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短视频凭借即时性、强互动性和内容精炼等独特优势,成为大众表达自我、获取信息及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同时重塑了信息传播与社交互动模式,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本研究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深入剖析移动短视频在当前媒介环境下的核心“生态位”。研究认为,移动短视频这一媒介形态构建了全新的信息传播与社交生态,赋予了用户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在传播“生态位”、用户“生态位”、内容“生态位”、技术“生态位”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占据着比较稳固和优越的“生态位序”。然而,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内容同质化、信息真实性缺失、把关机制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对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策略,包括精准定位强化“生态位特化”、整合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加强沟通互联构建绿色生态圈,旨在为移动短视频产业注入新活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移动短视频;“生态位”;传播;用户;内容;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001-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技术赋能下的新闻报道与传播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媒体创新的理论探索”成果,项目编号:2022ZDJS128
新媒体时代,移动短视频凭借简洁高效的特点,迅速占据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深刻影响了信息传播格局与社交互动方式[1]。然而,随着移动短视频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本文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出发,剖析移动短视频的“生态位”,同时分析相关制约因素背后的逻辑,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促进移动短视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媒介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学泰斗坦斯利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描绘了一个在特定时空框架内,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与其生存环境持续交换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一理论启发了媒介传播领域相关学者,媒体与生物领域的动植物及微生物具有相似性,都生活在一个能自我满足并且能与外部持续交换信息和能量的生态环境中,由此,“媒介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2]。
简而言之,媒介生态系统就是媒介、观众群、环境等多种要素间互动和相互作用所构建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社会—自然—媒体”四者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和联系,各种媒介形式正通过竞赛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努力维持着媒介生态的稳定平衡。这一系统强调了媒介、受众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它们共同塑造和维持媒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生态位”
1958年,哈钦森提出“生态位”理论,这是一个多维度、超空间的概念框架,深刻揭示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空间结构特征。该理论核心在于“生态位维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三大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对“生态位”空间复杂性的精准剖析。“生态位”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且普适的理论体系,不仅探讨生物种群与自然环境间的动态互作,更是一套关于生态共存、竞争与共生关系的系统性阐述[3]。
这一概念在媒介生态学领域同样适用,其中媒介被视为生态系统中的活跃成分,各自拥有独特的“生态位”,即在媒介体系内所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职责。不同媒介形态如同生态系统中的多样物种,依据其特性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并通过相互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平衡分布。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不仅能提升媒介生态的多样性与活力,而且能确保整个媒介系统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用户“生态位”
移动短视频在用户生态的精密布局中,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深度理解用户行为、精准构建用户画像以及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机制,打造了一个UGC(用户生成内容)与PGC(专业生成内容)和谐共生的共创空间[4]。用户“生态位”的核心在于将用户置于重要地位。在这个“生态位”中,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还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移动短视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用户的兴趣需求和情感偏好等,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确保每个用户都能获得符合其诉求的高质量内容。同时,在创作大量PGC的基础上,移动短视频平台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内容创作,通过便捷的上传、编辑和分享功能,让用户的创意与才华得以展现。UGC与PGC的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深度的内容生态。
另外,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移动短视频还构建了丰富的互动机制。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社交功能,强化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融入算法推荐和社交关系网络,帮助用户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和社群,进一步拓宽社交圈子和信息视野,从而增强用户对平台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夯实用户“生态位”。这种以用户为核心、内容共创与社交互动紧密结合的“生态位”,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5]。
(二)内容“生态位”
移动短视频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精准的内容分发机制,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内容“生态位”,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推动了内容生产的创新与繁荣[6]。首先,在内容类型上追求极致的丰富与多元。从轻松愉快的娱乐搞笑视频到深度专业的知识分享,从诱人垂涎的美食制作教程到引人入胜的旅行风光记录,移动短视频覆盖了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每个用户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这种多元化的内容布局吸引了大量用户,并且促进了不同领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次,平台在内容分发上实现了高度精准与智能。借助先进的算法技术,移动短视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兴趣偏好等数据,为用户量身定制推荐内容。这种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机制,不仅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黏性,还能促进优质内容的广泛传播,提升其影响力。
(三)技术“生态位”
移动短视频平台通过不断创新与应用技术,成功占据了一个前沿且充满活力的技术“生态位”。技术“生态位”的核心在于对先进技术的深度整合与创新应用,以驱动短视频行业持续进步与发展。一方面,移动短视频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入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兴趣偏好等数据,利用算法实现个性化内容的精准推送,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黏性,进一步巩固了平台在内容生态中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AI图像处理技术的引入,为短视频的创作与呈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I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实现视频的自动剪辑、特效添加、画质优化、自动去噪、色彩校正、风格迁移等,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提高了创作效率。同时,AI技术赋予短视频更加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形式,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同时也激发了创作者更多的创新灵感。这些新兴技术的探索与融合应用不仅丰富了短视频的技术内涵,还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有效稳固和强化了移动短视频的技术“生态位”[7]。
(一)同质化现象显著
“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不同种群或媒体平台在资源利用、用户群体、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或共享区域[8]。在移动短视频领域,随着平台数量的激增,其内容“生态位”重叠现象愈发显著,也就是同质化现象[9]。这主要体现在不同短视频平台在利用资源和吸引用户上的高度相似性。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头部平台,虽各自标榜特色,但实则在用户群体、功能布局、内容生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性。这种高度的“生态位”重叠,不仅使各平台在资源利用上陷入恶性竞争,还PCc+spHce3tkFg7KsYv2gg==导致用户注意力的严重分散。用户面对海量的相似内容,往往难以形成持久的兴趣与忠诚度,反而容易因审美疲劳和兴趣丧失而快速流失。从“生态位”角度来看,过度的重叠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资源,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大量同质化的内容如同低效的冗余物种,占据了“生态位”,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创新意义和深度价值。这不仅会削弱用户的阅读体验,降低信息的有效传递效率,还会限制整个移动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破解同质化困局,移动短视频平台需精准定位,积极寻求“生态位”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构建自身独特的“生态位”优势。
(二)信息真实度欠缺
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突出,内容真实度存在一定的争议[10]。短视频“生态位”失真现象成为一个重要议题。首先,网络的隐匿性赋予了短视频用户极大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缺乏社会认同与身份伦理的约束。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短视频“生态位”中涌现出大量低俗、暴力等不良内容,这些内容会严重破坏网络空间的生态。其次,移动短视频作为一种直观、生动的媒介形式,在内容真伪判断上面临巨大挑战[11]。与文字、图片相比,视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多义性和直接性都可能对受众的判断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此外,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手机像素、摄影者职业素养、后期编辑特效等,都会增强短视频内容的不确定性。加之商业动机、受众的好奇心、内容制作者的表现欲等因素影响,移动短视频中低俗内容频繁出现,会损害用户的观看体验。
(三)“把关人”效应弱化
当前,移动短视频占据了良好的技术“生态位”,但网络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内容生产与传播格局,造成“把关人”效应减弱。在技术“生态位”下,用户不再仅仅是内容的被动接收者,而是集创作者、接收者、推广者等多重身份于一体,形成了“内容与接收并重”的新“生态位”,呈现出“去中心化”特征。然而,随着个体创作空间的扩大、短视频数量的激增、内容审核的难度加大,传统的“把关人”审查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快速的生产节奏,人力成本增加,机器审核存在疏漏[12]。另外,普通用户自媒体意识尚不健全,在自我审查方面也缺乏专业能力,容易导致不良内容的传播,进一步加剧生态质量的参差不齐。因此,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短视频生态,需要平衡好表达自由与内容监管的关系,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与平台审核能力,共同推动短视频行业良性发展。
(一)精准定位,“生态位特化”
在资源有限的生态体系中,移动短视频想要占据稳固且长久的“生态位”,不仅要挑选合适的生态位置,还应根据竞争环境和资源容量的变动,进行相应的生态位置调整与优化利用[13]。尽管当前移动短视频市场还在持续扩大,但市场资源的丰富和多样为其“生态定位”的进一步拓展创造了巨大的潜力。
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移动短视频“生态位”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精准定位,并进行“生态位特化”。精准定位是移动短视频“生态位特化”的前提与基础。这意味着平台或创作者需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不仅要了解用户年龄、性别、地域等基础信息,还要挖掘用户心理、行为、兴趣偏好等深层次特征。通过构建用户画像,平台能更清晰地识别出不同细分市场的潜在价值与用户需求,为内容的精准推送与差异化创作提供有力支撑。“生态位特化”则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深化与升华内容创作和平台运营策略。这要求移动短视频平台和创作者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通过独特的内容视角、创新的表达方式、深度的价值挖掘等手段,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高度辨识度的内容生态。“生态位特化”不仅体现在内容本身,还贯穿于平台的功能设置、用户体验、社群运营等多个层面,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且独特的“生态位”体系。
精准定位与“生态位特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平台或创作者持续投入与不断优化的长期任务。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升级,平台需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灵活的策略调整能力,及时调整“生态位”定位与“生态位特化”方向,以适应新的竞争态势与发展需求。
精准定位与“生态位特化”是移动短视频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占据稳固且长久“生态位”的关键策略,不仅能提升用户体验与平台竞争力,还能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整合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强调各要素之间相互适应和协同,在移动短视频的生态系统中,创作者与用户共同构筑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环境,而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于维护这个生态平衡至关重要[14]。
首先,应着眼于“生态位”的互补与协同。在移动短视频的多元生态中,每一个“生态位”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与价值,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因此,平台方需积极搭建起创作者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桥梁,鼓励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能激发新的创意火花,还能拓宽内容生产的边界,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多元、高质量的视频内容,有助于提升单个“生态位”的竞争力,更能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韧性与稳定性。其次,资源整合还需关注技术创新与“生态位”的优化。数字化时代,技术是推动一切变革的重要力量。移动短视频平台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内容生产、分发、推荐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度优化。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平台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为创作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作指导;同时,智能化的内容分发与推荐机制,能确保高质量内容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群体,提升用户体验与满意度。此外,技术创新还能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为平台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与价值空间。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移动短视频相关平台和机构还应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职责,包括制定合理的规则与政策、加大内容审核与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版权保护机制以及加强用户教育与引导工作,进而确保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沟通互联,构建绿色生态圈
在“生态位”规划中往往会强调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圈[15]。在构建移动短视频绿色生态圈的过程中,相关机构和从业者要注重沟通互联,积极探索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等实现共同发展。
首先,强化生态圈的监督治理是构建绿色生态圈的基础。移动短视频平台应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内容创作的标准与规范,确保所有上传的视频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同时,平台应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监督,通过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和奖励机制,激发用户的自我评估意识,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移动短视频平台还应加强对市场上优质、创新内容的挖掘,通过多样化的内容生态吸引并留住用户,形成良性的内容循环与竞争机制。其次,“生态位”的协同与共生是构建绿色生态圈的核心。在移动短视频生态系统中,每个“生态位”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与价值,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这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因此,平台应积极探索与其他媒体形式的合作机会,通过媒体联动、内容共享等方式,拓宽内容传播的渠道与范围,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同时,平台应鼓励不同“生态位”上的创作者和合作伙伴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短视频的创作、分享与互动过程,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和文化价值观。这种协同共生的关系不仅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还能激发新的创意与灵感,推动整个生态系统持续创新与发展。
本研究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移动短视频在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中的内容“生态位”、用户“生态位”、技术“生态位”等方面的特征,梳理“生态位”领域移动短视频面临的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移动短视频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从业者应从精准定位、整合资源、构建绿色生态圈三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从而推动移动短视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家明.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抖音短视频的受众心理分析[J].传媒,2022(7):91-93.
[2]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28.
[3] 周雪.媒介生态学视阈下移动短视频社群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G3F+VY5Mmkhm1MQh9Z9Bd7wSMl4QdYpe9PB5rvz4Yio=院,2020.
[4] 周亚楠,赵红艳.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移动短视频新闻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6):28-29.
[5] 李紫砚.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以网络短视频“抖音”平台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8):30-33.
[6] 关欣.融媒体语境下新闻短视频生态位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12):150-151.
[7] 孙莉,杨楠.主流财经媒体的短视频竞争策略研究[J].传媒,2020(24):46-48.
[8] 费蓉.移动互联网时代H5广告的媒介生态位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3):89-91.
[9] 朱晓琳.传统纸媒短视频新闻生态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10] 周也馨.媒介生态学视域下视频网站生态位危机及其调整[J].东南传播,2020(6):128-130.
[11] 吴义爽,朱学才.生态位视角下平台生态系统的动态治理研究:抖音和快手的比较案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45-156.
[12] 傅慧.场景理论视角下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价值研究[J].东南传播,2018(9):30-32.
[13] 吴梦越.资讯类短视频内容生产的PUGC模式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9.
[14] 陈立敏.新媒体生态及其对传统新闻业的三重影响[J].新闻知识,2018(10):3-7.
[15] 陈小叶.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生态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金伟娇,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媒介生态学、社交媒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