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题”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4-10-26 00:00:00徐娜娜
数学之友 2024年12期

摘要:“说题”是学生在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下,用语言表达讲述审题、解题思路的教学方式.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使用“说题”活动提升这一学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交流认知理论;小学数学;“说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三会”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实现“三会教学”目标离不开“说题”教学活动的应用,本文立足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探索“说题”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说题”策略的应用案例

例1一列火车通过240米长的隧道用24秒,通过200米长的隧道用22秒,列车的前方有一列长150米,时速为72千米的列车,两车错车而过需要多长时间?

师:由题干可知,列车通过240米的隧道用24秒,通过200米的隧道用22秒.求的是与另一列长150米,时速为72千米的列车相遇,错车而过所需的时间.隐含条件是列车行驶的路程差为(240-200)米,所用的时间差是(24-22)秒.第一步,可以求出列车的车速为(240-200)÷(24-22)=20(米/秒).第二步,可以求出列车的车长:20×24-240=240(米).第三步,另一列车速度为72 000÷3 600=20(米/秒).第四步,两列车的错车时间=总路程(两车的车长总和)÷总速度=(240+150)÷(20+20)=390÷40=9.75(秒).题中相向而行可以改成同向而行.列车通过240米的隧道用24秒,通过200米的隧道用22秒.又知列车的前方有一辆与它同向行驶的货车,货车车身长320米,速度为每秒17米.列车与货车从相遇到相离需要多少秒?题目本质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行程题.解决行程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公式,知道平均速度=路程差÷时间差,明确列车所走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长这一关键信息.

例2如图1所示,AB垂直于BC,AB=15厘米,BC=24厘米,且AE=EF=FC,求△BEF的面积.

师:从题干中可知, AE=EF=FC, AB 垂直于 BC,AB 是15厘米,BC 是24厘米,求的是△BEF 的面积.隐含条件是以 AE、EF、FC 为底时,△AEB、△BEF、△FBC的高相等,所以 S△AEB=S△BEF=S△FBC.第一步,分别以 AE、EF、FC为底作△AEB、△BEF、△FBC的高,它们的高相等.第二步,∵AE=EF=FC,∴S△AEB=zLU4/TfDS6x3UKwJG4Z6nA==S△BEF=S△FBC.第三步,S△BEF=13S△ABC=13×24×15÷2=60(平方厘米).题目条件可以转换成 AE=EF=FC,给出AE 的长度以及以 EF 为底所作的高的长度,求△ABC 的面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三角形等底等高定律以及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道题时学生要作高,要知道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前两个案例,教师发现学生在“说题”过程中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日常用语较多,以及思维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在以下案例中,教师在“说题”结束后,对学生展开评价.

例3一根木条被锯成4段要9分钟,把这根木条用同样的速度锯成6段,需要多长时间?

生1:我们知道锯4段需要9分钟(学生边“说题”边画图),其实锯4段只需要锯3次就可以了.问的是锯6段需要多长时间,那也就是说锯5次需要多长时间.我们求出锯1次需要的时间,9÷3=3(分钟/次),所以锯5次需要5×3=15(分钟).如果题目数据换一下,锯成4段,就需要锯3次.做这种题,我们要细心,结合实际和生活经验,不能掉题目陷阱中.

评价:生1能有逻辑地陈述解题过程,但在说题意时采用直接读题的形式来表达题意,语言不够简练,缺乏数学语言的呈现,且在拓展以及反思的时候,仅仅一句带过,停留在表面,拓展以及反思还未到位.在“说题”过程中不会借助手势、板书等辅助自己的“说题”,略显紧张.

生2:我用比例来解决这道题.可以看到,锯一次需要的时间是不变的,则需要的时间与锯的次数成正比例关系.设锯成6段需要x分钟,则可列式9∶(4-1)=x∶(6-1),解得x=15.如果题目数据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要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根据效率、时间和总量三者的关系,判断它们是什么比例,然后找出对应比例,列式解答就可以了.

评价:生2能运用比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但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有待加强,如“效率、时间、总量”应该改成“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更能体现问题的本质.对于拓展也是停留在换数据的低层次变式,思维层面还比较低.

例4数学计算大赛一共有20道题.做对一道题可以得5分,做错一道题需要倒扣3分,小东在这次计算大赛中考了52分,小东做对了几道题?

生3:一共有20道题.做错一道题需要倒扣3分,做对一道题可以得5分,小东在这次计算大赛中考了52分,小东做对了几道题.

师:如果小东做错一道题,需要扣几分.

生3:也就是说小东做错一道题,就会失去8分.小东考了52分,问做对了几道题.如果小东一道题都没做错,就有20×5=100(分),看来小东失去了100-52=48(分),我们可以求出小东做错了48÷(5+3)=6(道),对的题目就可以知道了,20-6=14(道).对这道题进行拓展,可以做对了得5分,做错了扣3分,看看小东最后做错了几道题.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假设法来解决问题,主要是要找出对应的量,就可以求出来了.

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发现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并能有条理地进行解题,但也存在直接读题的现象,且缺乏对该类题型的相关拓展.

例5老师购买了一批糖果,如果每个学生分8颗就少11颗,如果每个学生分5颗就多10颗,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

生4:我们分糖果,如果每个学生分8颗就少11颗,如果每个学生分5颗就多10颗,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如果第一次每人分5颗,第二次每人分8颗,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分3颗,则两次相差是21颗,即10+11=21(颗),可以用“两次总相差的÷每个人相差的=人数”来求出总人数,列式为21÷3=7(人),那么再代回到题干中就可以知道糖果的总颗数为7×5+10=45(颗).题目就可以改成每个学生分5颗就多10颗,分6颗就多3颗,求糖果总数.这是盈亏问题,用总差额÷每人差额=份数.

评价:生4能找到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充分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在语言的表达上不够简练,缺乏数学语言的呈现,过于口语化,同时存在读题的现象.

例6长乐动物园里新进一批小动物,其中新进了龟和鹤共23只,其中它们的腿共有60条,龟、鹤分别有几只?

生5:从题干中,我们知道龟和鹤有23只,它们的腿有60条,问它们各有多少只.可以用方程解决.设鹤有x只,那龟就有(23-x)只.以腿的条数为等量列出方程2x+4(23-x)=60,解得x=16,则龟的只数是23-16=7(只).如果知道龟和鹤的只数是30只,腿数共60条,求它们的只数.这道题和鸡兔同笼问题是一样的,解决这道题,我们要知道哪个动物是几条腿,根据它们的腿的总数建立等式.

评价:生5能够找到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思路较为清晰,但是在拓展时还不够深入.

生6:我是用抬腿法做的.我们知道,龟、鹤一共23只,如果让所有的龟、鹤都抬起一条腿,就是60-23=37(条).再抬起一条就剩37-23=14(条).

师:这14条腿是谁的呢?

生:这14条就是龟的腿,所以龟有14÷2=7(只),鹤就是23-7=16(只).也可以换成其他的动物,同样是鸡兔同笼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枚举法、抬腿法、假设法等.

评价:生6用抬腿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顺利地阐述讲题过程,也通过换情境进行了拓展,同时总结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几种方法.

2“说题”策略的应用情况分析

以上案例是学生的第一次正式“说题”,采用学生自主“说题”、小组“说题”以及小组代表进行“说题”的方式按次序进行.学生基本能够按照“说题”的四个步骤来进行“说题”.教师进而根据学生的“说题”情况进行以下点评与总结.[2]

在“说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较为有逻辑地说出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但是,在本轮“说题”活动的实施中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问题.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在自主“说题”、小组“说题”中没有教师进行监督,缺乏自主性.二是题目的设计问题.题目进行了分层,但是大部分学生只选择了偏简单的题目在班级上进行展示.三是学生的思维呈现.在“说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如何进行拓展只停留在变数据这种比较低层次的变式,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拓展.四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大部分的学生会拿着练习纸上来“说题”,说题时话语不够简练,有时还出现只是把写的过程再对着练习纸口述一遍的情况.此外,学生数学表达较为口语化,缺乏数学语言的呈现.

3“说题”策略的应用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一、问题二,教师需强化、补充对话式话语策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说题”前每位同学都要尝试进行自主“说题”,制定随机抽取个人“说题”方案,采用随机个人“说题”方式,即小组合作与个人“说题”的作用的形式进行,起到督促学生“说题”,从而加强学生说题的自主性.

在题目的设计上,教师采用一星、二星、三星的标注.一星题为教材例题,二星题为例题变式,三星题是拓展提升题,让学生一目了然,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此外,教师设置不同星号题目相对应的奖励,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说题”题目.

针对问题三,教师在遵循“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基础上,让学生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熟悉“说题”流程,掌握“说题”方法.[3]教师要对学生的说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讲解变式的方法,“说题”的变式包括变数据、变条件、变结论、变情境等依次递进,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从而改变学生仅仅停留于变数据的低层次变式.

针对问题四,教师根据话语建构策略,对学生说题意提出要求.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而不能照着卷子读题目,使题干信息转变成自己的语言.此外,“说题”题目应该以投影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题目,以避免学生出现拿着卷子读答案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秋叶.小学高年段数学开展“说题”教学活动的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3(11):108-111.

[3]黄航梅.“说”中学习,“说”促成长——“学生说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