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人文视角的引入为中国民间故事的影视化及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基于CNKI与Web of Science文献搜索引擎,检索相关核心期刊后,结合相关文献、关键词等数据,深入分析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民间故事影视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及其影视的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三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空白。文章分析发现,三者在单个领域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然而,数字人文、多模态话语分析等方法受关注度较低,尚未广泛应用,也未形成学科深度融合的体系化研究。此外,国内学者大多集中于文本分析和理论探讨,忽视了多模态之间的互动及与受众的双向交互。同时,现有研究的案例分析分散,缺乏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普遍适用的传播及翻译策略。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关建议:未来,研究者应聚焦跨学科尤其是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影视化研究,带动来自各行各业的广大社会力量,深入探讨民间故事的影视化和国际传播,充分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优势,旨在进一步发挥民间故事跨文化交际的独特桥梁作用,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数字人文;民间故事;多模态;影视化;翻译;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060-0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安徽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以中国民间故事题材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10357255;2023年度安徽大学质量工程教育教学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融入英语笔译课程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xjzlgc294;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AH010005;2024年度安徽省翻译协会翻译安徽研究院项目“安徽红色文化话语对外翻译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YAH20240109;2024年度安徽大学质量工程项目“英语笔译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xjzlgc209;2024年度安徽大学外语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团队项目“徽红记译+”研究成果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故事内容贴近生活,传播形式丰富,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愿景,容易引发文化共鸣。《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民间故事定义为:“民间散体叙事文学的一种体裁。又称‘古话’‘古经’‘说古’‘学古’‘瞎话’等。民间故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泛指流传在民众中与民间韵文相对的民间散文叙事作品;狭义的民间故事指除神话、传说之外的,一系列具有神奇性幻想色彩或讽刺性奇巧特点很强的散文叙事作品。”[1]本文以广义的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民间散文叙事作品。
随着全球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民间故事影视化作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纽带,因此字幕翻译在弥合文化差异、消除偏见方面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然而,由于译制水平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电影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文化折扣”现象,降低了外国受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和期待。《2022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2]基于烂番茄影评平台上受众对部分中国电影的965条差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去除常用词后,词频排名前三的分别为story(故事)、boring(没趣的)、plot(情节),其关联词有slow(缓慢的)、dialogue(对白)等,缓慢的情节与隐晦的对白成为差评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改编之风盛行,相关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备受国内外学界关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和互动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单一的语言媒介被由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构成的复杂媒介所取代。仅研究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或者语言系统与社会文化、心理认知之间的联系,显然难以达到研究目的,与多模态、电子信息等手段的交叉融合不可或缺。
因此,为促进中国民间故事主题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聚焦中国民间故事影视化与国际传播的研究现状显得尤为必要,即包括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民间故事影视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及其影视的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
(一)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民间故事影视研究
1.文献数据分析
据中国知网的统计,自1995年起,就民间故事影视相关研究,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相关论文共计129篇。据CNKI可视化分析,论文数量呈波动式缓慢上升。
例如,2006年电视连续剧《白蛇传》热播,2010年电影《神探狄仁杰》完结、取材于古籍《山海经》的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大热;2015年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热映,2018年电影《风语咒》口碑再次掀起国漫热潮。这些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当年的研究热度。可见,学界对民间故事影视有着一定的关注度,但研究热度并不高。主要登文期刊包括《电影文学》《电影评介》《当代电视》《戏剧文学》等。而在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上的核心期刊中,民间故事影视研究寥寥无几,发表年份间隔大,约3年产出1篇,共计6篇。
首先,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民间故事影像研究和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前者包括影视作品、影视创作、影视动画、影视文化、影视音乐、影视批评、影像传播等,共43篇。孙明等[3]基于木兰影像的历史流变,结合新世纪以来美式叙事对木兰影像的重构,在影像文化理论框架下探讨了木兰式民间故事IP改造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方案。徐兆寿等[4]分析了《白蛇传》电影改编文本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指出趋同性来源于受众对英雄的美好想象、对经典仪式的共享和对影像的代际记忆,而差异性则源于时代背景和跨文本理论的相互作用。国外研究多与数字人文视角结合,更关注电影制作技术和多模态化叙事,与计算机技术、教育等领域相关。
其次,就电影类型而言,与真人电影相比,民间故事的系列动漫电影更受学界关注。国内除关于《白毛女》《兴安岭猎人传说》《金牌冰人》《白蛇传》和《花木兰》真人电影的7篇研究之外,共有8篇关于哪吒、孙悟空、姜子牙的论文。这些文章大多分析电影剧本的文本特征和创作理念的历史变化。国外则更倾向于宏观研究,涉及的作品类型多为动漫。
另外,国内在研究内容上聚焦从民俗学角度挖掘民间故事改编电影的价值内涵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作用。陈金梅等[5]认为影像化的民间故事呈现了“原乡”型的乡土怀想和文化景观,成为连接古典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本土地域与全球空间的桥梁。李严等[6]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及民间故事的相互结合与促进。而国外的研究则较少融合本国民族精神或文化核心,6篇论文或聚焦于大数据、新技术等数字人文层面,或聚焦于中西方民间故事改编发展史的对比。
再次,影视化创作研究与民俗文化等多视角的融合,是国内现有研究的另一个主要特征。这些视角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间音乐、民间立场和地域文化等。梁娟美[7]探讨了如何正确强调民俗文化认同感,避免过度坚守地方性民俗文化认同。苏娅等[8]认为中国古典乐对影片的情绪感染有如虎添翼之效。
最后,从学科分布来看,国内研究集中于影视与文学的结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以及中国文学占67.18%,文化、新闻与传媒、文艺理论等学科也有所涉及。国外研究则更注重跨学科工具的使用,尤其是计算机、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与国内的研究重点明显不同。
总之,民间故事影视研究热度并不高,国内主要集中于分析动漫作品和挖掘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并与多种民俗文化视角相融合,侧重于文化层面。
而国外对此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而且焦点不同,主要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侧重于中西方动漫对比和利用电影制作新理论新技术来实现更好的主题表达。
由此可知,民间故事影视研究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国内对数字人文的影视制作技术改进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即缺乏数字人文视角下民间故事相关影视研究。
2.现有研究成果
首先,对经典故事的历史构建和当代传承研究已初具规模。相关论文共计10篇,有一定关注度,但整体热度不大。许多民间故事在千百年的口耳相传和再创作当中逐渐成为经典,研究这些故事的缘起、背景、现状和价值意义,对当代影视改编极具指导意义。张紫怡[9]以杨门女将故事改编的文艺作品为例,研究民间故事传承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以此探究故事传承背后的动力机制。同时,对伯牙子期、枣阳刘秀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封神演义等故事也有相关探索。这些研究虽然数量不多,广度不足,但深度可观。
其次,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民间故事影视研究已稍有成效。Web of Science上的6篇论文或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或使用了数字人文工具。例如,汉斯·马丁·拉尔、霍克·孙·西亚及亨利·约翰[10]提出,只有文学家保护一个国家的民间故事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尝试研究并使用非逼真的渲染、矢量和基于像素的自动中间化以及混合媒体技术,来再现典型的亚洲艺术风格。
最后,民间故事改编的动漫电影研究视角丰富。动漫电影的制作脱离了常规的自然属性,更关注叙述内容、情感表达、观念传达,以及多样的时空处理方式,使之成为民间故事影像化的最佳形式。相关的研究随之增多,从人物形象外观设计、服饰设计、叙事策略、视觉美学建构等视角出发,共计25篇论文。
例如,吴婧宜[11]探讨了服饰设计对角色性格的影响、服饰设计法则与故事主旨的关系、角色服饰的色彩表达,探析了动画艺术与服饰设计之间的汇融关系。
3.研究空白
首先,目前国内研究重点在于对民间故事影视字幕文本进行传统语言符号分析,从而探索翻译策略和文化内涵,而鲜有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当下迅猛发展的数字科学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数字人文视角在国内缺乏热度,相比国外的广泛应用,仍显滞后。
其次,数字人文视角下电子信息技术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尚未吸引翻译界的广泛注意。对中国古籍改编影视的研究,如《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等,热度较低,并且现有研究仅限于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或人物形象,总体研究范围有限。然而,从数字人文视角来看,运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如Python、CiteSpace等,可以大大拓展研究范围,囊括具有研究意义的文本或影视对象。
最后,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挖掘中国民间故事影视的国际传播方法相关研究极为稀缺,包括选题与改编机制、受众认知特点、影视剧传播途径和效果等方面,研究明显不足。目前,国内相关论文仅有5篇,主要集中于传播困境和字幕翻译研究,试图利用数字人文助力中国民间故事国际传播,但具体方法与传播策略未得到深入探究。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民间故事研究
1.文献数据分析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单一语言媒介逐渐被由图像、声音等构成的复杂媒体所取代,这样就生成了多模态话语[12]24。当今世界,多模态语篇范围十分广泛,国内外学界也逐渐重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但国外学界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国内。通过CNKI可视化工具梳理近几年的文献发现,涉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CSSCI及北大核心文献共有164篇,其中语言文学类学科占比最高,共98篇,占比59.76%;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学科相关文献仅23篇,占比14.2%。运用Web of Science可视化工具梳理国外的相关文献,得到有关“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多模态话语分析)的Web of Science核心文献共590篇,主要分布在Communication(通信)、Linguistics(语言学)等学科领域。此外,国外学界近几年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的发文量虽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体保持稳定。反观国内,尽管学界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展现出一定的关注度,但研究热度依然不高,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主题的核心期刊论文发文量在2022年达到顶峰,但也仅有21篇,明显低于国外。因此,国内学者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的研究上,关注度和重视度尚显不足,对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相关研究的关注度仍不够深入。
国内虽已有一定的研究聚焦于民间故事及其影视化作品的探讨,但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结合的情况寥寥无几。根据2019年至2023年的CSSCI及北大核心文献,民间故事影视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年来的一些热门作品,而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此领域的论文仅有8篇,分别是《哪吒之魔童降世》(3篇)、《花木兰》(2篇)、《姜子牙》(1篇)、《封神榜:哪吒重生》(1篇)以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1篇)。
综上,相较于国内,国外学术界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的研究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关注。但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认识到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价值与重要性,并且积极投身于该领域的探索。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在民间故事及其影视改编作品的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将二者融合、共同研究的案例相对稀缺,这一研究领域亟待更多的学者投入精力,以填补空白。
2.现有研究成果
首先,国内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张德禄教授[12]27总结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包括四个层面及其次级范畴: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其中,文化层面是多模态交际得以实现的关键,是文化内涵交流的基础。语境层面则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交际会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内容层面包括话语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在话语意义层面,有受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所制约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在形式层面,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相互关联,共同体现话语意义[12]28。表达层面则涉及话语最终表达的实现,包括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语言媒体分为纯语言和伴语言两种媒体,纯语言媒体包括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伴语言媒体则是声音的音调、语气和语言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非语言媒体是指交际者在交际的过程中除使用语言对话之外,还使用了身体手段如肢体动作、面容表情等,或其他非语言手段,以传达意义。
其次,部分国内学者已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影视作品的语篇研究,探究多模态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同时,学者们针对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探究了灵活的翻译方法。戴丹丹等[13]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与表达层面探索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得失,指出字幕翻译在文化层面需要考虑观影者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等差异,对文化负载词使用意译等方法;在语境层面应联系各语境对源语语篇进行整合重组,适当使用增减译法;在内容层面应综合考虑语意和形式,通观全局权衡利弊,适当省略一些人名、称谓、语气词;在表达层面应与多模态配合,确保字幕译文的长短适宜,提升观影体验。
最后,关于使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民间故事英译,已有少数学者提出其相关文化输出意义。李家霞等[14]基于对电影《姜子牙》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指出影视作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字幕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和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并对字幕工作者提出了文化交流的要求与期望。
3.研究空白
首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中国民间故事影视作品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仍有待扩展。近几年,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民间故事影视作品的文献仅有8篇,其中顶峰时期的2023年也才发表3篇与之相关的论文,2020年甚至无一人发表。再者,这些研究大多针对某一部电影或某一部电影中的代表性片段,即多模态话语分析目前主要还是应用于单个案例分析,学者多致力于将理论运用到案例分析中,而忽视了系统整合。
其次,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中国民间故事影视作品研究中应用的深度有待拓展。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某些静态影像片段,未能全面细致地探讨所有模态的相互作用及在电影中共同构建的意义。同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中还不成熟,研究多为表面性分析,未能深入探讨不同模态如何共同表达字幕的更准确含义。
最后,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得失,而忽略了将其与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相结合。基于现RwzIo0TyV//YjJQfgT6ZyE/w8EJeMQxDYw/rCjw/cmM=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界与之相关的研究基本立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为译者的字幕翻译实践提出建议。尽管少数学者已经初步发现民间故事字幕翻译的跨文化交流作用,但对译文的国际传播效果的研究尚不深入,如何运用有效的字幕翻译传递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仍待探究。
(三)民间故事及其影视的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
1.文献数据分析
近年来,中国民间故事的影视改编热潮不断升温,涌现出《白蛇:缘起》《中国奇谭》等优秀作品。在知网以“中国民间故事”为关键词搜索,共发现168篇北大核心与CSSCI期刊论文,但有关民间故事影视化作品的字幕翻译研究很少。
首先,依据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主题检索到的知网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年度趋势,2000年之后,中国民间故事相关研究逐渐兴起,2002年发文数量达到顶峰,共12篇。此后,论文发表数量波动不大,近5年来年均约5篇,未形成显著的研究热点。
其次,研究主题多集中于中国民间故事及其类型。“中国民间故事”主题的论文最多,共41篇,占27.33%;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多为故事类型,相关论文共29篇,占19.33%。检索到的核心期刊论文绝大多数归属于“中国文学”学科,共127篇,占70.95%。
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及其影视的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现状,首先在知网以“民间故事传播”为关键词检索,仅发现12篇核心期刊论文,且近5年内发表数量较少。现有相关研究大多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尚未系统化提出理论或策略。12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主题与归属学科都较为分散,侧重点各不相同,多以具体案如《鬼妻》、《白蛇传》、重庆走马民间故事等为研究对象,且分别归属于新闻传媒、中国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以“民间故事翻译”为主题,共检索到23篇核心文献。这些核心期刊论文的特点与“民间故事传播”主题的论文类似,即研究主题较为分散,但因涉及翻译这一重要传播方法,其所属学科主要集中在文艺理论及中外语言文学。大多数文献也选取了具体例子来进行译本分析,如对藏族民间故事《尸语故事》英译本特点的分析、对《朝鲜民间故事》译本的分析等。然而,缺乏对中国民间故事英译的整体把握与对其他类型文本如影视字幕等的研究,尚未提出系统化的理论和针对不同类型文本有效的英译策略。
以“网络字幕组”为检索主题,结果显示有17篇相关文献,其中仅9篇真正以网络字幕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其学科分布以新闻与传媒为主,占比达52.94%,同时涵盖了外国语言文学、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文化等。学者或探索了网络字幕组的国际传播作用,或分析其获利渠道、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或是进行翻译评估、质量分析等。
此外,对于国外相关研究,在Web of Science上以“Chinese folk tales”(中国民间故事)为关键词检索SSCI文献,仅发现10篇。在2019年之前的15年间,仅偶尔有一篇发表,自2019年有两篇发表后才稳定每年有一篇发表。
可见,国外有关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较少,且研究重点分散,主题分布相当广泛,其中许多主题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无直接关联,甚至涉及韩国文化。这可能反映出目前国外的研究焦点更多放在跨文化比较或更广泛的民间故事类型上,而对中国特有的民间故事挖掘不够;中国民间故事的国际传播也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中国民间故事影视改编之风正盛,但国内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仍集中于类型、发展史、故事学的研究。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国际传播和翻译的研究有限,对其影视化及字幕翻译的探讨尤显不足。此外,现有研究还存在主题太过分散、多针对具体案例分析和缺少系统化理论与策略的问题。因此,结合中国民间故事影视化较受欢迎、拥有大量受众市场的现实背景来看,填补此类空白无疑具有XKdSFMAbO5ouogAmqp2Oe8+QMnUAiYBCZ+E5/A1OQ2w=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有研究成果
在中国民间故事研究方面,刘守华作为代表学者,建构了中国民间故事学体系,并提出了“故事诗学”理论。这些研究立体地看待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发展历程,强调将其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相结合,促进了中国文艺学的成熟。
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方式,也有学者提出了重要结论。苏永前[15]通过研究中国西北民间故事在中亚地区东干人中的传播,指出了“移植与借用”这一传播方式,即民众在迁徙过程中将中国西北的民间故事带到新的地区,同时借用其母题和情节创作新故事。这种传播方式在民间故事的早期传播中具有代表性。刘秀梅等[16]则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中国民间故事重要的传播方式——微电影及短视频。他们认为,民间故事的微电影创作是一种创新的扩散传播,它以现代媒介的传播优势,为民间故事的影像传播提供了创新技术支持,将民间故事的文化思想、精神内涵、民族特性传递给受众,建立了具有立体、情感和趣味的传播机制。
在民间故事的影视化及其字幕翻译方面,当下研究方向与结论大多集中在国外影视作品字幕的中文翻译,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影视化及其英译的关注度较低。例如,陈玉萍等[17]对比分析了美国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的两个中文字幕版本,探讨了两种字幕的翻译与图像符号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明确了图文关系在电影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中影响字幕翻译的方式。梁艳智[18]则以美剧《绯闻少女》《老友记》等和英剧《唐顿庄园》为研究语料,提出译者应从文化、语境、内容及表达四个层面综合考量影视剧中的字幕与画面、镜头、音乐、色彩等多种交流模态之间的作用,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准确完整地表达源语对话。
对于网络字幕组这一群体,已有学者初步探索了其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际作用,结合当下现象分析了字幕组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例如,赵珞琳[19]首先详细阐述了“网络字幕组”的现存形态,称其为“饱受争议的‘文化使者’”,然后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入场”网络字幕组的活动场域,考察网络字幕组的网络分享实践,分析其内在动机与实践XKdSFMAbO5ouogAmqp2Oe8+QMnUAiYBCZ+E5/A1OQ2w=模式,并指出了字幕组面临的双重困境——合法性困境和道德价值困境,呼吁读者对网络分享作为“公共设施”的角色进行反思,认识到平台资本对亲社会话语的挪用。
3.研究空白
在数字人文视角下,目前国内有关中国民间故事的影视化和国际传播研究存在一些空白。
首先,目前学界对中国民间故事影视化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匮乏。如前文可视化分析所示,在知网与Web of Science上都很难搜索到相关的核心文献,即使有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分析,也少有系统整合与普适策略的提出。例如,王伟[20]分析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中心思想和电影如何对神话故事的核心主题进行现代化改编,指出了其作为中国民间故事改编电影的成功之处;但其局限性在于仅仅立足于哪吒的民间故事及其电影改编,未能提出能应用于其他中国民间故事影视化改编的实用路径。
其次,在中国民间故事影视化的研究中,对字幕翻译的关注较少。例如,杨雁雁等[21]探讨了民间故事影像化的方法和规律,指出民间故事影像化的过程必须适应当代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同时注重影视技术带来的视听表现力,但未涉及字幕及翻译的具体操作手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突出了官方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初步挖掘了网络字幕组的生存现状与国际传播作用,却未引发广泛关注,从而发挥这一庞大群体不可替代的跨文化交际作用:一方面弥补了官方进口影视作品后翻译的不足,另一方面在音像制品民间传播的灰色地带扮演着跨越语言障碍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影视字幕翻译与数字人文、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结合为传播中国民间故事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术界对这些新兴视角的关注也在增加。然而,通过研究现状不难发现,有部分问题仍值得思考。
第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影视字幕翻译、中国民间故事等单个领域都已有较为持久的研究,但就研究现状而言,融合三方、聚焦于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中国民间故事影视化与国际传播的相关探索较少。
第二,国内学者多聚焦于文本分析等理论研究,忽视了各种模态的相互作用以及同受众的双向交互,并且与其他学科如数字信息的交融远远不足。
第三,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存在案例分析太过分散、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未能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价值的民间故事传播与翻译的相关策略和具体方法。
第四,数字人文于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新型研究方法兼传播媒介,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各方对二者的重视也未达到理想高度。
第五,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于翻译界。然而,中国民间故事的有效、广泛国际传播要求动员整个社会和各行各业,尤其是当今发展迅猛的数字技术产业,同时积极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民间价值的传递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在数字人文视角下,中国民间故事影视化与国际传播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聚焦于单个领域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或框架,对传统的文字文本形式的探索不断深入。但不难看出,数字人文视角、学科交叉、多模态话语分析尚未广泛应用,跨学科融合研究寥寥无几,体系化进程缓慢,社会力量仍有待挖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填补相关空白应成为探究要点,以期共同推动中国民间故事主题影视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6册[M]. 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90.
[2] 黄会林,许莹,郭欣炜.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2022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1):44-54.
[3] 孙明,马卓恺.木兰影像:由美式叙事到中国表达的思考[J].电影文学,2021(5):121-125.
[4] 徐兆寿,何田田.民间传说“白蛇传”百年电影改编述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2):83-94.
[5] 陈金梅,梁家胜.民间文学影像化再演述的策略与价值[J].文艺评论,2022(2):122-128.
[6] 李严,王坤.我国民间故事改编电影中的民俗学解读与民间价值钩沉[J].电影评介,2022(7):41-44.
[7] 梁娟美.哪吒神形象动漫叙事与民俗文化认同[J].电影文学,2020(5):113-117.
[8] 苏娅,李广睿.解读《大鱼·海棠》中的古典配乐元素[J].电影评介,2019(18):110-112.
[9] 张紫怡.杨门女将故事当代传承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10] 汉斯·马丁·拉尔,霍克·孙·西亚,亨利·约翰.生命线:亚洲动画新技术[C]//全球科技论坛.第三届计算机游戏、多媒体及相关技术国际年会.新加坡:全球科技论坛,2010:177-183.
[11] 吴婧宜.浅析《大鱼海棠》动画电影中的服饰设计[J].西部皮革,2023,45(9):142-144.
[1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13] 戴丹丹,祁文慧.多模态视角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字幕翻译c4lbFojiwL8N8KrmkTrCrQ==探析[J].英语广场,2023(8):7-11.
[14] 李家霞,常晓宁.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姜子牙》的字幕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2023(23):53-56.
[15] 苏永前.移植与借用:中国西北民间故事在中亚地区东干人中的传播[J].民族文学研究,2019,37(1):56-64.
[16] 刘秀梅,董洪哲.民间故事影像传播的创新策略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155-162.
[17] 陈玉萍,张彩华.英文电影字幕的中文翻译:一项关注图文关系的多模态分析[J].中国翻译,2017,38(5):105-110.
[18] 梁艳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英美影视剧字幕翻译[J].当代电视,2016(12):80-81.
[19] 赵珞琳.网络分享的动机、模式与困境:对网络字幕组的质性考察[J].出版科学,2021,29(6):66-75.
[20] 王伟.《哪吒之魔童降世》:传统神话故事影视化之改编与传承[J].影剧新作,2020(1):146-152.
[21] 杨雁雁,陈咏.中国民间故事的影像化研究[J].电影文学,2015(2):4-7,11.
作者简介 杨子玥,研究方向:英语与信息技术。傅悦,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文学。黄雨婷,研究方向:英语与信息技术。刘雨欣,研究方向:英语与信息技术。葛婷婷,研究方向:英语与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