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传播舞台上,只有高质量的纪录片才能在海外主流电视平台上亮相,所以创作高质量的纪录片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相较于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电视剧的虚构魅力以及娱乐节目的轻松氛围,纪录片以独特的纪实魅力构建起连接全球观众心灵的桥梁,能够直接缩短跨文化交流的距离。此外,纪录片作为一种能跨越时空界限的媒介,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与历史责任。纪录片既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又是时代的历史留影。在多元文明交流中,纪录片以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成效显著,逐渐展现出影响力。但在构建全球知名纪录片品牌方面,中国纪录片仍面临挑战。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应牢牢把握文化交流的话语权,真实展现社会的多元化和人性的复杂性,使观众能从真实的故事中获得共鸣与启示。文章以《一带一路》纪录片为范例,首先分析了纪录片的文化使命 ;探讨了纪录片《一带一路》的价值意蕴:多元化语言呈现国家形象、内容和题材跨国别选择、叙事策略为跨越文化差异、关注全球发展共同命题;最后提出提升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调整影像文本内容、突出文化表达主题、调整和优化叙事结构。
关键词: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一带一路》;文化使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J952;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073-05
当今时代,纪录片正面临商业化趋势的挑战,其核心价值——真实性、深度与文化承载性,受到一定的冲击。纪录片作为非虚构叙事的艺术形式,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的镜头语言、严谨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挖掘,记录并阐释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及人文情感。专业术语如“非虚构叙事”“镜头语言”“叙事结构”等,均体现了纪录片独特的艺术与技术要求。面对商业化压力,纪录片创作者须坚守纪实美学原则,避免陷入娱乐化的陷阱。这要求创作者在选题上注重社会关怀与文化深度,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叙事节奏的把控与视觉语言的创新,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纪录片旨在通过镜头捕捉那些短暂而珍贵的瞬间,真实展现社会面貌,并引发观众对时代的深刻反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呼唤高质量、有深度的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多元、开放的中国,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1]。21世纪10年代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以更加自信、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与世界各国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展现中国发展成就、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记录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形象,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搭建了桥梁。从历史角度分析,“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融合与碰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纪录片如同现代版的“丝绸之路”驼队,承载着不同文明的智慧与情感穿越文化的荒漠,让人们在相互理解和欣赏中共同迈向文明的绿洲。
因此,纪录片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远不止于娱乐或传播信息,更是一种推动全球文明对话、促进人类思想融合的重要力量[2]。
(一)多元化语言呈现国家形象
虽然纪录片只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但其在跨语言传播方面的力量不容小觑。首先,纪录片凭借直观性与视觉冲击力,能够巧妙跨越语言的鸿沟,使信息的传递超越文字的局限,变得更加直观易懂。纪录片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动作等多元符号,构建一种无须翻译即可理解的全球共通语言[3]。其次,纪录片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与智慧。面对枯燥难懂的数据信息,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通过三维动画和数据可视化处理等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元素。例如,《一带一路》纪录片通过图表式数据,直观展示了经济增长、经贸合作等关键信息,有效促进了观众对数据的感知与记忆。这种方式既简化了数据信息,也降低了语言障碍对理解的影响,使全球观众都能轻松把握纪录片所传递的核心内容[4]。
(二)内容和题材跨国别选择
纪录片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在跨国界特性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种特性不仅仅体现在地理空间的广泛覆盖上,更在于能够深入挖掘并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与互动。《一带一路》纪录片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其如同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诗,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轨迹,穿梭于亚洲、非洲、欧洲与美洲之间,编织出一幅幅跨越国界的壮丽图景[5]。该纪录片在题材内容的选取上极具全球视野与包容性。该纪录片不仅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与成就,还将这些合作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6]。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纪录片在展现这些跨国界合作时,并不是简单堆砌事实或数据,而是注重挖掘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让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每一段历史都鲜活起来。因此,《一带一路》纪录片在题材内容上的跨国别选择,既是对纪录片创作边界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对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互鉴的一次深刻诠释。
(三)许是策略为跨越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一带一路》纪录片巧妙运用了跨民族的人物故事作为叙事核心,构建了一座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很多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倾向于从作品中寻找和自己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相似的元素。基于此,《一带一路》纪录片巧妙利用情感共鸣机制,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跨越国界和民族界限的人物故事,触动了全球观众的心弦[7]。除宏大叙事外,也在微观层面讲述了共建国家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故事,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人类命运的共同交织。这些故事涉及的人物广泛多样,既有政界精英、商业巨擘,也有普通市民、企业员工,还有历史先贤与当代学者[5]。纪录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入的访谈,展现了人物的个人奋斗和成长历程,解释了这些人物背后的文化根基和民族特性。吐鲁番少年吐尔逊的故事,便是一个生动的跨文化交流范例[8]。他的跨国学习经历,既展现了中国少年的勤奋与好学,也从西班牙教练的视角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外部观察中国文化的窗口,从而实现了“形象自塑”与“形象他塑”的有机融合。这样的叙事策略使《一带一路》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阻隔,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点。
(四)关注全球发展共同命题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纪录片也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情感的独特纽带。尽管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但依旧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可持续利用、消除贫困等。基于这些人类共有的问题,《一带一路》纪录片成功地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人类共同发展的宏大命题紧密结合,引发了全球观众广泛共鸣[9]。《一带一路》纪录片在讲述国家发展故事时,展现了一种跨越国界的人文关怀与全球视野。制作者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将宏大的发展战略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紧密相连,让观众在感受国家间合作成果的同时,能深刻体会到这些成果如何惠及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例如,中亚国家交通闭塞地区的小女孩卡米拉,通过画笔描绘出对火车的憧憬与向往。这一细节不仅反映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状况,还寓意着共建“一带一路”为这些地区带来的希望与机遇。又如,非洲小女孩曼娜扎在路灯下苦读的场景,深刻揭示了电力短缺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制约,也凸显了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一带一路》纪录片除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真实故事展现外,其创作和传播策略同样值得深入剖析,这些策略为纪录片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一带一路》纪录片摒弃了传统宏大叙事的模式,转而采用微观视角,通过具体人物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宏大主题[10]。这种叙事手法的转变不仅能够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通过印尼货车司机苏加纳和斯里兰卡女孩麦娜可的日常生活变迁,纪录片成功地将共建“一带一路”下基础设施建设的伟大成就转化为普通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故事的有机结合。此外,《一带一路》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也体现出了文化间性思维,尊重和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和群体经验[11]。这种思维方式既能跨越文化障碍,也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纪录片通过呈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纪录片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创作和传播方式都会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带一路》纪录片坚持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成功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总的来说,《一带一路》纪录片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展现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深厚情谊。
(二)调整影像文本内容
在纪录片《一带一路》的影像叙事中,采访环节的占比较高。通过103个受访嘉宾的多元视角,构建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国际合作图景。纪录片对受访嘉宾的选择十分注重权威性与国际性。政府官员,尤其是省部级以上高级官员的广泛参与(占比高达44%),不仅确保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还赋予了纪录片一定的公信力[12]。同时,纪录片采访了27名外国政要,有效增强了内容的国际代表性和说服力。这些政要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层次,还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影响力和广泛参与性。此外,纪录片还注重社会各界的均衡呈现,力求通过多样化的声音构建全面的国家形象。专家学者、项目工程负责人以及普通百姓的受访比例合理,他们或从专业层面,或从日常角度,为观众提供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多维解读。特别是普通百姓的讲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亲身经历,生动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给当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和福祉,增强了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在地理覆盖上,纪录片也展现出了高度的平衡性和包容性。纪录片内容聚焦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合作,通过增加外国城市的提及次数(外国城市65次、中国城市44次),展现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格局。
(三)突出文化表达主题
在划分文化的层次结构时,可以将其划分为表象层与内核层,分别对应浅层文化与深层文化。浅层文化如同浮于水面的涟漪,以直观的物质形态迅速抓住观者的视线,而深层文化则潜藏于波澜之下,主要以丰富的非物质内涵触动人心,激发深刻的情感共鸣[13]。浅层文化的展现往往依赖服饰的斑斓、建筑的宏伟、乐器的悠扬、美食的诱人以及文体活动的多彩多姿。要想体现出深层文化,则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乃至哲学深度,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味和真谛。面对西方观众这一低语境文化的接受群体,直白的解说往往难以激发他们内心的深层感受。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场景来捕捉信息,感受文化的魅力。《一带一路》纪录片深谙此道,因此在讲述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时,并未过多依赖冗长的解说词,而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场景传递信息。例如,纪录片通过展示韩国海域沉船中发现的唐代古铜钱、美国国家美术馆珍藏的描绘中国青花瓷的《诸神的盛宴》等画面,直观有力地证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悠久的历史联系与文化交流,使观众在视觉享受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此外,纪录片还通过诸多生活细节来展现中国文化在异国的传播与影响。如俄罗斯姑娘柳芭身着唐装出席宴会的场景,不仅展示了中国服饰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亲和力与影响力[14]。在《筑梦丝路》一集中,开篇的《千回西域》舞蹈表演,以绚烂的舞台效果和精湛的舞蹈技艺,配以中文旁白对“冰山雪峰、沙漠胡杨”等场景的诗意解说,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与壮丽,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与情感联结。
(四)调整和优化叙事结构
《一带一路》纪录片通过音乐与视觉的双重叙事策略,结合中国纪录片“氛围感”与西方纪录片“逻辑性”优势,将古丝绸之路的壮丽画卷缓缓铺展在观众眼前[15]。背景音乐作为情感的催化剂,以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还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那遥远而深邃的历史韵味。尽管这些文化背景对部分观众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且复杂,但纪录片通过具象化的事物,如丝滑的绸缎、醇香的茶叶、灵动的舞蹈以及生动的画作,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视觉体验,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理解并接纳这些异域文化的魅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与理解度,创作者还采用情景再现的艺术手法,通过精心编排的演员表演以及巧妙的声画结合,将古丝绸之路上的经典场景生动再现于荧幕之上。例如,在第六集《筑梦丝路》中,张骞出使西域的传奇故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演员们身着古装,穿梭于模拟的集市之中,与想象中的阿拉伯商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同时,骆驼商队的缓缓行进、沙漠风光的壮丽旖旎,无一不在向观众诉说着那条古老商路的辉煌与沉寂,让人不禁对中国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由衷的赞叹[16]。
(五)优化解读视角
《一带一路》纪录片从全球视野出发,跨越地理界限,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及美洲,汇集了超过50位国际知名人士的声音。这些人分属不同领域,通过历史脉络梳理、经济影响评估、社会变迁观察及文化交流探讨,共同勾勒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全球共同利益、强化国际责任担当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共识。《“一带一路”上的智者》纪录片作为对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献礼之作,在中宣部指导下,由新华社出品,CNC承制。该片聚焦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86名学者,精选其中14名,通过他们的故事和研究成果,直观展现了东西方智慧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汇与互动。这些学者作为各自领域的代表,共同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解读,体现了全球智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中国广播影视行业的国际化发展目标是构建一个面向全球的、多元化的传播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纪录片创作者应深入反思过往对外宣传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从国际视野对纪录片进行解读,积极吸纳国际同行在纪录片创作方面的先进思路和方法,以此提升中国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水准,这样才能让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展现中国真实面貌、传递中国声音、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任,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国际提升贡献力量。
跨文化纪录片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纪录片《一带一路》的成功,既源于对选题深度与广度的准确把握,也得益于对叙事技巧与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娴熟运用。该纪录片巧妙结合东西方文化语境,运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将宏大的国家主题融入生动的小人物故事中,从而实现了不同受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此外,国产纪录片要提升在全球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必须从宏观角度把握话语权,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罗锋,张培.呈现多彩中国形象:2023年国产纪录片创作评析[J].中国电视,2024(4):12-20.
[2] 赵捷.记述多彩中国故事 书写新时代万千气象:2023年国产纪录片评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3):33-36.
[3] 严志超,张帆.内容、视角、策略:新时代国产纪录片海外传播新实践[J].上海艺术评论,2024(1):71-73.
[4] 徐红,卜艳艳.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国产纪录片的内在力量[J].上海艺术评论,2024(1):68-70.
[5] 王爽.国产纪录片在中国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3.
[6] 陈佳玲.媒介记忆视角下“马志丹工作室”纪录片创作史论研究(2004—2022)[D].广州:广州大学,2023.
[7] 徐晗,吴春彦.论国产生态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的创作特色与传播价值[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7):154-156.
[8] 刘轶,毕忠皓.时代变革下国产纪录片在国民教育中的教育功能、优势及实现路径[J].声屏世界,2023(7):78-80.
[9] 刘嘉.新媒体环境下国产人文纪录片的叙事与传播策略:以《人生第一次》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5):110-112.
[10] 张国伟,邵建东.话题营销视角下的国产科普纪录片传播创新研究[J].科普研究,2023,18(1):26-33,106.
[11] 周建华,冯青青,胡舒.新媒体语境下新纪录片影像的创新表达[J].新闻论坛,2024,38(3):43-45.
[12] 赵志强.新时代国产专题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究[J].新闻传播,2022(16):139-140.
[13] 陈宇欣.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采写编,2022(7):125-127.
[14] 刘振江.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J].喜剧世界,2024(6):75-78.
[15] 高雅曼.健康传播视野下国产医疗纪录片中“生命”话题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16] 解文峰.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生态文化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2.
作者简介?李宗颐,研究方向:影视研究与创作(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