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与电化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2024-10-26 00:00:00傅洋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10期

音乐较之影视、书画、建筑、雕刻等“视觉感知为主导”的艺术形式,它在高校教育场域中存在一个显著的痛点,即音乐的“声音属性”导致学生无法从物理层次对其接触,包括音乐节奏、音乐律动、音乐情感等在感受上缺乏直观性,从而造成高校音乐教育陷入低效率与弱效果的状态。譬如,在传统媒体情境中,优秀音乐人才成长无法脱离“一对一”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方式本质上是教师音乐经验向学生的“单一向度、目标固定及个人专享型传授”,既无法满足大规模音乐教育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探索。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23年5月第1版)一书由孙凌晓编著,通过解析该书内容、概括书中观点、归纳编者观点,不难发现,电化教育有助于消除高校音乐教育的“痛点”,通过整合多媒体技术优势及相关资源、设备等,一方面可以实现音乐属性丰富,如实现“视听一体化”呈现效果,增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体验与理解能力。另一方面,电化教育情境较为开放,学生可依据自身技能、喜好、需求灵活选择新媒体形式,借助音乐教育视频、经典作品、演奏伴奏等资源展开“探索式学习”。

该书内容翔实、要素全面,以多媒体技术为支点,充分论证了高校音乐教育与电化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该书包括七大章节,每一章节均围绕“多媒体技术”展开内容组织,一方面,以多媒体技术为贯穿要素,实现了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梳理,另一方面,视多媒体技术为“聚合中心”,通过向音乐教育领域辐射的方式,从而关联起音乐教育数字资源、组织模式、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内容,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教育“全要素”的整合。以多媒体技术为支点,不难揭示本书蕴含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电化教育可以与高校音乐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其中多媒体技术充当了“融合剂”的作用,按照电化教育要求重新梳理高校音乐教育系统及模式,为音乐专业学生创设必备的“探索式学习”条件。

该书取材浩博、思维发散,立足电化教育视域下,深度分析了多媒体要素在高校音乐教育场域的融入机制。从性质上看,该书属于“高校音乐类教学指导用书”范畴,主要适合音乐教师群体研读。然而,相比常规“讲教法”“说教案”的著作,该书没有局限于音乐教育这一促狭领域,取材范围广博,明确提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学的延伸与扩展”观点,同时,在具体素材转化及案例设计方面,体现出思维发散的特色,例如,将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进行解构,建立“新媒体+演奏”“新媒体+乐器”“新媒体+编曲”等多元化模块。

该书注重革新、方法具体,围绕“音乐美育”主旨,提出电化教育环境下“新媒体+音乐教育”教学实施路径。该书创新意识较强,从对新媒体技术的态度上看,编者没有受到“技术优势”或“工具价值”思维的桎梏,而是始终围绕“音乐美育”这一教育革新主旨,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策略,如网络课堂取代传统课堂、视频媒介取代在场教学,以及注重音乐教育翻转课堂的常态化应用等。该书提供的诸多方法,从电化教育模式分析,属于“新媒体+音乐教育”的教学实施路径,为确保这一途径的有效性与高效性,该书在第七章“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中重点阐明了教学能力结构,其中熟练灵活地运用新媒体,正是能力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部分。通过新媒体素养提升,有助于消解固有的“专业发展限定”“师生高度捆绑”“教与学时空狭隘”等弊端;通读全书,既能够让读者对电化教育模式产生全面了解,也能指导高校音乐教师构建有效的“新媒体+音乐教育”体系,为高校音乐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