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字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习惯。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向多元化、个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当前,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应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数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的数字文化建设实践为例,探讨数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建设路径,探寻数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创新手段。研究认为,数字文化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的重要手段。推动数字文化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一种表现,通过网络化、数字化、体验式、移动式等方式和手段,能够更为优质、高效地为城乡居民提供公益、基本、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作用;建设路径;创新手段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092-04
(一)数字文化概念
“数字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字化视频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技术的文化的数字化共享。数字文化是数字中国“五位一体”的关键一角,是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模式”的重要支撑[1]。它是依托各公共部门与个体文化资源,利用VR、AR、3D等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文化传播的时空普及与内容升级,具备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服务与共享模式。
(二)数字文化发展背景
2011年12月,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由实体交流向虚实互动转变。文化馆作为与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接触最紧密、变化最及时、产品最多样的基层群众文化阵地,采用传统的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代群众的需求,推进数字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新阵地、新空间[2]。“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要将文化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用户的文化需求相对接,提高用户意识,运用用户思维,从用户需求出发,提供更多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化资源,在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阵地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数字资源产品优化、新媒体网络传播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
数字文化打破了时空限制,24小时超长“待机”的线上服务和360度无死角的服务范围,既能满足群众在实体文化馆的常规需求,又能实现文化多样化的自由选择,服务方式得以延伸,服务效能得以增值。这里指的全域覆盖,不仅指地域服务上的覆盖,还包括群众年龄、艺术种类的全覆盖。以公共文化云平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平台为抓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原则,将文艺演出、品牌活动等文化活动数字化,为群众提供远程教学、场馆预约、培训报名、作品征集等服务,既方便了老年群体,也满足了中青年受众线上学习的需求,真正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二)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诗与远方”是现代人对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新追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就是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3]。而数字文化建设无疑是推进文旅融合的最佳方式。通过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手段,勾勒出本地旅游资源画像,构建旅游出行模型,可有效解决旅游资源点多面广但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凸显地域文化显著特征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变化,挖掘本地区丰富的文化特色,让地域文化更活、更火。例如,为了凸显沙坪坝区红色文化这一特色资源,沙坪坝区文化馆采取多种数字化手段挖掘、整理红色故事,依托红色故事的线上直播,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吸引了大量受众参与学习。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程度
数字文化通过“文化+互联网”模式,利用云服务、云计算、云平台等新技术,收集用户行为数据,根据用户喜好和需求调整服务内容,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程度[4]。通过数字平台,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培训,播出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艺术教育等数字资源,可大幅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目前,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大致形成了数字设施体系、数字资源体系、数字化服务平台三大建设路径。这些建设路径在打破文化信息服务鸿沟,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
(一)数字设施建设
数字设施建设是一项体系化建设,必须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有效整合网络运行环境、存储空间等软硬件系统。
首先,升级硬件设施设备,依托现有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确保高速WIFI全覆盖,形成文化专网专用;打造优质线下数字场馆,包括数字体验项目、数字体验屏等,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让群众充分享有数字文化阵地,增强文化活动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其次,配置一定数量的数字资源采集、加工、传播、存储设备,以及专业摄影器材、后期制作软件,以满足数字文化服务工作需要。最后,可根据实际需求,借助专业IT公司力量定制个性化的智能系统,如活动场馆门禁系统、预约系统等,以提升文化馆的日常管理服务能力。
(二)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6]。
加强与移动互联环境相适应的数字资源建设,具体指发挥文化馆领域艺术专业力量的体系化优势,加强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短视频、慕课等适应移动互联环境的数字资源建设。同时,加大对存量数字资源的整合改造、后期加工,增加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总量,提高质量[7]。
数字资源建设应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摄影、戏曲、曲艺、书法、美术——进行分类,由简到繁,从零基础到系统化,针对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和非遗技艺进行特色资源库的开发,为本地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数字资源保障。对于原创文艺资源,先要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归档,运用5G、4K、全息等数字技术,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进行可视化展示,使艺术作品更生动有趣、立体直观。此外,还需利用专门的数据资源库进行储存,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开源共享,做到技术服务内容,内容服务群众。
(三)数字平台建设
数字平台是数字资源的载体。一个网络稳定、功能强大的平台能够容纳海量的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数据库资源的共建共享、上下联通是数字平台建设的终极目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云平台,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运用也非常重要,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用户浏览量、传播量、收藏量可以作为评价数字文化服务质量的依据,而通过专业运营团队的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平台的知名度、使用率、满意度。
截至目前,沙坪坝区文化馆已建成的群众文化云平台访问量超750万人次,每年依托平台报名培训的学员近万人,实现物联网志愿服务配送约4000次,服务群众累计300多万人次;微信公众号用户量超3.8万,发布推文1040篇,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数字文化服务的受益人数累计 30.5万;抖音共推出516期作品,获赞量达4.8万次,单篇最高阅读量达37.2万次。
用数字化手段打造可及的、覆盖面广的全民艺术普及体系[8]6,是当前文化馆的重要任务。
(一)数字培训个性化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可发挥平台作用,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公益众筹等方式,面向不同文化社群,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9]。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当前文化馆需重点突破的方向。文化馆应着力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服务[8]4。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区的群众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不同,因而应推荐与定制个性化的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可通过主流平台发起调研投票,收集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与偏好,为他们推荐合适的教师及艺术门类。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课程,如此能极大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满意度。沙坪坝区群众文化云平台上线至今,已实现线上招收学员22543人,开设班级1016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化
数字文化建设发展至今,凭借的是飞速进步的网络平台。相较线下文化活动,网络文化活动成本更低、传播更快、时效性更强、参与度更强、关注度更高、影响力更深,更契合现代人的信息获取习惯。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化,前期应在各媒体平台发布活动推文进行预热,结合活动热点设置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与关注;中期应借助直播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并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实现观众与艺术家、观众与观众间的互动交流,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后期应发布活动视频,进一步强化活动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仅2023年,沙坪坝区文化馆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有100多场,其中文化馆宣传周系列活动、“月圆天下共话美好”中秋系列活动、老年大学成果展演系列活动等,成为沙坪坝区新的文化IP和文化符号。
(三)非遗项目社会化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10],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化力量参与其中,不仅有效促进了非遗项目的发展与繁荣,还加快了非遗与文化、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步伐,形成了文化艺术市场的新业态。
为进一步推进非遗项目社会化,可以开发非遗传习展示平台,以音视频、互动、VR等可视化形式宣传非遗项目资源;通过非遗数字展示长廊,了解本地的非遗名录、分布地图、所获荣誉以及非遗相关法律法规,打破单一固化的传承模式,让非遗文化朝多元化、时代化方向发展;建立非遗保护数字评估体系,完善社会第三方的监管制度,落实非遗下基层、非遗面对面走进大学校园等举措,借助多方的影响力吸引社会力量,发掘更多潜在的非遗爱好者;拍摄名家讲解示范短视频,向群众讲解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及欣赏角度,帮助群众读懂非遗,提升非遗技艺体验感。
(四)志愿服务动态化
现阶段,具有专业特长和高素质的文化志愿者,在参与文化建设活动的过程中,用他们专业的技艺去展现文化的魅力,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文化志愿者的补充,缓解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困境。但是,应重视其社会性、公益性,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应以文旅志愿者平台为抓手,实现文化志愿服务的全流程数字管理。通过“招募—服务—纪实—点赞”,根据平台综合数据、群众评价、第三方暗访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及时整改不达标的志愿者和志愿团队,同时对良好口碑的志愿团队加大扶持力度。动态管理评估能让志愿团队更加稳定,志愿项目开展更加持久。
数字文化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而且为全国文化馆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社会发展、服务设施升级、服务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是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互联互通的数字平台、突飞猛进的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手段,让公共文化服务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文化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帅.数字中国新愿景!数字赋能激活文旅新业态[J].小康,2023(12):43-44.
[2] 曹俊.现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形态研究[C].文化馆的实践与创新,2014:001.
[3] 李永忠.文旅融合共赴诗与远方[J].西部大开发,2018(7):20-21.
[4] 李华.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情境下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探索与思考[J].公共文化研究,2023(1):44-47.
[5] 陈慰,巫志南.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1,41(1):38.
[6] 陈学明,张周朋,贾亦真.网络展演以文化人 数字体验乐在其中[C].文化馆的实践与创新,2014:18.
[7] 李国新,王全吉,冯佳,等.宁波“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调研报告[J].公共文化研究,2023(1):15.
[8] 白雪华.全民艺术普及创新发展[J].公共文化研究,2023(1):6,4.
[9] 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2):66-70.
[10] 李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探讨[J].文化月刊,2024(2):109.
[11] 杨红.浅谈在文化建设中文化志愿者的作用以及思考[J].四川群文,2023(5):12.
作者简介 雷澜,馆员,研究方向:数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