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对新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不仅希望便捷获得有用的新闻信息,还希望从中获得审美享受,获得更优质的新闻服务。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尤其是纸媒,以“内容为王”,打造信息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备的新闻精品。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深入阐述新闻文学化的时代要求,分析新闻文学化的优势,同时从报告文学、新新闻主义等新闻文学化的典型文体,分析新闻行业在新闻文学化方面的探索实践。由此得出结论:全媒体时代,呼唤新闻产品以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最优结合,“金玉”其内,“光华”其外,兼有信息与审美双重价值。不过,新闻与文学本质不同,无论新闻业态如何发展、新闻性与文学性怎样融合,二者只能相得益彰,而不能越界取代。由此文章建议,新闻文学化应在新闻框架内强调对文学手法的应用,不能脱离新闻性,背离真实性。
关键词:新闻性;文学性;真实;审美;报告文学;新新闻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021-05
(一)读者需要文学化的新闻精品
新闻文学化,是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赢得读者的必然要求。当下,信息爆炸式增长,精准推送,瞬间到达,人们的信息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对信息品质的需求随之提升,迫使新闻媒体创新新闻报道方式,主动适应读者“口味”。毕竟,谁都不愿阅读由一堆抽象难懂的数字和干巴、专业的文字所构成的新闻,而更愿意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个故事、体验一个细节或一段情感中获得有效信息。
陆定一对此有相似的论述,认为新闻报道忌讳死板,读者对于那些过于严肃的报道会产生反感的心理,而不愿意主动阅读,认为这样的报道是“呆板的报道”。这种报道只是机械地陈述事实,缺乏生机活力,让人没办法读下去[1]。
那么,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才能吸引人,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高品质?为何报道同一事件,不同人员采写的作品有的堪称精品能吸引读者、斩获奖项,有的“易碎”,很快进入“故纸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闻精品做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相融,即新闻文学化。
(二)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相异与相融
所谓新闻性,即现实性、时效性,具体指新闻报道具有新近发生、真实准确的特性。文学性,即形象性、生动性,具体指文学作品具有审美特点和文化价值。极具新闻性的新闻与极富文学性的文学,同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既相异又相融。
相异,是因为二者的本质不同。范长江提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的源头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实,记者采写新闻,就是在事实发生的第一时间尽可能地通过采访和观察还原事实,并通过媒体向受众传达事实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因而新闻是有时效性的,且必须真实。
文学是人学,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或创作艺术形象,或生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进而传达思想。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性概括。若无此“高”,文学作品就会失去文学性。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是高层次的精神审美,可以虚构。
相融,是因为新闻和文学展示的人与事物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讲究精准有效的信息传载和适合的、巧妙的、高超的表达方式[2]。二者近缘。
(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优势互补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的新闻性与文学的文学性相融,已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新闻的思维和笔法——像记者采访、报道新闻一样讲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的作品必将带有浓郁的新闻气息,即新闻性。读者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会产生真实感,且更贴近生活,从而让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再上一个台阶。从古至今,我国文学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具新闻性,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3],进一步阐明了现实等新闻要素对于增强文学生命力的重要意义。
反过来,文学之于新闻,也有很强的互补性。新闻的优势在于具有真实性与时效性,但它“易碎”;文学的优势在于文学性,耐人寻味。若采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写出的新闻作品便富有审美韵味,更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正所谓“言以文远”,言论必须有文采,才能流传久远。
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我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开始探索实践。比如,我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少年中国说》,虽属政论文,但很有文采——四字一句,押韵,且大量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引经据典,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新闻文学化的传承与时代要求
新闻与文学起初难“分家”,直至20世纪初,我国首个新闻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新闻才从文学的大家庭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我国新闻史上,许多有名的新闻作品都做到了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相融,如李大钊的《新纪元》、刘白羽的《沸腾的北平城》等[4]。
我国新闻界“四大花旦”(彭子冈、浦熙修、杨刚和戈扬 )的新闻作品,也颇具文学性。比如“四大花旦”之一的戈扬,其在新闻作品中用文学手法这样描写女性:“年青的女服务员们,头上戴着浆洗得笔挺的白帽子,穿着白绸衬衫,黑绸裙子,像燕子似地穿来穿去。”用文学语言这样表述:“一物有一降,胡蜂怕蟑螂”“睡大地,盖蓝天,天上的云彩就是我们的被子。”[5]
文学化的新闻形式灵活,语言优美,感情流畅,有效提升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审美性。正因如此,即便是在新闻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文学化仍备受推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6]。讲故事就是一种文学手法。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是新闻文学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故事化的新闻扣人心弦,感染力、传播力强。
(一)报告文学——新闻文学化的典型
在众多新闻文体中,报告文学堪称新闻文学化的典型。业界认为,报告文学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位置。在写法上,作者会尽可能地运用文学手法,包括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特别是读者看一眼就能记住且能有力深化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区别于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报告文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区别于小说、诗歌等纯文学,报告文学又具有新闻性。尽管它与“非小说文学”或“非虚构文学”相似,但它的底色是新闻,仍严守真实性原则。
对报告文学而言,新闻是内容,文学是形式。报告文学与文学可谓“近亲”。有学者研究报告文学的起源后认为,我国的报告文学是“以古代文学的滋养为前提,以报刊为依托……最终从传统纪实文学的依附中脱离出来”[7]。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联姻”的结晶,是新闻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这种统一可以说接近新闻性与文学性融合的边界。也正因如此,新闻界认为它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新闻文体,文学界则把它视为有别于散文、小说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相得益彰
既然报告文学是典型的新闻与文学“联姻”的产物,那么“联姻”后,其新闻性和文学性又是如何摆正位置,以实现二者优势相得益彰的?
首先,坚守真实底线。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对新闻真实性的顺延接收。报告文学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必须真实,不仅人和事要真实,涉及的历史背景、新闻背景以及相关数据等的引述也要真实。要实现这一点,作者要“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认真采访、细致调查,对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反复采访、核实,对人物的心理、话语、反应等细节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体会,对涉及的历史资料、物证进行科学解读、多点印证。正如我国现代作家周立波所说,采写报告文学,“要靠调查研究来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容、现场的实景审查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8]。
其次,人和事必须典型,也就是具有重要性。报告文学在时效性方面不及消息、通讯,但其优势在于能更生动、更详尽、更有深度地报道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带给读者新的审美愉悦和思考空间。因此,报告文学报道的人或事必须典型,避免“小题大做”。
最后,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作者要巧妙地借鉴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化思维进行整体构思,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新闻事实清楚准确地报告出来。在具体手法上,可以借鉴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散文的形散神聚、诗歌的凝练与韵味;可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力求稿件情理交融而又文采熠熠。尤其是情节要跌宕起伏,不能平铺直叙;细节要活灵活现、画龙点睛地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淋漓尽致,只能是在真实性限制下的文学性。报告文学毕竟不是纯文学,不能用纯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它、评判它。
(三)全媒体时代新闻文学化的更多呈现形式
随着新闻业务的快速发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相融表现出更多新形式。比如深度报道,这种文体比报告文学更理性,这类新闻作品的写作目的不是文学化地报告新闻事件,而是文学化地聚焦观点,让新闻事实更全面、更深入;比如特稿,善于用别具一格的笔法、优美生动的语言,浓墨重彩地书写出别具特色的真实故事。尤其是特稿十分注重文学性,普利策特稿奖评奖标准就有一条:“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9]。
再比如新新闻主义——一种新兴的新闻写作浪潮,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场景、对话和心理描写,浓墨重彩地刻画细节,从而将文学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新新闻主义作品阅读感类似小说,很受读者欢迎。不过,在新新闻主义作品中,作者表现出很强的主观性,因而其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传统新闻学质疑,认为其不够客观和真实。新新闻主义发展至今,西方已将其改称为亲近性新闻、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等名词[10]。
(一)不同新闻文体的文学化尺度
业界从属性角度出发,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认为硬新闻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性,用语严谨,言简意赅,无须过多装饰。而软新闻则要尽可能地采用能够激发人们阅读兴趣的表现手法,即文学手法。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可采用文学手法,只是适合的尺度和方法不同。
作为新闻首要文体的消息,最具新闻性,有学者将其比作男子,不需打扮。其实,消息仍可适度点缀文学性。即便是时政新闻,也可如此。通俗地讲,时政新闻就是时事和政治类新闻,多是对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1]。时政新闻严肃且用语官方,这是此类文体追求准确、权威的需要。但从读者阅读体验的角度而言,时政消息难免枯燥。为让时政报道适度生动、可读,新闻工作者也会适度采用文学手法,如开头采用一句对联烘托气氛、适当添加一两句环境描写、相关讲话选取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语句等,以此增强时政消息的文学性,进而提升读者的接受度。
对于非时政消息,文学手法更有用武之地——用紧凑、曲折而富有逻辑的叙事方式或生动的语言、细节来提升其文学性。比如,《人民铁道》报记者朱海燕采写的消息《今天火车登陆海南》,描写得极具画面感,叙事步步深入,极具历史纵深感。尤其这句话描写得生动传神:“一位老大爷挤进去又被挤出来,帽子都挤掉了,他嘴里喊着:‘让我再看一眼。’”[12]又如,笔者在采写我国首个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消息(获第33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文字消息二等奖)时,开头这样描写:“气阀打开,‘气龙’呼啸着,从1500多米水深处4000多米地层喷涌而出。”
相比消息,通讯可以充分运用文学手法。若非如此,通讯作品就会干涩而缺乏可读性。在新闻报道中,许多通讯员采写先进单位、先进人物、重大活动的通讯,从标题到正文,因缺乏文学性而显得干巴,没有打动人的鲜活细节或对话,整篇稿件像一篇材料等。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采用文学手法,去生动描写,去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人,通过关键细节感染人。
专业类纸媒,如电力、石油等行业报的新闻报道更应注重文学性。专业新闻因其专业术语,通常更显晦涩难懂。此类报道必须化晦涩为通俗,通过描写、讲故事等文学手法,提升报道的文学性,从而让外行看得过瘾、内行看出门道,以此提高行业媒体新闻报道内容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二)不同版面的新闻文学化要求
纸媒的不同版面,新闻文学化的尺度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新闻版面的新闻性强,文学性稍弱;副刊文学性强,新闻性弱。这是因为纸媒的新闻版面主要发布时政新闻等重要内容,这些版面的新闻稿件自然突出新闻性。而副刊不是新闻版面,大多刊登有血有肉、有美感的偏文学化作品。
不过,即便是副刊作品,仍需讲究新闻性。毕竟副刊是报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仍属于新闻纸,因而副刊在突出文学性的同时,需体现新闻性,且价值导向与新闻版面要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副刊作品的文学性须服从、服务于新闻性。当然,副刊作品的新闻性是大而化之、整体层面上的,不像消息、通讯那样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五要素上争先亮相[13]。这是由副刊的定位所决定的。
(三)新闻文学化的手法与实践运用
新闻文学化的手法很多,笔者认为,除夸张和虚构这两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方法外,其余皆可用,包括新闻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储存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4]。它是否可作为新闻文学化的一种手法,业界一直有争议。反对者认为,同夸张和虚构一样,想象也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
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报道新闻事件的所有环节,有时候不得不根据采访对象的讲述和相关资料的印证,对已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复原性想象。但即便这样,新闻想象也不能完全像文学写作一样天马行空。新闻想象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再现生活中本就存在的事实。
比如,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在抗美援朝时期采写的新闻作品《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就包含这样一段想象内容:“在祖国的城市里该是万家灯火的时候吧。孩子平静地睡在床上,母亲安静地在灯下工作,劳动了一天的人也得到了休息……”[15]
新闻文学化手法多,但如何巧妙运用,考验的是写作者的功力。全媒体时代,要想巧妙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写出高品质的新闻精品,需要写作者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首先必须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其次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只有这样,新闻文学化才能巧妙、合理而有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各种信息发布平台涌现的全媒体时代,媒体竞争尤为激烈。如此形势下,要求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不断创新,以迎合读者,赢得竞争。与之相对应,广大读者普遍表现出对新闻报道可读性、审美性的青睐,即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融合。新闻文学化也由此逐渐成为业界的时代潮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保持新闻真实的基础上,立足所写文体和内容,合理、巧妙地将文学手法应用到新闻写作实践中,以实现新闻文学化,从而创作出新闻性与文学性兼具的新闻精品。
新闻文学化符合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应大力提倡。但同时要认识到,新闻文学化,只是借助文学的表现手法提升新闻作品可读性、审美性的一种方式。文学化的新闻本质仍属于新闻而非文学,二者无法互相取代。新闻文学化后,新闻性仍是第一的,文学性是第二位的,文学性应始终围绕新闻性服务。新闻写作不能过于强调文学化,否则有损新闻性,新闻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会难以被读者所接受,也会严重影响新闻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启浩.论新闻写作中文学手法的运用[J].读与写,2014(3):56-57.
[2] 秦雅萌,商建辉.新闻文学化与文学新闻化的异化现象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7):31-32.
[3] 刘彦汝.浅谈新闻的文学性与文学的新闻性[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9-70.
[4] 高卫红.论新闻的文学化报道[J].新闻界,2005(6):135-136.
[5] 焦慧敏.新闻性与文学性并存的家国情怀[J].记者观察,2020(11):156-158.
[6] 徐勇,郭良干.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EB/OL].人民网,(2024-08-07)[2024-08-23].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807/ c40531-40294139.html.
[7] 刘崇华.新时期新闻传播媒介与报告文学发展的关系研究[J].新闻知识,2015(7):19-20.
[8] 周勇.略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征[J].新闻与传播,2012(8):146.
[9] 张静,张靓,刘斌.第104届普利策特稿叙事策略与传播效果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21(7):150-155.
[10] 司新丽.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化[J].新闻与写作,2015(3):107-109.
[11] 蒋丹妮.论时政新闻特写中新闻性和文学性的辩证关系[J].记者摇篮,2020(8):54-55.
[12] 刘保全.精心记录新闻事件的瞬间情景[J].新闻事件,2005(5):70.
[13] 潘向黎.副刊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刍议[J].新闻记者,2011(3):79-81.
[14] 裴柱爱.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传播,2018(9):31-32.
[15] 马春.试论想象在新闻与文学写作中的运用[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1(2):45-47.
作者简介 张光明,主任记者,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新闻中心南海西部记者站站长,研究方向:新闻学理论、行业媒体新闻宣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