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素养导向的教学是落实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助推素养导向教学大规模常态化落地,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弊端日益凸显,面临着持续升级的巨大挑战,大规模的教师现代性成长存在研训活动分离、脱离教学实践情境、培训精准性不足、缺乏专业引领等问题,实现素养导向教师理论学习建构、实践能力转化的双重发展成为区域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突破点。该文探讨了当下课改情势下区域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指向素养落地实践的现实性问题,立足于宏观政策背景,依托教师多样化发展诉求,分析多层联动的必要性,构建了新型“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该模型基于数字化技术与系统平台融合性支撑,协同高校、教科研部门及信息化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专业力量,实现教师共同体差异化组建、资深专业化跟进指导、素养实践能力提升与区域性辐射,以期为大规模教师个性化、协同化、系统化、持续化、精准化专业发展的现代性需求贡献创新性解决方案。模型应用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开展了场景化验证,获得了有效性反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教师大规模高速发展提供了操作性的实践抓手。
关键词:“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研训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① 李玉顺为本文通讯作者。
当前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靶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各省区创新教育强省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号召推进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变革,2022年4月,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加速了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落地实践进程。各区域积极践行素养导向教学,然而区域教师已有教学理论与经验难以支持素养导向的教学理论、模式有效落地,区域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一线大规模变革实pviJwjtGCzakurXhzS27jEcKXI1+YFtjXXcRT1NjYnM=践的深层次挑战。因此,站在当前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审视,创新区域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构成为当下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其需要直面如下现实性问题:问题一,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活动缺乏高质量实践性伴生式力量牵引,仅停留在理论培训层面;问题二,现有教师研训发展针对教师能力生成支撑力度仍不足,大部分市区县培训、教研、科研仍未能实现资源整合,培训、教研、科研单位各行其政,在实践中成为互不关联的“三张皮”[1];问题三,区域教师水平不一,未针对教师差异化特征分层分类开展个性化教师专业发展研训和评价活动[2]。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教学环境的深层次转型挑战的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也迎来了模式创新、体系变革的新机遇。因此,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阐述“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构建路径,并通过理论推演及实践经验,形成“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的案例实践,以期勾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区域路线图,助推区域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时代愿景:区域网络研训的政策引领与理论创新
区域网络研训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智慧共享的有效手段[3]。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政策强调网络赋能教师队伍建设,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等。在此进程下,课堂信息化教学、网络互动教学、网络教研和培训等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教研和培训的新常态[4]。区域网络研训作为促进区域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效整合多维数据与资源,促进群体教师反思和智慧共享[5],因此,区域网络研训k/MNjoFe2AAT0gOzd0Nu9Q==逐渐从新形式走向新常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途径。
相关研究快速跟进,并逐渐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区域网络研训的范围和方式相对局限,主要关注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如建立以电子备课系统为支撑平台的教师六步集体备课机制[6]。近年来,研究更加强调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网络研训模式建设,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联动式区域网络研训体系建设更加清晰,如汇聚优质教师帮扶贫困地区教师等的区域教学、教研和培训一体化联动智能研训体系[7]。(2)区域关照每位教师发展,如构建“3+6+N”个性化精准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层面共同发展[8]。可见,在政策、理念等加持下,联动式区域网络研训研究持续性展现出巨大潜能,为当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大规模变革提供了着力点。
(二)发展诉求:教师能力多样化与需求差异化
每个区域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具有多样化特征,这使得不同类型教师对于网络研训的主题、内容等需求具有明显差异。美国学者富勒最早基于“关注内容”框架,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理论:新手型教师、经验型教师、成熟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其中新手型教师关注自我,经验型教师关注教学内容及学生评价,成熟型教师关注教学情境及教学方法提升,专家型教师关注学生发展[9]。其后,我国学者也基于不同理论框架,提出教师发展的两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理论[10],呈现出不同阶段教师的差异化特征。同时,创新扩散理论根据人们采用创新产品的先后时间,可将采用者划分: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跟随者、后期跟随者、滞后者,创新在这5类人中被接受的比例也随之递减。可见不同类型教师对于新理念、新实践等的接受度不同。因此,区域教师能力整体提升需要多类型“专家”介入进行专业引领,适时设计不同能力层级教师间的指导活动,关注教师教学、教研、培训等整合协调发展。
(三)现实基础:技术支持协同发展与多层联动必然性
大数据、物联网、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技术是智能教研平台各类功能实现的底层技术支撑[11]。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和网络交互系统等,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研和培训活动[12]。支持教师大规模开展群体协同、异质分组管理与指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充当专家助手解决参与教师学习困惑等。然而,区域大规模教师群体协同发展,必然会形成多层级教师联动发展布局。共生理论强调系统的演化依循共享共建、互惠互促、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13]。共生系统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相应的规则方法,也需要共生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彼此联系与配合[14]。在区域教师网络研训多层联动中,借鉴共生理论,研训系统要关注一个个“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关注区域教学能力水平相对更高的教师对其他教师指导,加强教师间协商、研讨与评价,并在研训活动过程中,制定相应参与规则、管理机制以维持良好的研训秩序,提供活动支架与基础保障,以此促进教师形成更高的能量与心流模式,实现教研培训效果最大化,以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复杂问题。
可见多层联动在区域网络研训中具有应用潜力,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区域网络研训易忽视不同水平教师能力提升的需求。在当前的研训机构体系中,区域教研员与区域教师人数相差较大,专业化教师培训师缺乏,针对不同层级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力度不足,难以围绕整体育人目标进行不同层次水平教师的跨学科、跨学段、整合式的集中研究与指导[15]。(2)区域网络研训模式单一,目前常见的教研、培训的形式有理论讲座、听评课、课题研究、工作坊、沙龙等[16]。提升教师能力水平的形式尽管多样化,但并未形成合力[17]。亟须探索兼顾区域教师不同需求,且发挥区域优秀教师力量的区域网络研训模式。因此,突破当前区域网络研训模式单一难以满足教师多样化发展的局限,探索高效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式建构与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以上区域网络研训现状,为突破区域网络研训中不同水平教师需求多样及模式单一的现实瓶颈,本研究模型构建以实现区域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协同化、分层化、持续化、精准化、系统化为纽带,链接教师个体单元之间、教师研训活动系统内外的教研、培训及评价的全流程要素。实现区域跨学校不同发展水平教师间的互联互通、经验与行为知识的高效赋能、理论与实践资源的共建共享,助推大规模教师素养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基于此,建构区域名师、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关联的“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
(一)研训目标个性化: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之“家”[18],传统研训通常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师集体备课与专家讲座活动,对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参考性弱、辐射力度有限,教师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难题。“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以引领跨学校、跨时空的区域大规模教师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为研训目标,依据不同类型教师知识、能力等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具体目标与任务,精准识别教学问题与教师需求,增进提供针对性、适切性的名师指导与专家支持,围绕研训目标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以任务导向、比赛激励的方式提升教师参与度,深化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实践。
(二)组织机制协同化:多方团队深度协同,形成有效闭环
“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关注研训组织参与角色多元化,搭建专家团队、区域教研员、学习支持团队等,如图2所示。
首先,专家团队包括资深学科专家、高校教育信息化专家、一线优秀教师,三类角色团队深度合作设计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研训最优方案。其中资深学科专家与学科一线优秀教师擅长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研训内容的深度精良化设计,主要面向区域教师开展理论讲座、课例观摩与实践指导;高校教育信息化专家作为研训实施与模型调整优化的“智慧大脑”,主要对研训模式构建、支撑研训开展的平台优化提供专业引领。
其次,区域教研员的参与,促使研训方案与区域不同水平教师需求更加精准匹配,其在研训规划阶段,提供区域需求合作完成研训方案,在研训实施阶段,以行政力量协助专家推动教师参与研训。
最后,学习支持团队包括研究人员、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师、平台管理人员,为研训全流程推进与改进优化“保驾护航”。其中高校及教研院等研究人员在研训过程中,从问题发现、研究挖掘、科学优化的视角为研训顺利开展提供可行性路径。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师则参与方案规划,监测并分析教师学情,为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网络研训平台作为支撑区域大规模研训顺利开展的保障,为研训组织各方提供全流程的监督与管理,并支持参训教师学习直播或点播式讲座、交流研讨、成果提交、相互点评等。研训平台管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为研训活动创建、监控教师研训情况、优化平台功能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参与机制分层化:构建三层级研训共同体,整体提升素养育人能力
由于区域参训教师规模庞大,仅靠学科专家团队的力量难以实现区域全体教师的整体性提升,因此“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结合教师的差异化特征及水平,构建区域跨校网络研训共同体及研训活动,如图3所示。从横向来看,每一层教师通过专家引领、理论学习、课例观摩、行动研究等环节参与研训活动,并在网络研训平台支持下,实现全流程监督管理、实时互动、学习行为数据留痕,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教师教学实践过程的发展诉求;从纵向来看,1名区域名师、N名区域骨干教师、N*10名普通教师共同组成1个网络研训班级,在区域统筹协调下,通过跨层级指导评价、跨班级的互动交流、跨学校协同教研释放参训教师的群体智慧和伴生性指导力,促进区域群体教师专业协同发展。
(四)活动设计持续化:明确素养导向,聚焦任务实践,贯彻行动生成
教师研训内容的生成性决定了教师培训过程中的互动参与性,是教师研训的核心要素之一[19]。研训活动过程涉及素养育人的理论讲座学习、素养教学课例观摩、行动研究、教学设计大赛,中间穿插阅读活动、校本教研及成果指导。第一,在前期阶段,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优质课例观摩、教学反思,掌握研训内容,深化知识建构及优秀经验理解,在行动研究阶段,将所学付诸行动,进行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与真实课堂实践。第二,在行动过程中,教师可反复回看专家理论讲座,将需求与疑问通过问卷反馈给专家,以便专家结合平台数据及时跟进并调整学习内容。区域名师实践经过两轮迭代,即“教学设计-上课体验-反思与教学设计修改-上课体验-反思”,以此达到对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区域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则可根据其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行动实践次数。成果由能力层级相对高一级的教师指导下一层级教师完成。第三,研训全过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开展专著阅读分享、微型理论讲座、课例研磨、课例切片研究等活动,并举行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大赛活动,以大赛驱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与成果经验辐射。
(五)评价方式精准化:实施双评价体系,动态调优研训过程
教师研训应建构教师研训主体和客体的双评价体系,既要对培训者评价,又要对被培训者评价[20]。本模型构建双评价体系,一方面注重专家对参训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注重参训教师对指导者、组织者的评价,并依据过程性的双评价结果动态优化研训过程与模型迭代。参训教师主要依据研训平台疑问解答、成果指导等角度评价学科专家及组织者的指导力。针对参训教师的评价,Guskey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的分析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涉及到5个重要层次[21],结合评价数据易获得性,本模型主要从其中的学员反应、参与者的学习、学员应用新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结果4方面评价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
(六)基础保障系统化:兼顾工学矛盾,依托网络研训平台,提高参训效率
教师研训组织管理机制是统筹协调区域研训工作顺利进行、维持教师研训热情并提高研训效率的基础保障。本模型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建构树状结构管理、网络研训平台全流程支持,解决教师工学矛盾的真问题、提升区域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保障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首先,本模型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将区域研训纳入常规教研体系,区域网络研训是区域常规教研的补充与增量,是传统教研的创新与发展,其应与常规教研一起纳入研训体系。将区域网络研训与校本教研相融合,在不增加教师工学压力的同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对于区域网络研训过程中,教师通过研训获得的学时记录,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中,增加教师参与研训的积极性。
其次,建构分布式管me2hcZlc0glv4zkxgpOxUA==理,提高管理效率。传统研训管理的体系和方法对教研、培训、评价融合的大规模研训已难以适用,必须转变视角,依据互联网开放性特征,对已有的管理支持体系进行适切性改造与创新。依托网络研训平台,学科专家作为区域名师的管理者,区域名师作为区域骨干教师的管理者,区域骨干教师作为区域普通教师的管理者,区域教育管理者通过研训平台数据看板,掌握研训活动进度与情况,以此形成树状结构的新型管理体系,如图4所示,以便实现对教师全员、全程和全面的管理与评价。
再者,本模型依托网络研训平台及工具支撑大规模教师研训评一体化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升级提供专业化的环境条件。利用微信进行研训通知发布、成果提交提醒,使用教育大模型辅助专家进行教师日常疑问解决等,实现“陪伴式”研训。网络研训平台支持研训活动创建发布、同步异步学习、线上研讨、成果提交与点评、疑问解答互动及研训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基于教师全过程学习行为数据形成的教师个体与群体画像,能够帮助教师自我反思与调整、学科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教育管理者更全面掌握研训进展。此外,腾讯会议、在线协作文档等多元化的技术工具应用可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以推进研训高效开展。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号召,积极推进区域群体教师专业发展转型,实现区域大规模教师素养育人能力提升。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启动南海良师平台教师研训监测评价一体化发展项目,该项目由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由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协同承办,由南海良师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多方合作共同体,实施“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开展面向小学语文和数学7000名教师的专业化研训。“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具有学科通用性,可用于区域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研训活动,促进中小学全学科教师能力整体发展,本研究以数学学科为例,阐明如何基于“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进行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参训教师分层分类,开展区域协同研训
依据“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区域教育管理者根据教师年龄、学历、职称、日常表现及获奖等特征,对全体参训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并确定出各层级数学教师人数。本项目实践中,区域名师49人,区域骨干教师259人,区域普通教师为2292人。为提升教师的荣誉感,以著名教育家命名班级,区域名师命名为陶行知班教师,区域骨干教师命名为苏步青班教师,并且明确了网络研训班级结构,每个班级有1名陶行知班教师作为班长管理、指导、点评4—5名苏步青班教师的研训活动和实践任务,1位苏步青教师作为组长管理、指导、点评8—9名普通班教师的研训活动和实践任务。
(二)专家系统深度引领,群体教师行动生成
针对成人教师这一参训对象,研训不仅需设置理论性学习,以研讨、作业等知识生成性的辅助环节促进教师扩充自身知识域,更需设置满足教师教学需求的实践行动任务与技能学习,以优质课例观摩将理论外显为课堂实践,引导教师基于示范与自我反思开展多轮迭代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行动,内化理论理解,提升素养育人教学能力。
本次数学学科研训主题为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重点环节包括: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理论讲座、单元整体教学课例观摩、单元整体教学行动研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大赛、校本教研。理论讲座环节,教师主要参与混合式研训理念学习、新课标及核心词解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法学习。课例观摩环节,专家引导教师集中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课例观摩,教师围绕平台发布的优质课例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行动研究环节,如图5所示,教师进行素养导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修改及教学实践,同时生成录像课上传研训平台,专家依托研训平台进行点评指导、理念讲解,点评指导在三类教师间依次向下延申。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大赛环节,教师提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参赛,实现区域研训成果共享与经验辐射。校本教研环节,由苏步青班教师组织所在学校的普通班教师开展,陶行知班教师则作为指导者,该环节共设置两次以贯穿全流程研训行动,第一次校本教研通过引导教师初步阅读相关书籍、研讨单元整体教学认识及思路,为后续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做准备,第二次校本教研产出优秀课例,并挑选一节被专家评为优秀的课例进行更细致的切片研究。
(三)研训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化平台精准赋能
本实践项目主要从研训技术服务、研训设计与管理、研训评价三个方面建设研训保障体系。在研训技术服务方面,依托专业化的网络研训平台,提供研训一体的全过程活动支持服务与数据收集分析,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研训全局视野,为专家和全体教师提供反思改进指南。在研训设计与管理方面,规范化研训设计、管理内容与机制,如设置学习设计与分析师岗位,多方合作部署教师研训规划、辅助区域教研员发布周期性教研通知、及时向专家和研究人员同步研训进展,通过平台教师研训数据驱动调优研训活动。在研训评价方面,根据教师学习反应、教师成果、指导力度制定研训评价标准。
(四)实施效果
在项目实施结束后,本研究开展“三层联动”网络研训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教师类型、教师的持续性深入发展需求、收获及建议8a6c51e40f05a60a431f230adf1be809四个维度。以数学学科为例,回收229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97份,共覆盖35位陶行知教师、213位苏步青教师、2049位普通教师。
在模型认可度方面,发现越高班级层次的教师对研训指导的认可度越高,陶行知班教师对于专家指导的认可度达到96.6%,苏步青班教师对于陶行知教师指导的认可度达到85.7%,普通班教师对于苏步青教师指导认可度达到81.4%。这一方面可能是各层级教师对模型整体认知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各层级信息传递时难免出现信息的遗漏或理解偏颇,导致相较高层级教师,低层级教师对于研训指导的认可度降低了。总体来看,依托“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开展的研训获得已受到了区域颇多教师认可,但普通层级教师对于模型的认可度仍需重点关注。在教师学习收获方面,发现大多数教师表示其理论与专业知识收获颇多、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少部分教师表示在教学策略、方式、内容、实践方面待更上一层楼。在教师实践成果方面,通过“三层联动”区域网络研训模型在南海区为期一年应用,南海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获奖2项。这反映出,本次研训整体上实现了赋能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与模型设计初衷相符,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迎春.新课程背景下研训一体化提升教师专业品质的实践研究[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C].廊坊: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22.2676-2678.
[2][10] 张晓红,张静等.分层联动教研模式的建构——以中学物理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2018,38(6):78-83.
[3] 丁玉祥.“互联网+”理念下的区域性教师研训特色建设与发展路径[J].教书育人,2017,(10):4-6.
[4][7][12] 钟绍春,钟卓,张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与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60-68.
[5] 黄锐,王建华,姜南.利用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217-218+221.
[6] 郭央松.构建区域性网络教研的实践与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7):70-71.
[8] 牛华国.精准教研的实践路径探析——以四川省古蔺县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17):49-51.
[9] 王怀忠.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背景下的小学教师分层培训[J].品位·经典,2021,(16):108-110.
[11] 穆肃,陈孝然,胡小勇.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智能教研平台功能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4,(2):23-32.
[13] 邓荣海,谢敏敏.共生理论视域下新师范建设的困境与超越——以广东省为例[J].高教探索,2023,(2):73-80+115.
[14] 胥兴春,左越.共生理论视域下区域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审视与 推进路径——以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37 (3):78-87.
[15] 董岩林.论教研模式的创新与转型[J].教师博览,2021, (15):27-28.
[16] 海珍.实施有效校本研训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 (12):53-54.
[17] 吴琳.区域一体化网络研训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洛阳市网络研训机制建设为例[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1-3.
[18]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 (4):1.
[19][20] 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3):1-8.
[21] [美]Guskey.T.R.方乐等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马凡: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科学教育。
蒋芮: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
李玉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基于AI的课堂教学评价、高校慕课及在线学习。
魏树达: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课堂教学。
“Three-tier Linkage” Regional Network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Modelling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Ma Fan, Jiang Rui, Li Yushun, Wei Shuda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core feature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d literacy-oriente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h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Relying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help promote the large-scale normalization of literacy-oriented teaching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 system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facing the great challenge of continuous upgrading, and the large-scale modern growth of teachers is constrained by the separation of research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detachment from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practice, insufficient precision of training, lack of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etc. Realizing the du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construction of literacy oriented teach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the large-scale regiona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lity of regional large-scal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urriculum reform,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multi-layer linkage, and constructs a new“three-layer linkage” regional network research and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macro-policy background an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demands of teachers.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suppor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ystem platforms, the model collaborat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forces of universities, textbook research departm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differentiated formation of teachers’communities, the follow-up guidance of senior specializa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and regional radiation of literacy practice, with a view to contribut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the modern demand for personalized, collaborative, systematic, continuous and precis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teachers. Solution. The model has been applied to reg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to carry out scenario-based validation, and obtained effective feedback, providing an operational and practical grip for the large-scale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three-tier linkage” regional web-based training; large-scal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research and training model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12日
责任编辑:李雅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