作为当时人口不足50万人的县城,从1921年至1949年,先后有23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超2.1万名;当年炎陵县策源乡梨树洲村,为了保护红军标语,全村百姓都成了烈士。

(三)湖湘红色文化的价值

1.文化传承价值。湖南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以丰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2]。其中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共计55处,具体包括新民学会旧址、秋收起义旧址、平江起义旧址以及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纪念地等。这些历史遗迹生动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活动和革命历程。此外,拥有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49处,如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贺龙故居以及任弼时故居等。这些故居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拥有国家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0处,在市级层面上,革命文物和历史遗址的数量更是高达318处。湖湘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铸魂培根,对于深化红色教育、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育引导价值。红色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理想信念始终是革命精神的核心。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无数湖湘儿女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坚定自己的奋斗使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展现了湘籍革命先辈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青少年学习湖湘红色文化,有助于培育理想信念、砥砺家国情怀、厚植文化自信。

3.精神激励价值。湖湘红色文化承载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湖湘地区涌现出的革命英雄和先进事迹,如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伟人的革命实践,以及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都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激励着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社会经济价值。红色文化是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具有地域特色和重要历史意义的湖湘红色文化与旅游、教育、创意产业等结合,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能增效[3]。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深入解读、恢复和再现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打造“红色湖湘数字IP”文化特色品牌。开发与湖湘红色文化相关的纪念品,如将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等元素与湘绣相结合,丰富湘绣红色文化产品主题,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能提升湖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还应利用VR、AR与全息投影等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展馆建设,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如湖南(汝城)长征文化展示传承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多媒体集成技术,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参观者可以深入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辛,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

(一)以文促教,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红色资源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教材[4]。湖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高校应充分利用湖南省优质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湘籍红色革命先驱的旧居、纪念馆、战斗旧址、先烈纪念陵园等,通过观赏《血色湘西》《恰同学少年》等红色影视作品,通过重温“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陈树湘断肠将军”等革命故事,让学生直观了解红色革命事迹,深刻体会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从而增强民族自信。湖湘红色文化与“四史”教育在本质内涵上逻辑耦合,这种耦合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同时也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立德树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是思政课最重要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湖湘红色文化具有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6]。湖湘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将湖湘红色基因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能够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定信仰,传承优秀红色基因

湖湘红色文化由党引领创建,其“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的高尚品质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湖湘儿女特有的红色特质。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湖湘儿女始终坚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铸就了内涵丰富的湖湘红色文化,深刻体现了湖湘儿女对国家、民族和同胞的深厚情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运用湖湘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延续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之中。

四、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大思政课堂建设始终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湖湘红色文化秉承着湖湘地区的革命精神传统,正不断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当中。然而,这一基于宏观层面的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依然存在困境。

(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整合难度大

由于大思政课建设涉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料和设备支持,而湖湘地区虽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开发利用尚缺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7]。如韶山的毛泽东故居、长沙的橘子洲头、衡阳的湘南学联纪念馆等,这些地点之间距离较远,整合这些资源需要跨区域协调,难度较大。而且红色资源通常由不同的机构管理,这些机构之间即便协调合作,但各自的管理政策和目标可能存在差异,旅游部门关注旅游发展,教育部门则更注重教育资源的使用,因此高校开发一门涵盖整个湖湘红色文化的综合思政课程难度较大。

(二)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度低

长期以来,湖湘地方相关部门较少开展将本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项目,而重点关注开发湖湘红色资源的经济效益。众多高校的思政教师也专注于思政课程的讲授,专注于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教学,导致湖湘红色文化这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凸显。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使得两者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湖湘红色文化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因此主动将其融入思政课程的意识不强,并且对教材内容与湖湘红色文化的关联度认识不够全面,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湖湘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程度并不高。

(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水平差

1.红色故事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单一。思政课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必须覆盖特定的内容和主题,使用的教材聚焦特定的红色故事。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中,红色故事在传播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红色故事的选取和讲述过于官方化和形式化,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难以引起学生共鸣[8]。教材内容常常显得抽象且生硬,故事呈现方式单一,缺少生动故事与具体人物形象,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难以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

2.红色文化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陈旧。长期以来,大学思政课对课堂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超实践教育,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在传统课堂上,红色文化教育方面,现代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受限,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而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机会。而且传统授课模式过分强调知识记忆,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课堂氛围严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红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不足。湖湘地区是革命的摇篮,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本地各大高校学生对于当地的红色文化却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对湖湘红色资源的挖掘不足,相关部门和地方高校在搜集、整理湖湘红色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尚未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这些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的系统性辅助材料,导致学生对湖湘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度不高,无法充分体会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五、融媒体框架下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它将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紧密联系,完成了多维度、全时空的信息传播,从而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与质量[9]。融媒体的核心在于“融合”,能够将内容通过不同渠道传播给受众。融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为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树立融媒体视角下大思政实践育人发展理念

高校教师教学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理念是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信仰、原则或思想体系,是指导个人或组织行为和决策的基础。在当前融媒体框架下,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湖湘红色文化知识和融媒体技能,借助融媒体平台深入挖掘湖湘红色文化,使用融媒体工具制作教学内容素材,如视频、播客或多媒体演示,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并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改善思政育人效果。

(二)依托融媒体整合湖湘红色文化资源

1.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利用融媒体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堂,首先,要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实现传播资源融通、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形成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矩阵,以此提高湖湘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中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实现内容的统一制作、管理和分发,利用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网站等多种渠道,扩大内容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最后,定期监测传播效果,包括受众覆盖率、参与度、满意度等指标,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传播策略,确保传播活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2.建立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湖湘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普遍存在资源不集中、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依托融媒体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数字技术挖掘整理红色资源,建立湖湘红色资源大数据库,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对红色遗迹、文物进行复原再现和虚拟修复。

3.建设湖湘红色文化网络平台。融媒体传播的实效性与时效性不仅能为红色文化提供更广阔的传播路径,更能提升传播效率。建立网络平台能够整合多种媒介资源和技术手段,如图文、声音、影像等,能为湖湘红色文化提供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

4.实现多部门跨界合作。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会面临红色资源整合难的问题,原因在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权差异。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融媒体平台共享红色文化,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传播。完成整合的前提是要先建立由高校、媒体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形成合力,制定跨界合作的框架协议,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和责任分工。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发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如课程、讲座、展览、影视作品等,并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通过融媒体平台宣传红色旅游项目。

(三)利9ca123d7750e4fe8043a6af1875c5000用融媒体创新湖湘红色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教学模式

1.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思政教学内容需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丰富而作出相应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0]。为此,依托融媒体,组建一个由思政课教师、哲学社科专家、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团队,负责资源库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策划并制作一系列以湖湘红色故事和湘籍革命先烈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包括幻灯片、教材、教学插图、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建立资源库的更新机制,定期添加教学资源。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应用湖湘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解答学生的困惑点,攻破教材重难点,坚持“观”与“听”相结合[11],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2.开发省级融媒体教学平台。融媒体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通过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2]。利用融媒体平台实现思政课程的“活化”,达成湖湘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的融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依托现代技术,搭建融媒体教学平台,对思政课程建设有很大助力。

3.开发情景模拟与虚拟现实教学手段。情景模拟与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使参与者能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技术。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红色文化体验应用,能够重现历史事件,如重要战役、革命活动等,营造仿真学习场景[13],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能够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湖湘红色文化。

4.采用互动式学习与在线讨论教学方式。在线讨论是互动式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让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即时或延时的对话和沟通。目前我国支持互动式学习和在线讨论的平台主要有腾讯会议、语雀、石墨文档等,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教学。“只有形成思想上的交流,才能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14]在融媒体平台上设立在线讨论区,鼓励学生就湖湘红色文化相关话题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的互动和参与,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5.构建红色移动课堂。红色旅游是一种具有较强育人主题性和时代性的旅游形式,能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游客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15]。利用湖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教学活动,如韶山、岳麓书院、彭德怀纪念馆等。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才能让教育对象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独特魅力[16]。将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和体验湖湘红色文化。这也是当前教育环境下,思政课程采用最多的教学形式。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相连,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六、结语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融媒体凭借其显著的即时性,为湖湘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总的来说,运用融媒体,能够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将湖湘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红色故事更具感染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通过整合文字、图片、影音作品、VR资源等多种数字资源,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使红色文化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湖湘地方高校应当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创新融媒体教学手段,使融媒体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I8aDNlzOOWRvDPWEw9wwYw==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2] 田修胜,胡树祥.发扬红色传统 传承老区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以湖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6):78-81.

[3] 任永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8):44-45.

[4] 徐光煦.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J].红岩春秋,2023(11):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5.

[6] 谭诗杰.发扬湖南红色资源优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湖南高校铸魂育人的路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2(2):151-156.

[7] 李珍珍,张辛欣.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与实现路径:基于湖南地区的调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3(3):66-75.

[8] 李亚静,张春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2,38(1):130-137.

[9] 马小华.媒体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定位与路径[J].江苏高教,2020(7):116-119.

[10] 习近平.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1-03-31(1).

[11] 刘玉珂,胡笑笑.湖南省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与路径优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6):120-127.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13] 张静.河南红色文化剖析及网络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2(16):26-28.

[14] 黄崧.“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4):4-6.

[15] 李玮,罗丹.论衡阳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2):84-87.

[16] 徐蓉,周璇.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60-65.

作者简介 龙帅,助教,研究方向:美学、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李玮,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