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变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2024-10-27 00:00:00张淳淇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7期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呈现出多元化、互动性、实时性、跨媒体融合和全球化服务等众多特点,这些变化给媒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闻媒体必须主动适应。

文章通过归纳总结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特点,认为传播媒介的变革具有快速化传播、多样化形态、互动性增强、个性化推荐、全球化趋势等特点;传播内容的变革体现在多样性、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智能化、多元化等诸多方面;非线性、裂变式、精准化、自媒体等新的传播模式悄然兴起,新闻传播呈现出即时性更强、互动性更好、个性更突出、多媒体融合更普遍和社交属性更明显的发展趋势。然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信息过载、虚假新闻、商业模式、监管审查等方面的挑战。

文章提出数字时代推动新闻传播发展的着力方向,即持续深化技术融合、强化个性化与智能化推送、促进新闻内容的多元化与深度化、重视新闻伦理与监管、推动跨界合作与创新、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这对促进数字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传播实效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为后续新闻传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变革;发展趋势;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026-05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新闻传播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1]。传统媒体立体传播体系的构建,新兴媒体原创、策划、深耕内容的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越来越需要相互支撑,越来越需要一体化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竞争中融合,新闻传播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新闻内容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主动把握新的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一、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一)传播媒介的变革

近年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而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迅速崛起,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这种变革使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提升[2],也为广大受众带来了便捷、多样的信息获取途径。

第一,快速化传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体经历了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数字媒体的转变。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第二,多样化形态。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

第三,互动性增强。新媒体具有更cM0kUNkWQMtsn1lj5qj0IQ==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信息传播,与媒体和其他受众互动。这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同时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第四,个性化推荐。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媒体平台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推荐,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受众满意度,还促进了信息的有效传播[3]。

第五,全球化趋势。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打破了地域限制,改变了媒体传播格局,缩短了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全球化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传播内容的变革

数字时代,传播内容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智能化、多元化等方面。这些变革不仅使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符合受众需求,还给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内容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媒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化趋势日益显著。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内容形式也从传统的文字、图片形式扩展到动画、视频、VR虚拟实景等多种形式[4]。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内容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数字时代,信息更新迅速,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信息。同时,数字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促使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形成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传播生态。

内容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推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平台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实现智能化和个性化内容推荐,使受众可以便捷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增强受众黏性。

内容的创新和多元化。数字时代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内容形式不断涌现。这些新兴内容形式具有创新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5],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内容是基础。在信息传播快速化、多样化、全球化的形势下,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不再是独家新闻,而是内容策划。在拥有相同信息来源的情况下,从中找到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新闻线索,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科学策划内容,生产高质量的新闻,让受众看到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观点和见解,是吸引受众的关键。

(三)传播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往往是单向的,但在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已经向双向甚至多向转变。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6],新闻的流动不再是从传播者到受众的单向流动。

非线性传播模式。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为载体。受技术限制,采用线性传播,受众只能被动接收新闻信息。但在数字时代,非线性传播模式兴起,受众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性获取相关信息[7]。

裂变式传播模式。数字时代,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收新闻资讯,还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抖音、V视等为受众提供了表达观点、分享信息的平台,使新闻传播发生链式裂变[8]。

精准化传播模式。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受众数据,实现精准传播。例如,通过社交媒体营销、搜索引擎优化、短视频营销以及数据化广告投放等方式,更有效、精准地推广品牌和产品。

自媒体传播模式。数字时代,新闻传播门槛降低,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信息。这使新闻传播更加自由化、多元化,但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权威性等挑战。

(四)发展趋势

数字时代,新闻传播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第一,时效性更强。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要素。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的传播速度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传播平台,以及各新闻机构,纷纷引入数字技术,使新闻传播更加及时便捷,受众规模日益庞大。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新技术,使新闻传播的实效性更强[9]。人们只需要轻轻一点,就能立刻获取全球各地的最新资讯。

第二,互动性更强。数字时代,新闻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从平面到立体,从过去的“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到数字时代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从互联网PC端到App移动终端,再到全覆盖、立体式的媒体融合,数字技术驱动报、刊、网、端、微、屏等传播融合,打破了平台的边界,形成了跨界、智能的立体互动形态。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弹幕等形式,与新闻发布者、其他用户实时交流和讨论。社交媒体的互动性能够使传者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使多角色的新闻传播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受众的参与感。

第三,个性更突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开始注重个性化推荐。通过分析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喜好,新闻平台可以为受众推送更加符合其兴趣的新闻内容,节省获取信息的时间,增强受众黏性。个性化推荐使新闻传播更加精准,极大地优化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第四,媒体融合更深入。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多样,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音频、视频,这使得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容易吸引受众,满足受众的多种视听习惯。同时,多媒体形式的新闻更容易被社交媒体传播,有助于扩大影响力。

第五,社交属性更明显。新闻媒体社交化已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的主流趋势,新闻媒体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与受众互动和c6c7e8bead82c3e8c57e37c4bb1bf26d84e1e2720c22c9461b2f4476f7e90759交流,既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和导向性,也能丰富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新闻媒体寻求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适应和引领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

第六,人机协作更普遍。人工智能已成为不少新闻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借助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文、图、视频等多种产品形态,视觉化转型的趋势明显。还可以辅助记者、编辑等创作者完成常规文本写作、语音识别、内容纠错、舆情分析等工作,提高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但需要认识到,人机协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人。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化,但衍生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数字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新闻传播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须以严谨、科学理性的态度应对。数字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新闻传媒职业边界日渐模糊,技术误用与滥用、应用初期相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可能给新闻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0]。

(一)信息过载的问题

数字时代,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样化,信息过载问题日益严重。重复信息、无用信息、虚假信息频出,受众很难辨别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虚假新闻的传播

数字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多主体的融入有利于突破新闻传播的局限性,但也可能导致新闻信息审核把关机制弱化,产生比传统媒体时代更严重的真实性问题[11],增加新闻的审核难度。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三)商业模式的延续

数字技术对新闻传媒业的商业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新闻传媒机构应积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如与企业合作、提供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内容等,以吸引受众,提升流量,增加盈利。

(四)监管审查的难度

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给新闻传播有序发展带来了挑战。新媒体领域存在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网络审丑诱发低俗风气等,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和审查难度。媒体机构应保持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健全自律机制。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在数字时代展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新闻媒体要不断创新和适应,以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数字时代推动新闻传播发展的着力方向

数字时代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新闻传播领域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因此,媒体应保持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模式和服务方式,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推动新闻传播领域持续发展。为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机遇,新闻传媒行业要不断创新和改革。

(一)持续深化技术融合

要清晰认识到,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是大势所趋,如AI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写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新的传播格局。AI可以辅助新闻写作,大数据可以分析受众行为,以实现更精准的推送,自动化创作AI技术则可以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应引入大数据、智能化、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以提升传播效率和质量。

(二)强化个性化与智能化推送

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同时,智能化的推送算法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根据受众的浏览历史、搜索习惯、地理位置等信息,精准推送相关新闻资讯。例如,体育爱好者可能收到关于饮食控制、运动器材和最新赛事方面的新闻;而关注儿童健康的家长则可能看到关于儿童疫苗、成长发育和心理健康的文章。个性化推送不仅能增强信息的实用性,还能优化受众的阅读体验。受众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所需信息,而是可以立即获取与自己需求相符的内容。

(三)促进新闻内容的多元化与深度化

数字时代,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新闻从现实向虚拟延伸,借助VR、AR等,突破生产、还原、呈现的技术困境,将传统图片、文字、音视频的融合传播转变为真实、客观、沉浸式的立体化场域。数字时代,媒体要精心策划新闻内容,使其接地气、受欢迎。要让受众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进行深度采访,或深入解读新闻内容,以满足受众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新闻策划是媒体传播的基础工作,是能否吸引受众的关键,也可以反映出媒体对同一条新闻信息的见解和关注度。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独到的解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闻的传播[12],从而提升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重视新闻伦理与监管

有专家指出,新闻伦理的作用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微观层面维护新闻报道内容的客观公正性,保障广大读者的知情权;二是在宏观层面维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新闻媒体健康发展。

数字时代,选择信息的渠道拓宽,但信息准确性降低,读者更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真相。要解决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需要齐抓共管、共同努力[13]。如国家出台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加强监管和引导,平台履行好自己的主体责任、加强自律等。

(五)推动跨界合作与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关注的问题不断深入。随着社会思潮的复杂化,新闻传播不断朝深刻、多元的方向改革[14]。各个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新闻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前沿、更贴近受众的平台,如重大开放项目合作、车载平台嵌入、云端内容交互展示等。要将新的数字内容处理技术融入时代大潮,引领大众思想,在精神层面提升人类的思想认识。政府应支持企业,加强跨行业、跨区域合作,不断尝试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六)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

数字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应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提升讲好故事的能力和本领,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主流舆论,深入基层采写接地气、感染力和吸引力强的新闻作品,引发广大读者的共鸣。要用群众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新闻事件,让人们听得懂、记得住、看得见。还要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学会用新技术手段来生产和传播新闻产品,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从新闻生产上进行变革,成为熟练掌握视频处理、新媒体制作等技术的全能型新闻人才,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15]。因此,应重视新闻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最大任务就是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内容质量。数字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能让人们从中受益。数字技术改变了以往新闻传播的特点,新闻传播需要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创新传播载体和数字技术,以满足社会需求,提供针对特定受众的多种新闻信息。这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媒体需要积极拥抱时代变革机遇,克服新的困难,与时俱进,推动新闻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源.新媒体政府规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2(6):55-60.

[2] 张永健.融媒体时代本土记者如何“破土而出”[J].中国报业,2023(5):34-36.

[3] 肖邓华.融媒体视域下的新闻传播研究[J].新闻传播,2023(3):105-108.

[4] 胡丽平.浅议融媒体中心如何做好新闻传播的对策与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5):89-94.

[5] 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7):110-115.

[6] 李艺,阮晓红,荣小军,等.新媒体助力党建工作新发展:科研院所构建“新媒体+”党建工作模式研究[J].经济师,2022(6):95-103.

[7] 梁燕,庄杰,卓不凡.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变革[J].新闻采编,2019(3):11-17.

[8] 祖令.我国网络传媒的文化产业经营研究[J].公务员,2023(4):56-59.

[9] 蔡劲松.全媒体时代提高数字新闻报道传播质效探析[J].军事记者,2021(1):86-90.

[10] 申琦,关心怡,孙彤.中国数字新闻研究:从自发的经验研究转向自觉的学科构建[J].传媒观察,2023(3):64-69.

[11] 方兴东,钟祥铭.数字传播时代崛起与大众传播时代的终结:数字时代以人为本的传播范式与新的学科想象力[J].数字传播学刊,2021(7):101-105.

[12] 付继鹏.论新媒介下红色文化传播策略[J].记者摇篮,2023(8):135-137.

[13] 张鑫,程景.全媒体时代加强新闻伦理建设的思考[J].军事记者,2019(3):15-18.

[14] 王霞.浅谈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及其对大众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21(7):43-45.

[15] 刘同毅.提升素质打造全能型新闻人才[J].社会主义论坛,2020(7):57-58.

作者简介 张淳淇,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