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题作为重要的解题环节,是解题成败的关键因素.审题过程的忽视或纰漏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解题方向上的错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注重解题方法或书写过程而轻视审题过程,忽视了解题成功的首要前提.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小学数学解题中审题能力的重要性,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析了审题能力不足的成因,并立足小学数学解题教学现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1小学数学解题中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解题而言,审题是准备环节,是优化解题过程和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步骤及保障.首先,审题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良好的审题能力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收集并了解题目的关键信息,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题目的认识.[1]其次,审题是获取信息的关键环节,信息的完整性、精确性及干扰性都对解题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其解题正确率,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最后,审题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审题能力除了要学生具备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还要其具备良好的解题习惯.通读题、抓细节、找关键、寻要点、重理解等环节都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细心、耐心,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解题能力.2小学数学解题中学生审题现状
准确的审题是解题成功的开始,也是数学解题的关键.学生审题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学解题的正确率.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共性也有个性,其中审题出错是大多数学生的常见错因,也是其思维品质及学习习惯的具体体现.当前学生审题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粗心大意,题意理解不清.小学数学题目大多比较浅显,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轻视心理,解题时匆忙扫过题目甚至略过审题环节,在还没准确理解题意或是粗心大意漏掉关键信息的情况下就下笔做题,导致解题偏差或是出现答非所问的解题情况.
(2)题目文字量大,缺乏耐心和信心.学生在遇到内容较长的题目时,难以静下心去阅读,往往认为题目越长难度越大,不会潜心思考.学生文字领悟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会标注重点,不能从篇幅较长的题目中筛选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3)思维惯性,解题模式固定.小学数学每一单元的出题紧扣知识点,部分题目解法雷同,加之教师会让学生背诵公式以强化记忆.由此,学生会出现思维惯性,往往题目读到一半就认为是自己熟知的题目便直接解答,最后讲解习题时才发现条件有所变化.同时,固定的解题模式也会影响解题正确率.
(4)过分依赖教师,缺乏审题训练.现阶段,教师在讲题过程中的读题环节还没有完全放手,往往独自读题或者带领学生读题,遇到关键字还会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种讲题模式在课堂上能提高学生解题效率,但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教师忽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也会让学生在独立解题时无从适应、无所下手.3学生数学审题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方面,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的审题积极性不足,存在“审题浪费时间”的误区,尤其是针对文字信息量大的题目,很多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倦,还有一些学生读不懂题意后便产生了畏难心理,潜意识里想逃避,甚至懒得读题直接放弃.学生作为解题的主体,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缺乏积极的审题心态,那么一定不能完整、准确地收集到题目所反馈的数学信息.[2]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存在“读不懂题”的情况,并且难以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这是制约学生审题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几何类的题目,若题目中未配有图,需要学生自己画图以简化题意.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审题技巧,没有标注关键字词的习惯,即缺乏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只是大致浏览题目并不会对题目中心意思进行提取整合,往往在第一步审题上就出现了解题障碍.
另一方面,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未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题型体系.小学数学单元常考题型和解法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结构并不复杂,并且每个单元的易错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题型,收集经典例题及常考易错题,强调建立题型体系和框架.“人是因为未知而恐惧”,当学生不能明确出题陷阱时会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惧怕的情绪,
经过题型训练及总结后,遇到同种题型能条件反射式地警惕陷阱,避开干扰,则能准确审题、顺利解题.同时,教师审题教学缺乏针对性,“包办”读题和分析题意的环节.在教师的“全权”引导下,关键信息及隐含条件都能被学生成功挖掘,会出现“学生都听懂、学会”的假象,学生到练习或考试时就会暴露问题.因此,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慢慢体会、细心琢磨,适时引导,提升学生自主审题、剖析题意的能力.4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4.1培养审题意识,明确解题步骤
在实际的解题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大多偏重于讲解解题方法或书写过程,忽视对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及审题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审题能力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部分学生为了提高解题效率,直接跳过审题环节,实则本末倒置.高效解题离不开审题,且审题也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读题,明确题目核心要求和考点.其次找点,抓住题目关键信息和数据.最后分析,明确解题所需的知识点和方法.审题正确是解题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重视审题过程,同时结合画线段图、数形结合、画流程导图等方法辅助理解题意,以规范学生的审题行为,明确科学有效的解题步骤.
在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围绕单位“1”来解题.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用具体量除以对应分率即可求解单位“1”,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需准确找寻这两个相关量,规范审题行为及解题步骤.以下题为例.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34时,离中点的距离是12km,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题涉及求单位“1”,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找不到具体量(带单位的量)所对应的分率,就难以求解.在审题时,借助画线段图(如图1)更加清晰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将“中点”两字转化成“12”是审题关键.这时就明确看出12km占全程的34-12,如何求解甲、乙两地的距离显而易见.由此可见,审题之后提取重点,再借助解题工具便可水到渠成,既提高了解题正确率,也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4.2标注关键字词,区别词意信息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往往一两个关键字词就能决定题目的解题方式.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粗心大意或是存在思维定式的情况,忽视题眼导致解题出错,这也是其解题习惯的不良表现.在实际解题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引导学生标注出关键字词以明确题目解题思路,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细心严谨的学习品质.“万变不离其宗”,小学数学单元知识点及出题模式规律性比较强,常考易错点的出题频次较高,虽然在题型和题目的描述上略有不同,但所考知识点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型,对题型进行分类和比较,引导学生找到不同题目的异同点.[3]这样既可以加强对学生注重细节的读题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关键信息精准解题.
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有关“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题目,一字不同则解题各异.从下面经典例题“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缸内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升到(了)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来看,石头的体积等于缸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关键字眼就是“到”和“了”,它决定了上升部分水的高度,即决定了石头的体积.在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中同样有此经典例题,“小光每(每隔)3天去一次图书馆,小志每(每隔)4天去一次图书馆.7月24号他们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他们几月几日在图书馆相遇”.此题有没有“隔”字,解题方法完全不同,这个关键字决定了周期间隔,即决定了所求公倍数.对于这种常考易错题,学生一定要特别留意,针对关键字区分理解,有效规避陷阱,切忌思维定式、盲目解题导致出错.
4.3注重联系实际,优化题意理解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载体.小学数学知识涉及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结合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开展审题练习.[4]由此,在审题训练的环节,教师可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来解释、阐述题目蕴含的解题要点.一些数学术语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可创设题目应用场景,降低题意理解难度,让学生在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过程中更加规范地使用数学用语,从而更好地提升审题训练效果.
在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实际应用题中,会出现“进价”“定价”“利润”“盈亏”“流通”等生活用语,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实际理解与应用情况.以下题为例.
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60元,但其中一件盈利20%,另一件亏本20%,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是盈利还是亏本?
要想解出此题,学生必须明确盈利或亏本是售价与成本(进价)相比较的结果.题目中已知两件商品的总共售价是60×2=120(元),只需再算出两件商品各自的成本即可,其中盈利就是“赚了”的意思,亏本就是“赔了”的意思,且盈利20%、亏本20%就是比进价多20%、比进价少20%.由此得出成本×(1±利润率)=售价.如果学生看不懂 “赚了”“亏了”等生活用语,而是简单地理解一件商品赚了20%,另一件商品亏了20%,将两个百分数相减,就会觉得没有赚钱也没有亏钱.与此同时,在学习“税率”“利率”“折扣”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多从实际出发举例应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简化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就会自觉深入生活,激发更多审题思路和灵感.
4.4挖掘隐藏条件,实现自主审题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偶尔会出现“此题条件不够”或是“此题出错了”的困惑,本质是不会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实际上,挖掘隐藏条件及规避陷阱条件都是对学生的高阶审题能力的要求,也是寻找解题思路的要点突破,还是对学生培优的关键.在课堂解题教学中,教师要从带领学生挖掘条件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挖掘条件,引导学生拆分题干,并从问题出发分析解题必备条件,再回到问题中寻求已有条件和隐藏条件,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判断及推理能力,将复杂的小学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化“隐”为“明”,培养学生“先审题,后做题”的解题意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审题速度,又能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
例如,在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教学中,有部分重难点题型是求“阴影部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此类题型需要学生具备观察图形及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转化思想.以下题为例.
图2中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看到题目后,学生可能会觉得此题缺少条件,题目中只有一个数据.实际上仔细观察图形,就会发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这个隐藏条件,以此为突破口,则有“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圆半径的平方”这个关键信息,进而推出阴影部分面积=34πr2=34πS正方形.此题所用方法可培养学生整体思想的应用能力.对学生来说,除了平方数,还不能由正方形面积来推导边长,因此有的学生还会卡在求圆的半径上,其实不一定非要求出r,用r2也可以求圆的面积.挖掘并利用隐含条件的能力往往是拉开学生解题水平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选取问题,设计范例,通过设置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挖掘题干中的隐藏条件,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目的.5结语
审题能力不仅影响学生的解题效果,还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审题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且多措并举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审题意识的树立、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审题技巧的训练,由此开启成功解题的第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及信心,提升学生数学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8):144-146.
[2]魏彦珺.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研究[J].智力,2022(29):57-60.
[3]刘志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培养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3):26-28.
[4]王璟.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