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我国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

2024-10-26 00:00:00李忠晓曲乐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10期

信息化时代,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创新了交流模式,但是对于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思政”,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对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则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更好开展,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和实际的意义。由徐正飞著写的《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秉承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在分析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与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机制与维度体系,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程思政”视角下我国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有效开展提供了参考。

阐明推进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缘由。本书在阐释思政教育的概念及演进、地位及作用、价值及目标、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思政教育的立体化模式与现代化转型,包括思政教育立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现、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等;剖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包含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的价值内涵与理论依据、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等;梳理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维度体系,如理念维度、目标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实践维度等。这从理论层面系统阐明了推进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缘由,也为相关人员探讨高校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价值提供了启发。其一,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可优化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的构建,可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其二,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可丰富教学内容,如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依托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数据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课程数据库,以及中国大学MOOC、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可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资源。其三,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可创新教学方法,如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回顾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人物、了解国家发展成就等。其四,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如可借助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精准地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阐述互联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实践。该书不仅立足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阐明推进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缘由,还结合实际案例多角度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实践,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思政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转型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参考,也为相关人员探讨高校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路径提供了借鉴。一方面,该书从话语重塑角度着手阐释互联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实践。例如,创新话语的表达方式,即使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网络语境的话语来传达思政教育内容;注重话语内容的多元化和时代感,即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新话题来开展思政教育;拓展话语的传播渠道,即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视频网站等社交媒体来传播思政知识。另一方面,该书从人才培养角度着手阐释互联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实践。例如,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即加强数字化资源、混合式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即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该书还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创新创业发展实践。例如,营造创新氛围,即举办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利用多种媒介宣传创新文化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创新意识,即针对思政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等制定内容丰富、机制完善的培训体系,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创新创业精神、教学水平、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