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勇当开路先锋 谱写时代新篇

2024-10-26 00:00:00尚宪鹏
企业文明 2024年10期

75年波澜壮阔,75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在75年波澜壮阔、激流勇进的征途中,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累计修筑1万余座跨江越海桥梁,2万多公里穿山越洋隧道;参与修建超2.47万公里高速铁路、2.3万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253次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着力打造“中国建造”金名片,助力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踏上新征程,中国中铁笃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全面加快“高质量中铁”建设步伐,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效果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中国中铁贡献。

赓续红色基因 在先进精神传承中当先锋、打头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开工典礼上,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贺龙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4个字的锦旗授予中国中铁所属中铁二局、中铁五局的前身西南铁路工程局。短短两年,数万中国中铁人以不怕牺牲的勇气,出色完成了成渝铁路建设任务。1952年国庆节,由中国中铁所属中铁一局的前身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建设的天兰铁路正式通车,推进了甘肃工业化快速发展。在抗美援朝前线的枪林弹雨中,中国中铁所属中铁四局的前身——由13000多名建设者组成的铁道工程总队,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生命线”,为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中铁人始终传承“开路先锋”精神,始终肩负着开路先锋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从内陆到海洋,从荒漠到雨林,从都市到乡村,让一条条铁路通边达海、编织成网,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流动的中国”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幸福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中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国企党建、高质量发展、“两山”理论、“三个转变”、弘扬工匠精神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顶梁柱”作用,勇当新时代“开路先锋”,先后建成了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港珠澳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平潭跨海大桥、拉林铁路等重大工程。在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中铁不断丰富发展“开路先锋”精神,将其内涵进一步拓展为“忠诚担当、爱国奉献、创新创造、勇争一流”,并以此为“精神火炬”,激励中国中铁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创新篇章。

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

建设交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行领域和战略支撑。2019年12月30日,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在太子城站考察时强调,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强烈的时代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建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综合立体交通网日益完善,方便了人民群众出行,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拥有百年红色基因的中央企业,中国中铁参与了新老京张线的建设,见证了中国交通、中国国力的百年飞跃。几代中国中铁人始终高举“开路先锋”旗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设了我国2/3的铁路、3/5的城轨、1/7的高速公路、1万多座跨江跨海大桥、2万多公里的长大隧道,以及亚吉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一大批“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无数个第一。

新征程上,中国中铁将充分发挥建筑业全产业链优势,勇担新时代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命责任,努力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在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中继续当好开路先锋。同时将继续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建筑产业集团,为构建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世界交通格局贡献力量。

践行“三个转变” 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铁装备视察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制造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制造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一大批“大国重器”横空出世,为壮大实体经济,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掌握了主动权。中国中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攻克了盾构主轴承等“卡脖子”技术,为民族盾构装上了“中国芯”,推动盾构机等高端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盾构机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研制的国内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彩云号”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中国中铁切实担负起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的时代重任,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产业集群,先后有4项产品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家企业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新征程上,中国中铁将深入实践“三个转变”,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高端装备制造需求,积极布局面向未来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链,深度拓展制造业新空间,加速提升优质规模;聚焦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有效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机制作用,努力构建上中下游衔接、各类资源聚集、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带动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体系;聚焦创新能力和体系平台建设,自主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团队;聚焦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建设,加快技术突破、产品制造、产业发展的“一条龙”转化,打造更多大国重器。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在质量强国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国与强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对质量的重要论述与“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一脉相承,是建设质量强国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质量强国建设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中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累计荣获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5项,鲁班奖246项。

新征程上,中国中铁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把质量立企、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固定下来并传承下去,推动企业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快全方位绿色转型,使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特征。推动企业理念、目标、制度、组织全方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主业、提高效率,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推动资源向优质产品集中,逐步形成一批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加强质量国际合作,共同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推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使中国质量同中国速度一样享誉世界。

增强品牌竞争力 在品牌强国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

品牌建设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也意味着党和国家把品牌建设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企业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享誉世界,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国家标志,体现着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首倡地和“中国品牌日”的发源地,中国中铁坚持以科技创新增强品牌竞争力,打造了“中国高铁”“中国大桥”“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系列国家品牌名片;坚持以企业文化提升品牌感召力,将汇聚企业百年红色基因、70多年精神传承和新时代责任担当的“开路先锋”文化与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塑造了“永远的开路先锋”品牌形象;坚持以国际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以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中铁盾构装备进入巴黎地铁等全球高端市场,以“中铁方案”打响“中国品牌”。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贯彻落实加快建设“高质量中铁”至关重要的一年,中国中铁将进一步加强品牌战略研究,将民族品格、优秀传统、品牌理念充分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促进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协同推进,以质量创品牌、以服务优品牌、以文化强品牌,努力打造彰显“中国建造、铁肩担当”企业使命的更多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和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注重把“忠诚担当、爱国奉献、创新创造、勇争一流”的“开路先锋”文化内涵融入品牌建设,以文化自觉增强品牌意识,以文化自信塑造品牌形象,以文化自强提升品牌价值,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同时加强对企业形象和品牌宣传的战略谋划,通过展示企业贡献、讲好品牌故事、宣传“开路先锋”文化,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理念、推介中华优秀文化,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责任编辑: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