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内涵阐释、价值审视与实践进路

2024-10-26 00:00:00闫寒冰陈怡余淑珍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10期

摘要:教师评价改革是促进教育领域创新变革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近年来国际广受关注的无打扰评价则为教师发展评价提供了崭新的价值导向与实践指导。然而,“何以实现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解答。为此,该研究通过对无打扰评价的理念缘起与价值取向系统梳理,引申出对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的内涵阐释与价值审视,并基于此构建案例研究框架,对多个面向教师发展测评的典型案例开展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教师发展评价正逐步与无打扰评价理念趋同,呈现出一些创新取向和实践难点,包括:(1)追求技术赋能的无感知数据采集和分析,但评估精准性有待提升;(2)追求真实教学行为的无衰减线上表征,但缺乏实践场景的适用性;(3)追求建立可映射、强关联的客观评价指标,但关联点选取仍具挑战。由此,提炼出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实施的关键流程,包括“统一理念、明确标准、建立映射、制定规范”四大核心要素,以期为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引导。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无打扰评价;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面向教师数字能力发展的场景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BCA230283)研究成果。

一、引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要素和基础支撑,教师评价则是推动教师发展的重要助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和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评价的目的和结果。传统教师评价体系尽管为教育管理和教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其在操作上往往受限于其侵入性和主观性,存在教师负担加重、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对教师发展的支撑作用[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fiq/IVKsbFL3geLWfEKKng==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称《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引领教师专业发展”[2]。教师发展评价作为教师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也亟须变革创新[3]。无打扰评价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评估方式,其核心在于将评价无缝融入学习环境和活动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干扰学习者的常规学习和工作[4],是当前进行学习者能力评估的新趋向。与传统的教师评价相比,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能够在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无需教师进行任何额外的材料提交或特意准备,从而更准确地捕获和记录教师的自然教学状态。这不仅能够有效纾解基层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与《总体方案》中所提出的“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高度契合,同时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即被评价者因知晓评价而改变其自身行为的现象,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5]。

然而目前对于如何有效开展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工作,我国的相关经验还较为欠缺。由此,本研究首先从实践取向出发,揭示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的价值与挑战,然后以典型的无打扰评价实践案例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和比较这些案例的实施流程,发现其中的创新途径与不足之处,提炼出无打扰评价在教师发展中的关键实施流程,推动教师评价方式创新与教师研训学习范式变革,助力数字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二、研究综述

(一)无打扰评价

1.理念缘起

长期以来,评价的干扰性问题备受关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能力评估与学习环境的无缝融合成为可能,评估开始作为学习体验的一部分自然发生[6],在学习者深度参与的沉浸式环境和交互式任务中进行评估,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显著的测试环节出现,教育者可以通过持续观察和分析来获取学习者在自然学习环境中的行为和成果信息,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7],关于这种形成性评估方式,学界存在多种表述,但其内涵相近,例如非侵入性评估(Non-intrusive Assessment)、隐性评估(Stealth Assessment)、不引人注目的评估(Unobtrusive Assessment)等,本文将其统一称作无打扰评价。

无打扰评价的概念最早诞生于1966年,Webb等在《无打扰测评(Unobtrusive Measures)》一书中强调“无打扰”是评估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三类低干扰性的测评方式,分别为物理痕迹、档案数据与隐性观察,其能够结合传统测评方式(如问卷、访谈、焦点小组等)进行研究数据的交叉验证,从而有效提升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通过观察博物馆展览区域地砖的磨损情况,来反映各个展览作品的相对受欢迎程度[8]。随着技术的革新,有部分展区开始设置压力或热感应器,以类似方式显示展览作品的参观率和受欢迎程度,这种评估方式对参与者的干扰程度极小甚至趋近为零,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非正式学习中,相关技术工具的应用开发也日趋丰富[9]。如Fu等在非正式STEM工作坊中对无打扰评估展开研究,为了将评估融入学习环境中,对原版本的绩效评估测试题遵循展览原则进行改变,使其自然地融入展览活动的环境中[10]。Shute等关注无打扰评价和游戏化学习相结合,依托于数字游戏创设丰富的学习和评估环境,借助“Newton’s Playground”游戏评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11]。Davis等使用无打扰评估来衡量公民科学项目背景下参与者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并为三个项目开发了定制的无干扰评价方案[12]。Rus等依据学生和智能系统(Deep Tutor)间的自然语言交互,评估学生在目标领域的知识水平,用对话特征评估学生的先验知识,让学生专注于教学对话,而不受显性测试的干扰[13]。Sanders等开发了非侵入式注意力跟踪系统(Non-intrusive Classroom Attention Tracking System,NiCATS),借助摄像头和眼动仪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变化[14]。

2.价值取向

在无打扰评价中,“直接性(Directness)”和“侵扰性(Obtrusiveness)”是至关重要的特性,两者共同影响评价工具的选择和效用[15]。直接性是指评估方式与所关注的标准情境(Criterion Situation)的匹配程度,即测试手段能够直接地测量所期望的结果;侵扰性是指评估方式对于被评估情境的干扰程度。无打扰评价的开展应当权衡好直接性和侵扰性的关系,以确保选择的方法或工具既能有效地收集所需数据,又能将对学习体验的干扰最小化。Fu等曾提出由直接性和侵扰性组成的二维四象限图,如图1所示,将评价划分为高直接性-高侵扰性、低直接性-高侵扰性、低直接性-低侵扰性和高直接性-低侵扰性四大类型,其中高直接性-低侵扰性则是无打扰评价所追求的理想价值取向,即能够直接评估所需的结果,同时对参与者的干扰最小,保持数据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

1.内涵阐释:立足现实诉求

回溯已有对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难发现,传统教师评价大多依赖于专家经验,其目的在于甄别和选拔在某方面具有显著特征的教师[16],这种指向教师问责的测评体系与当前聚焦“能力本位”的教师发展目标并不适配,不利于教师群体的能力发展与素养提升。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使得教师评价取向发生转变,多元ZnxHzlNmZsADIMpBxI1N9SsVTrMe6hoKRaKR/mvNHXg=评价主体融合、伴随性和无干扰成为教师评价的新风向[17]。在此背景下,无打扰评价以其独特优势在教师评价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例如Wiliam等提出将无打扰评价应用在职前教师培训中,后由Dylan等人进行了细化,应用在体育专业职前教师课程(专业硕士)中[18]。但目前研究中仍缺少对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的明确界定。

教师发展评价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需要立足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并结合当前的评价改革和现实诉求,对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内涵进行重识。面向教师发展,“打扰”指的是任何可能影响教师正常教学流程、干扰其心理状态平衡或者阻碍其专业自主发展的行为、事件或过程。实践中可以具体体现为过度的外部评价压力、频繁的干预教学活动、不必要的文档材料提交以及任何形式的非建设性干预,这些“打扰”行为不仅无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极易造成教师的挫败感和职业倦怠,甚至引起抵触情绪。因此,结合上文无打扰评价的价值取向,本研究认为,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是在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维护其正常教学秩序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收集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必需材料开展教师评价模式。这种评估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促进其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建设性地反馈和支持,而非过度干预和不必要的负担,来实现教师发展目标。

2.价值审视:彰显时代特征

基于Fu等人提出的无打扰评价的价值取向,聚焦教师发展领域,本研究归纳得出面向教师发展的直接性-侵扰性四象限图,如图1所示,并展示了相关实践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教师发展应当立足于更高的格局定位,承担起更大的使命担当,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更要以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引领,以时代视角革新价值取向。

(1)范式转变:聚焦能力本位的精准评价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教师评价的范式也在悄然转变,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侧重于教师的浅层特征和形式化成果,如学生成绩、教学资历等,无法有效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如今,数智时代的教师发展侧重于“做中学”与经验范式,注重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实践尝试[19],要求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反思,教师评价范式也正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本位,专注个体的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因此,无打扰评价应当聚焦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直接映射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和专业素养,这是无打扰评价乃至教师发展评价的核心前提。

(2)数据升维:关注长周期、多维度数据

教师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发展评价要以知识迁移为关键,关注知识整合与运用情况[20],简易的短期观测和单一的数据类型往往难以全面反映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应当长周期地收集、记录和分析教师发展中的多维数据,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精神、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等,基于这些持续性、复合型的数据积累与分析,揭示出教师发展的真实轨迹和深层次特征,以精准全面地诊断教师发展水平。在高速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认知智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数据要素的升维再构逐渐成为可期待的现实。

(3)成本限制:有限资源下的大规模推进

变革评价方式,推进大规模、常态化测评是数字化转型视野下对教师评价的新追求[21],然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无打扰评价在兼顾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成本的合理性和可控性,精准权衡资源投入与预算限制之间的关系,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因此,如何实现有限资源下无打扰评价活动的大规模推进和持续发展成为教育决策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新时代迫切呼唤低成本、常态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教师群体,有力推进教育公平普惠。

在新的价值取向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与机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无打扰评价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尝试,它们或是明确提出要降低评估过程产生的教学干扰,或是将无打扰评价理念内隐在评价设计中,尽管呈现方式不一,但其共同目标都指向减少面向教师发展评价过程中的侵扰现象。

三、研究设计

为进一步厘清研究的切入点,剖析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实施流程,本研究采取多案例研究法与最佳实践法开展研究。多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归纳多个案例间的共性和差异,将各渠道材料进行整合、互证与拓展,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普适性[22]。最佳实践法源于管理学领域,是指提取促使结果达到最优状态的结构化经验(包括理念、方法、工具等)的质性研究方法,强调将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原理显性化[23]。结合这两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尝试归纳提炼不同案例中开展无打扰评价的核心要素。

(一)研究框架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研讨,本研究紧密围绕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的价值取向提出研究框架,如下页图2所示,主要包括评价目标、实践证据和评价过程三个部分,其中聚焦能力本位的评价目标和高度匹配评价目标的实践证据,是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的核心前提,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前者强调评价要契合“能力本位”的教师发展目标,对教师职业生涯中关键能力和素养的深入洞察与精确界定,反映出教师职业发展的深层次、高级别追求,并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和教学活动设定可量化、可观察的绩效表现。后者则强调所选取的实践证据必须与事先界定的目标绩效间具有高度匹配性,以确保每项实践证据都能够客观、准确地挖掘出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能力表现。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是测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24],因此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首先要确保输入(评价目标)和输出(实践证据)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则要关注评价流程的设计,流程评价存在多种角度和方法,但聚焦无打扰评价的实现,本研究选取托生于实践证据的收集流程,并基于直接性-侵扰性四象限图展开分析,以此探究实现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的核心要素。

(二)案例介绍

为深入探究无打扰评价在教师发展中的应用路径,本研究选取了多个面向教师发展测评的典型案例开展分析,既有经过广泛教学实践验证的应用案例,也有研究者基于理论所精心构建的研究原型,涉及教师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专业发展、素养提升等多个教师发展的关键场景。

1.案例一: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无打扰地采集、储存和处理课堂教学过程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分析教学行为,识别课堂的互动模式、讲授方法、学生参与度等关键指标,并与预设的高效教学行为标准进行匹配。通过综合分析智能生成个性8L+ouDSZYmNNNweEvDlbO9pOSvlzlpdK8xtmeWi6G9w=化反馈报告,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教师洞察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2.案例二:区域统建作业平台。该平台是华东地区某市统建的区校两级作业系统,集高质量内容资源建设、作业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分析、评价与反馈等于一体,能够自动留存教师在作业设计、布置、批改、讲评等各环节的行为数据,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助力提升教师的数字化决策能力,实现数据赋能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与教师发展。

3.案例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系统。多省市在教师培养体系中都提出了有关该系统的构想,将其视作支持教师长期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的评价平台,旨在无打扰地跟踪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的成长路径。其基于政策文件提取量化标准并嵌入平台,教师依据要求上传对应证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系统能够智能描绘教师的发展画像,智能识别发展需求,智能规划发展路径,智能生成发展建议,全面助益教师专业进阶与持续发展。

4.案例四:智能化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平台。为落实推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有高校依托《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研发了该平台,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能力,设计能力测评导向的情景化测评题库,集随机组卷、分级测评、智能分析等为一体,并形成数据看板为院校提供教师数字素养及数字化教学能力画像,以智慧平台赋能素养诊断评价。

5.案例五:融合网络学习空间数据的教师测评。某地区基于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等应用支持平台教学、管理、教研过程中的多维数据,并融合测试问卷与实地调研多渠道数据,对教师信息素养展开过程性测评,其构建起明确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过程性数据采集点,这种运用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相结合的隐形评估方式,精准、客观地刻画出教师信息素养画像[25]。

6.案例六: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该平台集成了丰富的在线课程、研修培训与教学资源,教师依据自身需求自主开展学习,平台能够自动记录并分析教师基于平台的各类学习行为与材料,并依据内嵌规则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评估,以粗略衡量教师当前的能力发展水平,有助于发掘当前教师发展的实践问题与具体症结。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基于上述研究框架对教师发展评价的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尝试提炼出与无打扰评价理念最为契合的实践要素,以期为教师发展测评范式迁移贡献新思路。为了使案例分析的结果更加精准,案例分析由三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在准确理解研究框架之后,三位研究人员首先独立分析案例并进行梳理评分,其中匹配程度、直接程度与侵扰程度为五点量表评分。接着,将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不一致的部分进行集中讨论,并进行二次评分。之后,对评分结果进行信度检验,得到一致性系数值为0.88,说明标识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最终得到无打扰评价案例的分析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四、研究发现

聚焦低侵扰性的实现,通过对上述6个教师发展评价案例的分析,本研究发现目前教师发展评价正逐步向无打扰评价的理念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呈现出多种创新性的发展取向,但同时也衍生出新的实践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追求技术赋能的无感知数据采集和分析,但评估精准性有待提升

分析发现,当前面向教师发展测评的一大趋势是尽可能地集成技术手段,借助嵌入式设备和智能化算法,力求实现对教学数据的无感知采集和自动化分析。嵌入式设备能够在不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数据收集,其通常较为隐蔽地安装在教学场域内部,包括微型摄像头、传感器和其他环境监测设备等,能够自动全面地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数据。例如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依托于微型、高精度摄像头和声音传感器实时捕捉课堂上的教学动态,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与行为报告生成提供真实、连续性的数据支持。在嵌入式数据采集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能的数据分析也对低侵扰性评价的实现至关重要。智能化的分析算法可以依据标准自动处理分析所采集的教学数据,精准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例如,融合网络学习空间数据的教师测评借助智能算法,实时识别并分析教师在学习平台中不同类型的教学行为,如使用多媒体工具、观看在线课程等,并生成详细的个性化反馈报告,以评估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可见,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获取和分析生理数据来开展教学评估已然成为可能。

然而,尽管这种方法在数据采集的效率和便利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评估精准性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目前的智能化测评一般是从海量的文本数据以及智能设备采集的日志文件等大规模数据集中,以数据驱动的方法对主体的行为动作、情绪状态等进行预测与测评,但这往往会受限于预测模型的精细化程度[26],对于课堂场景下教师的细微动作和情绪变化较难精准识别,无法与教师能力发展形成高度匹配,导致诊断结果的精准性受限。

(二)追求真实教学行为的无衰减线上表征,但缺乏实践场景的适用性

分析发现,将真实的线下教学行为进行无衰减的线上表征可以有效兼顾评价的直接程度和侵扰程度,即将教师的真实教学行为直接在线上平台生成并被记录,尽可能避免数据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衰减与偏移,线上平台通过记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自然生成并无感记录这些行为数据[27]。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对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干扰,还能够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例如案例二中,教师必须通过区域统建的作业平台完成作业设计、布置、批改与分析等工作,以此通过嵌入式的自动化记录和分析,实现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无感知采集和分析,从而无干扰地收集大量教学行为数据。

然而,其局限性在于依赖所有教学行为必须自然地发生在线上,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学活动仍然是在传统的线下课堂中进行的,实际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即兴发挥和情感交流等重要教学行为难以完全迁移至线上平台,因此这一途径在实践中无法覆盖真实的课堂教学全场景。例如智能化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平台虽然能评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但其依赖于教师在线上完成特定情境下的测评任务,无法完全反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因此,尽管线上表征能够提供无干扰的高精度评价,但在大规模持续应用中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追求建立可映射、强关联的客观评价指标,但关联点选取仍具挑战

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指出,评价是指基于准则和标准作出判断[28],因此,建议可映射、强关联的客观评价指标至关重要。即从复杂的教师教学行为中提取出能反映其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而对这些要素进行指标映射,基于指标的达成度实现对教师能力的客观评价。具体来说,要从评价标准中明确评价维度,并将其映射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借助智能技术的连接,实现理论指标体系和数据量化表征的相互关联,以确保评估的精准性和可解释性[29]。在案例二中,该平台自动记录教师在各个作业环节中的过程性数据,并依据内嵌的评价指标进行整理和分类。例如,在作业设计模块中,平台记录作业设计目标覆盖度、创编度和改编度等数据;在作业布置模块中,记录分层作业布置度和布置覆盖度等数据。这些行为数据随后与具体的能力维度进行关联映射,构建客观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例如,作业布置数量和批改率等数据可以关联教师的教学规范能力,而分层作业设计和个别化辅导等数据则能够揭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数据的对照映射,实现对教师数字化决策能力的无干扰评价。

其中,关联点的选取是无打扰测评得以科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但受限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教学行为和教师能力的映射关系往往是多维、多层次的,以及技术模型的泛化性,忽视了从理论视角阐释所测特质和特征抽取间的关系,无法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教龄、学段教师能力发展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这不仅难以全面反映教师的能力发展,更会将复杂教学实践生成的诸多特性与本质一并抹杀。

五、研究启示

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评价生态,有效推进教师专业评价的落地应用,本研究提炼分析出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实施的关键流程,如图3所示,其具体阐释如下:

(一)统一理念:厘定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取向

评价作为主体开展价值操作的重要“风向标”,评价理念具有导向和牵引的关键作用,因此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的核心任务是明确价值导向,紧扣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诉求。在评价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能力本位,强调对教师职业生涯中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深入洞察,如数字素养、创新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家校沟通能力等,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高级别需求,始终以教师主体成长为根本的发展取向。

(二)明确标准:重视数据驱动的实践证据导向

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既制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影响着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之下,应当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和教学活动,建立起能够明确反映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体系标准,然后再将这些能力标准匹配到常态化、可量化、易采集的实践证据[30]。在不显著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前提下,既对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流程等外显教学行为开展评价,也关注教师的教学创新、研究与反思等隐性能力要素进行描述和分析,全方位、立体式记录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情况。

在评价标准制定上,亟须建立面向不同类型教师、不同需求场景的评价标准,消除评价标准的主观性,提升评价标准的普适性与差异化。在实践证据采集上,需要提炼与能力标准相匹配的、有说服力与解释力的实践证据。譬如说“创新教学能力”,匹配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录像、教师教学话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专注力情况、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学习成果等实践证据,利用智能评价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精准拆分实践证据并匹配相应的能力维度,为后续无打扰评价的开展奠定符合效度的数据基础。

(三)建立映射:挖掘实践证据与工作绩效的合理关联

为了进一步提升无干扰评价的可行性,使其常态化开展,还需要考虑其在轻设备环境下的应用,因而,需要进一步建立起实践证据评价指标与常规工作绩效的映射关联。这就要基于教师的常规工作对实践证据进行结构化、规范化梳理,将教师必须完成的日常工作绩效与实践证据建立映射关系,构建起与教师日常工作场景精准匹配的评价体系,将实践证据采集嵌入教师的日常工作流程中。教师的日常工作绩效是什么呢?比如说教学活动中的作业设计与布置、教研活动中的听评课、公开课展示、班级管理的评优评先等等。

建立映射的核心在于修订常规工作绩效相关的“评价指标”,并基于它对实践证据进行科学、合理的映射,这里往往要连接来自实践专家和学习者的常态评价,例如听评课的教研员评价、学生对学习的反馈等等,厘清教师常规工作与实践证据的内在共性,建立更加精细的映射维度[31]。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技术支持质性评价的门槛极大地降低,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工评价,以人机协同的方式揭示个体内部状态与外在行为表现中隐含的关联点,从根本上破解教师评价的侵扰性问题,实现真正的无干扰评价。

(四)制定规范:形成清晰有序的常规工作流程

尽管教师的日常工作繁琐复杂,且不同学科体系的教师所遵循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场域仍主要聚焦于教学与教研活动中,而教师在教学、教研中通常会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范式。清晰、有序的常规工作流程有助于规范教师的工作流程,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引和设计支架,提升常规工作的系统性和一致性,确保实践证据全面、完整的生成以及高效、规范的采集。例如建立统一作业平台后,引导教师将布置、批改、反馈等作业相关活动都通过平台进行,将这部分教师常规工作有序集成。又如,统一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后,需要对教研活动、公开课活动等相关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后处理,并支持统一框架下的个性化选择。

总的来讲,在统一理念、明确标准、建立映射、制定规范这一个构建无打扰评价的关键流程中,后三项在设计阶段不是线性的,存在循环往复、不断修订的过程;在实施阶段也存在敏捷迭代的必要性。因此在构建无打扰评价时不能一味追求单一教学流程的适用性,而要强调多情境、多群体的差异性以及协同参与的重要性,维护常规工作流程的普适化和稳定性。同时,还要形成立体的反馈保障机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价值,强调流程规范的实践性、发展性和交互性,鼓励教师对规范设计与评价结果的实时反馈和精准应用,使得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生态体系有效运转。

六、结语

面向教师发展的无打扰评价通过将评价活动无缝嵌入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教师常规工作的干扰,从而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其能力素养,为教师发展评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实施与数字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助推了教育理念、模式和流程的重塑与再造,使得无打扰评价更易实现其高直接性和低侵扰性的核心追求,这种双重价值取向的保障将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未来,相信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无打扰评价必将在教师评价改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教师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客观化进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坚实保障,并为实现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强国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单俊豪,闫寒冰.学生数据赋能教师精准测评:问题、突破与发展路向[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5):50-5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PMeeZlEGOWm8CILHkfdyJQ==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 content_5554488.htm,2020-10-13.

[3] 王光明.教师专业发展智能化测评体系建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2-59.

[4] Shute V J,Ventura M,et al.Melding the power of serious games and embedded assessment to monitor and foster learning [A].In:Ritterfeld U,Cody M J,Vorderer P,eds.Serious Games:Mechanisms and Effects [C]. New York:Routledge,2009.295-321.

[5] McCarney R,Warner J,et al.The Hawthorne Effect:a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 [J].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07,7(1):1-8.

[6] Wilson M,Sloane K.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An embedded assessment system [J].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2000,13(2):181-208.

[7] 何克抗.关于形成性评估与隐形性评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让我们深受启发的亮点之三[J].中国电化教育,2017,(6):24-29+79.

[8] Webb E J,Campbell D T,et al.Unobtrusive measures:Nonreac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M].Chicago:Rand McNally,1966.

[9] Murai Y,Kim Y J,et al.Principles of Embedded Assessment in SchoolBased Making [EB/OL].https://osf.io/preprints/edarxiv/amvs2,2020-01-17.

[10][15] Fu A C,Kannan A,et al.Direct and unobtrusive measures of informal STEM education outcomes [J].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2019,(161):35-57.

[11] Shute V J,Ventura M,et al.Assessment and learning of qualitative physics in newton’s playground [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3,106(6):423-430.

[12] Davis C,Del Bianco V,et al.Diverse and important ways evaluation can support and advance citizen science [J].Citizen Science:Theory and Practice,2022,7(1):12-23.

[13] Rus V, tef nescu D.Non-intrusive assessment of learners’ prior knowledge in dialogue-based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J].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6,3:1-18.

[14] Sanders A,Boswell B,et al.Non-intrusive classroom attention tracking system (nicats) [C].Piscataway:IEEE,2021.1-9.

[16][21] 朱龙,张洁等.数字转型视野下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发展动向、场景建构与实践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2):113-120.

[17] 单俊豪.整合学生视角的STEM教师教学胜任力表现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18] Wiliam D,Thompson M.Integrating assessment with learning:What will make it work [A].In:Dwyer C A,ed.The Future of Assessment:Shap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C].New York:Routledge,2008.53-82.

[19] 闫寒冰.信息化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施为路径与实践逻辑[J].人民教育,2023,(7):11-15.

[20] 张燕,程良宏.教师的深度学习如何深入:学习要素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9,(8):45-51.

[22]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1984.

[23] 闫寒冰.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4][26][31] 骆方,田雪涛等.教育评价新趋向:智能化测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5):42-52.

[25] 李亚婷,陈敏等.融合网络学习空间过程性数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19-128.

[27] 闫寒冰,陈怡.数据智慧生成的实践路径:设计、管理与治理[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2):53-60.

[28] [美]洛林安德森,[美]大卫克鲁瓦索夫等.蒋小平,张琴美等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2.

[29] 王怀波,柴唤友等.智能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8):16-23.

[30] 魏非,章玉霞等.微认证赋能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精准测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79-86.

作者简介:

闫寒冰: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数智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数字化治理、教师培训设计与管理。

陈怡: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余淑珍: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Non-intrusive Evaluation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Elucidation, Value Assessment,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Yan Hanbing1, Chen Yi2, Yu Shuzhen2

1.School of Ope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eacher evaluation reform is a crucial factor in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concept of “non-intrusive evaluation” has provided new value orientation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evaluation.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how to achieve non-intrusive evaluation aimed at teacher development”remains unanswered.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origi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non-intrusive evaluation, elucidates and assesses its connotation concerning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a case study framework based on these insights. By analyzing multiple typical case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current teacher development evaluations are gradually converging with the concept of non-intrusive evaluation, presenting some innovative orientations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including: (1) striving for technologically empowered, imperceptibl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ough the precision of assessments needs improvement; (2) aiming for non-attenuated online representation of authentic teaching behaviors, yet lacking applicability in practical scenarios; (3) seeking to establish mappable, strongly correlated object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but the selection of correlation points remains challenging. Consequently, the study distills key processes for implementing non-intrusive evaluations aimed at teacher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four core elements of“unified concepts, clear standards, mapping establishment, and norm formul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eacher evalu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on-intrusive evaluation; teacher evaluation; teacher evaluation reform

收稿日期:2024年7月11日

责任编辑:李雅瑄