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困境及策略研究

2024-10-27 00:00:00李滢滢颜景懿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7期

摘要:贵州省黄平县是苗族聚居地之一,苗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当前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面临诸多困境,各种问题日渐凸显,包括传统技艺传承不足、品牌影响力缺乏、创新不足等。为更好地传播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文章在阐释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策略。首先,建立传统技艺传承基地,开展文化保护项目。其次,构建品牌形象,拓展市场需求。最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要鼓励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文章旨在促进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民族文化传播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助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苗族服饰文化;乡村振兴;品牌形象;文化传播;黄平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096-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10668117;2022年度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影视实践课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98

一、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播意义和价值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地区。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精美的苗族盛装被称为“穿戴的史书”[1],人们将苗族服饰文化融入节庆活动、婚嫁仪式、舞蹈表演中进行传播。

黄平县苗族服饰以精美的刺绣工艺、独特的图案等闻名,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趣。黄平县苗族男装主要由青色头帕、青黑色短衣、过膝筒裤组成,较为简朴;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自织自染的青土布为主要材料,喜用几何图案绣花装饰,色彩艳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2]。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焕发新生,为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黄平县加大了对苗族刺绣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党支部+公司+绣娘+订单”的创新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村苗族妇女的增收致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黄平豆扁嘎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在冷水河社区以苗族服饰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为主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生计来源。传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有效的传播对“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3]。黄平县的实践表明,积极传播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不仅能显著增强各族人民对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的认同感,有效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黄平县谷陇镇的绣娘刘昌英及其团队将苗族刺绣这一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力量。她们创作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好评,而且远销海外,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尤为重要。黄平县苗族服饰作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趣的反映,还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产。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升苗族服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非常必要。黄平县苗族服饰的传统造型和工艺是黄平县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宝库中珍贵的宝藏,只有加大传承与保护力度,才能延续这一文化瑰宝[4]。

二、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制作技艺失传,文化保护措施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意趣的改变,传统的苗族服饰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外来文化的冲击进一步削弱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持消极态度。在许多年轻人眼中,传统服饰被标签化为“落后”“保守”“老年人的审美”,这种观念给穿着传统服饰的人带来了巨大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与群体文化相悖,从而产生焦虑[5]。

长期以来,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苗族妇女,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因生计搁置了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导致黄平县苗族服饰制作技艺逐渐失传。服饰只有依托人才能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6],传承人才的流失,对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苗族人口从农村搬迁至城镇,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原有的生存土壤发生改变,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给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了深远影响[7]104。黄平县在实施异地移民搬迁时,将周边乡镇的居民整合至社区,促进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共生,但也导致苗族社区内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尽管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致力于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全面的文化保护政策和措施仍显不足,这使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面临冲击和侵蚀的风险。

(二)品牌影响力缺乏,市场推广不足

改革开放后,黄平县苗族服饰越来越商业化,使用方式发生变化,所蕴含的服饰文化在产业化生产中快速消失[7]105,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尽管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拥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且产品定位不清晰,其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文化产业被广泛认为是当今世界市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8]。在此背景下,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拥有极好的产业发展优势。但黄平县苗族服饰的推广策略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并且对消费群体定位不清晰,缺乏针对目标消费者的精准营销策略,推广主要依赖传统的口碑传播和有限的线下展示,这使很多人无法领略到这一独特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条薄弱

黄平县苗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亟待通过创新加以展现。当前,由于缺乏系统化的传承机制和平台,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难以展现独特的魅力。

随着市场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多,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导性经济话语[9]。黄平县苗族服饰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有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导致传承陷入停滞状态,其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

苗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是图腾图案,苗族文化基本反映在苗族人的服饰图腾图案中[10]。但黄平县苗族服饰并未利用好这个优势。事实上,文化要想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就必须在保持独特魅力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新兴元素相结合的新路径,实现创新性传承。从生产角度看,黄平县苗族服饰的生产主要依赖传统的手工技艺,生产效率较低。要将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作为文化产业推向市场,单纯依赖传统手工技艺显然是不够的。此外,产业链条薄弱也是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从原材料采集到设计、生产、销售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同,导致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昂。目前,黄平县苗族服饰生产以家庭作坊和小作坊为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综上所述,当前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存在传统技艺传承困难、文化保护不足、缺乏品牌影响力、市场需求不足、创新不足、生产力发展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

三、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传播策略

(一)建立传统技艺传承基地,开展文化保护项目

贯彻落实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建立黄平县苗族服饰传统技艺传承基地,开展一系列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保护项目。在建立黄平县苗族服饰技艺传承基地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和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为苗族服饰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团队对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进行详尽的调研,并构建苗族服饰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对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民俗等项目进行认定和收录,以确保传统技艺、服饰图案和制作工艺得到妥善保存。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就要培养传习人,传习人是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11]。要通过设立传承人认定制度,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苗族服饰制作技艺,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延续。

(二)构建品牌形象,拓展市场需求

在构建品牌形象方面,首先要在文化特色上下功夫。要深入挖掘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独特的工艺、图案、色彩等元素融入品牌设计,充分展现苗族服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可以走访当地的苗族艺人,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挖掘文化内涵的重要资源。

服饰图案蕴含深刻的美学原理,图案不同的平衡度、比例度、对齐度、重复度都能体现出相异的美感[12]。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选用苗绣中的动物纹或植物纹等作为标志,展现苗族服饰的文化魅力和品牌价值。黄平县某苗族服饰品牌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深入研究了苗族的历史和传说,从中提取“蝴蝶妈妈”这一文化符号,构建起鲜明的品牌形象。

在拓展市场需求方面,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偏好。基于调研结果,将苗族服饰市场分为传统服饰市场、时尚服饰市场、旅游纪念品市场等多个细分市场,并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苗族服饰的销售渠道。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和销售产品;线下,参加各类文化展览、旅游节庆等活动,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相较于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13]。借助黄平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将苗族服饰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失为一种好的传播方式。黄平县以丰富的民族特色节日和活动闻名,在黄平旧州“且兰游方旅游节”的活动现场上,苗族人民身着苗族盛装载歌载舞,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美丽和苗族服饰的独特,还为游客带来了视觉盛宴,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升生产力

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充分发掘并利用这一价值,通过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升生产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黄平县大力倡导人们传习苗族刺绣技艺,并通过刺绣活动获得经济收益[14]。妇联携手黄平县阿欧桑民间工艺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锦绣计划”技术培训项目,实现了技艺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双赢,做实“民族文化+产业+巾帼指尖经济”,推动了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多梯度的设计与创新对推动文化传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当地乡村产业多元发展以及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提升生产力方面,黄平县应聚焦于引进前沿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提高苗族服饰的生产效能和品质,如以机械化刺绣技术替代传统的手工刺绣。在此方面,黄平县谷陇镇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妇女”的创新模式,有力推动了苗绣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这些努力不仅为苗族服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石,而且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建立传统技艺传承基地,是保护和传承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举措。开展文化保护项目,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展示苗族服饰文化的独特价值;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拓展市场的关键;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正确保护和引导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可以相互扶持、OC/q+jIynL1eVUbi34dz1w==相得益彰[15]。

四、结语

经过实地调研和全面分析后发现,黄平县苗族服饰文化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较大的市场潜力。但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苗族服饰文化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旨在为黄平县乃至更多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使民族文化传播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徐静.贵州苗族苗年传统节日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23.

[2] 杨世章.黄平苗族服饰试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1(2):84-91.

[3]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 王炳忠.从文化遗产视角探析苗族服饰保护价值[J].湖南包装,2022,37(2):22-26.

[5] 杨涛.黔东南苗族刺绣工艺研究及其运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6] 崔喆.“传统”的传承[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8.

[7] 陈月巧.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2):104-105.

[8] 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J].社会科学研究,2004(3):64-66.

[9] 何晓丹.文化消费与苗族刺绣艺术的资本化[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6.

[10] 李晖.苗族服饰图腾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11]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199.

[12] 龙寸英.民族服饰文化审美化的人类学分析:以黄平苗族服饰为案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3(4):11-18.

[13] 刘思敏.“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5(4):37-42.

[14] 龙叶先.苗族刺绣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15] 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作者简介 李滢滢,研究方向:文化传播。颜景懿,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影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